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皮影

合集下载

中国风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中国风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第八步 缀结完成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 个部件。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 —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腹部— —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 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 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 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 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 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 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艺术流派
浙江皮影
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 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 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 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优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 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 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 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配以灯光和音乐,以及表演者的娴熟技艺,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以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

皮影戏的人物形象是由剪纸艺术创作而成的,每个角色都需要经过精细的剪裁和雕刻,然后将其固定在竹棍上,形成一个个活动的人物。

这种制作工艺不仅需要剪纸师傅的巧手和耐心,还需要对角色形象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精致的皮影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在观赏皮影戏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皮影戏的表演中,表演者要通过手中的皮影,配合灯光的照射和音乐的伴奏,来表现出角色的动作和情感。

虽然表演者身形不见,但他们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将皮影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传递给观众。

他们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使得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人物在舞台上演绎故事。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故事情节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

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有的悲剧,有的喜剧,有的讽刺,有的寓意深远。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还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民间美术皮影戏在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教育和启发。

民间美术皮影戏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不同地区的皮影戏在故事情节、表演形式和音乐伴奏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同时,民间美术皮影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美术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创造的表现。

通过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艺术的魅力,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皮影地域

皮影地域

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比北方影偶多。多 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 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 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 难度的武打动作。
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 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 色,它夸张幅度大, 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 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 设计,如全脸是阴刻, 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 饰阳刻,显得目光炯 炯传神。艺术格调浑 厚、大气。四川皮影 所演剧目除历史、神 话、传说外,多为谐 剧。影人造型也多夸 张、动态滑稽、脸谱 服饰多仿川剧、很有 地方特色
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 北部地区传统皮影, 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 细秀丽。对生、旦采 用阳刻空脸。身条纤 瘦,莲指修长。其脸 形为高额头、直鼻梁、 点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 用真头发贴上去的。 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 脚翘,带有动感。
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 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 表演:“坐槽” 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 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 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 自清中叶后,在造型 上借鉴京剧,出现了 生、旦、净、丑、末 的脸谱。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清代极盛。四 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 十分成熟。
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由艺人用隔亮纸做成的舞台中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戏”。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般由一人操作,配合口述、歌唱和乐器伴奏,包括吹奏、敲击等简单乐器来完成整场表演。

演唱内容大多是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的戏剧剧本,通常充满了寓意和道德教训的意义。

此外,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因为中国皮影制作精巧,演出灵活,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造型美感,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灯影”,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珍品。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

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 下,礼乐传入百姓家。”陕西皮影明清时享有盛 名,许多资料表明,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 皮影、四川皮影以及东北皮影的起源和发展都与 陕西皮影有关。陕西皮影分东路和西路两派。东 路(包括咸阳以东华县、华阴、蒲城、大荔和渭 南等县)造型精巧细致,装饰严密,刻工讲究, 影人较小,高 9 市寸左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 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咸阳以西至宝
2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给老板十二块钱,然后提出了两瓶从未尝过的黑卡,扔给胖哥一瓶,我告诉他我很难过
还曾主持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戏演出。
皮影及影戏由于雕簇原料、造型、风格、演 唱曲调、流行地域的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 演变,形成了许多类别和流派,其中尤以陕西一 带的牛皮影和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最具代表 性。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陕西即是 中国影戏的发源地。有民间歌谣为其佐证:“汉
要是影人通过掌签师的操纵,靠灯光透射,映到 屏幕上,配合尔器和唱腔进行表演。俗称“一口 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因 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因而日夜想念。《汉书外戚 传》载:“有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 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 好女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从记述中的李
给老板十二块钱,然后提出了两瓶从未尝过的黑卡,扔给胖哥一瓶,我告诉他我很难过
鸡地区)造型精犷有力,装饰简洁,质朴大方, 影人高 12 市寸,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 通天鼻,演出效果好。陕西皮影戏的角色很多, 东路影人的头部和身子造型,多达三、四百种, 西路也有百余种。东路艺人的影头包,按其文武 生、文武旦、将帅、官帽、神仙头、妖魔番将等 十余个分目。此外衬景还有龙廷宝殿、兵营虎帐、 将相府第、绣房楼阁、天堂地狱、神仙洞窟、舟 桥野景„„等等,从中可看出陕西皮影内容的丰

皮影艺术介绍

皮影艺术介绍

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四类皮影戏:
唐山皮影:唐山皮影戏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源于当时的 滦州,以乐亭县最盛,所以称为“滦州戏”或“乐亭戏”,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唐山皮影的影人造型优美,雕 镂精细,色彩艳丽,外简内繁,在历代艺人精心创作的过 程中,唐山皮影也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律。各种不当的 行当,都有相应的脸谱,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具 有明显的直观效果。唐山皮影中还有为数众多的天神、地 灵、水怪之类的造型,一般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得形 象既生动传神,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装订: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雕好的各个部件加 以联结和固定,头部和影身的联结是活的,根据需要可调 换。
皮影的雕刻艺术
皮影的雕刻艺术
皮影的雕刻艺术
皮影的表演
西北群众称皮影戏舞台为“两张方桌,九块楼板, 木椽七长八短,五张芦席一卷,四条撇绳一挽,撇 一镢头,你就甭管”。这是说皮影戏的舞台设置较 为简单,用以上材料即可搭成。面积小,方便,小 场院落即可演出。舞台正面,搭上用白布做的“亮 子”(影幕),其他一切表演活动俱在胎内挨“亮 子”进行。观众坐在“亮子”前面,便可观看通过 灯光照射的皮影表演。
皮影艺术介绍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 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影戏演 出所使用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 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
内容
皮影的历史源流 皮影的造型与雕刻艺术 皮影的表演 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现代皮影艺术欣赏
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艺术无国界,中国的皮影戏越来越受到国外友人的关注。
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外国友人玩得十分投入。

皮影

皮影

影偶头饰有发饰和帽饰
1.方巾子《张生喜英英》张生 2.学士巾子《一笔画》秦少游 3.小生巾子《珊瑚塔》呼延庆
2、身段

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 官衣等,影戏的服饰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 的影响。
3、衬景道具
衬景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 化剧情的作用。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 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


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还出现 了皮影戏组织“绘革社”。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 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 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 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 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用,也都有各 自的拿手曲目。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 东、西两派。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民间皮影概说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 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被乔治· 萨杜尔 称为“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又称 戏”,是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 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 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 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 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中国影灯”,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 统艺术。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 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 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嘉庆(1796—1820)时,逢年过节等喜庆 日子,皮影班还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 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 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北京皮 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 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末、丑的脸 谱。

关于皮影的概述

关于皮影的概述

关于皮影的概述
皮影,也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与木偶戏相类,古代统称为傀儡戏,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戏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都采用了镂空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皮影以光造型的特点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不同点
制作材料不同:剪纸为了使用方便,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纸张; 而皮影为了表演的需要则只能用质地较硬且透明的皮质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 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它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 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 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 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 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 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 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 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 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 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皮影的来源
• (1)皮影是中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它是利用 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 演出,故而得名。 • (3)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 影之彩灯变出,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 市民文艺的产物。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 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 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 • (2)皮影与民间剪纸艺术相通,它吸取了剪纸的 艺术方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花纹图 案富有装饰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 • 一。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生行分为小生和老 、 影 生。乐亭影戏中称小生 的 为“生儿”,包括文生、 操 武生、穷生、三尖(指 作 带小胡子的中年男子)。 表 其中文、武生的区别是 演 额头是否有“矢”形标
记,有标记者为武生。 文生和武生在头茬以及 服饰的雕刻上,有一些 细微的差别。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4、造型戏剧化
传统皮影和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物造型戏曲化明显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想一想:皮影与其他哪种民间美术相类似?(表现方法)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皮影的艺术处理和剪纸一样,体现的是黑白对比关系
其他地区的戏曲角色
五.皮nks a lot !
乐亭影戏带有“矢”形标记 的武生头茬
因为是初学,表演时可采用集体合作的形 式进行,配音和操作的同学可分开。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眼居为有婚的青 一角 中 一 发 者 角 衣 条相 成 条 髻 梳 色 、 旦 红连 弯 往 。 辫 多 闺 行 线。 环 外 小 子 为 门 , 向尖 形 微 行 或 闺 旦 乐 上鼻 , 凸 造 者 中 、 亭 挑头 眼 的 型 发 少 刀 影 起, 珠 弧 的 结 妇 马 戏 ,唇 为 线 特 , 或 旦 中 有不 少 。 征 已 者 等 称 耳分 半 眼 是 婚 未 等 “ 坠上 圆 睛 发 者 婚 , 小 和下 , 为 髻 盘 少 这 儿 头, 眉 十 至 头 女 类 ” 饰只 梢 分 鼻 , 。 行 , 。是 与 像 端 梳 未 当 包 括 ,
大行皆为男性角色,多为奸诈凶恶、居心叵
测之辈。头茬亦采用阳刻手法,常见勾鼻、 环眼、锯齿型粗眉的造型,民间有“大眼奸 贼”之称,不同年龄段角色的区分主要取决 于胡须。
净行的造型比较丰富,一般是性格刚烈、直
率正义的英雄男子,面部采用阴刻满脸的造 型,关羽、包拯等人物即属此行。

末行则代表血气方刚、忠义爱国之士,亦 采用阴刻满脸的造型,脸部为红色,丹凤眼、 粗眼眉,上、下嘴唇分开。
是否听说过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影戏?
中国影戏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齐江主讲
山西侯马
中国民间说唱
中国民间戏曲
中国民间说唱
中国民间戏曲
综合视听艺术
中国影戏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齐江主讲
一.中国皮影戏概况
• 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纸影戏、影 子、照条等,皮影戏,是以灯光映照由演 员操纵的皮制或纸制的人、兽及器物、布 景投影于幕布进行形体动作的表演,并由 演员在幕后配唱唱腔并伴奏的一种独特的 戏曲艺术形式。有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这样 评价亚洲影戏:“在亚洲的戏剧传统当中, 影戏或许是其中最著名的,发展水平最高 的一种。” 影戏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神秘 色彩戏剧传统,在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中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影戏分布
Central & Northwestern :
Shaanxi, Jinzhong Henan, Shanxi, Qinghai, Gansu and Ningxia schools North & Northeastern: Beijing, Tangshan and Shandong schools
1.制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 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 绷紧阴 干。 2.描样∶ 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 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雕镂∶ 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 蜡板上刻镂刻的技法很多雕镂 完毕后,擦洗干净,双面着色。
丑行,分为男丑和女丑,其中男性丑角称为
“花生儿”,女性丑角称为“花小儿”。常 常采用阳刻留线造型或采用麻脸、红面。造 型特征为笑眉、笑目,吐舌、露齿,眼眶有 白圈。五分像的露一只眼睛,七、八分像的 露两只眼睛包括小丑、老丑、纶巾丑、袍带 丑等等。
不同行当的头部装饰非常重要,依人物的性
别、年龄、身份、性格特征等加以变化。旦 行头部多为各种发髻,戎装有包巾、包头盔、 帅盔,渔妇戴斗笠等。生行有官帽、相帽、 衙役帽、公子帽、员外帽、穷生帽等。武角 有扎巾、帅盔、软花罗帽等。“反面人物的 冠带基本相同,只是在冠上再加有狐裘和稚 尾,并为反扎巾。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三 皮 、 影 的 四、皮影戏中的戏曲角色行当 操 ———以乐亭影戏为例 作 表 演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乐亭影戏的不同行当,通过不同 的头茬得以区分。乐亭影戏的行当 较为齐全,分为生、旦、净、末、 丑五类,当地的影匠和群众对这些 行当有一些独特的称呼。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三.中国皮影制作法法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讨 论 分 析 :
制制皮 作作影 皮所是 影需怎 有的么 哪材做 些料的 步有? 骤哪 ?些 ?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 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 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 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 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 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 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Southern: Sichuan,
Jiangsu and Zhejiang, Southern Fujia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chools
中国 影戏 的 流派

江玉祥大体上因袭了顺颉刚的说法,提 出“七大影系”说,即:秦晋影系、滦州 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湘赣影系、 川鄂滇影系、潮州影系。廉振华则以地域 风格为基础,把我国影戏分为三个板块, 即陕西(关中)影系、滦州影系、潮州影 系。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4.着色∶ 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 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 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5.熨平: 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平。
6.上油∶ 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 还要上一层清漆,以增强透 明度和耐用性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乐亭影戏当中的“髯”相当于老生。中年 的老生常常雕刻有三绺黑色胡须,老年的老 生则雕刻成五绺白色长须。


生、旦、髯头茬的雕刻方式称作“阳刻”,
即面部雕空,只有轮廓,呈现给观众的是白 色面孔。旦角一般雕刻出刘海、耳坠以及缠 足小脚。
二.中国皮影造型特征
• •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1、造型平面化
不能塑造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2、造型艺术化
皮影形象处理不用太写实,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3、造型卡通化
皮影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先祖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