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状元籍贯的时空变化,在历史上有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中期以前状元主要出身于北方,南方籍状元很少。

唐中期以后,南方籍状元数额逐渐增加,至明清时期形成绝对优势。

状元籍贯地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决定教育文化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

此外首都的位臵、考试制度的沿革对状元分布也有影响。

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反映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的烙印。

一、状元在文化地理上的意义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

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文人,有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世袭垄断。

开科考试从隋代首兴,到1904年盛行了1000多年,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人文基础。

历朝考试制度的实质是依照规定的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段与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比例与成绩优劣,擢举一定数额人选。

考试内容、形式和科目以儒家经典文献的释解、诗文写作、对国家大政的策问为主。

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乃至状元的文人,必须具有深厚的经学、文学功底,对国家大政、治国治民方略有敏锐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科举考试的前提是教育。

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习俗都与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关。

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历代状元籍贯的分析,来探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问题。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所指的“北方”、“南方”维持了省区的完整,没有严格按照秦岭—淮河这条自然地理界限去划分。

状元指进士殿试第一名,也有的朝代略有变化,如唐代也将明经第一名称为状元。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一律采用进士殿试第一名为分析样本。

隋代文献中有关内容的记载基本缺失,故本文的研究时段始于唐,迄于清,不包括隋代。

在这些朝代中又以统一王朝为基本分析对象,分裂时期地方政权所举行的科举考试,参考人员大多来自地方政权所辖范围之内,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具备全国意义。

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

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

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代,中国共产生了357名状元,其中北方120位、南方237位,南方状元人数是北方状元人数的1.975倍(近2倍),且比北方状元人数多出整整117位(即近一倍),呈现出明显的碾压优势。

(1)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

在唐代时中国南、北状元的人数分别为18位、40位,此时北方状元人数为南方的2倍多,北方明显占优。

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前中国的人口与经济重心尚处于北方(华北平原与关中盆地),彼时中国的状元也绝大部分出自北方地区;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且南方极少受到安史之乱、中晚唐藩镇割据战乱的波及,故而在中晚唐时期南方经济与人口得到很大的发展,唐代南方的状元也绝大部分出自那个时期。

但由于此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仍位于北方关中地区,北方士子无论是在进京赶考、结交主考官还是阅读最新的科举文章仍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故而南方在此时即使奋起直追却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至五代时,南北方面临的政治、经济等形势除了都城由关内的长安转移至中原的汴京外其余与中晚唐时期别无二致(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王朝以及契丹轮番入据中原,北方大地是硝烟不断、社会动荡,社会不安定导致人民参加科考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再加上五代皇帝信奉武学漠视儒学,更加打击了北方的科举事业;而南方的十国则是相对比较安逸富庶,文化昌盛且儒学更受重视(如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等人即是五代花间词派的拥趸,在当时的南唐、后蜀两国聚集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词人),故而在此时南方的状元人数反超了北方,分别为为10位与6位。

(3)后来到了宋代,中国的南北方大地再次重归一统,北方的经济与人口再度得以恢复,再加上北宋的都城定于中原汴京,仍是位于北方地区,故而北方士子又同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一样占据了地理优势;但中原汴京毕竟不同于关中长安,不仅地理上更靠近南方方便士子参与科考,而且还紧邻着京杭大运河这一交通便捷的航运通道,更是让南方士子们前去都城汴京犹如如虎添翼一般方便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中国不仅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至南方,而且由于南宋的领土全部位于南方,故而其状元也是全部来自南方地区,方才出现了宋代北方状元人数:南方状元人数为28位:24位的势均力敌的现象。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文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状元共532人(隋代不计)。

唐149人五代十国35人两宋118人辽56人西夏1人金39人伪齐2人元32人明90人大西1人清114人太平天国15人一、隋代状元(进士)榜张损之江苏人孙伏伽河北人侯君素杨纂陕西人房玄龄山东人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温彦博山西人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黄凤麟湖北人比部员外郎二、唐代状元榜(149人)1孙伏伽河北清河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唐代第一科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官至大理卿2宋守节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状元。

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重试11人。

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

3郑益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状元。

取进士沈佺期、宋之问等45人。

4许且682年(唐高宗开耀二年)状元。

取进士刘知几、陈子昂55人,重试及第11人.。

5吴师道河北临漳685年(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状元。

先取22人,后又取5人。

官至吏部侍郎、户部郎中。

6陈伯玉687年(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状元。

同榜进士共65人。

7姚仲豫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状元。

进士共32人。

8常无名河南温县712年(唐睿宗景云三年)状元。

官至礼部员外郎。

9崔液河北定县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状元。

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

10 李昂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状元。

官至吏部郎中。

11范崇凯四川内江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

进士薛邕等16人。

12杜绾陕西西安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状元。

进士祖咏等21人。

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13严迪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状元。

进士31人。

14李嶷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状元。

王昌龄、常建等19人。

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

15虞咸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状元。

贺兰进明等进士20人。

16王正卿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状元。

17王维山西祁县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状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

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

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

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

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

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

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

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

大连干部学刊2020年第3期·社会与文化·收稿日期:2020-03-13作者简介:王征(196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社会科学院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任飞翔(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府学文庙职工: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史。

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摘要:状元籍贯的时空变化,在历史上有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中期以前状元主要出身于北方,南方籍状元很少。

唐中期以后,南方籍状元数额逐渐增加,至明清时期形成绝对优势。

状元籍贯地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决定教育文化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

此外首都的位置、考试制度的沿革对状元分布也有影响。

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反映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的烙印。

关键词:状元;地域分布;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0)03-0042-07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的产物,是从众多应试举子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位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中得状元者为科举中最高荣誉。

从唐到清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真正能够登上榜首的只有寥寥数百人,相比于读书人来说,状元真可谓是鹤立鸡群。

一、状元概念内涵辨析中国的状元,可以作两种解说:一是状元的本来含义,二是状元的字面意思。

先说状元的本来含义,这要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谈起。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兴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唐朝科举项目非常多,主要是常科、制科两大类约90多科。

实际上经常开科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最难考,人们又最看重的是进士科。

因为进士考试主要看诗、文的水平。

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

魏晋以降,以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的方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弊端,世家大族长期垄断显位,寒门仕子入仕甚难,九品中正制严格的区分人才的方法,使得“人分九流,君子孤而小人群”。

中国历代状元籍贯统计,江苏状元人数第一,你所在的省份排第几?

中国历代状元籍贯统计,江苏状元人数第一,你所在的省份排第几?

中国历代状元籍贯统计,江苏状元人数第一,你所在的省份排第几?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人生没有考过一次试,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龙的传人。

这个传统,从我们老祖宗时期就有了。

古代科举每三年一次,而考中状元者更是寥寥无几,每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状元,还是皇帝钦点的。

文天祥、柳公权、杨慎、张孝祥,都是著名的状元。

而苏轼、陆游则是榜眼,还不是状元,而陆游最终得罪了秦桧甚至被剥夺了功名,可见古代科举的残酷性。

科举考试图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到清朝末年,前后跨度近1300余年。

在这1000多年时间里,进行过几千几万场考试的华夏大地上,产生过700多个状元,但今天有据可查的仅357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大数据统计显示,这些处于科举食物链顶端的状元们,其实在地域分布上,也相当有意思。

中国历代科举状元分布(可查数据为357名)图中红色为冠军,可见宋以前河南第一,宋以后江苏浙江第一唐朝状元河南最多,河北第二五代状元山东最多北宋状元河南最多,山东第二南宋状元浙江福建最多辽金状元河北最多元朝状元山西最多明朝状元浙江最多,江苏第二清朝状元江苏最多,浙江第二状元总数江苏第一,60人,占全中国六分之一。

一般来说,文化的繁荣程度跟经济、教育,和是不是政治中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比如孔孟之乡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除了北方局面过于混乱的南宋时期,山东省是几千年如一日,保持着历朝历代出状元的优良传统的。

状元数量,全国第五。

科举揭榜再比如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福建省,状元数量,全国第四。

还有河南,除了历来被视为政治中心,中原文化核心,北宋时期更是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相当具有国际大都市的气质了。

状元数量也是高居全国第三。

排名前两位的江浙,更不用说,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江南人杰地灵,才子佳人无数,教育氛围浓厚。

江南水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状元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可以说是状元之乡担当。

光是清朝时期,全国一共出过79名状元,其中江苏就占了27名,也就是说,清朝大约每2个半状元中,就有一个来自江苏。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中国史上科举最强12府历代状元进士数量排名。

略微统计了一下十二个古代科举大府的历代进士与状元人数。

以清末的名称为准,此十二府是:吴地的苏州府、常州府、嘉兴府;越地的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福建的福州府、泉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市);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抚州府。

为此参阅了甚多资料,各种资料说法不一,统计标准也有出入。

我一般采取其中较为可信的说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

虽然依旧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确保大致数量,进士数量的上下误差当在100以内。

不少统计是基於现今地市的辖境,我不甚赞成。

行政区划亦是历史的产物,其大小流变亦反映城市之兴衰。

而且,历史上的政区认同感不应用今日之认同感替代。

故本文所统计的是历史行政区辖境内的进士与状元人数。

故海宁县算入杭州府,余姚县算入绍兴府,婺源县算入徽州府,金坛县、溧阳县皆不算入常州府。

而今日不存在之历史行政区,则归入今日相应的行政区,譬如太仓州归於苏州府、严州府归於杭州府、建昌府归於抚州府。

本文统计的进士都是文进士,状元都是文状元。

历代进士总数状元人数福州府410026苏州府390254杭州府310315吉安府293624常州府292015绍兴府289819抚州府24505泉州府231611兴化府221510徽州府208124宁波府18937嘉兴府15819统计过程如下:从唐至清,宁波共有进士2483人,状元12人。

其中余姚进士634名,状元5人。

从唐至清,今舟山市辖境内进士共44人,无状元。

故宁波历代进士共1893人,状元7人。

今绍兴大市境内历代有进士1965人,加上余姚634人、萧山299人,共2898人,状元19人(含余姚5人)。

明清苏州(含太仓)进士共2575人,加上嘉定134人,共2709人;再加上宋代进士638人,共3347人。

唐、五代、元数据不详,若全部相加,根据唐代苏州科举先抑后扬的大致走势,总数应当不会少於3600,但不会多於4000。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展开全文
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到清末1905年废除,1300多年的科举中,全国共取进士约11万人,状元504人。

中国各地历代进士、状元人数的统计千差万别,一者是行政区划的变动;二是籍贯的认定,比如父辈外出为官,其子出生地未必在原籍,出生地、原籍都拉入地方名单中,造成数据紊乱;三是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要从各种史料、地方志、家谱中检索出来,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

因而,各省没有最完备的数据和依据。

总体而言,历代以来,科考进士、状元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

其中,江西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全,通过考据整理,录得历代以来,共取进士11671人,可查得记录的状元56人,其中49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

以下两表均为地方科考取士较集中的“大户”,在此需要备注与说明的是,表一中的状元数量为文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表一:进士/状元人数最多的16州排行榜
明清两代,是离现代最近的两个朝代,统计资料更齐全,出人才较集中的有46个城市,排行如表二。

表二:《明清两代进士/状元最多的46城市排行》
(图文资料从网络整理得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转贴)
(2011-10-04 05:57:55)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转贴)作者:热热一、文科人才
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
★表1 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浙江 3697
2 江西 3114
3 江苏 2977
4 福建 2374
5 山东 1763
6 河南 1729
7 河北 1621
8 四川 1369
9 山西 1194
10 安徽 1169
11 湖北 1009
12 陕西 870
13 广东 857
14 湖南 481
15 广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甘肃 119
18 贵州 32
19 辽东 23
★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浙江 20
2 江西 18
3 江苏 17
4 福建 10
5 安徽 6
★表3 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江苏 2949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674
4 山东 2270
5 江西 1919
6 河南 1721
7 山西 1420
8 福建 1371
9 湖北 1247
10 安徽 1119
11 陕西 1043
12 广东 1011
13 四川 753
14 湖南 714
15 云南 694
16 贵州 607
17 广西 568
18 甘肃 289
19 辽东 186
★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

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

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

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
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

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

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渤海地区转移。

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武科人才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统治阶级兴起于关外草原,尚武好兵的传统带入关内,使武举的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

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的武会试,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

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

(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


此这个统计不完备,但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


★清代武状元分布表
名次省份武状元
1 河北 32
2 山东 13
3 浙江 8
4 江苏/汉军旗 6
5 山西/河南 5
6 广东 4
7 甘肃/福建/满军旗 3
8 江西 2
9 陕西/四川 1
河北省武状元最多,一省独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武榜眼、武探花也比别的省多。

这与河北省民风尚武分不开。

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的武举选拔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

陕、甘二省古多名将。

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

” 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

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

另外,山西的成绩也不错,别忘了山西的人口规模也就是河南、山东的三分之一。

再联系河北来看,正所谓“自古能言勇者莫过幽并”!
还有,我们也应该逐渐改掉江浙就是文弱的代名词的偏驳看法,尤其是浙江,其武风虽不如冀鲁,但其他各省能出其右者也不多!
我们把清代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照一下,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化差异。

★附: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显而易见,从整个比例来看,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

河北省武状元三十二,文状元仅三名。

与此相对,江苏省则是文状元二十七,武状元六名。

南北文武各有偏长。

应该说,山东、浙江两省相对而言发展比较平衡。

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合理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