城市创意产业园——以红坊为例
城市创意产业园——以红坊为例

城市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案例分析——以上海红坊为例专业:建筑学专业硕士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x指导教师:xxx完成时间:2016年9月7日城市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案例分析——以上海红坊为例摘要本文选择城市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城市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对象,以上海红坊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城市的呼应关系和其内部整合手法,分析其具有持久活力的原因。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城市整合内部整合前言:城市中的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空间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孕育城市创意文化产业,通过展览之类的吸引人流,更结合自身创造性的优势,结合商业,极具活力。
创意产业的公共空间经常吸引人休憩,观展,因其独特的创意文化因素而极能集聚人流。
将以上海红坊为例,其区位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形成,如何成为创意产业与市民活动交相辉映、极具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1 创意产业园及其相关概念1.1 创意产业园的概念创意产业园是一个界定了的特定区域,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与国际信息、科技、市场接轨的具有充分活力和现代化的开放社区。
它将文化界、产业界和消费者结合起来,簇集为群,形成创作与生产的基地,并逐步建构一个兼各研发与创作,教学与实验,生产与行销,展示与消费的产业网络,以此加速创意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规范》中,指出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定义:依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定位,利用工业等历史建筑为主要改造和开发载体,以原创设计为核心,相关产业链为聚合,所形成的集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为发展重点,并经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确认的功能区域。
同时它也是创意企业、创意工作室、创意设计人员实施交流、互动、集聚的场所和各种刨意作品展示、交易的平台。
创意产业园的形式可以多样,它的构成不需要复杂,但功能布局要合理。
上海红坊创意园案例详解

1957年
1989年(城市产业转型) 2004年
2005年
上海钢铁十厂
厂房废弃闲置10余年 上海市经委首批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 推出了红坊在内 中心落成揭幕 的17个创意产 业聚集区
国际文化时尚社区,钢铁厂的优雅重生
【案例概况】 红坊位于淮海西路(570-588号)核心地段,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融为一体,处长宁、徐汇、静安三区交界地带。总占地约 50000平方米(75亩),总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改建于上钢十厂,现今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和上海的新文化地标之一。 【案例特色】 整旧如旧的同时融入艺术细节,将旧厂房特有的宏大空间、工业建筑的大桁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大片中央绿地,非常注重公共性与开放性,定期举办各类面向大众的交流活动; 空间上,注重建筑单体内部与外部的交通和联系; 一系列智能化办公设施。
1号会议室面积:100平米,建议可容纳量:60人 周一~周四 RMB8000/天(8小时) 周五~周日 RMB10000/天(8小时) 2号会议室面积:60平米,建议可容纳量:30人 周一~周四 RMB5000/天(8小时) 周五~周日 RMB6000/天(8小时)
经营效益:
• 红坊已吸引了80多家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创意企业入驻, 其中70%为外资文化企业,包括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李
活动场地 展览场地
会议室
租赁价格
周一~周四 RMB80000/天(24小时) 周五~周日 RMB100000/天(24小时)
按标准展位(9平米/个,可容纳100个展位以上) RMB5000/天/展位(8小时) 15天展览:RMB500000(包含布、撤展时间) 30天展览:RMB700000(包含布、撤展时间) 60天展览:RMB900000(包含布、撤展时间)
老厂房改建的红坊创意园

红坊,外表冷酷内心狂野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C-6单元(近虹桥路)路过红坊时,常常有人和它擦肩而过,因为谁也不曾想到繁华高雅的淮海西路上居然奇迹般地伫立着一个巨大厂房。
这家厂房,50年前曾是万人炼钢厂———上钢十厂。
在那个年代,它因为创下了年产冷、热轧带钢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
50年后,这个在产业结构调整下已渐渐褪色的厂房却华丽转身,因宏大而构思奇妙的空间和奢侈的中央绿地成为本城最新最IN的潮流地标。
各大品牌纷纷选择在这里做秀,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也即将在这里举行。
在老厂房改建成风的今天,红坊能脱颖而出,归功于它“架子搭得好”,它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保护其原生态感,又注重柔性艺术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自然过渡。
红坊是巨大的,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呈U型,中间是大型中央绿地。
其中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大型展示厅2600平方米,还有1400平方米画廊、2000平方酒吧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手工作坊。
面对如此大手笔的空间,红坊的改造却非常细腻。
比如将老厂房原本没有个性的灰色涂层一层层剔去,露出里面有年头的红砖。
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却是刻意保留了。
一堵堵张扬大气的红墙间,居然留有一堵幽幽的青灰墙。
凑近青砖细瞧,每块上面都有印记:“古”、“福”、“CTU”等字样,顿时让人感到时间在其中缓缓流淌。
站在如今摆放着各国雕塑家作品,艺术气息浓郁的红坊,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冷轧厂800名工人和热轧厂四五百名工人壮观工作的情景。
可它今世也是有人气的,在法国设计师的设计下,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这个浑然天成的时尚场所身价不菲,活动场地一天8万起价、办公区每平方米每天4~7元,让人感叹不愧是A级地区的A级身价。
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介绍

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介绍摘要:一、武汉华侨城红坊简介二、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1.现代化建筑风格2.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意义四、结论正文:一、武汉华侨城红坊简介武汉华侨城红坊,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北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央企华侨城集团。
作为华侨城在武汉的重要项目之一,武汉华侨城红坊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环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二、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1.现代化建筑风格:武汉华侨城红坊的建筑设计风格简约、大气,注重线条流畅和现代感。
在建筑造型上,项目采用了大量的曲线和折线,使建筑更具动感和活力。
2.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武汉华侨城红坊在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建筑材料上,项目大量采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建筑结构上,采用节能设计,降低建筑能耗。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武汉华侨城红坊地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项目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布局上,注重自然光线和通风,为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三、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意义武汉华侨城红坊的建筑意义在于,它将现代化建筑风格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项目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四、结论综上所述,武汉华侨城红坊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建筑风格、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点的项目,无疑为武汉市民提供了一个宜居的理想选择。
做活“圈子” 让创意园区火起来

《文汇报》:做活“圈子” 让创意园区火起来发布日期:2012-11-27来源:文汇报 2012年11月27日记者:徐晶卉身穿黑色开衫、斜挎着硕大的斑马纹布包,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刘冯源,已然有了些许艺术范儿。
不久前在宝山半岛1919创意园区的红坊艺术设计中心举办的“设计红坊·毕业生001”设计展上,作为一名参展学生,刘冯源很珍惜这个机会——这让她认识了不少最优秀的人才,走进了设计创意的“圈子”。
大凡从事创意设计的人,都讲究一个氛围,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拓展一段成功的事业,并不是简单的事。
这一两年间,不少“圈子”慢慢“浮上台面”:上海众多创意产业园区在经历了“筑巢引凤”的阶段后,开始慢慢细分成不同的创意产业“圈子”,它们像吸铁石一般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志同道合的群体,在园区与人的“互动”中,集聚成产业群,将“圈子”越做越大、越做越活。
让“好创意”走进“圈子”刘冯源参与展出的作品名为“告白”,属于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再转化为触觉的“技术流”设计。
打个比方,每个人说“我爱你”所产生的声波都不同,她的设计就是将这些无形的声波转为视觉,再通过3D打印机把“我爱你”用首饰的形态表现出来。
这个创意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在展览现场仅仅数十分钟,已经有不少其他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前来交流取经,更有前来参观的商家看中了背后的商业价值,抛出了“橄榄枝”。
还是学生的刘冯源着实受宠若惊:“好的创意碰到了懂得欣赏的人。
”今天红坊赋予她的舞台,正是她一直在靠近的“圈子”。
2005年由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改建而来的红坊,从一开始就以雕塑艺术为特色,慢慢汇集了一批名家驻扎。
2008年,刘冯源进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读综合设计专业,就开始被红坊牢牢吸引,那里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和8个当代艺术长廊时不时有艺术展览,这些创意产品对当代艺术的流行趋势把脉极准,给了她宝贵的经验。
事实上,红坊能把“圈子”做好,得益于它一直坚持“做自己”。
创意产业助力 老厂房“变身”商办区

废 旧厂 区转型
事 实上 . 像红坊这样 . 持 了废 旧 保
厂房建筑肌理 与空 间特 征 .摒弃其原
始功能而转 变为创意产 业商办 用房 的
例子 .正在 上海层出不穷 。
位 于建 国 中路的 八号桥 .即是
又一个 上海新 天地 的工厂版包装 。
八号桥 原为法租界 时期遗留下来的
部分 。 上海市经委 主任徐建 国明确指 出 . 上海近期将 以保
护和 开发利 用工业历史建筑 为切入 点发展创意产业 . 加强 政府导 向和扶持 力度 。
万航渡路一座 上世 纪 7 年代修 建 O
的老 厂房— — 亚洲 电焊条厂 .现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已经成 为一座名 叫 周家桥 创意 之门
的创意产业 园区。厂房 内部精心设计
多是传媒 、建筑规 划设计 、广告和 艺术 经纪类企业来踏勘办 公场所 。 负责
上海城雕中心和红坊整体经营管理的鼎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光向
记者 解释 。
另外 .几 个著 名的厂房改 造案例 中 .包括脱胎 于弄堂工 厂群的泰康路 田子坊 、改建 自上海窗 钩厂的 昌平路
传媒产业 园 ……设计 师的创意灵感 与 老 厂房 的历 史底 蕴碰撞 出火 花 之后 . 自发形成 了上海 目前几个创意集聚区.
利 的了。
城市雕 塑 中心 的配套 商务用房 , 是首个 由上海市规 划局直 接推动的项 目, 将成
为 日后上海承办各类 国际艺术大展 的主 场馆 。
据郑培 光透露 ,为了翻修 整个雕塑
艺术 中心 及其 配 套 的红 坊文 化 商 务社 区, 期投 资成本超过 5 0 万元 。 内 先 00 业
上海旧厂房更新案例:红坊创意产业园

厅、西餐厅等餐饮类业态。 • 商务配套:面积1.54万m2,占比33%,业态构成为:城市雕塑
艺术中心6280m2,民生现代美术馆4000m2,大型展厅 2800m2,画廊1400m2,手工作坊900m2。 • 此外,中央绿地面积约1万m2,园区绿化率50%。
办公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展厅,并配 套展馆书店、咖啡厅、教育培训、 工作室、行政办公、服务设施
多功能厅
展览中心
咖啡馆、中西餐厅,精致、有小资情调。
占比
• 以商务办公为主导的产业类园区的办 公占比一般>50%,可达到70~80%。
• 以商业休闲为主导的商业类社区的办 公占比仅为20~30%。
服装服饰、艺术品、家居用品、特色日用品, 装修精致,主题鲜明,中高档定位。
书店,体验馆,微型影院、剧场商,务影院剧场的
规模结合自身形态。
上海旧厂房更新案例:红坊创意产业园
民生现代美术馆
办公
文化、艺术相关 的办公,画廊、
展馆
办公和文化艺 术培训学校
画廊、办公、工 作室、配套休闲
艺术工作室、设计办公 室、配套休闲、餐饮
业态构成 • 商务办公:建筑面积2.9万m2,占比63%,主要为多层厂房。 • 商业配套:建筑面积1800m2,占比4%,主要为酒吧、咖啡
其他 25%
文化艺术 8%
医疗器械 8% 生物医药 8%
广告设计 17%
时尚设计 17%
建筑设计 17%
租金
(元/m2/天)
办公 6-8
商业 13-15
物业费 0.67
上海旧厂房更新案例:产品模式总结
分类 商务办公
商业配套 商务配套
细分
精致餐饮 创意零售 文化休闲 时尚娱乐
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介绍

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武汉华侨城红坊概述
二、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
1.现代建筑风格
2.生态环境优先
3.文化内涵丰富
三、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意义
正文
一、武汉华侨城红坊概述
武汉华侨城红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北岸,是国家 5A 级生态旅游风景区内的一大型央企项目。
该项目以欢乐谷连锁主题公园为核心,是华侨城集团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
武汉华侨城红坊致力于打造一座具有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特色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二、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特色
1.现代建筑风格:武汉华侨城红坊的建筑设计风格现代、简约,强调线条流畅和立体感。
建筑整体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生态环境优先:武汉华侨城红坊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保和生态因素,力求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项目内拥有丰富的绿化景观,采用生态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3.文化内涵丰富:武汉华侨城红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建筑群体。
项目内的公共空间和景观区
域,都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武汉华侨城红坊建筑意义
武汉华侨城红坊作为华侨城集团在武汉的重要项目,其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与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
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力求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案例分析——以上海红坊为例专业:建筑学专业硕士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x指导教师:xxx完成时间:2022年4月25日城市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案例分析——以上海红坊为例摘要本文选择城市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城市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对象,以上海红坊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城市的呼应关系和其内部整合手法,分析其具有持久活力的原因。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城市整合内部整合前言:城市中的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空间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孕育城市创意文化产业,通过展览之类的吸引人流,更结合自身创造性的优势,结合商业,极具活力。
创意产业的公共空间经常吸引人休憩,观展,因其独特的创意文化因素而极能集聚人流。
将以上海红坊为例,其区位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形成,如何成为创意产业与市民活动交相辉映、极具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1 创意产业园及其相关概念1.1 创意产业园的概念创意产业园是一个界定了的特定区域,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与国际信息、科技、市场接轨的具有充分活力和现代化的开放社区。
它将文化界、产业界和消费者结合起来,簇集为群,形成创作与生产的基地,并逐步建构一个兼各研发与创作,教学与实验,生产与行销,展示与消费的产业网络,以此加速创意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规范》中,指出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定义:依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定位,利用工业等历史建筑为主要改造和开发载体,以原创设计为核心,相关产业链为聚合,所形成的集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为发展重点,并经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确认的功能区域。
同时它也是创意企业、创意工作室、创意设计人员实施交流、互动、集聚的场所和各种刨意作品展示、交易的平台。
创意产业园的形式可以多样,它的构成不需要复杂,但功能布局要合理。
由于创意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它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以及对工作场所的要求较之以往复杂且多变,因此创意产业园的空间要有弹性,可以适应多种需求。
就其自身的规划和建设而言,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应基于适当的选址,与城市恰当的空间关系,自身合理的功能布局等等。
1.2 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的物质空间按其基本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工作空间、交流空间、展演空间、休憩空间、商业空间和生活空间。
由于创意产业园的空间具有多种功能,所以其空间具有多样性,还具有模糊性。
因此本文将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定义为:创意产业同区用地范围内,为园区内驻户及外来市民提供休息、交往、展示、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物质空间。
公共空间是为完全对外开放的,包括园区的驻户,也包括园区的参观者;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包括了休息、交往、展示、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因此它即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功能性空间,也可以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
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可以区分为室外公共空间、室内公共空间、半室外公共空间。
本文所探讨的是园区的室外及半室外公共空间的部分,为其外部公共空间。
创意产业园的室外公共空间,既可能存在与园区的建筑群体之间,也有可能与周边建筑外部空间产生部分重叠。
此外,创意产业园的室外公共空间也将与街道、广场、绿化等城市开放空间元素产生重叠。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实例,可以通过对其位置、功能、与内部空间的关系的具体分析来界定外部公共空间的范围。
1.2.1创意产业园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网络体系影响并支配着城市的其他区域空间。
交通流线的科学规划和人流路线的有效组织是实现园区公共性的根本保证。
园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有效将人的活动与空间场地形成对话,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节点。
园区公共空间独特的性格特征使其不同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而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可识别性,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独特的触媒,激发不同事件和情节在其中发生。
1.2.2创意产业园区公共空间的特质本文研究的红坊创意产业园,是在对原有产业建筑或者工业遗产的改造或重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创意产业园的这种特殊的发展溯源决定了其无论是在外部空间的重构还是内部空间的组织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与一般产业园区所不同的特质。
本文要研究的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公共空间特质主要体现在与周围城市环境的融合过程中,具体说来,这种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与城市的特质紧密联系一方面,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遗存了大量的极具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为其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上海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连续和并存的城市,既有历史,又极具现代气息。
并且这种传统与现代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浦东新区除外)。
正是这种另类的城市特质造就了穿衣产业蓬勃发展。
②依托现状改造的特质创意产业园区更多的是基于现状的改造和再利用,因此园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由于改建前的产业建筑(工业遗产)大都处在长久沉积的城市环境中,早已与原有的城市肌理相互融合,因此无论是建立在扩建、改建还是拆除重建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建筑都会受到已有建成环境的强烈限制:一方面要保持原有城市肌理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作为创意产业所必须的时代特点。
这种要求极好的融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外部空间。
③更强的灵活性与参与性一方面,创意产业园更多的是小规模的穿插于老城内部,如一栋或几栋建筑或者一条街道的改造等等,因此能够更灵活的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联系,并且由于没有封闭式的院墙且其外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完整衔接,使得其进入性和可达性都极强;另一方面,创意产业本身的特质要求它需要吸引广大人群参与其中,诸如时尚展览、创意消费场所甚至是文化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人的关注与参与。
2 红坊的形成2.1规划红坊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度,将红坊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
红坊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体,并有多功能会议区、大型活动及艺术展览场馆、多功能创意场地等灵活的空间应用。
红坊分为A、B、C三个区域。
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
红坊内另有2600平方米大型展示厅、1400平方米画廊和2000平方米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场所,以及1000平方米手工作坊。
最为奢侈的是大片的中央绿地,即作为展览展示空间,又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2.2场地与城市的关系红坊位于淮海西路570—588号核心地段,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融为一体,南邻淮海西路、徐家汇商业中心,西靠虹桥CBD商务区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红坊距轻轨3号线虹桥路站步行不到5分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红坊虽然地处市中心绝佳地段,却少了淮海中路段步行商业街区的繁华,多了梧桐的掩映,闹中取静。
又因处长宁、徐汇、静安三区交界地带,更从区位上兼具了红坊向三方辐射的优势力。
3 红坊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的整合3.1 与城市特质的整合3.1.1与城市文脉的整合红坊前身是上钢十厂,园区内保留了其历史信息——城市记忆,在更新中既尊重了已有的场所精神,又满足创意空间的需求,使两者达到一个平衡。
对于多数基于城市原有产业建筑改造而成创意产业园而言,其公共空间的形态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与肌理有机相融,遵循威有的城市空间组织关系。
从道路交通方面来说.创意产业园所处的基地可以分为:跨城市道路式、单边临街、职边临街、三边I临街、四边临街四种形式(见图4-7)。
红坊属于单边临街,只有淮海西路一个公共入口,虽然淮海西路人流量大,但是红坊入口过小,不利于人流引入,公共可达性较差。
从建筑的形态和布局方面而言,红坊保留了近代传统工业区有序组织式空间肌理,在更新中又融入现代的风格,是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创意产业园区公共空间与周围建成环境的整合包括:一是功能组织的整合;二是视觉形象的整合,三是与场地特征的整合。
3.2.1 功能组织的整合红坊依托创意产业,衍生出商业、展览、餐饮等多种功能,产生了错综复杂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用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场地中央保留的大片中央绿地,不仅成为展览展示场所,更成为创意工作者和市民休闲娱乐、相互交流的场所。
3.2.2视觉形象的整合红坊围合中间的室外公共空间的建筑物轮廓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完整又能与室外公共空间形成对话的界面关系。
入口处的界面设计用纯粹的木格栅,简洁明了,有较强的标识性和视觉引导性。
3.2.3场地特征的整合红坊保留了中央绿地,利用绿地南面的坡度,和北面建筑屋顶绿化,形成一个聚合的绿地活动场所。
利用坡度作为展示场地,又阻挡部分视线,给活动者一种集合的心理暗示,在场地中间通过一些小品等能很好的聚集人气。
3.3 与城市事件的整合创意产业园不仅仅是一个以创造产值为主要目的产业区,它更多的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特色作为一个吸引城市内或其他地区的居民参与其中的带有旅游性质的聚集地,也可以作为许多城市重大活动的发生地和场所来吸引人气,如举办各类与同区特质相符的工业展、设计展、文化艺术演出等等。
3.3.1交通可达性的整合红坊位于淮海西路570—588号核心地段,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融为一体,南邻淮海西路、徐家汇商业中心,西靠虹桥CBD商务区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红坊距轻轨3号线虹桥路站步行不到5分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虽然只有淮海西路一处入口,但是市民活动十分方便,人流流动频繁。
3.3.2 与城市活动的整合红坊创意产业园区的雕塑艺术中心、民生美术馆、会议中心等,为城市各种艺术活动和商业活动的举办提供了适合的场所,策划艺术展览、论坛峰会、文艺演出、周年庆典、品牌推广、新品发布等活动,使观光游览与展演交流相结台、静态展示与动态活动相结合,为创意产业嗣区增添活力。
2014上海当代艺术家联展就在红坊举行。
4 红坊公共空间内部整合4.1 多义性的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通常结合了展示、交流、休息娱乐等多项功能,空间的多义性有利于空间的活力。
红坊公共空间设计也整合了各项功能因而活跃了空间。
4.1.1丰富变化的尺度首先,从场地来说,淮海西路上的入口由于建筑体量限制而较窄,是一个较为消极的入口空间。
走进园区是一个小型的广场,尺度变大,往右看是园区内主要道路,视线通达。
沿道路北走,走过销售处的建筑,中央大草坪跃然眼前,视线极为开阔,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草坪上的小品丰富了草坪巨大的尺度造成的单调感,提供休息集会场所的同时丰富了场地的层次感。
草坪南北适度的抬升,使场地具有了围合感,加之周边建筑界面合适的高度,处在草坪活动时视野开火而不压抑,层次丰富适度围合而不单调。
4.1.2清晰有序的层次红坊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系统,并且动静结合,使人们乐于使用和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