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厚朴三物汤

厚朴三物汤

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20—24g 枳实15g 大黄12g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二味,取500ml,再下大黄,煮取300m1,温服lOOml,大便泄即停服。

(功效]行气除满。

(主治)主证:腹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无矢气,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或沉实.副证:心烦尿赤。

(临证加减)1.伴有胁肋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行气之力。

2.腹窜痛,攻冲不定,加木香、乌药、沉香、郁金,以助理气止痛之功。

3。

腹胀痛而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化少腹之气。

4.腹痛而肠鸣者,加陈皮、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止痛。

5.本方治疗肠梗阻: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四大症状为主。

药用厚朴35g,枳实30g,生大黄30g。

肠腑气滞加莱菔子30g;气滞血瘀加桃仁8g,丹参15g,赤芍工0g;热结阳明加芒硝30g;寒凝肠腑加附片9g,细辛3g;蛔虫梗阻肠道加槟榔lOg,川楝子12g,花椒3g;食滞胃肠,加山楂9g,麦芽lOg,莱菔子20g。

[湖北中医杂志,1984,cl,:2+]6。

本方加味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药用厚朴、桃仁各5—8g,枳实4—6g,生大黄4—8g(后下),丹参3~lOg,红花3"---6g。

气虚加党参、黄芪;阴虚津亏加玄参、麦冬、生地;大便次数增多去大黄。

此为6一12个月小儿剂量。

每日工剂,水煎分3—6次口服或鼻饲,一般2—3剂即可奏效。

[浙江中医杂志,1988,clO,:446]7.试谈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用大黄的方剂达30首之多。

可归纳为:和血祛瘀,如桃核承气汤等;攻下热结,如三承气汤;消气止痛,如厚朴三物汤;和解散痞,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退黄,如茵陈蒿汤等;降气止呕,如大黄甘草汤;温通寒积,如大黄附子细辛汤;消饮逐水,如大陷胸汤;荡实止利,如大承气汤;泻火凉血,如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的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便秘有...

医圣张仲景的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便秘有...

医圣张仲景的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便秘有...医圣张仲景的厚朴七物汤——加减治疗便秘有奇效便秘并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全是大便干燥、干结,凡是大便不通畅都应该归于便秘。

实际上,真正的大便燥结除了热性疾病以及老人津枯,一般不多见。

而通常最困扰人的便秘是便不干而难下,下也不多。

有的可以两三天不大便,有时肚子胀也便不出多少。

这种类似阴结的便秘形成的原因,多是过食生冷和缺乏运动造成。

有的则是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掉,这种情况多属于内蕴湿热。

上述两种便秘都与湿或湿热有关,如果经常服用泻下的药如硝黄之类,虽有一时之快,而药后很快又会继续便秘,久而久之,大便不但难下,而且还会出现肛门狭窄,大便细或者扁。

如果一直不治疗,还会引发其它疾病。

张仲景有个厚朴七物汤,如果在辨证的基础上能够得当加减,对治这种非燥结性便秘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优势在于,不会因为苦寒而败坏肠胃。

《伤寒论》:“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温服100ml,日3次。

主证:脘腹胀满,身热,微恶风寒,大便不通,苔黄厚,舌质微红,脉浮数。

加减: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下利则不需泻下,故去大黄;寒多者,加重生姜量以散寒;腹胀甚,矢气少者,酌加香附、大腹皮或木香、砂仁行气之品;若气滞较重,症见胁肋胀痛,嗳气,善太息,酌加香附、青皮、广木香、佛手、枳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经方一般不主张加减,非要加减最好尽量少动药味。

切忌毁容式加减。

厚朴七物汤中的大黄、枳实、厚朴是厚朴三物汤或者叫小承气汤,当然它们的用药量是有区别的。

加味成为七物之后,贵在配上了能够化气和阴阳又以温通的桂枝汤(去掉了芍药),以制约大黄之苦寒。

整个方剂,寒热并用,除了泄热、荡实、行气外,如果加大桂枝、生姜剂量,有温中祛寒、行气而消胀满之效。

厚朴七物汤。(古方学习)

厚朴七物汤。(古方学习)

厚朴七物汤。

(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厚朴七物汤
组成:炒厚朴,甘草,大黄,红枣,桂枝,生姜,枳实。

【经典方证】
先病腹满,后感风邪,发热十余日不退,此表未解,又兼里证。

脉浮而数,示表邪入里化热,饮食如故,也没有小便不利(水证),也没有血证,病在肠而非在胃,与肠道有形实邪内结,而成腹满,故以厚朴七物汤解表攻里,内外两图。

【适用人群】
(1)自汗怕风,伴有腹部胀满,按上去有点轻微的疼痛,放屁后不大便,舌质红,苔黄腻,轻轻把手搭在脉上,能感觉到脉是浮于表面,且跳动很快,如果是重重的按上去,这脉就像琴弦一样绷得很紧;
(2)气结在腹,脘腹胀满,胀痛,偶得矢气后痛稍减,纳呆、泄泻、畏寒、手足不温,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腻,脉沉细略滑。

(3)口干口苦,诊见面潮红、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腹胀腹泻,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满足:(1)上腹部胀满疼痛、嗳气、恶心、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2)胃镜检查未见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恶性肿瘤(3)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及糖尿病等。

),支气管哮喘,痢疾,小儿感冒,气胀,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

金匮要略-1-3试题

金匮要略-1-3试题

金匮要略-1-3(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D型题(总题数:22,分数:22.00)1.胸痹病的主脉是(分数:1.00)A.尺中小紧B.寸口关上微C.关上小紧数√D.寸口脉沉而迟√E.寸口关上小紧解析:2.狐惑病前阴蚀烂者,可用的治疗方法为(分数:1.00)A.升麻鳖甲汤内服B.甘草泻心汤内服√C.雄黄外薰D.苦参汤外洗√E.蛇床子散作为坐药解析:3.实证腹满的辨证要点是(分数:1.00)A.按之痛√B.腹满时减,复如故C.按之不痛D.腹不满,其人言我满E.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解析:4.症见心中痞,胁下逆抢心的主治方是(分数:1.00)A.栝蒌薤白半夏汤B.枳实薤白桂枝汤√C.人参汤√D.苓桂术甘汤E.栝蒌生姜枳实汤解析:5.寒实内结的腹痛应使用的治法是(分数:1.00)A.下法√B.补法C.清法D.消法E.温法√解析:6.疟母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分数:1.00)A.素有痞结B.正气衰竭C.疟病日久√D.假血依痰√E.疟邪太甚解析:7.血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分数:1.00)A.感受风邪√B.感受湿邪C.阳气不足D.气血不足√E.阴血不足解析:8.百合病误下后治用滑石代赭汤,是因为出现了下列哪两项变证(分数:1.00)A.胃气上逆,呕吐呃逆√B.发热,口渴C.小便短赤而涩√D.虚烦不安,胃中不和E.心烦,口燥解析:9.肺痿病必具有临床特征有(分数:1.00)A.胸痛B.短气√C.脉虚数D.吐涎沫√E.咳嗽解析:10.根据原文,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其机理是(分数:1.00)A.阴血涩滞√B.阳气不足√C.肾精亏虚D.营卫失调E.气血虚弱解析:11.乌头汤的治法是(分数:1.00)A.除湿止痛√B.祛风除湿C.温经祛寒√D.滋阴清热E.甘温扶阳解析:12.麦门冬汤主治脏腑是(分数:1.00)A.肾B.胃√C.心D.肺√E.脾解析:13.依原文,温疟邪气(分数:1.00)A.外舍于腑B.外舍分肉√C.内藏于脏D.外舍于腑E.内藏于心√解析:14.厚朴七物汤的功效有(分数:1.00)A.行气除满√B.调和营卫√C.温阳通便D.和解少阳E.化饮降逆解析:15.千金苇茎汤的适应症有(分数:1.00)A.喘不得卧B.烦满√C.咽喉不利D.时时吐浊E.咳有微热√解析:16.中风中经络的辨证要点是(分数:1.00)A.舌即难言,口吐涎B.即重不胜√C.肌肤不仁√D.但臂不遂E.昏不识人解析:17.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治宜(分数:1.00)A.峻逐阴邪√B.通阳宣痹C.缓急止痛D.温阳散寒√E.温经散寒解析:18.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时治当(分数:1.00)A.温散寒邪B.培土制水√C.敛气缓急D.通阳降逆√E.和胃平冲解析:19.奔豚气病发于肝的诊断要点为(分数:1.00)A.脐下悸B.往来寒热√C.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D.核起而赤E.气上冲胸,腹痛√解析:20.胸中气塞,短气者,治用(分数:1.00)A.橘枳姜汤√B.栝蒌薤白白酒汤C.茯苓杏仁甘草汤√D.桂枝生姜枳实汤E.枳实薤白桂枝汤解析:21.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称肾气丸为“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其功效特点是(分数:1.00)A.助阳之弱,可以化水√B.补阴之虚,可以生气√C.滋阴之虚,可以生血D.补气之虚,可以摄水E.温阳之弱,可以行血解析:22.射干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分数:1.00)A.内寒饮√B.内热饮C.外热D.外寒√E.内痰饮解析:二、X型题(总题数:28,分数:28.00)23.疟与少阳病的主要区别有(分数:1.00)A.以和解法治疗B.偏寒偏热明显√C.可汗可吐可下√D.寒热休作有时√E.多挟有形之邪√解析:24.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四方共有的药物有(分数:1.00)A.半夏√B.厚朴C.射干D.麻黄√E.石膏解析:25.《金匮要略》应用了以下哪些诊脉方法(分数:1.00)A.遍诊法B.寸口诊法√C.趺阳诊法√D.少阴诊法√E.少阳诊法√解析:26.麦门冬汤中配用半夏的意义在于(分数:1.00)A.燥湿B.和胃C.监制滋腻√D.降逆√E.祛痰解析:27.虚劳干血证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有(分数:1.00)A.脉涩√B.面黄羸瘦√C.肌肤甲错√D.两目黯黑√E.腹满不能饮食√解析:28.中风中脏腑的辨证要点是(分数:1.00)A.即重不甚B.肌肤不仁C.口吐涎液√D.昏不识人√E.舌即难言√解析:29.鳖甲煎丸可用治(分数:1.00)A.温疟B.牝疟C.瘅疟D.瘸瘕√E.疟母√解析:30.《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关于杂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分数:1.00)A.攻邪当随其所得√B.新久宜有先后√C.虚实必须异治√D.表里当分缓急√E.治未病√解析:31.葶苈大枣泻肺汤可用于(分数:1.00)A.肺痈初期,表证未解B.肺痈脓已成而壅滞甚√C.肺痈热盛壅肺√D.肺胀,邪热壅肺√E.肺痈初期,表证未解解析:32.胸痹的典型症状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解表方之厚朴七物汤

解表方之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15克,甘草6克,大黄9克,枳实9克,桂枝6克,大枣4枚,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

【方解】:方中重用厚朴、枳实行气除满,配大黄以泄热通便;少用桂枝佐生姜、甘草、大枣以解肌表之邪而调和营卫。

合用有解肌发表、行气除满、泄热通便之功。

【加减】:下利去大黄,呕者加半夏,寒重者加大生姜用量。

【按语】:本方以发热、腹满、大便不畅、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痢疾初起,肠梗阻、急性肠胃炎、前列腺肥大等。

如风寒表证重,加荆芥、紫苏、防风;恶心呕吐,加姜半夏、陈皮;腹痛,加芍药;兼食滞,加莱菔子、焦山楂、炒六曲。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方剂名】厚朴七物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半斤(15克),甘草、大黄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枚(4枚),枳实五枚(9克),挂枝二两(6克),生姜五两(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症见腹满发热,大便不通,脉浮而数。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消化不良、支气管哮喘及胃扭转等病症。

1.急性胰腺炎:以本方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36例,与醋酸奥曲肽结合葡萄糖和中长链脂肪乳剂提供肠外营养治疗36例对照。

1个疗程为5日,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以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无假性胰腺囊肿形成,无慢性胰腺炎症状则判定为痊愈。

结果:痊愈22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

(《河北中医》2013年第6期)2.肠梗阻:以本方加味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4例,与常规治疗31例对照。

临床治愈标准为腹胀、腹痛、呕吐消失,胃肠功能恢复,进食半流质后无复发,X线未见梗阻征象。

结果:总有效率96.88%。

治疗组7日治愈12例。

7~14日治愈26例,14 -30日治愈13例。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3.消化不良:以本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与多潘立酮治疗62例对照,疗程均为2周。

由于患者不能接受胃镜及X线的多次检查,故以各种症状消失程度作为判断标准。

结果:显效51例,好转8例,无效3例。

(《新中医》2002年第9期)4.支气管哮喘(个案):患者患支气管哮喘15年。

2周前发病,伴腹部胀满不适。

经用氨茶碱缓释片、潘多立酮等治疗均改善不明显:辨证属太阳阳明合并之哮证。

予本方化裁。

复诊,喘息、憋气及腹部胀满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

三诊,仍守方继服。

2周后随访,喘息憋气未发,腹胀亦未出现。

(《新中医》2011年第2期)5.胃扭转(个案):患者就诊时脘腹胀满,饭后2小时余即吐、呃逆频作,大便于结。

厚朴七物汤的研究进展

厚朴七物汤的研究进展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is prescriptionꎬ the effective compounds of the decoction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ꎬ still needing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systematic and in ̄depth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And in term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ꎬ this paper
its syndromeꎬ clauseꎬ primary illness and etc.ꎬ especially a quite dispute about whether the Hieve external syndromeꎻ In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studyꎬ there is only one literature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r
of this methodꎬ and it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linical casesꎬ hoping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escription.
Key words: Houpo Qiwu decoctionꎻ Researchꎻ Progress
mainly bases on the modern statistical medical cases and the medical case examinationꎬ and finding that the clinical

厚朴七物汤治疗急性肠梗阻

厚朴七物汤治疗急性肠梗阻

厚朴七物汤治疗急性肠梗阻杏林讲坛公众号导读:厚朴七物汤由厚朴三物汤合桂枝去芍药汤而成,具有表里双解的作用,但此方重用厚朴,轻用桂枝,所以治疗偏重于里,为七里三表之法。

厚朴七物汤【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释义】“病腹满,发热十日”,是倒装文法。

不是说先病腹满而后发热,而是说腹满出现于发热之后。

病虽十日,而脉象仍见浮数,可知表邪仍在;腹满有热,为腑中已有实邪,是病情不完全在表,而已趋向于里,属于表里俱病,但里证重于表证。

饮食如故,说明胃气未病,病变重心在于肠道,证系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所以用表里两解的厚朴七物汤进行治疗。

【临床应用】临床常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初起、肠梗阻表里俱在,腹满发热同时出现者;或胃肠型感冒,有汗者;以及其他热性病初起,凡大便不通,气滞寒结者。

临证加减: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下利则不须泻下,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以散寒;腹胀甚,矢气少者,酌加香附末、大腹皮或木香、砂仁行气之品;气滞较重,症见胁肋胀痛,嗳气,善太息者,酌加香附、青皮、广木香、佛手、枳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案例】刘俊士医案:赵某某,男,51岁。

1985年9月23日9时突然腹部绞痛难忍,无呕吐,略有畏寒,先后稀软便2次,在原单位注射654-2(10毫克)无效。

既往无腹痛史及手术史。

24日晨4时来我院外科急诊。

当时检査急性病容,心肺阴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蠕动波。

上腹部有明显压痛,未见移动性浊音。

腹透结果:腹中下部有两个气液面,大者超过3厘米直径,结肠区及降结肠有胀气,膈下无游离气体。

X线诊断:小肠远端单纯性肠梗阻。

病人不同意手术。

当时白细胞计数10.2x10^9/L,中性81%,单核3%,淋巴15%,嗜酸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朴七物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厚朴七物汤,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种药方,但是这个药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来治疗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晓。

那么,下面就来一一介绍一下。

【别名】
厚朴七味汤、七物厚朴汤
【处方】
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

【功能主治】
病腹满,发热10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腹满气胀。

【用法用量】
厚朴七味汤(《外台》卷七)、七物厚朴汤(《袖珍》卷三引《圣惠》)。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各家论述】
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

发热十日之久,脉尚浮数,当责风邪在表。

然风气内通于肝,肝盛乘胃,故表见发热,而内作腹满;风能消谷,即能食而为中风,所以饮食如故。

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

【摘录】
《金匮》卷上
怎么样?看完了上文对于厚朴七物汤的简单介绍后是不是感叹
中医的神奇?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