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一、经济发展成就:1. 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平均每年约百分之九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贸易扩大: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 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4. 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制造大国,具备了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
5. 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由集体经济向家庭经济转型,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6.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人口和社会领域成就:1. 政策改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善了人口结构。
2. 教育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改善了教育水平。
3. 医疗卫生改革: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4. 扶贫工作:大规模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将上亿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5. 社保改革: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6.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并通过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三、国际交往与影响力增大:1.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大幅度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领域合作。
2. 外交突破: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互联网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4. 和平崛起:中国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农业农村改革开展三十年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开展战略。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回忆和总结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农村改革开展,并对未来的开展提出建议。
1. 农业现代化建设1.1 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大力开展农业根底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机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通过推动农田水利工作,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平,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同时,农机装备的普及和更新,减轻了农业劳动力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展,将农产品加工成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1.2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科技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进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有效解决了粮食平安问题。
同时,开展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如温室大棚、水培技术等,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 农村经济开展2.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加强了农村经济组织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
2.2 农民就业转移中国大力推动农民就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和开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民进城务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开展。
同时,开展农村非农产业,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农村社会事业开展3.1 农村教育事业中国大力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通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和政策支持,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近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1982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一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变革。
农村基层组织逐渐从生产大队、生产队向农户个体转变,农民在生产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第二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2-1984年)。
1982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了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赢得了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经营权。
生产队和大队逐渐被取消,土地承包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85-1990年)。
在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农业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又进入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分别成立了各级各类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1.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我国农村改革一直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推行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070111 兰俊蕾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
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
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
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
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今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发展规律,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改革首先从调整农村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上世纪90年代,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实行“四减免、四补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1978—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至10032亿斤,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
农业生产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共同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0∶3.4∶15∶1.6变为2007年的52.3∶4.0∶34.2∶9.5。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https://img.taocdn.com/s3/m/3c3dfcc258f5f61fb73666d9.png)
感受巨变礼赞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述评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过去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运动的成就,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当代的这场伟大改革已获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
一、改革前后两重天——为什么要改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
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
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
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
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
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地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一)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
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
在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2]。
(二)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5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进出口总额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 738亿美元[3]。
(三)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民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4]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弊端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
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拥有
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强有力地物质基础。
现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5]。
(五)建立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进入改革,并且最终在农村突破。
三十年来,党中央发布的十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党中央根据国情、时情作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的制度,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
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切实把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针,自觉地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农村改革发展与是非成败的标准;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有力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我们进行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始终把农民群众放在农村改革的主人和主体地位上,切实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必须认真落实同农村改革发展相配套的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改革的目的是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享有政治上当家做主的权利。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只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就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中国三十年农村改革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通过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农村金融和财税等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调整,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迅速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发展也正在步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总的来说,经过三十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国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得以完善,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效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