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背诵
国学知识点六年级

国学知识点六年级国学,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国学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国学知识点:1.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
2.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通过学习《诗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自然景观。
3.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每句三字,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伦理、自然等多个方面。
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4. 《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读物。
5. 《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它强调了“性善论”和“仁政”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孟子》来理解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
6.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7.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提倡“中和”之道,主张在处理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这对于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8.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后来发展成为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著作。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易经》来了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9.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0.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六年级、《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为奚若?"。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知识点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涵盖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主要学习了一些国学经典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内容。
一、《论语》中的名句《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读物。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些名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抱着喜爱和热爱的心态去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型,意味着我们要用自己善良的行为去影响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二、《三字经》中的常识《三字经》是一本以三字一句的方式记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和各个领域的知识,它是儿童启蒙的经典读物。
下面是《三字经》中的一些常识点:1.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本质,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磨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3.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只有内心无愧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挑战。
三、《百家姓》中的家族文化《百家姓》是一部以姓为主线,记录了我国历史上近500个姓氏及其相关知识的读物。
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姓氏的意义,还传承了家族文化和优秀传统。
下面是《百家姓》中的一些姓氏:1. 赵钱孙李,侯周吴郑。
这是《百家姓》中开头的几个姓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家族。
2. 云云雨雨陈老黄。
这句话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姓氏,展示了中国姓氏的丰富多样性。
3. 百家姓细算来,可记三百家。
这句话告诉我们,姓氏种类繁多,但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每个家族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经典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经典诵读《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 公孙丑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宗炳《画山水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王维《山水论》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唐岱《绘事发微.读书》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礼记. 乐记》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 乐记》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 谋攻》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王维《山水诀》味摩语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嵇康《声无哀乐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周礼、天官.食医》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礼记. 檀弓下》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管子.形势解》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 尽心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梁惠王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还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小古文

引言概述: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小古文(二)是指六年级下学期中,学生需要背诵的一些经典小古文的集合。
这些小古文以其丰富的表达方式、深刻的内涵和精确的语言结构,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下学期必背小古文(二)中包含的内容,从五个大点阐述各个小古文的背景、主题、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
正文内容:一、《论语·为政篇》1.背景:《论语·为政篇》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其中讨论了如何从事政治和治理的问题。
2.主题:该篇通过一系列对话和故事,阐释了孔子对于为政治理的看法和要求。
3.表达手法:运用对话、议论和寓言等手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的态度和观点,强调君子的品德和德行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二、《诗经·国风·卫风》1.背景:《诗经·国风·卫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其中包含了许多描写爱情、社会风俗和政治现实的诗歌。
2.主题:该篇诗歌以卫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遭遇,抒发了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3.表达手法:运用形象、比喻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深切体验和感慨,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三、《文心雕龙·论文譬喻格调类》1.背景:《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论著作,其中《论文譬喻格调类》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譬喻运用和文风格调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概括。
2.主题:该篇论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譬喻运用和文风格调的分类和分析,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表达手法: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明确论述了不同文风格调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形式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同譬喻运用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特贡献。
四、《孟子·离娄下》1.背景:《孟子·离娄下》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治国原则。
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国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 10首】1﹑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理解】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2﹑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理解】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3﹑马诗(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理解】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
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4、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理解】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5、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1==========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理解】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里徘徊。
(唐、暮江吟6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清7、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理解】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元、天净沙·秋思8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理解】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六年级下背诵清单

六年级下背诵清单
以下是六年级下学期的背诵清单:
1. 《诗经》中的经典诗歌:《关雎》、《蒹葭》、《卫风·硕人》等。
2.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3. 《三字经》:全文共120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介绍了儿童应该学习的基本道德和知识。
4. 《百家姓》:通过列举中国常见的姓氏,帮助学生记忆姓氏的起源和人物故事。
5. 《孟子》中的经典语录:如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 《国旗、国徽、国歌法》:背诵国旗、国徽、国歌的相关法律法规。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诵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8. 《中国古代诗歌选》:背诵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9. 《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如贾宝玉的“黛玉出塞”、林黛玉的“贾母神仙朵朵香”等。
10. 《唐诗三百首》:背诵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如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以上是六年级下学期的背诵清单,通过背诵这些经典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季氏第十六(一)◎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⑤,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⑥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⑦出于柙(xiá)⑧,龟玉毁于椟(dú)⑨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⑩之内也。
”(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②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②。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①大人,侮圣人之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论语》及《千家诗》全部背诵。
各学校可以对《论语》增加注释。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季氏第十六(一)◎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⑤,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⑥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⑦出于柙(xiá)⑧,龟玉毁于椟(dú)⑨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⑩之内也。
”(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②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②。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①大人,侮圣人之言。
”(三)◎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①思明,听思聪,色②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③,见得思义。
”◎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①与?◎陈亢(gāng)①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②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yuàn)③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①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学经典—第二单元《千家诗》惜别咏怀1.送郑侍御①谪(dí)闽中②[唐]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ě)旧过(ɡuō)。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④和。
自当逢雨露⑤,行矣慎⑥。
2.与朱山人①[唐]杜甫锦里②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③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④。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⑤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⑥。
3.送天师①[明]朱权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②。
黄金甲③锁雷霆印,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人间夜宿解双凫④。
匆匆归到神仙府,为问蟠桃熟也无。
4.送毛伯温①[明]朱厚熜(cōn g)大将②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③。
风吹鼍(tuó)鼓④山河动,电闪旌(jīng)旗⑤日月高。
天上麒麟⑥原有种,穴中蝼蚁⑦岂能逃。
太平待诏⑧归来日,朕⑨与先生解战袍。
国学经典—第三单元《论语》阳货第十七(一)◎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kuì)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⑤,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⑥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⑦。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①相近也,习②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①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④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⑤?”◎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①。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bì)肸(xī)①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②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④而不缁(zī)⑤。
吾岂匏瓜⑥也哉?焉能系(jì)⑦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①,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⑤;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
迩⑤(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①,譬诸小人,其犹穿窬②(yú)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①也肆②,今之狂也荡③;古之矜也廉④,今之矜也忿戾⑤;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三)◎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①,期②(jī)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③,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④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wù)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②而讪③(shàn)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zhì)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⑤(jiǎo)以为知⑥者,恶不孙⑦以为勇者,恶讦⑧(jié)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国学经典—第四单元《千家诗》宫廷遗珠1.长宁公主①东庄侍宴[唐]李峤别业临青甸②,鸣銮③降紫霄。
长筵鹓(yuān)鹭④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⑤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biāo)⑥。
2.恩赐丽正殿①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唐]张说东壁②图书府,西园③翰墨林。
诵诗④闻国政,讲易④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⑤,恩叨醉酒深⑥。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3.上元应制[宋]蔡襄高列千峰宝炬森②,端门③方喜翠华临。
宸游④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⑤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⑥,四十余年惠爱深。
4.上元应制[宋]王珪雪消华月②满仙台,万烛当楼③宝扇开。
双凤④云中扶辇下,六鳌⑤海上驾山来。
镐京⑥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⑦陋汉才。
一曲升平⑧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5.侍宴②[唐]沈佺期皇家贵主③好神仙,别业④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⑤,池成不让饮龙川⑥。
妆楼翠幌⑦教春住,舞阁金铺⑧借日悬。
敬从乘舆⑨来此地,称殇⑩献寿乐钧天。
国学经典—第五单元《论语》微子第十八(一)◎微子①去之,箕(jī)。
子②为之奴,比干③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齐人归①女乐,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jié)溺①耦(ǒu)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y ōu)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①(diào)。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②,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③(shǔ)而食④(sì)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①民:伯夷、叔齐、虞仲②、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