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原理及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本分子组成,对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诊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多数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含量非常低,而其他非蛋白质物质影响蛋白质的检测和分离,因此需要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
一、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原理蛋白质分离技术是指根据生物分子的特异性,将混合的蛋白质样品分离为纯度高的蛋白质样品的一种技术。
蛋白质分离技术主要基于蛋白质之间不同的特异性,如不同蛋白质之间的分子量、等电点、亲和性、化学性质等。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包括血凝素亲和层析,酸碱沉淀,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在这些技术中,用于分离纯化特定蛋白质的介质通常都是指具有某种亲和性的化合物。
例如,离子交换层析的介质是酰胺基结构化支链多孔聚合物,允许基于蛋白质的带电性进行区分和分离。
二、蛋白质纯化技术的原理在蛋白质的分离基础上,蛋白质纯化技术是指将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再次通过特殊的操作方法,使蛋白质纯度相对较高,以获取更精确的蛋白质信息。
纯化方法的选择和分离方法的选择有关。
一般而言,蛋白质分离后,样品中常常含有一定的杂质。
因此,在纯化前应该清洁样品。
清洁样品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酸洗化或钠氢硝酸纯化。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蛋白质,需要使用更高效的纯化方法,如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凝胶电泳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端的纯化技术如傅立叶红外显微光谱(FTIR),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蛋白质结构分析和序列识别等。
这些纯化技术在制备高纯度蛋白质样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一)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离子交换是分离和分析离子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样品分子溶液里的离子性质(酸性或碱性)将蛋白质通过介质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主要分为阴离子交换(AEC)和阳离子交换(CEC)两种,每种层析介质都包括两种类型的树脂:强的交换树脂(强酸性或强碱性)和弱的交换树脂。
强交换树脂具有极高的层析能力和选择性,但有时会在操作中造成带电蛋白质的不良堵塞。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分子之一,它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由于蛋白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是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为我们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这些方法包括离心法、凝胶过滤法、电泳法、层析法等。
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时,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蛋白质的特性以及实验的要求。
离心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在离心过程中,通过调整离心力和离心时间,可以实现不同密度的蛋白质的分层。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大分子量的蛋白质。
凝胶过滤法是利用孔径不同的凝胶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通常使用的凝胶有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这些凝胶具有不同的孔径,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凝胶进行分离。
电泳法是基于蛋白质的电荷和分子量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最常用的电泳方法是SDS-PAGE电泳,通过使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蛋白质进行解性和蛋白质间的形成复合物,使得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仅仅受到电场力的影响,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层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载体上的分配和吸附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层析方法有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凝胶层析是通过利用载体颗粒的孔径进行分离,亲和层析是将特定配体固定在载体上,与目标蛋白质结合,从而实现分离,而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载体表面电荷与目标蛋白质的电荷相互作用进行分离。
在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样品制备,通常样品要经过细胞破碎、蛋白质提取等步骤,使得目标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其次是样品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调整蛋白质的溶液环境等。
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根据蛋白质的特性和实验要求来确定最适合的方法。
最后是纯化过程中的监测和分析,通过使用各种蛋白质分析方法,如SDS-PAGE、Western blot等,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纯化程度和鉴定其存在。
蛋白质分离技术全ppt课件

蛋白质 的分离与纯化
一、 引言
二、 蛋白质(酶)分 离纯化的前处理三、蛋白质(酶来自分离 与纯化四、层析技术
五、电泳技术
六、离心技术
1
一、 引言
• 蛋白质(酶)存在于一切生物体中,是 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是生物 功能的执行者,担负着生物催化、物质 运输、运动、防御、调控及记忆、识别 等多种生理功能。
化膜,暴露出疏水区域,同时又中和了电荷, 破坏了亲水溶胶,蛋白质分子即聚集而形成沉 淀。
26
Salting-in
Salting-out
溶 解 度
盐浓度
27
水化膜
++ + +
碱
+
+
++ +
酸
带正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水化膜 碱
酸
等点电时的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带负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 盐析法应用最广的还是在蛋白质领域,已有八 十多年的历史,其突出的优点是:
• ①成本低,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 • ②操作简单、安全。 • ③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
25
⑴ 盐析的基本原理
• 蛋白质溶液为亲水溶胶体系,其稳定因素:水 化膜和电荷。
• 中性盐的亲水性大于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 • 加入大量中性盐后,夺走了水分子,破坏了水
• 3) 酶解法:利用各种水解酶,如溶菌酶、纤维素酶、蜗牛 酶和酯酶等,于37℃,pH8,处理15分钟,可以专一性地将 细胞壁分解。
• 4) 有机溶剂处理法:利用氯仿、甲苯、丙酮等脂溶性溶剂或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可将细胞 膜溶解,从而使细胞破裂,此法也可以与研磨法联合使用。
生物制药中的纯化与分离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纯化与分离技术生物制药中纯化与分离技术是指从生长在细胞中或微生物中的蛋白质中分离出所需的目标蛋白质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分子大小、电荷、流动性等特性将蛋白质分离出来,使目标蛋白质纯化到99.9%以上。
本文将讨论生物制药中常见的纯化与分离技术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 透析透析是一种将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从蛋白质中除去的方法。
透析技术主要利用膜选择性地筛选分子。
膜可以是人造的例如Amylose树脂,也可以是天然的如酪蛋白。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除去体积较小的污染物,使目标蛋白质的纯度得到提高。
2. 电泳电泳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电荷的分离技术。
在电泳实验中,样品被置于注入获得电流的胶体中。
这个胶体具备可以分离蛋白质的网状结构。
电流会引起蛋白质带电的全体向胶体的某个极移动,取决于蛋白质的电荷。
这样,蛋白质就可以分离出来,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分别形成不同的带。
在生物制药中,这种分离技术最常用于分离小分子处方药物,以及分析生产了多少蛋白质,并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纯度。
3. 柔性析柔性析(Soft Gel)是在微球内置入各种树脂甚至基于酸碱度、水性、亲疏水性等特性。
通过改造单元格的特性,在保留不同特性的前提下同时去除掉多余杂质。
柔性析适用于各种具有变异性和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的准备,也适用于分离和净化由培养基中分泌的多克隆抗体。
4. 亲和层析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被认为是生物制药中最严格的纯化技术之一。
亲和层析是利用可选择地结合目标蛋白质的静态结构将其纯化的,因此是一种高选择性的技术。
技术是通过将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连接到某些树脂顺序,然后将这些树脂用于分离目标蛋白质。
根据目标蛋白质和其它污染物分子之间的差异,目标蛋白质可以非常高效地结合到树脂上,而杂质则被过滤掉。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高度纯化的生物制药产品,从而确保符合FDA和EMA的标准。
5. 氨基酸层析氨基酸层析是一种基于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离的技术。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个体组织中,参与细胞各方面生理过程。
蛋白质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科学家们远非游刃有余。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究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一、蛋白质的分离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技术是指将蛋白质分离出不同的组成分。
这一技术对于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蛋白质的分离技术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
该技术利用分子在色谱柱内路程的长短及其与固定相的亲疏性不同进行分离。
色谱法的种类繁多,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逆相色谱等等。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带电离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移动,实现蛋白质分离。
2. 应用电泳法电泳法是一种通过电场力使带电分子(如蛋白质等)在凝胶或液体中运动的技术。
电泳法分为水平电泳和竖直电泳两种。
其中,竖直电泳依托了载体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通过蛋白质在其上的移动距离从而进行分离。
而水平电泳利用了专门的电泳分离仪器,将蛋白质定向在凝胶内运动,从而完成分离。
3. 超高速离心法超高速离心法是一种通过在高速旋转离心管内快速离心并重复洗涤,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的技术。
其原理是根据分子量大小、形状及密度的不同,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超高速离心法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精度高。
二、蛋白质纯化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是指将带有杂质的蛋白质组分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较为单一、纯度高的蛋白质的技术。
蛋白质纯化技术对于蛋白质结构及性质的研究极为重要。
在蛋白质的纯化技术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电吸附法电吸附法是一种利用电动势引起蛋白质在吸附固定相上的吸附性分离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电动势过程将分子有序地排列在吸附剂上,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吸附。
该方法适用于小分子量蛋白,具有纯化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
2. 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官能团彼此配对的分子间吸引力引导下发生的某种物质在吸附剂上选择性吸附的分离方法,分离了同种蛋白彼此间在电性等方面的异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
目录
CONTENTS
1
蛋白质鉴定
2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 术是生物化学研究 的重要手段,下面 是蛋白质分离纯化 的一些基本技术和
方法
样品准备
样品准备
1.1 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是蛋白质提取的第一步,常见的细胞破 碎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酶学法
蛋白质分离纯化
2.2 根据电荷分离纯化
2.2.1 电泳 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移动的现象。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 的移动速度不同,可以将不同电荷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2.2.2 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是将pH梯度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
2.2.3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剂将带电粒子 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技术,根据离子交换剂的电 荷性质不同,可以选择性吸附不同电荷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
2.4 根据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
2.4.1 免疫吸附纯化
免疫吸附纯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进行蛋白质纯化的技术。在 免疫吸附纯化中,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再将待纯化的蛋白质溶液通 过该柱子,抗原-抗体复合物会吸附在柱子上,而其他杂质则会被洗脱下来。最后 通过改变柱子的条件,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下来,得到纯化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
蛋白质分离纯化
2.1 根据分子量分离纯化
2.1.1 透析 透析是一种将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与大分子物质分离开来的方法,主要用于去 除蛋白质中的小分子杂质 2.1.2 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是一种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技术,大分子不能进入凝 胶内部的通道,而小分子则可以进入 2.1.3 超滤 超滤是一种膜过滤技术,通过不同孔径的超滤膜 ,将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细胞的基本组成单位,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
研究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与结构,需要对蛋白质进行高效、可靠的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
一、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分离蛋白质最常用、最成熟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的电荷性质与离子交换树脂的对应性质,进行蛋白质的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可分为正离子交换树脂和负离子交换树脂两种类型。
正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有负电荷,故可吸附具有正电荷的物质,例如氨基酸、多肽或蛋白质N端等;负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有正电荷,故可吸附具有负电荷的物质,例如天冬氨酸、谷氨酸、磷酸基或蛋白质C端等。
根据目标蛋白质的电荷性质,选择合适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速度较快,可分离多种电荷性质的蛋白质,但对样品的盐浓度要求较高,易受pH和盐浓度的影响,操作时需谨慎。
二、凝胶过滤层析凝胶过滤层析是利用孔径大小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凝胶过滤层析常用的凝胶有玻璃纤维、纤维素等。
玻璃纤维凝胶一般有不同的颗粒大小,大的颗粒孔径大,小的颗粒孔径小。
蛋白质分子较小,可通过大孔径的颗粒进入凝胶孔隙,而较大的物质被挡在颗粒外部无法穿过凝胶。
因此,蛋白质经过凝胶时易出现分子量排阻效应,使得小分子在大分子之前流出,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分离。
凝胶过滤层析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或条件,但分离程度相对较低,不适宜纯化目标蛋白质。
三、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利用蛋白质与亲和柱中特定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亲和层析适用于具有特定结构、功能或序列的蛋白质,例如抗体、标签化蛋白、细胞受体等。
常见的亲和柱配体有融合蛋白、金属离子、细胞色素C等。
蛋白质样品在亲和柱上进行结合,待不结合蛋白质被洗脱后对结合蛋白质进行洗脱。
亲和层析具有选择性强、纯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亲和柱的制备成本较高,操作上也需注意其特异性。
生物制药中的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

生物制药中的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分子之一。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制药中制备高质量重组蛋白质的关键步骤。
在目前的制药领域中,蛋白质经常被用作治疗,诊断和预防疾病的药物。
蛋白质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严谨的分离与纯化操作,以确保最终产物具有较高的纯度,并有利于其进一步的应用。
蛋白质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纯化高品质蛋白质的方法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中,手动分离的方法已经被取代,并由高通量方法取而代之。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常见的高通量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技术,包括色谱技术,电泳技术和过滤技术,并简单介绍用于提高蛋白质产量的细胞培养技术。
1.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蛋白质纯化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成分在固定相、移动相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这些逐渐被过滤的混合物,经过不同的分离途径(如离子交换、反相和尺寸排除技术)达成纯化输出物的目的。
例如,在一个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中,柱中的固定相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可以根据化合物吸附水的能力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后,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蛋白质,并进行后续的研究。
2.电泳技术在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中,电泳技术是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方法的首选之一。
电泳技术基于被分离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条件进行分离,常用的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同位素荧光半制动并热雾化质谱等技术。
使用SDS-PAGE,可以在不破坏蛋白质的情况下,通过分子量分离蛋白质。
此外,SDS-PAGE还可以用于与一些特定抗体反应并进行后续分析。
3.过滤技术固定液体膜过滤技术(TFF)是未分子量大和相对重量大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利用特殊设计的(反渗透)膜对溶液进行过滤,而不是使用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使其在蛋白质纯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这种技术中,溶液会流过一个半透性膜,大分子会被留在膜上,并且小分子会被通过膜拦截,从而得到所需的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一班胡冠南 3010207234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
所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础。
蛋白质分离纯化是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从混合物之当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要得目的蛋白质的方法。
由于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需要用到高纯度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产业中的核心技术。
然而该技术难度、成本均高;例如一个生物药品的成本75%都花在下游蛋白质分离纯化当中。
所以对该项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蛋白质分离的准备
从正常生物基质中提取各种蛋白质均需要有特定的条件。
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蛋白将很快失去生物学活性,其生物半衰期也将迅速降低。
因此,在蛋白质的特性研究中,确定提取条件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不同的实验中所通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有的困难是如何抵抗外源性蛋白酶的作用而维持蛋白质的稳定,在有些实验中的困难是如何维持酶的活性。
在不同的实验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然而对蛋白质研究而言却有着一些共同的参数。
缓冲液可以抗衡蛋白质溶液中pH值的改变,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对于维持—定pH 值下蛋白质的稳定及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十分重要。
pH和pKa是描述缓冲液的两个重要概念。
pH值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log(H+)。
pKa值是溶液中酸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溶液的pH值与pKa值越接近表明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离pKa值越远则缓冲能力越弱。
表1 常用缓冲液的pKa值
a:三羟甲基氨基甲烷;b:N-2-羟乙基哌嗪-N’-2-乙磷酸;c:3-(N-吗啉代)丙磺酸;d:N,N’-双(2-乙磺酸)哌嗪;e:2-(N-吗啉代)乙磺酸。
※一般原则
1)有条件时,应对pKa相近的一些缓冲液进行试验,以避免有的缓冲液与所研究的蛋白质之间发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2)当选定一种缓冲液之后,一般使用其最低的浓度以避免非特异性的离子强度的影响,通常以50mmol/L的缓冲液浓度作为试验起始浓度。
3)当缓冲液pKa值的变化超过1个pH单位时其有效的缓冲能力明显降低。
而许多酶在极限pH值时往住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4)大多数动物细胞在37℃的生理状况下的PH值为7.0~7.5,而在温度下降至接近0℃时可达8.0。
5)要根据所选用的分离方法选用缓冲液:凝胶过滤方法大多数缓冲液均可适用。
阴离子交换层折,阳离子缓冲液首选Tris缓冲掖。
阳离子交换和羟基磷灰石层析,阴离子缓冲液首选磷酸盐缓冲液。
6)混合缓冲液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往往具有更宽的缓冲范围。
7)所采用的化学试剂应达到试剂级或更高纯度。
二.蛋白质的分离、提纯一般程序
分离精制蛋白质开始时选择适当的原料,蛋白质的来源无非是天然的材料(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和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大肠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
选择原料的原则是蛋白质含量较高,原料易得。
应当注意的是蛋白质含量在种属间有意想不到的差别。
当然,基因工程表达产品的原料是限定的,一般来讲,目的蛋白含量都比较高。
大多数蛋白质存在于细胞内,结合于细胞器上,所以必须先将细胞破碎,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破碎方法。
对动物组织可采用磨碎法、超声波破碎法和酶解法。
对植物组织可用石英砂等适当的设备及酶解法即能达到目的。
生物材料中的蛋白质有些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可以不必经过抽提直接进行分离。
一般的蛋白质需要在细胞破碎后用适当溶剂(如水、稀盐溶液、缓冲液等)将蛋白质溶解出来,再用离心法除去不溶物得到含有目的物的粗抽提液。
从总体上来讲,分离纯化蛋白
质在对材料进行与处理后需要用沉淀法进行初步分离,之后再以层析或电泳法得到所需的蛋白质产物。
在蛋白质纯化过程中,从细胞破碎一步开始蛋白质就脱离了天然的环境,受到各种不同试剂的干扰,其结构和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可逆或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在蛋白质纯化的各步骤都要小心地控制所采用的提纯条件,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在提纯蛋白质过程中需要在每一步检测蛋白质(酶)的存在及提纯的情况,即建立蛋白质定量检测方法。
三.蛋白质分离提纯的具体方法
沉淀法
沉淀法也称溶解度法。
其纯化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各种物质的结构差异性来改变溶液的某些性质,进而导致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发生变化。
1、盐析法
盐析法的根据是蛋白质在稀盐溶液中,溶解度会随盐浓度的增高而上升,但当盐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时,使水活度降低,进而导致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逐渐被中和,水化膜逐渐被破坏,最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互相凝聚并从溶液中析出。
2、有机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能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原因有二:其一、与盐溶液一样具有脱水作用;其
二、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比水小,导致溶剂的极性减小。
3、蛋白质沉淀剂
蛋白质沉淀剂仅对一类或一种蛋白质沉淀起作用,常见的有碱性蛋白质、凝集素和重金属等。
4、聚乙二醇沉淀作用
聚乙二醇和右旋糖酐硫酸钠等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可使蛋白质发生沉淀作用。
5、选择性沉淀法
根据各种蛋白质在不同物理化学因子作用下稳定性不同的特点,用适当的选择性沉淀法,即可使杂蛋白变性沉淀,而欲分离的有效成分则存在于溶液中,从而达到纯化有效成分的目的。
吸附层析
1、吸附柱层析
吸附柱层析是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或缓冲液为流动相构成柱的一种层析方法。
2、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以涂布于玻板或涤纶片等载体上的基质为固定相,以液体为流动相的一种层析方法。
这种层析方法是把吸附剂等物质涂布于载体上形成薄层,然后按纸层析操作进行展层。
3、聚酰胺薄膜层析
聚酰胺对极性物质的吸附作用是由于它能和被分离物之间形成氢键。
这种氢键的强弱就决定了被分离物与聚酰胺薄膜之间吸附能力的大小。
层析时,展层剂与被分离物在聚酰胺膜表面竞争形成氢键。
因此选择适当的展层剂使分离在聚酰胺膜表面发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连续过程,就能导致分离物质达到分离目的。
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在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
离子交换剂是由基质、电荷基团和反离子构成的。
离子交换剂与水溶液中离子或离子化合物的反应主要以离子交换方式进行,或借助离子交换剂上电荷基团对溶液中离子或离子化合物的吸附作用进行。
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又叫分子筛层析,其原因是凝胶具有网状结构,小分子物质能进入其内部,而大分子物质却被排除在外部。
当一混合溶液通过凝胶过滤层析柱时,溶液中的物质就按不同分子量筛分开了。
参考文献——
周慧.简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7
汪家政、范明.蛋白质技术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
张丽萍、魏民.蛋白质分离纯化[EB/OL].2008.
百度百科.蛋白质的分离纯化[EB/O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