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陌上桑》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3)联系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陌上桑》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陌上桑》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陌上桑》的内容,回顾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4. 细节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陌上桑》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初中语文教案)陌上桑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陌上桑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陌上桑教学设计学校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设计例如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学问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汉乐府〞常识。

〔二〕力量目标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尝,培育同学观赏诗歌的力量。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肯定的想象力量。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育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力量。

〔三〕情感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育同学宠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悟诗歌的语言,培育同学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尝、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通过反复吟咏,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美丽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供应牢靠的根底。

四、课时支配l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观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同学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同学把握肯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感知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秀丽、擅长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擅长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1.介绍“汉乐府〞的文学常识“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浩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正音。

出示投影片。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东南隅yú倭堕髻wō duò襦rú下担捊髭须lǚ zi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骊驹lí缃绮qǐ鬑lián3.同学对比解释,弄懂课文意思。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陌上桑》教案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

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

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

如: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指点迷津:(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

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

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

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

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

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

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

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一)掌握字词1、注音敷fū倭wō髻jì缃某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2、词句补释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2)学生进行造句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陌上桑》。

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3.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4. 课堂练习用的造句模板和参考例句。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课文《陌上桑》为基础,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对话,展示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美和画意美;2. 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2. 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分析;3.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吟诵诗歌,体会韵律美;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典型意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4.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陌上桑》的背景介绍;(2)自主学习: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4)诗歌品鉴: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第二课时:(1)课堂小结:总结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3)拓展学习:推荐相似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中所表现的民间风情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2.1.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陌上桑》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2.2.2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陌上桑》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3.2.2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4.1.2 分析《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4.1.3 剖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4.1.4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步骤4.2.1 导言: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

4.2.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剖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5.1.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5.2.1 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陌上桑》的理解和分析。

5.2.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其独立思考。

5.3 期末考试评价5.3.1 设置有关《陌上桑》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意。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封面,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课文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解释难点。

三、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文学鉴赏(10分钟)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和对话等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二、深入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文化背景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编写故事续集或改编故事。

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全文;(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障碍;(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熟悉文本;(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阐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和评价作品;(2)进行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课堂练习。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单元测试:(1)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

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

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