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卫星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卫星气象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倾角: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截距:卫星绕地球一周地球转过的度数,截距是连续两次升交点之间的经度差。
空间分辨率:是指卫星在某时刻观测到地球的最小面积亦即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像元,物象点,像素)亮度温度:若实际物体在某一波长下的光辐射度(即光谱辐射亮度) 与绝对黑体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辐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被称为实际物体在该波长下的亮度温度反照率:目标地物的反射出射度与入射度之比,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各方向出射的总辐射能量(M)与入射的总辐射能量(E)之比。
结构型式:指目标物对光的不同强弱的反射或其辐射的发射所形成的不同明暗程度物像点的分布式样。
纹理:表示云顶表面或其他物象表面光滑起伏程度的判据。
二、选择题1、如果卫星是前进轨道,则卫星运行方向是西南→东北(正面),西北→东南(背面)如果卫星是后退轨道,则卫星运行方向是东南→西北(正面),东北→西南(背面)2、卫星轨道的形状决定于:入轨速度与方向,方向与地面平行3、若有一张冬季的云图上中高纬度地区色调较暗(浅),则这一张云图一定是可见光云图(红外),其原因是太阳高度角低,与太阳辐射有关。
4、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中云。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白色,这目标物可能是卷云。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暗色,这目标物可能是薄中云、层云和雾(低云)。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白色,这目标物可能是Cb云(积雨云)。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黑色,这目标物可能是夏季沙漠。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青藏高原。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黑色,红外云图上呈黑色,这目标物可能是海洋暖水区。
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黑色,红外云图上呈浅,这目标物可能是海洋冷水区。
5、大范围云系的分布呈带状,且呈气旋性弯曲,这云带是冷锋云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日程安排表

明N409 明N409 明N409 明N404 明N404 明N404 明S603 明S603 明S603 明S305 文N418 文N418 文N418 明N105 明N405 明N509 明N509 明N604 明N604 明S101 文N415 文N415 文S313 文S313 (1)班文N516/(2)班 文N517 (1)班文N516/(2)班 文N517
卫星气象学Ⅱ 建筑防雷 卫星气象学Ⅱ 国际贸易法 管理信息系统Ⅱ 海洋要素计算与预报 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 应用气象学方法 高级英语(3) 大学英语(4) 大学英语(4) 大学英语(4) 现代气候学 天气学分析Ⅰ(1) 现代气候学基础Ⅰ 动力气象学Ⅰ 天气学分析Ⅰ(1)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1日下午 2013年1月10日下午 2013年1月10日下午 2013年1月10日下午 2013年1月16日上午 2013年1月10日下午 2013年1月16日上午 2013年1月8日上午 2013年1月10日下午
2010 大气科学
天气学原理
2013年1月8日上午
2010 大气科学
现代气候学基础Ⅰ
2013年1月16日上午
2010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2010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2010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2010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 2010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 2010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 2010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2010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2010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2010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0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0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0 电子信息工程 2010 电子信息工程 2010 电子信息工程 2010 通信工程 2010 通信工程 2010 信息工程 2010 信息工程
南信大考研参考书目

转载学校官方网站的考研参考书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指定参考书目录(就是考研指定课本。
08年跟今年是一样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研交流群362634258志同道合的考研人,一起进来交流吧。
有过来人为你解答我们学校的考研问题。
有问必答。
广告者。
闲人者勿扰,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101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科目,参照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111政治(单考):学校自命题,范围与全国统考政治大纲一致;201英语:全国统考科目,参照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211英语(单考):学校自命题,范围与全国统考英语大纲一致;301数学一:全国统考科目,参照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601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第四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数学》,王顺凤等编,东南大学出版社;602数学分析:《数学分析》(第二版,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603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政治学原理》(第2版),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8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部社政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0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思想政治教育学》,仓道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03高等代数:《高等代数》(第二版),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04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05天气学:《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朱乾根等编,气象出版社;806大气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第一,二篇),盛裴轩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07雷达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张培昌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808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原理》,冯秀藻等编,气象出版社;809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810雷电原理:《雷电学原理》,陈谓民编著,气象出版社811生态学:《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2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813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14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15数据结构:《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816卫星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陈渭民编著,气象出版社,2003;817防雷技术基础:《现代防雷技术》,潘忠林编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梅卫群编著,气象出版社,2006《防雷工程检验审核与验收》,杨仲江编著,气象出版社2005.10《接地》,陈先禄编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861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62管理学原理:《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3普通物理:《力学》漆安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热学》张兰知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864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65数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陈才生、李刚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866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67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68微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周明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869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王高雄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870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笔试参考书目:F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育部社政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F02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方法》(上下册),林成森编著,科学出版社;F03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F04动力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吕美仲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F05云降水物理学:《云物理简明教程》,罗杰斯著,周文贤等译,气象出版社,1983;《微观云物理学》,王鹏飞等编著,气象出版社,1989;《大气物理学》(第四篇),盛裴轩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F06现代大气探测:《现代气象观测》,张霭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F07大气物理学:《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大气物理学基础》,许绍祖编,气象出版社,1993F08天气学:《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朱乾根等编,气象出版社;F09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阎石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F10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潘瑞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F11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C程序设计》,谭浩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F12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F13 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F14 计算机专业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第二版影印版),NellDale,Cheep Weems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郑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萨师煊、王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佚名
【期刊名称】《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
【年(卷),期】2005()1
【摘要】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创建于1960年,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高校。
1993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2年由中国气象局划转江苏省管理。
【总页数】1页(P22-22)
【关键词】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1
【相关文献】
1.现代应用气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为例 [J], 杨沈斌;申双和;景元书;杨再强;赵小艳;
2.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发展机制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气象类专业为例 [J], 赵飞;张毅
3.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J], 晨曦;
4.省政府关于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通知 [J], ;
5.气象研究是传承也是热爱——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校聘教授虞越越[J], 刘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作者:***来源:《阅江学刊》2021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50年代,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开创了中国气象史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气象科技兴学立校,建校伊始就有学者开展了有计划的气象史研究。
六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成绩斐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科学技术史硕士点和博士点。
该学科以气象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支撑学校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建设,服务气象行业发展,彰显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
未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学科将进一步突出气象史特色,拓展研究领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为学校及行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科建设历程;学科发展;科学技术史;气象史中图分类号:G64;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3-0118-12作者简介:陈俊,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气象科技史主要研究气象科学和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规律,总结历史时期气象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影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历史因素,探索气象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華文明辉煌夺目,其中气象科技及其思想发展源远流长,大量气象科技史遗珍散落在历史长河中,亟需当今气象科技工作者发掘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气象科技及其思想研究有了更多的新认识,开展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近十年来,在继承气象科技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大气科学国家“双一流”学科,不仅完善了气象科技史学科建设,还建立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以此为基础打造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本文在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的研究情况和学科建设历程,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加强气象科技史研究的若干设想,以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T11雷达与卫星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雷达与卫星气象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T11科目名称:雷达与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占50%,《卫星气象学》占50%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雷达气象学》与《卫星气象学》是大气探测专业学生的两门重要专业课。
《雷达气象学》主要包括雷达探测基础理论和回波信息分析与应用两大部分,系统地讲述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的基础理论,即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工作原理,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等等。
《卫星气象学》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基础理论和卫星云图资料的分析应用技术和卫星探测资料处理的一些概念。
通过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的学习,为从事雷达、卫星气象遥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掌握雷达、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及相关学科的一些应用。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雷达回波的产生、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折射,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和方法,雷达回波信息的分析原则及其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卫星遥感基本概念、卫星轨道特征、卫星辐射遥感理论和方法,卫星资料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原则,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了解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雷达气象学》部分第一章引言了解雷达气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如:雷达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天气雷达的发展史、中国天气雷达的发展概况、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天气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天气雷达的主要设备。
第二章散射了解散射现象及散射的分类,掌握并理解散射方向函数,雷达散射截面、雷达反射率、雷达反射率因子。
第三章衰减掌握衰减系数,了解实际大气的衰减问题,理解衰减截面、吸收截面、标准化截面、云雨粒子的散射和衰减截面、云雨粒子的衰减系数等。
第四章雷达气象方程掌握单目标雷达气象方程、云和降水的雷达气象方程以及考虑充塞程度和衰减因子的雷达气象方程的推导,理解雷达气象方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雷达探测能力与精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4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4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1500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4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动力气象学是气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大气运动对气象现象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包括动力气象学基本概念、大气平衡及运动的基本方程、大气边界层、大气波动等内容。
同时,还会包含数值预报的相关知识,将动力气象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以下是该课程的详细内容。
一、动力气象学基本概念1. 动力气象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大气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3. 动力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二、大气平衡及运动的基本方程1. 大气的水平平衡方程2. 大气的垂直平衡方程3. 大气的热力平衡方程4. 物质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三、大气边界层1. 大气边界层的概念和特征2. 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和结构3. 大气边界层的运动和湍流4. 大气边界层的边界条件和变化规律四、大气波动1. 大气波动的基本类型和特征2. 大气波动的发生机制和扩散规律3. 大气波动的传播和变化规律4. 大气波动对气象现象的影响五、数值预报1. 数值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数值预报的模式和参数化方案3. 数值预报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4. 数值预报的评估和检验方法以上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动力气象学(含数值预报)》的大纲内容,总共约1500字。
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动力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基本技术,能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模拟未来天气变化,为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大气探测学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大气探测学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极轨卫星每天能过境几次?参考答案:22.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的特点为参考答案:涨落现象十分明显_伴随多种杂波_微弱3.静止轨道卫星所在高度大概为_公里参考答案:360004.水汽饱和时候,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关系是参考答案:相等5.干湿球温度之差和湿度的关系是:温差(),湿度()参考答案:越大越小6.晴空的电磁波散射类型参考答案:Thomson散射_Fresnal散射_Bragg散射7.从理论上来讲,气象光学视程的值比人工观测能见度( )。
参考答案:低30%左右8.卫星探测目前主要以主动遥感还是被动遥感?参考答案:被动遥感9.大气消光系数与下列( )因素无关。
参考答案:太阳光强10.由径向速度求解水平风,需要对水平风场的分布做哪些假设?参考答案:线性风场的假设_水平风均匀的假设11.根据天线制式,风廓线雷达可以分为参考答案:抛物面天线雷达_相控阵天线雷达12.根据载体不同,风廓线雷达可以分为参考答案:固定_车载13.本站气压还需要经过_____,方能应用于绘制天气图。
参考答案:海平面气压订正14.为了便于天气分析,需要将气象站不同高度的本站气压值订正到同一高度。
订正后的气压值即为()参考答案:海平面气压15.在利用气球探测高空温压风湿的过程中,下列哪一种力直接决定了气球的是否能够上升,并且这种力在气球飞行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参考答案:净举力16.卷层云的拉丁简写为( )。
参考答案:Cs17.水银气压表分为()和()参考答案:动槽式和定槽式18.水银气压表的本站气压订正包括()、()、()参考答案:仪器误差订正温度订正重力订正19.风廓线雷达监测网的应用参考答案:边界层大气风场、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观测;_晴空局地空域气流监测,城市污染气体生消过程监测;_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弥补常规高空探测网在时空密度上的不足;_减少数值预报模式中对短时风场预报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气象学名词解释升交点:卫星由南半球飞往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升段,把轨道的升段与赤道的交点称为升交点。
降交点:卫星由北半球飞往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降段,把轨道的降段与赤道的交点称为降交点。
轨道面:根据理论力学,卫星在地球引力(有心力)作用下的运动为平面运动。
该平面称轨道面,轨道面过地心。
轨道倾角:指赤道平面与轨道平面间的(升段)夹角。
探测周期(T):指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
截距(L):连续两次升交点之间的经度数。
(L=T*15度/小时)。
星下点:卫星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称为星下点。
轨道数:指卫星从一个升交点开始到下一个升交点为止环绕地球运行一圈的轨道序数。
遥感:在一定距离之外,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和有关物理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来被测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信息,并对其处理、分类和识别的一项技术。
三大宇宙速度:①环绕速度:7.912km/s②逃逸速度:11.2km/s③卫星脱离太阳系进入银河系的最小速度:16.9km/s自旋稳定:若卫星绕自身对称轴以一定的角度旋转,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卫星的角动量守恒,因而自转轴方向始终不变,这种卫星稳定的方式称为自旋稳定。
三轴定向稳定:卫星三个方向上始终保持稳定,取卫星的三个方向为轴并使其保持稳定:①俯仰轴:与卫星轨道平面垂直,控制卫星上下摆动②横滚轴:平行于轨道平面,且与轨道方向一致,控制卫星左右摆动③偏航轴:指向地球中心,控制位卫星沿轨道方向运行入轨速度: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的瞬时速度。
黑体:某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意方向和任意波长的吸收率或发射率都等于1。
即α(λ)恒等于1.灰体:物体的吸收率与波长无关,且为小于一的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物体的吸收率随波长而变化,即a=a(λ)。
辐射能Q:指电磁辐射所携带的能量,或物体发射的全部能量,其单位为J(焦耳)。
辐射通量φ: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
辐射强度I:指对于点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辐射率:大气窗:太阳或地球-大气的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被大气中的某些气体所吸收,这些吸收随波长变化很大,在某些波段吸收强,而那些在某些吸收弱或没有吸收的波段称为大气窗。
亮度温度(亮温度):在给定波长处,如果物体的辐射亮度Lλ(T)与温度为Tb的黑体辐射亮度相等,即Lλ(T)=Bλ(Tb)则称Tb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若物体温度为T,由于Bλ(T)>Lλ(T)=Bλ(Tb),所以物体“亮温度”Tb小于物体的温度T。
大气透过率:通过介质的辐射能量与入射到介质的总的辐射能量之比。
行星反照率:定义为大气顶处反射通量密度与入射通量密度之比。
星下点分辨率:星下点上的空间分辨率。
星下点,是指卫星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
AVHRR:先进的高分辨率辐射计,是装载在美国第三代业务气象卫星TIROS-N/NOAA系列卫星上的图像观测仪器,它是由光学系统,探测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共有5个通道。
地表发射率:指地表的出射度M'与同一温度下黑体的出射度M的比值。
定位网格:给出卫星云图的经纬度的网格,将它套在卫星云图上,以便定位。
权重函数:表示高度p处大气发射的辐射到达卫星的权重。
卫星遥感:遥感是指在一定距离外,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或有关的物理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来自被测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类和识别的一种技术。
利用卫星这一运载工具进行遥感探测称为卫星遥感。
云: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等单一或混合组成的形状各异漂浮在天空中可见的聚合体。
辐射分辨率:卫星仪器能分辨出的最小的能量变化。
空间分辨率:卫星在某一时刻观测地球的最小面积。
时间分辨率:指卫星对同一地区观测的时间间隔。
温度分辨率:是指能分辨两个瞬时视场的最小温度差或反照率。
透过率乘法规则:总的大气透过率等于路径上各种成分的透过率的乘积,或等于各段路径的透过率的乘积。
极地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指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的取向,由于这种卫星的轨道倾角接近90°,卫星近乎通过极地,所以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卫星轨道的进动:由于地球是一个扁平的旋转体,在赤道附近出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加大,使得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轴朝着与卫星运动方向相反方向旋转,这就是升交点Ω变化,而倾角I不变,这种现象称为轨道平面的进动。
纹理:是指云顶表面或其他物象表面光滑程度的判据。
暗影:在一定太阳高度下,高的目标物在低的目标物上的投影。
瞬时视场:指从卫星到观测地表面积之间所构成的空间立体角。
光学厚度:处于局地热力学平衡的无散射大气,在给定波长下光束通过厚度为。
辐亮度:指定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辐射能。
简答题1.什么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是如何实现的?其优缺点是什么?答:①、定义:指卫星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轨道倾角接近90°,近乎通过极地的气象卫星。
②、实现:利用卫星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产生的转动抵消由于地球的扁率引起卫星轨道的进动运动实现的。
③、优缺点:优点:⑴由于太阳同步卫星轨道近似于圆形,轨道的预告,资料的接受和定位处理都十分方便。
⑴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观测全球,尤其是可以观测到极地地区。
⑴在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稳定的太阳能,保障卫星正常工作。
一句话:可以实现对地球上同一地区的定时观测和进行全球观测。
缺点:⑴时间分辨率低,对某一地区观测时间间隔长,一颗卫星每天只能对同一地区观测两次,不能满足气象观测要要求,不能监视生命短变化快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⑴相邻两条轨道的观测资料不是同一时刻的,需要进行同化。
2.在卫星气象学中,三中分辨率的定义和关系?空间分辨率:卫星在某一时刻观测地球的最小面积。
时间分辨率:指卫星对同一地区观测的时间间隔。
温度分辨率:是指能分辨两个瞬时视场的最小温度差或反照率。
三者的关系:三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
低的空间分辨率,即较大的瞬时视场可以换取较好的时间和温度分辨率。
当仪器的瞬时视场和灵敏度一定时,温度分辨率与仪器扫描速度有关,仪器扫描速度慢时,观测目标物的时间长,就能得到更多的辐射能,从而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
反之,若要提高卫星的观测速度,必然会牺牲温度分辨率。
3.为什么用气象卫星在红外光谱波段观测的云顶辐射值反演云顶温度时需要做误差订正?答:因为气象卫星探测是建立在黑体辐射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即把在红外波谱段的云和地表近似的作为黑体处理,而实际上它们不是黑体由于所有实际目标物的发射率都小于1,及大气对地表(云)辐射的吸收,因此卫星接收到的辐射推算出的温度比目标物的实际温度要小,此外还要考虑卫星观测视场的影响,所以要做误差订正。
4.卫星云图识别云的六个判据,以及在天气分析中的意义?答:判据:结构形式、边界形状、范围大小、暗影、纹理、色调。
意义:⑴结构形式:在卫星云图上,物象的不同明暗程度所形成的分布式样用于识别云的种类和形成过程。
⑴范围大小:连续云区的范围,用于识别云的种类和分析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
⑴边界形状:连续云区的边界地形的分布式样,用以识别云的种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
⑴色调:只在卫星云图上物体的明暗程度用于识别云的种类和地表状态分析。
⑴纹理:指在卫星云图上云顶表面或物象表面的光滑程度,用以识别云的种类和地表状况分析。
⑴暗影:一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在可见光云图上高的目标物在低的目标物上的投影,用于判断云的垂直发展状况。
5.气象卫星遥感地球大气时接受的辐射有哪些?写出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方程?答:接受的辐射有:⑴地表和云表发出的红外辐射⑴地面和云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⑴地面和云面反射的大气向下的红外辐射⑴大气中吸收气体发射的红外辐射⑴大气分子、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辐射6.如何根据可见光和红外云图上积雨云团的大小、形状和边界来判断云团内产生冰雹天气的可能性?答:冰雹云上风边界十分整齐光滑,下风边界出现长的卷云砧。
7.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的轨道特点及探测优缺点?答:静止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轨道倾角0°,轨道高度距离地面大约36,000km,一般每20分钟左右即可获得一次观测资料;极轨卫星轨道高度距地面约879km,大约每12小时左右对全球大气观测一遍。
静止卫星轨道探测优缺点:优点:⑴高度高、视野广;⑴对同一地区连续观测;⑴监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⑴圆轨道,定位、处理、接收方便。
缺点:⑴不能观测两极;⑴高度高,精确度难提高。
极轨卫星轨道探测优缺点:优点:⑴轨道为圆形,轨道预告,接受和资料定位方便;⑴可实现包括两极的全球观测;⑴在观测时有合适的太阳照明,有利于资料处理和使用;⑴仪器可以得到充分的太阳能补给。
缺点:⑴对中纬度同一地点观测的时间间隔太长,不利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⑴相邻两条轨道观测资料时间差达100多分钟,拼图不利。
8.简述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水汽图的观测原理?答:①可见光云图的观测原理:⑴可见光通道0.52-0.68μm,0.58-0.68μm,0.725-1.1μ;⑴大气窗区,透过率约为1,太阳辐亮度可视为常数,所以卫星观测到的辐射与物体的反照率和太阳天顶角有关;⑴在一定太阳天顶角下,物体反照率越大,卫星观测到的辐射越大,卫星云图的色调就越亮,反之越暗;⑴在反照率相同的条件下,太阳天顶角越大,卫星观测到的辐射就越大,卫星云图的色调就越亮,反之亦然。
②红外云图的观测原理:⑴长波红外波段10.5-12.5μm;⑴卫星观测到的辐射与躯体的温度有关;⑴物体温度越高,卫星观测到的辐射辐射就越大,卫星云图的色调就越暗,物体温度越低,卫星观测到的辐射就越小,卫星云图的色调就越亮。
③水汽图的观测原理:⑴5.7-7.3μm水汽强吸收带,吸收带中心为6.7μm;⑴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大,对其下发出的辐射吸收就越强,到达卫星的辐射就越小;⑴水汽图色调越白,表示水汽越多,反之色调越黑,表示水汽越少。
知识点:6、卫星资料预处理过程(1)数据解调、数据流分离(按通道, 按数据特征)(2)卫星资料定位数据①象素定位:每一扫描点的位置②经纬网格:图象加经纬网格④卫星资料场的各种投影变换(3)卫l是资料定标数据Ri=SiCi+li 可见光Ei=SICi-li 红外式中Si、Li为定标系数,i为通道号CC是卫星观测值随是定标后反射辐射卫星遥感值臼是定标后红外辐射卫星i握感值(4)卫星资料的格式变换(5)卫星资料的质量控制(6)卫星资料数据集的建立数据库的设计和结构应考虑: 全球还是区域通道选择:分辨率,精度: 存储方式等(7)极轨卫星三轨拼图显示7、卫星云图各通道波段设置VIS通道:0.52-0.68,0.58-0.68 m等大气窗一可见光云图0.725一1.1m—近红外云图IR通道:10.5一12.5m大气窗一长波红外云图3.55-3.93 m 大气窗一短波红外云图5.7一7.3m 水汽吸收带一水汽图图象灰阶规则:VIS:反射强辐射测量值大,用白色表示, 如厚云区: 反之,用黑色表示IR:温度低,辐射测量值小,用白色表示,如厚云匚用黑色表示38、卫星云图上各类云的识别:书P22O—227 PPTP36-399、卫星云图上几类云的区别:书P228-22910、起点云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书P239-24011、斜压叶状云系如何发展成逗点云系:书P245-24612、急流对逗点云系的影响,判断急流位置:书P241-243,参考书P344.简答题13、气象卫星的观测特点?①气象卫星在空间固定轨道上运行②自上而下对地球大气进行全球或大范围的观测的遥感探测③使用新的探测技术,可取的丰富的观测资料提供全球用户使用,受益面广14、可见光云图上的辐射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见光云图辐射率与目标反射率、太阳高度角、观测角度、太阳方向大气透过率、观测方向大气透过率、太阳温度、对滴张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