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课程资料:儿童睡眠障碍10.30

课程资料:儿童睡眠障碍10.30
对发作可以完全没有记忆或只记得 其中的几个片段。
睡行症
在5岁左右的儿童中多见,但有 研究表明,约12岁是其发病高峰。
徘徊、行走是其主要症状,可见起身 坐在床上、拿起容器小便等带有目的 的行为,也可见慌忙逃跑似的盲目行 为。
通常在开始睡眠的3小时内出现,在 30分钟内(多数在15分钟内)结束。发 作终了当时可能对所发生的事情可以 回忆,如果发作后没有觉醒接着入睡 则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儿童睡眠障碍
2013.10.30
睡眠的重要性
• 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 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
• 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 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
• 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 促进机体生长,并使核蛋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 忆的储存。
小儿睡眠特征
动,
在新生儿1小时的 REM睡眠中可观察
到大约20次
1岁时在1小时中大约出现10次, 成年以后就减少到大约5次左右。
• 我们可能会以为熟睡时不存在体动,实际上可以观察到相当多的体动, 所以不需要担心睡相不好等。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除外,因 为呼吸困难而不停地翻滚、出汗多,有时平躺着很痛苦,上半身要抬 起来,这些症状远不是一般所说的单纯睡相不良。
睡眠障碍的病因
环境因素
儿童心理行为因素
器质性疾病因素
其它
儿童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 睡眠失调:指各种因素导致睡眠的量、质或时
序方面的变化,以睡眠不安或睡眠过多为特征。 前者有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等表现;后者常见于 发作性睡病( narcolepsy ,NRL ) 、阻塞性睡眠呼 吸暂停综合症(obst ructive sleep pnea ,OSA) 、原 发性白天嗜睡症等疾病 。 • 异态睡眠: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异常发作性事件,如 梦行、梦魇、梦呓、夜惊等。 • 病态睡眠:指由躯体、精神疾病诱发的睡眠障碍。

最新儿童睡眠障碍主题讲座课件

最新儿童睡眠障碍主题讲座课件
速眼动睡眠时做梦,并易被唤醒,故又称为活动睡眠期。 • 此相的脑电图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一期相似,但对环境刺激
的阈值很高,因此也有反常相之称。此期,全身肌肉松弛 ,但眼睑和眼外肌听不到快速收缩。 • 健康成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占20%-25%,所需要时间因人而 异,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儿童长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缩短。
二、正常的生理睡眠
(三)生理睡眠周期
• 正常成人入睡后在几分钟之内即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第一 期和第二期,一般在入睡30-45分钟后进入第三、第四期 睡眠。由于年龄不同,慢波睡眠可持续几分钟至1小时不 等,然后睡眠变浅,又返回到第二期睡眠。在开始入睡后 的75-90分钟,出现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此时伴有快速 眼球运动和肢体转动,一般持续5-10分钟,又进入非快速 眼动睡眠第二期,约90分钟以后,又出现第二次快速眼动 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交 替出现。
三、儿童各年龄阶段睡眠结构变化特点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变化 • 1、新生儿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大
致相等,此时非快速眼动睡眠四期之间界限模糊 ,出生后第六周才出现第二期睡眠。 • 2、新生儿睡眠和清醒时的脑电图无大差别,2岁 时睡眠纺缍波才发育成熟。 • 3、新生儿非快速眼动睡眠占50%,至青少年时期 占每日睡眠总量的80%。
– 发作后对发作时体验完全遗忘。 – 多见于4-12岁儿童,4-7岁为发病高峰。 – 男略多于女。 – 患病率为1%-4%。
二、正常的生理睡眠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 又称慢波睡眠,此相睡眠闭眼,平稳入睡,无快
速眼球运动,无体动。此期副交感神经兴奋较显 著,血压、脉搏、呼吸和新陈代谢均有所降低, 又称安静睡眠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睡眠障碍就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就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与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

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

睡眠的深度就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

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

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

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与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与发育因素就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

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与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与统一性。

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

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就是年长儿与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与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就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失眠症ppt(实用资料)

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失眠症ppt(实用资料)
• 必要时还须借助于药物。 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可用自我催眠的方法进行。 居住环境不良:喧闹,光线刺激,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长期影响生活及睡眠的规律性; 导致失眠症的发生原因许多,首先应针对不同的原发因素处理,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失眠症
• 治疗——行为治疗 •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刺激与限定、调整卧床
• 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的 持续存在。
• 由于患者对失眠的严重程度往往有估计过重的倾向,睡眠 脑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睡眠的实际情况和变化特点。失眠 症一般表现为进人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再 入睡过程中生理性觉醒增多,快速眼动睡眠期相对增加。
失眠症
• 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
失眠的主要驱动力—失眠-焦虑,使患者躯体放松 一种错误做法是滥用安眠药,一出现失眠,就服安眠药,而不分析失眠的原因。
对此法的效果争论较大,不少人认为此疗法不太巩固,有时也出现不良反应。
,解除对失眠的担心和联想,打断“焦虑-失眠- 苯二氮草类药物(BDZ)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都有效,理想的催眠药能迅速诱导睡眠而无宿醉作用。
以防大脑过度兴奋造成失眠。 – 3、晚上应避免饮咖啡、浓茶,避免服用有兴奋性的药
物。 – 4、调整或改善睡眠环境,如避免噪声、光线暗淡等。 – 5、傍晚或早晨进行定期锻炼。
失眠症
• 治疗——行为治疗 上述情况有时表现为一种,有时几种情况共同存在。
2、入睡前有放松的时间,不能从事激烈的体育活动,以防大脑过度兴奋造成失眠。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刺激与限定、调整卧床时间。
训练可借助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 3、安眠药的不正确认识:
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认为许多是由于对不眠的恐惧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失眠。

儿童睡眠障碍护理PPT

儿童睡眠障碍护理PPT
儿童睡眠障碍护理PPT
目录 儿童睡眠障碍概述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总结
儿童睡眠障碍 概述
儿童睡眠障碍概述
睡眠障碍定义:指睡眠质量、 时间、顺序等方面的异常,使 得个体无法获得充足的睡眠并 严重影响健康。
儿童睡眠障碍常见症状:夜惊 、梦魇、多梦、嗜睡、反复醒 来等。
儿童睡眠障碍概述
注意事项
最好不要给孩子看恐怖、紧张的电视节 目。
总结
总结
儿童睡眠障碍不仅影响孩子的 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孩子的 心理健康; 作为护理人员,要推动家长和 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环 境,帮助孩子克服睡眠障碍。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尊重孩子的睡眠需求,保持规 律的睡眠习惯和睡眠环境。 像孩子讲述睡眠知识,培养孩 子的睡眠健康观念。
护理措施
陪伴孩子入睡,减轻孩子的自卑感。
鼓励孩子多参与体育运动,累了容易入 睡。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避免发生事件,引起孩子的恐 慌。 睡前脑力劳动会增加孩子的认 知能力,但同时也可能消耗过 多的能量,影响睡眠。
睡眠障碍对儿童健康影响:睡眠不足影 响神经发育及心理健康,导致精神焦虑 、学习障碍等。
睡眠障碍的治 疗方法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可短暂缓解睡 眠障碍,但会导致依赖性,长 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通风 、保持室温适宜、降噪等。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营造良好的睡眠习惯:养成规律的睡眠 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充足,放松心情、 维持好情绪等频率。

儿童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一、儿童睡眠障碍的定义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儿童在入睡、维持睡眠或早醒方面消失困难,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的状况。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日间活动和心情状态。

二、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1. 夜惊夜惊是指儿童在深度睡眠中突然惊醒,表现为尖叫、哭闹或呼吸急促等症状。

夜惊通常发生在晚上第一次入睡后几个小时内,会影响到儿童的整夜睡眠。

2. 呼吸暂停综合症呼吸暂停综合症是指在夜间消失多次呼吸暂停,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打鼾、频繁醒来和白天昏昏欲睡等问题。

这种状况需要准时治疗,以避开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 失眠失眠是指困扰人入睡或保持糊涂状态的问题。

儿童失眠的缘由可能包括焦虑、抑郁、过度兴奋或睡眠环境不佳等。

4. 睡眠呼吸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是指在睡眠中消失呼吸问题,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打鼾、频繁醒来和白天昏昏欲睡等问题。

这种状况需要准时治疗,以避开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三、儿童睡眠障碍的危害儿童睡眠障碍会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疲惫、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到生长发育。

夜惊和睡眠呼吸障碍则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白天昏昏欲睡和留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四、预防和治疗儿童睡眠障碍1.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每晚保持规律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避开在睡前过度兴奋和使用电子设备。

2.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宁静、舒适、暖和的睡眠环境,避开过度亮光和噪音。

3. 寻求专业治疗假如儿童消失严峻的睡眠障碍,应准时寻求医生的关心,并依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五、结语儿童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通过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儿童睡眠障碍。

在需要时,准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关心也是特别重要的。

儿童睡眠障碍预防和措施课件

儿童睡眠障碍预防和措施课件

何时应寻求帮助?
何时应寻求帮助?
睡眠问题的表现
如持续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等,应及时关注。 如果问题持续超过三周,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何时应寻求帮助?
伴随症状
如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评 估。
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潜在的睡眠障碍。
何时应寻求帮助?
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对儿童睡眠问题的解决至关重 要。
运动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释放能量,改善睡眠质 量。
如何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
关注饮食
避免临睡前进食,特别是咖啡因和糖分含量高的 食物。
饮食习惯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保持健康饮食 是关键。
谢谢观看
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
如何预防儿童睡眠障碍?
如何预防儿童睡眠障碍?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每天保持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
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身体建立生物钟,提高睡眠 质量。
如何预防儿童睡眠障碍?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安静、舒适、黑暗,适宜的温度。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儿童更快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
这些障碍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
什么是儿童睡眠障碍?
常见类型
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早醒等。 了解睡眠障碍的类型有助于及早识别和干预。
什么是儿童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可能与心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关。
家庭气氛、学校压力等都可能影响儿童的睡眠质 量。
为什么要关注儿童睡眠?
为什么要关注儿童睡眠?
如何预防儿童睡眠障碍?
限制刺激性活动
睡前避免观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 刺激性活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入睡能力。
如何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一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二临床表现所有的觉醒性异态睡眠都具有一些重要而共同的临床特征;包括患儿发作时时空错乱和不能应答;一系列复杂行为;对事件不能回忆;往往有家族史等..另外;它们还有一个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即大多数发生在晚上睡眠以慢波睡眠为主的前1/3阶段..一般在一个晚上;觉醒性异态睡眠只发生1次;但有些儿童也会出现2或3次发作..有些儿童偶尔或仅仅在白天小睡时出现觉醒性异态睡眠..1、梦游梦游是在慢波睡眠时发生睡眠时的行走;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可以是简单地走来走去;也可以是强烈地试图“逃脱”环境的行为..发作时患儿意识紊乱;发作中很难被唤醒;对试图唤醒他们的人会出现反抗、攻击行为或表现出受惊吓后的恐慌..当醒来时;对发生的事件不能记忆..这一系列的行为常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后自行停止;最后以梦游者回到床上继续睡眠后告结束..梦游多出现于晚间睡眠的前1/3时段中;最常见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慢波睡眠期的末尾..梦游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其它异态睡眠;如夜惊等并存..梦游可以发生在儿童会走路后的任何时候;但第一次发作多出现在4-8岁之间;在青春期后常自行消失..一般人群中有15%以上的人在儿童时期至少有过一次梦游..梦游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2、觉醒紊乱觉醒紊乱多见于婴幼儿和低年级的学龄儿童..反复发生觉醒紊乱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十分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少和消失..觉醒紊乱常被误认为“夜惊”;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开始时患儿只有一些躯体活动和呻吟;进而笑和或大叫;在床上强烈地翻滚..小婴儿因为肢体活动局限;常表现为无法安慰的哭吵..患儿的眼睛可睁可闭;出汗明显;没有“惊恐”的表情;但看上去非常困惑、激动和不安..患儿意识混乱;会呼唤父母;但却不认识父母或“视而不见”;他常自言自语;但却不能回答问题..握住或抱着他并不能使他安静或清醒;相反;常遭反抗..父母常认为他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睡眠中的困境;其实父母参与越多;觉醒紊乱的发作时间越长..再者;父母的努力会使患儿完全清醒;干扰其睡眠;甚至在发作结束时使其受到惊吓;从而使再次入睡延迟..每次觉醒紊乱一般持续1-40分钟;其中5-15分钟的表现非常典型..患儿对所发生的过程没有记忆或不能回忆..在晚上睡眠的前1/3时段中;强迫唤醒儿童会诱发睡眠紊乱..因为觉醒紊乱的发作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差异很大;在尚未开口说话的儿童中这种发作常被认为是“噩梦”而忽略;因此觉醒紊乱的真正发生率尚不确定..3、夜惊夜惊主要发生于4-12岁的儿童;在青春期前发生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青少年和成人夜惊少见;并且其成因与儿童期不同..夜惊多发生于入睡后0.5-2小时内;NREM的第三、第四期..不同于觉醒紊乱;夜惊的发生是突然的..患儿在睡眠中猛然惊起;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常使父母惊醒;他们发现孩子持续地哭喊;手足乱动;眼睛圆睁;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瞳孔扩大、皮肤潮红、肌张力增高、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面部表情十分惊恐..在发作中;患儿坐于床上或下地无目的地走动;好象要挣脱一些看不见的威胁;其意识呈朦胧状态;对父母的关怀毫无反应;拒绝任何身体接触;因此在这些激烈的活动中很可能受伤;儿童会撞到家具;甚至打破窗户;有时还会使参与其中的父母受到伤害..在发作中常呼之不应;极难唤醒..每次夜惊的持续时间比觉醒紊乱短;一般在几分钟内结束..患儿往往在发作停止前清醒..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仅有一些简短和片段性的记忆;没有完整生动的梦境..三诊断1、梦游睡眠障碍的国际分型ICSD中梦游的诊断标准包括:1 病人在睡眠中走动..2 发作始于青春期前的儿童..3 相关的症状包括:①在发作中很难被唤醒;②发作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③发生于整个睡眠的前1/3时间中..4 多导睡眠图显示发作在NREM第三或第四期睡眠中开始..5 可以存在其它躯体和心理症状;但不是梦游的原因..6 睡眠中的走动不是由其它睡眠障碍引起;如REM睡眠行为障碍或夜惊..临床诊断梦游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2、觉醒紊乱 ICSD中觉醒紊乱的诊断标准包括:1 存在觉醒或完全清醒前反复的心理紊乱..2 强迫唤醒能诱发症状的发作..3 没有害怕的表现;走动的行为或与发作经过相关的强烈幻觉..4 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是一种慢波睡眠中的部分觉醒..5 症状与其它躯体障碍无关;如与部分发作性癫痫无关..6 症状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如梦游、夜惊等..临床诊断觉醒紊乱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5、6项..3、夜惊 ICSD中夜惊的诊断标准包括:1 有夜间突然发作的极度惊恐..2 常发生于晚上睡眠的前1/3时间内..3 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有部分记忆..4 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发生于NREM第三、第四期;并且常伴有心动过速..5 其它躯体障碍如癫痫等不是发作的原因..6 可以同时存在其它睡眠障碍..临床诊断夜惊至少需要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四治疗1、对因治疗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应寻找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的病因;然后对因治疗;如避免睡眠剥夺;帮助儿童建立规律而合理的睡眠-清醒时间安排;降低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心理压力;减少睡眠环境的刺激;避免使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乙醇、安眠药、镇静剂等;避免在晚间睡眠的前1/3时间内唤醒儿童..2、父母教育很多父母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在孩子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激烈地参与;总是试图去唤醒孩子;帮助他们“挣脱困境”..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只会使发作时间延长;加重睡眠剥夺;从而产生更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在儿童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设法使孩子安心和为他们提供环境的安全保证;通过限制儿童活动的方法使其尽快安静下来;减少发作的持续时间..3、药物治疗儿童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很少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但当发作频繁、剧烈;造成儿童或家人的伤害;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可以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在就寝前1小时服用小剂量氯硝基安定0.25mg常对控制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有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临床表现、体重和年龄谨慎增加剂量;同时避免引起白天的嗜睡症状..一般情况下;3-6周的药物治疗即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停药后症状不反复..幼儿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持续时间不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尤佳..但长期用药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副作用..4、心理治疗近年来正尝试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教会儿童应用一些自我调节技术来控制以往无法控制的夜间行为..这种技术包括自我放松和心理想象等方法..也有报道指出;在部分觉醒发生前15分钟定时唤醒儿童是夜惊和梦游的一种有效干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

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

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

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

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
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

觉醒性异态
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

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

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

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二)临床表现
所有的觉醒性异态睡眠都具有一些重要而共同的临床特征,包括患儿发作时时空错乱和不能应答,一系列复杂行为,对事件不能回忆,往往有家族史等。

另外,它们还有一个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即大多数发生在晚上睡眠以慢波睡眠为主的前1/3阶段。

一般在一个晚上,觉醒性异态睡眠只发生1次,但有些儿童也会出现2或3次发作。

有些儿童偶尔(或仅仅)在白天小睡时出现觉醒性异态睡眠。

1、梦游梦游是在慢波睡眠时发生睡眠时的行走,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行为。


以是简单地走来走去,也可以是强烈地试图“逃脱”环境的行为。

发作时患儿意识紊乱,发作中很难被唤醒,对试图唤醒他们的人会出现反抗、攻击行为或表现出受惊吓后的恐慌。

当醒来时,对发生的事件不能记忆。

这一系列的行为常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后自行停止,最后以梦游者回到床上继续睡眠后告结束。

梦游多出现于晚间睡眠的前1/3时段中,最常见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慢波睡眠期的末尾。

梦游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其它异态睡眠,如夜惊等并存。

梦游可以发生在儿童会走路后的任何时候,但第一次发作多出现在4-8岁之间,在青春期后常自行消失。

一般人群中有15%以上的人在儿童时期至少有过一次梦游。

梦游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2、觉醒紊乱觉醒紊乱多见于婴幼儿和低年级的学龄儿童。

反复发生觉醒紊乱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十分普遍,随着年龄的增
长,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少和消失。

觉醒紊乱常被误认为“夜惊”,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

开始时患儿只有一些躯体活动和呻吟,进而笑和(或)大叫,在床上强烈地翻滚。

小婴儿因为肢体活动局限,常表现为无法安慰的哭吵。

患儿的眼睛可睁可闭,出汗明显,没有“惊恐”的表情,但看上去非常困惑、激动和不安。

患儿意识混乱,会呼唤父母,但却不认识父母或“视而不见”;他常自言自语,但却不能回答问题。

握住或抱着他并不能使他安静或清醒,相反,常遭反抗。

父母常认为他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睡眠中的困境,其实父母参与越多,觉醒紊乱的发作时间越长。

再者,父母的努力会使患儿完全清醒,干扰其睡眠,甚至在发作结束时使其受到惊吓,从而使再次入睡延迟。

每次觉醒紊乱一般持续1-40分钟,其中5-15分钟的表现非常典型。

患儿对所发生的过程没有记忆或不能回忆。

在晚上睡眠的前1/3时段中,强迫唤醒儿童会诱发睡眠紊乱。

因为觉醒紊乱的发作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差异很大,在尚未开口说话的儿童中这种发作常被认为是“噩梦”而忽略,因此觉醒紊乱的真正发生率尚不确定。

3、夜惊夜惊主要发生于4-12岁的儿童,在青春期前发生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青少年和成人夜惊少见,并且其成因与儿童期不同。

夜惊多发生于入睡后0.5-2小时内,NREM的第三、第四期。

不同于觉醒紊乱,夜惊的发生是突然的。

患儿在睡眠中猛然惊起,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常使父母惊醒,他们发现孩子持续地哭喊,手足乱动,眼睛圆睁,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心跳
加速、瞳孔扩大、皮肤潮红、肌张力增高、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面部表情十分惊恐。

在发作中,患儿坐于床上或下地无目的地走动,好象要挣脱一些看不见的威胁,其意识呈朦胧状态,对父母的关怀毫无反应,拒绝任何身体接触,因此在这些激烈的活动中很可能受伤,儿童会撞到家具,甚至打破窗户,有时还会使参与其中的父母受到伤害。

在发作中常呼之不应,极难唤醒。

每次夜惊的持续时间比觉醒紊乱短,一般在几分钟内结束。

患儿往往在发作停止前清醒。

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仅有一些简短和片段性的记忆,没有完整生动的梦境。

(三)诊断
1、梦游睡眠障碍的国际分型ICSD中梦游的诊断标准包括:(1)病人在睡眠中走动。

(2)发作始于青春期前的儿童。

(3)相关的症状包括:①在发作中很难被唤醒;②发作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③发生于整个睡眠的前1/3时间中。

(4)多导睡眠图显示发作在NREM第三或第四期睡眠中开始。

(5)可以存在其它躯体和心理症状,但不是梦游的原因。

(6)睡眠中的走动不是由其它睡眠障碍引起,如REM睡眠行为障碍或夜惊。

临床诊断梦游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

2、觉醒紊乱 ICSD中觉醒紊乱的诊断标准包括:
(1)存在觉醒或完全清醒前反复的心理紊乱。

(2)强迫唤醒能诱发症状的发作。

(3)没有害怕的表现,走动的行为或与发作经过相关的强烈幻觉。

(4)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是一种慢波睡眠中的部分觉醒。

(5)症状与其它躯体障碍无关,如与部分发作性癫痫无关。

(6)症状不符合其他睡眠障碍(如梦游、夜惊等)。

临床诊断觉醒紊乱至少需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5)、(6)项。

3、夜惊 ICSD中夜惊的诊断标准包括:
(1)有夜间突然发作的极度惊恐。

(2)常发生于晚上睡眠的前1/3时间内。

(3)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有部分记忆。

(4)多导睡眠记录仪显示发作发生于NREM第三、第四期,并且常伴有心动过速。

(5)其它躯体障碍(如癫痫等)不是发作的原因。

(6)可以同时存在其它睡眠障碍。

临床诊断夜惊至少需要包括上述诊断标准的(1)、(2)、(3)项。

(四)治疗
1、对因治疗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应寻找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的病因,然后对因治疗,如避免睡眠剥夺,帮助儿童建立规律而合理的睡眠-清醒时间安排,降低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心理压力,减少睡眠环境的刺激,避免使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剂,如乙醇、安眠药、镇静剂等,避免在晚间睡眠的前1/3时间内唤醒儿童。

2、父母教育很多父母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在孩子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激烈地参与,总是试图去唤醒孩子,帮助他们“挣脱困境”。

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只会使发作时间延长,加重睡眠剥夺,从而产生更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在儿童觉醒性异态睡眠发作中设法使孩子安心和为他们提供环境的安全保证,通过限制儿童活动的方法使其尽快安静下来,减少发作的持续时间。

3、药物治疗儿童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很少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但当发作频繁、剧烈,造成儿童或家人的伤害,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可以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在就寝前1小时服用小剂量氯硝基安定(0.25mg)常对控制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有效。

应根据儿童不同的临床表现、体重和年龄谨慎增加剂量,同时避免引起白天的嗜睡症状。

一般情况下,3-6周的药物治疗即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停药后症状不反复。

幼儿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发作持续时间不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尤佳。

但长期用药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4、心理治疗近年来正尝试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教会儿童应用一些自我调节技术来控制以往无法控制的夜间行为。

这种技术包括自我放松和心理想象等方法。

也有报道指出,在部分觉醒发生前15分钟定时唤醒儿童是夜惊和梦游的一种有效干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