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EM到哥大商学院金融经济-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合集下载

2015人大唯一|哥大商学院金融经济offer

2015人大唯一|哥大商学院金融经济offer

2015人大唯一|哥大商学院金融经济offer(世毕盟学员)申请者基本情况:本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年级:2011本专业:信息学院理科实验班计算机方向学分绩:3.43/4.0回望申请这一路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加了GGU微信的这个公众号,看了几乎所有的申请总结,胆怯又憧憬一年后我的归宿。

没有想到今天我竟如此荣幸,也有机会来写自己的申请总结给后来人看。

我的条件很一般,GT不高,GPA非Top,实习经历也是在决定转专业后才苦苦求来的。

这样稀疏平常的背景能拿到当初意料之外的offer,我想只能归功于持续的坚持和好运气。

好运气让我得以在三月底早早加入到GGU,开始正式进入申请留学状态,安心得刷GT的同时得到申请过程的科普及背景提高的意见。

在人大,GGU还是非常小众的,当年幸得我人大靠谱汉青师姐推荐指引。

又是很幸运,遇到淡定而专业的龚老师,第一次见面,龚老师专业性十足的评估,和他日后在我每个低谷困惑期给予我的鼓励和专业指导都让很感激。

尤其对于跨专业申请且名校情结强烈的人来说,龚老师及GGU团队在选校定位方面的熟谙绝对是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好运气让我在苦苦寻觅后终于有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起初投了很多家没有回信,我困惑至极找到GGU,可一听别人都是投出上百封的邮件寻暑期科研,我才知道自己弱爆了,龚老师也说,实习生招人或许没那么严格,缺人就去了,广撒网即可。

我这才释怀,在数量原则的指引下开始了海投。

或许是人品吧,或许是感人的cover letter,我得到了第一个机会。

幸运GT并不顺利,让我学会释然。

我的英语不算烂,但GT考试成绩并不很高,模考与正式考之间的差距困惑了我好几个月。

我听到过GRE写作4.0的小哥但托福写作只有22;听到过各项分数不过20,听都听不懂但可以重复主题的口语27的传奇。

GT考试让我第一次觉得对我这个普通水平的人来说,要考一个差不多的分还是需要实力的,但是非常耀眼的分真得就看天意了,切忌拿着个案大做文章跟自己过不去。

从梦想哥大,到拒掉哥大;我的申请,我的纽约梦

从梦想哥大,到拒掉哥大;我的申请,我的纽约梦

从梦想哥大,到拒掉哥大;我的申请,我的纽约梦(世毕盟学员)美国南加州大学应用数学和商业金融双专业,计算机编程辅修GPA: 3.79GRE: 332 (162+170) + 3.5实习:一段保险公司数据分析一段主权基金量化和资产配置一段投资公司风险管理Accepted: CMU MSCF NY其他录取: Columbia Financial EconomicsUChicago Financial Mathematics等1、初识金融工程研究生专业我对于研究生申请的决定应该算是同龄人里比较晚的了。

我就读的南加州大学,向来以帮助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为优势。

所以我在大三之前一直是觉得还是会毕业后先工作。

直到大三一年,我有幸在洛杉矶一家很有前景的投资公司doubleline 实习7个月,我才意识到,量化金融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并且门槛很高的领域(在90年代基本都是一些物理数学phd在做)。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单有soft skills(这也是众多美国本科文理教育给予学生的)是远远不够的;深而实的technical skills是必不可缺的。

考虑再三,我觉得与其在工作中慢慢学习,不如直接考进一家顶级的金融工程项目学习更节省时间成本,并且可以大大增加可直接登陆平台的高度。

2、相识世毕盟ggu在萌生了申请金融工程研究所的念想后,也是在学长那里听说了ggu。

从最一开始,就知道了ggu金工金数收割机的名声。

在我看来,申请这种东西,人生顶多也就两三次,非常重要,自己又没经验,所以一定是要找一个这样专业的机构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把关。

就这样,在大三的暑假,我来到了ggu,打算亲身探个究竟。

客观来讲,我自己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

我总会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制定并审度每一个阶段的短期目标和整个可追溯范围内的长期目标;并且在每分每秒会将已有的短期目标放在脑袋里,方便作出与目标相符合的实际行动。

所以我虽然决定申请的晚,但是由于我本来的目标就是进入量化金融这个领域,我的履历还是比较合格的;且我虽然没有申请过金融工程专业,但是我根据我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研究和对自己的了解,我也是对自己需要在大四申请季做什么基本有个清楚的分析和认识。

GGU学员申请总结 -CMU MSCF offer

GGU学员申请总结 -CMU MSCF offer

GGU学员申请总结 -CMU MSCF offer(世毕盟学员)结果如下:AD: CMU MSCFBaruch CollegeNYU POLYRej: Princeton MSFCornell MFENYU FinMathMIT以及等等等等(捂脸)Decision: CMU MSCF1、前言其实自己是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才决定转金工方向的,当时有这个想法,但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虽然专业课成绩还过得去,但是金融相关的经历几乎空白。

而且对美国金工项目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感觉完全无从入手。

后来在ggu的指导下和一起申请的小伙伴的陪伴下慢慢步上轨道。

感谢所有帮助过鼓励过我的人~其实我这次申请也是蛮惊险的,比较早的时候拿到了Baruch的AD,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考虑要不要接(这学校没有deposit,略坑,如果有占坑费的话交了就放心了)。

三个星期过去之后除了poly的ad(这个是保底学校,它的ad和无ad 没有什么区别)和好几个rej之外,神马都木有>.由于当时还有四五个学校结果没出,于是就决定破釜沉舟,搏一下(实事证明这样做真的很危险,请慎重)。

结果连续出了n个rej心灰意冷之后,终于拿到的dream AD yeah,真是波澜起伏。

2、G&T考得十分普通,算是基本达标(总分上100,口语上23,GRE总分上320),和周边的T110+ G330+的比起来简直不要差太多,当时考虑继续考,但是龚老师说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准备提高其他方面的背景,这个分数只要达标了都差不多,除非你能考得非常高。

然后想想自己的英语水平,最多也就能刷高个5分左右,还浪费时间精力,就算了。

其实感觉英语分数真的没有很重要,感觉有些横扫的同学GT也就一般。

可能金工更看重实习和数理基础吧。

3、实习大三暑假有一个IT项目管理的实习,和金融无关,最多能体现以下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leadership吧。

美国经济金融硕士申请总结

美国经济金融硕士申请总结

美国经济金融硕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中国农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专业:EconomicsGPA: 3.85GRE:151+169+3.0TOEFL: 98录取结果:JHU MS in Applied EconomicsVanderbilt Graduate Program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GPED) Georgetown Master Degree Program in Applied Economics1、写在前面的话首先,非常感谢世毕盟的全体老师!这其中要特别感谢培训师,Mentor,和咨询师.申请道路离不开你们鼓励与帮助。

在申请这件事儿上,我是属于行动比较晚的。

很多同学大一或者大二就开始了做个总准备,丰富自己的背景,为研究生申请做准备。

我是大三的寒假回国,才第一次去了世毕盟做了初步了解。

去之前也是很迷茫的,对于留学中介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也不是很清楚。

来世毕盟是同学推荐的,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到了申请的话题,结果确实被她说动了,吃完饭我就被他领着去了世毕盟。

现在真的超级感谢她啊!而且她最后的结果也很好,去了NYU。

因为寒假比较短,来世毕盟也就和世毕盟的咨询师见过两三次,但是当时就觉得世毕盟很值得信赖。

寒假虽然没有正式签合同,但世毕盟的咨询师已经给了一些宝贵的指导,比如关于实习、推荐信方面之类的。

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大四之前的暑假刚一回国,我就又来到了世毕盟。

出于对世毕盟完全的信任,我也并没有再去其他中介咨询,直接与世毕盟签了合同,正式开始申请的道路。

当时因为自己对于研究生申请的了解较少,便选择了B项目,希望得到老师们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而且,像我这种自身背景比较弱,学习经历又相对于其他同学更为复杂的的人,更需要老师们的指导。

2、确定专业第一步,就是确定了申请专业,经济金融一起抓。

其实当时我是更偏向于金融住那也得,但老师们告诉我两个专业一起申比较保险,结果通常也会更好。

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申请总结】美本非学霸斩获CMU金融工程offer!

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申请总结】美本非学霸斩获CMU金融工程offer!

申请总结美本非学霸斩获CMU金融工程offer!我本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 GPA 3.7, 在申请MFE的candidates里面算是中规中矩吧。

和世毕盟结缘也是机缘巧合。

我的好朋友和初中同学在北大,去年暑假我和他一起吃饭,他听说我要申请金融工程,就给我推荐了世毕盟。

事实证明,选择了世毕盟给我的录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龚老师是我认识的最懂MFE申请的牛人。

我要特别感谢他在申请一路上给我的帮助和指点。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mentor海哥。

海哥是Berkeley MFE 毕业的,在MSCI工作,MSCI是全球最牛逼的指数分析公司之一。

海哥对我十分热心负责,他用自己在金融行业方面的优秀视角,给了我多方面的指导。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coordinator张雨晴老师,始终如一地耐心帮我处理申请方面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

还有来自CMU的世毕盟面试指导老师,他给我们关于CMU面试准备讲的那两个小时特别棒,而且在我面试之前的最后关头还在帮我解答问题,感激不尽!另外,我在世毕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有的也申请金融工程或金融专业,还有的申请其他专业。

我觉得世毕盟的气氛是这样的,大家都很优秀,不过都很虚心地互相交换经验,互相鼓励和帮助。

我在和Columbia Financial Economics program面试之后,没有拿到offer。

当时世毕盟的小伙伴RSX(北大经院的大神童鞋)已经录取了这个program但是她打算去Columbia MFE。

在我提出请求后,她二话没说给学校写了邮件实名推荐我。

虽然最后没能被录取,不过我真的对她十分感激。

总之,真的很荣幸也很开心能够认识一起申请的大家,我就不一一点名了,希望这个暑假在北京再和你们相聚,未来都能够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GRE我的GRE是170 + 154 + 3.5,我觉得不算高。

关于GRE众说纷纭,有人说Quantitative section很重要,有人说GRE没有GPA重要,等等。

横扫Princeton--CMU--Columbia--MIT金融金工项目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横扫Princeton--CMU--Columbia--MIT金融金工项目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横扫Princeton, CMU, Columbia, MIT金融金工项目之申请总结大一的时候听了一次出国留学的讲座,觉得有点意思。

之前在高中,有几个同学在高二离开准备SAT的时候,还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来到大学,注意到三五好友转学到国外的时候,也觉得离自己很远。

但是这一次,好像我也有机会出去看看。

于是大一的两个学期相继在新航道、新东方上完TOEFL、GRE的课程,准备地算是按部就班。

大一的暑假鬼使神差地与一群很有趣的朋友一起在丹麦和瑞典上暑期学校。

第一次觉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可以的,自己做的饭挺好吃,生活也打理得比较规律。

此外,全英文的课堂学习和生活交流不存在障碍。

这些体验都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决心。

大二的寒假我来到祖国的南方,孟加拉国,完成了一段有趣的实习。

Grameen Bank这样的小额信贷银行竟然可以在信贷风险上做到如此成功,使得我对金融学,或者说金融行业的期待与追求更加深刻。

到了大三,我得到了在Emory University交换一个学期的机会。

这样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在美国长期生活的简单和自然,所学课程也是实际、扎实和有趣的。

交换回来,我想到自己也老大不小,应该认真考虑申请中的细节问题了。

于是,我就来到世毕盟,说想要apply for a graduate program。

得知龚老师是我在世毕盟的导师后,感觉放心了许多。

我们的头几次meeting,确定了时间规划、申请的方向,以及一些背景提升具体机会的把握。

在清华很有意思的一次科研机会,以及一段比较扎实的实习,都是在这段时间由世毕盟内推和不断跟进的。

那个时候自己已经对申请出现一些个厌烦和无所谓的情绪,然而龚老师还是一贯地enthusiastic,每一项计划都是认真地与我商讨制定,并不断监督。

真正到了申请的秋季学期,龚大大催促我抓紧写CV和PS。

文书的结构和逻辑调整了数次,才算是定了初稿。

针对每一个项目,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龚老师从不吝啬资源,文书的语言是调用理解力极强、耐力极强的native speaker 团队详细、速度地修改的。

2018 哥大商学院会计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2018 哥大商学院会计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2018 哥大商学院会计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拖了很久才来写这篇总结,动笔之前也想了很多。

申请的过程不算容易,只有真正走过一遍可能也才能体会这过程中的迷茫、纠结,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等待结果的焦虑,当然,还有最终拿到offer的兴奋。

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算特别优秀,能够有一个自己喜欢的offer,更多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幸运。

幸运地获得家人、朋友鼓励和支持,幸运地遇到了世毕盟,幸运地申请过程还算顺利,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愿意给我机会、接受我加入他们的项目。

因为长期来看打算在国内发展,我在申请的时候就比较明确自己想要进入名校,专业方面则可以略放松限制。

我当时觉得,如果要是不能进入自己想去的学校,那还不如直接去工作。

我是在去年三月和世毕盟签约的。

在世毕盟签约之前,我也和其他很多中介接触过,主要就是想要请他们帮我判断,以我的条件,能够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和项目。

我想,如果中介对我都没有什么信心,那在申请的过程中我也很难真正信任他们。

感谢世毕盟的陈老师,我第一次接触世毕盟就是她和我联系。

她当时首先鼓励了我,说我能够申请LSE来保底,MIT来冲刺。

在和不同中介接触的过程中,世毕盟对我的判断最符合我心中对自己的预期,于是当即决定和世毕盟签约了。

我选择的是A项目,需要我自己来写并且修改文书、简历,以及自己填网申。

一路走过来,我觉得选择A项目自己确实会比较累,但是整个过程也是值得的。

当然,也是因为我幸运地遇到了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姐姐,他们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

Mentor真的是金融金工项目申请的专家。

他讲话非常干脆,从来不会给模棱两可的回答。

定选校、改简历、改文书这整个过程中,Mentor都会非常nice 地不厌其烦地帮我一次一次修改。

Mentor是一个说话很直接、很干脆的人。

后来我发现,Mentor风格是源于他的专业性,源于他对金融业、对社会发展未来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

Mentor对我的判断也非常准确,他在一开始就很清晰地指出了我申请过程中的短板,即量化背景。

从上海交大到MIT金融学-记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上海交大到MIT金融学-记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上海交大到MIT金融学——记我的申请之路从去年此时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到如今申请接近尾声,过去一年生活中的重点就是申请。

一路走来,经历过踌躇满志,也曾经怀疑自己。

经历过让人濒临崩溃的等待,也体验过一朝得志的欣喜若狂。

如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申请落幕,我得到的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一次让自己变的更加坚韧的蜕变。

首先,我的申请背景如下: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试点班,成绩排名学年前10%,托福109,GRE327+3.5,做过两份银行的实习和一份私募基金的实习。

最后的申请结果是MIT AD,BU AD以及Cornell WL。

相比保研、工作等选择,申请无疑是一项最艰难,最持久的挑战。

在我看来,申请就像一场比拼心力的马拉松。

所以,在漫长的申请季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稳和乐观的心态。

从准备材料到网申,再到面试,这期间的工作繁复而且每一件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

当周围的同学保研也好,找工作也好,都陆续有了着落后,就更会感到一份心理压力。

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每当我感到苦闷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想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想要的生活,在心里为自己加油,然后重新调整好心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同时,申请不应是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多和其他人交流,收集更多的信息。

不论是在选择学校时还是文书写作时,亦或是准备面试时,获得越多的信息就可以获得越多的思路,得到越多的参考,作出越准确的判断。

比如,多和一起申请的同学交流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可以互相给予力量,一起坚持下去。

事实上,一起经历过申请的心路历程,往往可以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友谊。

另外,询问学长学姐、和机构老师沟通、浏览留学申请论坛等等,也都可以有很多收获。

做好以上两点之后,剩下的就是按步就班的努力和准备了。

我曾经想过自己DIY申请,但在了解了世毕盟后,我觉得这里的项目很适合我,所以还是选择了咨询机构。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世毕盟带给我很多帮助和温暖,我很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背景
申请方向:金融/金融工程
院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与金融
GRE: Q159 + V170 + AW3.5
TOEFL: 阅读30 + 听力29 + 口语26 + 写作29 = 114
实习:瑞士信贷、麦格理、穆迪、中金等
录取结果: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 MS in Financial Economics;CMU - MS in Computational Finance;Cornell University – MEng (Financial Engineering Track);University of Chicago – MS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LSE – MSc Risk and Finance
其实,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是从我大一甚至高中就开始的。

从小在北京长大,很久以前就想离开家乡,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可遗憾的是,执行力不足,也出国的信念也不够坚定。

孔子云,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这个出国的想法却总是”讷于行而敏于思“。

早在高一和大一的时候,我就参加过新东方托福、GRE辅导班,本想早做准备,但又总觉得出国还遥遥无期,拖着拖着,本科再有一年就毕业了。

这时候回望一下浑浑噩噩度过的本科时光、也不知道当年“去远方”的小理想该从何做起。

平心而论,本科四年间,我的成绩不算拔尖,没当过学生会主席,也没做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

虽然如此,但在漫无目的的探索当中,积累了一些有趣的经历,磨练了自己的品质,也鬼使神差地为我的申请铺平了道路。

大二、大三时候,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梦想读PhD,研究经济和金融的理论,梦想成为影响世界的经济学家。

那时候,我跟着经管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多位老师做过助研,还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了清华的本科生暑期海外科研——只要找到在暑假里愿意接
收自己去做研究的国外教授,学校就会给予资金支持,报销机票、住宿等费用。

借着这个契机,我开始广泛地联络国外的助研机会,发cold email、参加学院组织的seminar、跟来清华访问的国外教授交流、也向学长学姐们打听往年暑期海外科研的机会。

在长达几个月的联络,经历了无数的拒绝之后,我终于找到了Harvard和Princeton的两个助研机会,有两位年轻有为的助理教授愿意接受我做暑期助研。

权衡再三,我选择了Harvard经济系,在那里做了两个半月助研。

那时候我本来无心申请金融/金工,但这段研究的经历却意外填补了我量化经历的不足,教授也同意给我写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无意中为我的申请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那次暑期中,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逐渐认识到了真实的PhD和经济学家们的日常工作。

Disillusion的过程让我有些失望,对学术的热情也比当初。

从美国回来以后,我开始在学术之外探索新的方向,探索新的机会,也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本科的专业是经济与金融,于是就自然地随着大流,在业界寻找实习。

在职场上初来乍到,但是我的运气不错。

几个好朋友不遗余力地帮我引荐,于是我在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开始了第一份实习。

对金融行业来说,投行是个很优秀的平台:常常有机会能接触到上市公司的高管,参与数十亿、数百亿的资本运作。

虽然身为一名实习生,往往只能做最琐碎的工作,但是却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对金融行业建立整体的认识,也逐渐熟悉这个业界的种种规则。

其实,积累实习经历就像滚雪球,有了第一份实习以后,之后的机会便会纷至沓来,公司和部门的含金量也会随着自己经历的充实而水涨船高。

如果现在的你还在为实习发愁,那务必要多点耐心,多去寻找机会,不要怕失败,一旦成功了第一次,之后就会越来越顺利。

这时候的我,距离申请季开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粗略的分析以后,我觉得自己的履历具备了申请国外项目的基础,于是来到了GGU咨询,开始认真地考虑申请方方面面的细节。

在跟
龚老师、田老师的几次meeting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申请方向,也规划了自己的背景提升方案。

首先,为了让自己的履历与量化金融的方向更契合,我在穆迪的风险咨询部门做了一份偏量化的实习。

此前的投行实习偏“定性”,虽然充实了我的金融背景,但距离量化的金融工程方向,还差了一个台阶。

在实习的同时,我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集中准备GRE和TOEFL。

按理说,GT成绩只需要过了底线就足以,一味地刷高分不会给申请的背景带来多少提升,但却会花掉过多的时间,机会成本太大。

不过我却觉得,在不影响申请大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刷GT成绩的方式来提高英语水平,长期来看好处良多。

比如,准备GRE时我反复地背《再要你命三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词汇量;再比如,我的听力和口语一直是短板,于是我反复地做了大量的托福听力和口语的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在后来外资投行暑期实习的申请中,我能够在多轮全英文面试中脱颖而出,其实也是得益于之前对词汇、听力、口语有意的训练。

最后,我听从了龚老师的而建议,在Coursera上自学了Python语言和数据结构两门课,填补了课程方面的不足。

美国金融/金工方向的申请季从12月份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时间忙的不可开交,我既在麦格理做PE投资的实习,又在紧锣密鼓地写文书、填申请,还在申请第二年外资投行香港办公室的暑期实习,同时还要应对学校的课程。

这段时间,我对GGU最深的感受就是——专业,每每我在申请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GGU的老师总能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每次meeting我们总是简明扼要,用最短的时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未来的规划。

几次meeting下来,文书初稿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交由GGU Native Speaker修改语言;每次面试之前,GGU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面经和背景资料,并由专业的mentor做mock
interview。

这种高效的分工合作节省了我的精力,使我在留学申请、暑期实习申请、当前实习和学业课程这几条线上能够有条不紊,用最少的时间投入,实现最大的收获。

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短短几个月的申请季中,如果说写文书、填网申、面试等等这些是身体上的劳累,那等结果的这段时间就是精神上的折磨。

1月份全部申请提交以后,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只不过是自己和内心的较量:我常常在极度的自信和极度的自卑之间反反复复。

有时候觉得,凭自己的实力,肯定能横扫各种offer,往年录取的学长学姐也不过如此;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的申请材料漏洞百出,肯定要“全聚德”,反复地琢磨自己的保底校是不是够低;更糟糕的是随之而来的无助感,无论怎样焦虑也于事无补,自己能做的只有稳定自己的情绪,认真、全面地准备每一次面试机会。

后来问了问身边一起申请的同学,其实大家的状况都大同小异,都是反复地陷入焦虑的循环,又要从焦虑中跳出来,做力所能及的改变,最后把心放在太平地,静观其变。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稳妥。

”如此看来,申请也是一场内心的修行。

有人说,2月14号情人节,也是申请季的一道坎。

从这一天以后,心爱的女神校就会抛出橄榄枝。

我不得不服。

这天以前,我收到的拒信都能打牌了,学校申请、投行实习一无所获。

直到这一天开始,我先是接到了瑞士信贷香港办公室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部的暑期实习录取,不久又纷纷收到了我的dream school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MSFE的项目和CMU、Cornell、Chicago、LSE等校的录取,终于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

如今,距离我的申请季结束,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

回顾申请留学、甚至整个大学时光,我想起了乔布斯的一段话: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Steve Jobs,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2005其实,我的大学、我的申请季也是一个“connect the dots”的过程。

大学里的每个阶段,我们憧憬着不同的未来,尝试每一条有趣的路径,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选择,尽力做好每件事。

最后,在将要离开母校、开始新的旅程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原来做了这么多有趣又有用的事,这些过往的经历共同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铺平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想到这里,我由衷感激自己起起落落的申请季,也原谅了自己的焦虑和神经质。

最后,祝愿每个同学申请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