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解析汇编30 动手操作型问题
安徽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课件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以及轴 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熟练利用扇形面积 公式是解题关键.
3.认真观察下图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 下列问题:
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
特征1: 都是轴对称图形
;
特征2: 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
2请在下图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丽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 所写出的上述特征.
3操作型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图案设计类、图形拼 接类、图形分割类等.对于图案设计类一般运用中心 对称、轴对称或旋转等几何知识去解决;对于图形拼 接类关键是抓住需要拼接的图形与所给图形之间的内 在关系然后逐一组合;对于图形分割类一般遵循由特 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
1.2014·绍兴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①②沿
专题三 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
要点梳理
方案设计型问题是设置一个实际问题的情景给出若 干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有 时还给出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求判断其中哪个方 案最优.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和实践能力.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要点梳理
1讨论材料合理猜想——设置一段讨论材料让考生进 行科学的判断、推理、证明; 2画图设计动手操作——给出图形和若干信息让考生 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分割或设计美观的图案;
污/台
m
m-3
月处理污水量吨/台
220
180
1求m的值;
解:(1)由 90 万元购买 A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与用 75 万元购买 B 型号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台数相同,即可得: 9m0=m7-5 3,解得 m=18,经检验 m=18 是原方程的解, 即 m=18
2由于受资金限制指挥部用于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不超过165万元问 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并求出每月最多处理污水量的吨数. 设买A型污水处理设备x台则B型10-x台根据题意得: 18x+1510-x≤165解得x≤5由于x是整数则有6种方案当 x=0时y=10月处理污水量为1800吨当x=1时y=9月处理污水量为220+
中考总复习数学专题复习三 动手操作问题

小题则需要利用对称、勾股定理等几何性质进行求值, 解题中要充分应用对称变换的性质,即在变换前后图形 的形状、大小都不发生改变,如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 保持不变.
【自主作答】(1)正方形,100;(2)图略;(3)83 cm2.
◎针对练 1 (2020·安徽)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敏敏进 行了如下操作:如图,将四边形纸片 ABCD 沿过点 A 的直线折叠,使得点 B 落在 CD 上 的点 Q 处,折痕为 AP;再将△PCQ,△ADQ 分别沿 PQ,AQ 折叠,此时点 C,D 落在 AP 上的同一 点 R 处.请完成下列探究:
(1)∠PAQ 的大小为 30 ; (2)当四边形 APCD 是平行四边形时,QABR的值为
3.
【解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AQP,∠DAQ =∠QAP=∠PAB,∠DQA=∠AQR,∠CQP=∠PQR, ∠D=∠ARQ,∠C=∠QRP.∵∠QRA+∠QRP=180°, ∴∠D+∠C=180°.∴AD∥BC.∴∠B+∠DAB=180°. ∵∠DQR+∠CQR=180°,∴∠DQA+∠CQP=90°. ∴∠AQP=90°.∴∠B=∠AQP=90°.∴∠DAB=90°. ∴∠DAQ=∠QAP=∠PAB=30°故答案为 30.(2)由折
第三步:如图③,将 MN 左侧纸片绕 G 点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 180°,使线段 GB 与 GE 重合,将 MN 右侧纸 片绕 H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80°,使线段 HC 与 HE 重合,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纸片 EBC 面积相等的四边形纸 片.
(注:裁剪和拼图过程均无缝且不重叠)
则拼成的这个四边形纸片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状是
,它的面积为
cm2;
(2)将图②中的纸片沿折线 AG 对折,使 AF 与 AE 边 重合,F 点落在 H 点处,如图③所示;再沿 HG 将△HGE 剪去,余下的部分如图④所示.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动手操作题(附答案)

同步测试4
(2020最新模拟·南宁)已知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16所示.画出 绕点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
【答案】旋转后的图形如图17.
动手操作题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出现了一类新题型--动手操作题.这类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和发现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5.将任意三角形剪切可以拼成一个与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方法如下(如图23—1):
请你类似上面图示的方பைடு நூலகம்,解答下列的问题:
(1)对任意三角形(如图23—2),设计一种与上例不同的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2)对任意四边形(如图23—3),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四边形面积相等的矩形.
【答案】1.
类型二:图形拼接型动手操作题
图形拼接问题,就是将已知的若干个图形重新拼合成符合条件的新图形.
例2(2020最新模拟·安徽)如图5,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其中x<y)剪成①②③④四块图形,用这四块图形恰能拼成一个矩形(非正方形).请画出拼成的矩形的简图.
【分析与解答】我们观察图5中的4块图形各边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能拼接在一起的边,如图6就是一种拼接方法.
中考数学试题中动手操作题可分为图形折叠型动手操作题、图形拼接型动手操作题、图形分割型动手操作题和作图型动手操作题等四种类型.
聊城市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义动手操作

中考数学专题:动手操作题(含答案)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 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 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 研”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类型之一折叠剪切问题折叠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折叠后的图形再展开,则所得的整个图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求解特殊四边形的翻折问题应注意图形在变换前后的形状、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折痕是它们的对称轴.折叠问题不但能使有利于培养我 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 将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3. 如下左图:矩形纸片 ABCD AB=2,点E 在BC 上,且AE=EC 若将纸片沿 AE 折叠,点B 恰好落在AC 上,则AC 的长是.4. 如上右图,在正方形纸片 ABCD 中,对角线 AC BD 交于点0,折叠正方形纸片 ABCD 使AD落在BD 上,点A 恰好与BD 上的点F 重合.展开后,折痕 DE 分别交AB AC 于点E 、G.连接GF.下列结论:①/ AGD=112.5 :②tan△ 0GD ④四边形 AEFG 是菱形;⑤BE=20G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类型之二 分割图形问题分割问题通常是先给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可能是规则的,也有可能不规则)你用直线、线段等把该图形分割成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的几部分。
解决这类问题的时 候可以借助对称的性质、面积公式等进行分割。
5.如图所示的方角铁皮, 要求用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请你设计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案(用铅笔画图,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或简要的文 字说明).6. 如图1 , △ ABC 中,/ C =90 ,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 把厶ABC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A C D匚口-0-H2.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 再以AB 的中点0为顶点把平角/ 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 A ----------------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 0为顶点的等腰三角 后得到的平面图形- -定是 A.正三角形 B .正方形 C .正五边形 D .正六边形/ AED=2(2)已知内角度数的两个三角形如图 2、图3所示•请你判断,能否分别画一条直线把它们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能,请写出分割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示,在6X 6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我们称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为格点, 以格点为顶点的图形称为格点图 形,如图①中的三角形是格点三角形.(1) 请你在图①中画一条直线将格点三角形分割成两部分,将这两部分重新拼成两个不同图① 图② 图③类型之二 拼合图形问题拼图是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则拼接在一起的一种智 力游戏,此类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拼图也能加强同学们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能更好地判定所求图形的具体特征7.如图,将一张等腰梯形纸片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新的图形, 这个新的图形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A.三角形 B .平行四边形 C.矩形D .正方形8.如图(1)是一个等腰梯形,由6个这样的等腰梯形恰好可以拼出如图形.对于图(1)中的等腰梯形,请写出它的内角的度数或腰与底边 长度之间关系的一个正确结论:9. 从下列图中选择四个拼图板,可拼成一个矩形,正确的选择方案为.(只填写拼图板的代码)10. 如图,方格纸中有一透明等腰三角形纸片,按图中裁剪线将这个纸片裁剪成三部分.请你将这三部分小纸片重新分别拼接成; (1) 一个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2 )一个等腰梯形;(3) 一个正方形.请 在图中画出拼接后的三个图形,要求每张三角形纸片的顶点与小方 格顶点重合.11.如的格点四边形,并将这两个格点四边形分别画在图②,图③中; (2 )直接写出这两个格点四边形的周长.图I 图2 E3(2)所示的一个菱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等緩梯形正方形」一- 一 T Mln类型之四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12•小华将一张矩形纸片(如图1)沿对角线CA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2),其中/ ACB=z,然后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按如图3所示的位置摆放,△ EFD纸片的直角顶点D 落在△ ACB纸片的斜边AC上,直角边DF落在AC所在的直线上.(1 )若ED与BC相交于点G 取AG的中点M连接MB MD当厶EFD纸片沿CA方向平移时(如图3),请你观察、测量MB MD的长度,猜想并写出MB与MD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2)在(1)的条件下,求出/ BMD的大小(用含a的式子表示),并说明当a =45°时,△ BMD是什么三角形?(3)在图3的基础上,将△ EFD纸片绕点C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度小于90°),此时△ CGD变成A CHD同样取AH的中点M,连接MB MD(如图4),请继续探究MB与MD 的数量关系和/ BMD的大小,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要证明,并说明a为何值时,△ BMD为等边三角形•【答案】①④⑤.5.【解析】通过计算可以得知整个图形的面积为 可以把图形面积一分为二。
中考数学操作型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操作型问题专题复习初三第二轮复习专题二:操作型问题【知识梳理】操作型问题主要借助三角板、纸片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折与展、割与补、平移与旋转等变换,通过动手操作和理性的思考,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推理和创新能力。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和发现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关键是抓住图形变化中的不变性。
【课前预习】1、如图,在一张△ABC纸片中,∠C=90°,∠B=60°,DE是中位线,现把纸片沿中位线DE剪开,计划拼出以下四个图形:①邻边不等的矩形;②等腰梯形;③有一个角为锐角的菱形;④正方形,以上图形一定能被拼成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如图,如果将矩形纸沿虚线①对折后,沿虚线②剪开,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后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展开后三角形的周长是 ( )A.2+ B.2+2 C.12 D..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置在一张矩形纸片上,按如图所示画线得到四边形ABCD,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_______.【例题精讲】例1、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①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 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______.例2、如图,在一块正方形ABCD木板上需贴三种不同的墙纸,正方形EFCG部分贴A型墙纸,△ABE部分贴B型墙纸,其余部分贴C型墙纸.A型、B型、C型三种墙纸的单价分别为每平方米60元、80元、40元.【探究1】如果木板边长为2米,FC=1米,则一块木板用墙纸的费用需________元;【探究2】如果木板边长为1米,求一块木板需用墙纸的最省费用;【探究3】设木板的边长为a(a为整数),当正方形EFCG的边长为多少时,墙纸费用最省?如果用这样的多块木板贴一堵墙(7×3平方米)进行装饰,要求每块木板A型的墙纸不超过1平方米,且尽量不浪费材料,则需要这样的木板多少块?例3、如下图,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②,量得它们的斜边长为10 cm,较小锐角为30°,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图③的形状,使点B、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③至图⑥中统一用F表示).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1)将图③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使点B与点F重合,请你求出平移的距离.(2)将图③中的△ABF绕点F顺时针方向旋转30°到图⑤的位置,A1F交DE于点G,请你求出线段FG的长度. (3)将图③中的△ABF沿直线AF翻折到图⑥的位置,AB1交DE于点H,请证明:AH=DH.例4.如图所示,有一张长为5,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1)该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结果保留根号);(2)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的过程.【巩固练习】1、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用它可以拼出多种图形.请你用七巧板中标号为①②③的三块板(如图①)经过平移、旋转拼成图形.(1)拼成矩形,在图②中画出示意图;(2)拼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在图③中画出示意图.注意:相邻两块板之间无空隙,无重叠;示意图的顶点画在小方格的顶点上.2、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ACB=90°.(1)实践与操作: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在图中标明相应的字母(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①作△ABC的外接圆,圆心为O;②以线段AC为一边,在AC的右侧作等边△ACD;③连接BD,交⊙O于点E,连接AE.(2)综合与运用:在你所作的图中,若AB=4,BC=2,则:①AD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②线段AE的长为_______.【课后作业】班级姓名一、必做题:1、如图,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2、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再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 011个小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 )A.669 B.670 C.671 D.6723、如图,从边长为(a+4) cm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a+1) cm的正方形(a0),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则矩形的面积为( ) A.(2a2+5a)cm2 B.(3a+15) cm2 C.(6a+9)cm2 D.(6a+15)cm24、请将含60°顶角的菱形分割成至少含一个等腰梯形且面积相等的六部分,用实线画出分割后的图形.5.如图,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6,0)、C(-1,0).(1)请直接写出点A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2)将△ABC绕坐标原点O逆时针旋转90°.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点B的对应点的坐标;(3)请直接写出:以A,B、C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6、如图,等腰梯形MNPQ的上底长为2,腰长为3,一个底角为60°,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它的一边AD在MN上,且顶点A与M重合.现将正方形ABCD在梯形的外面沿边MN、NP、PQ进行翻滚,翻滚到有一个顶点与Q重合即停止滚动.(1)请在所给的图中,用尺规画出点A在正方形整个翻滚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图;(2)求正方形在整个翻滚过程中点A所经过的路线与梯形MNPQ的三边MN、NP、PQ所围成图形的面积S.二、选做题:7、在二行三列的方格棋盘上沿骰子的某条棱翻动骰子(相对面上分别标有1点和6点,2点和5点,3点和4点),在每一种翻动方式中,骰子不能后退.开始时骰子如图①那样摆放,朝上的点数是2;最后翻动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此时骰子朝上的点数不可能是下列数中的( )A.5 B.4 C.3 D.18、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等腰直角三角形FAE的斜边AE=b(b2a),且边AD和AE在同一直线上.小明发现:当b=a时,如图①,在BA上选取中点G,连接FG和CG,移动△FAG和△CBG的位置可构成正方形FGCH. (1)类比小明的剪拼方法,请你就图②和图③两种情形分别画出剪拼成一个新正方形的示意图.⑵要使(1)中所剪拼的新图形是正方形须满足BG:AE= .9、阅读下面的材料: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梯形ABCD的面积为1,试求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小伟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移动这些分散的线段,构造一个三角形,再计算其面积即可.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通过平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得到的△BDE即是以AC、BD、AD+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如图②).请你回答:图②中△BDE的面积等于_______.参考小伟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如图③,△ABC的三条中线分别为AD、BE、CF.(1)在图③中利用图形变换画出并指明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一个三角形(保留画图痕迹);(2)若△ABC的面积为1,则以AD、BE、CF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2023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

2023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中考展望】1.对于实践操作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与价值,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近年来实践操作性试题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多次出现.2.估计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实践操作类题目依旧是出题热点,仍符合常规题型,与三角形的全等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查.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图形的设计与操作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已知设计好的图案,求设计方案(如:在什么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何种图形变换等).2.利用基本图案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如:设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面积或形状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等).3.图形分割与重组(如:通过对原图形进行分割、重组,使形状满足特定要求).4.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裁剪等手段制作特定图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外,还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以获得重要的数据,辅助图案设计.另外,由于折叠操作相当于构造轴对称变换,因此折叠问题中,要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图形信息.必要时,实际动手配合上理论分析比单纯的理论分析更为快捷有效.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题,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查.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方法点拨】实践操作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数学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基本步骤为:从实例或实物出发,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问题,检验猜想.在解答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过程,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感知发生的现象,从而发现所得到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动态几何问题:第1页共25页。
2019年最新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及答案解.析

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1.对于实践操作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与价值,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近年来实践操作性试题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多次出现.2.估计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实践操作类题目依旧是出题热点,仍符合常规题型,与三角形的全等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查.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图形的设计与操作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已知设计好的图案,求设计方案(如:在什么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何种图形变换等).2.利用基本图案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如:设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面积或形状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等).3.图形分割与重组(如:通过对原图形进行分割、重组,使形状满足特定要求).4.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裁剪等手段制作特定图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外,还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以获得重要的数据,辅助图案设计.另外,由于折叠操作相当于构造轴对称变换,因此折叠问题中,要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图形信息.必要时,实际动手配合上理论分析比单纯的理论分析更为快捷有效.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题,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查.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方法点拨】实践操作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数学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基本步骤为:从实例或实物出发,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问题,检验猜想.在解答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过程,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感知发生的现象,从而发现所得到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动态几何问题:1、动态几何常见类型(1)点动问题(一个动点)(2)线动问题(二个动点)(3)面动问题(三个动点)2、运动形式平移、旋转、翻折、滚动3、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4、解题思路(1)化动为静,动中求静(2)建立联系,计算说明(3)特殊探路,一般推证【典型例题】类型一、图形的折叠1.如图所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中,E,F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将纸片沿AE,EF折叠,使B,C 的对应点B′,C′及点E在同一直线上,则∠AEF=________.【思路点拨】纸片沿AE折叠,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关于直线AE对称,所以△AEB与△AEB′全等,对应角相等.同理沿EF 折叠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也相等.【答案】∠AEF=90°.【解析】解: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AEB=∠AEB′,∠CEF=∠C′EF,而∠AEB+∠AEB′+∠CEF+∠C′EF=180°.所以∠AEF-∠AEB′+∠C′EF=90°.【总结升华】图形的折叠实质上就是轴对称的一种变形应用.解题时应抓住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找出对应关系.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纸片ABCD ,现需将该纸片剪拼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如果限定裁剪线最多有两条,能否做到:________ (用“能”或“不能”填空).若填“能”,请确定裁剪线的位置,并说明拼接方法;若填“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解:能.如图所示,取四边形ABCD 各边的中点E ,F ,G ,H ,连接EG ,FH ,交点为O .以EG ,FH 为裁剪线,EG ,FH 将四边形ABCD 分成Ⅰ,Ⅱ,Ⅲ,Ⅳ四部分,拼接时图中的Ⅰ不动,将Ⅱ,Ⅳ分别绕E ,H 旋转180°,将Ⅲ平移,拼成的四边形OO 1O 2O 3即为所求.沿CA 方向平移,将点C 平移到点A 位置.类型二、实践操作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AB =高CE =对角线AC 、BD 交于H ,平行于线段BD 的两条直线MN 、RQ 同时从点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平移,分别交等腰梯形ABCD 的边于M 、N 和R 、Q ,分别交对角线AC 于F 、G ;当直线RQ 到达点C 时,两直线同时停止移动.记等腰梯形ABCD 被直线MN 扫过的面积为1S ,被直线RQ 扫过的面积为2S ,若直线MN 平移的速度为1单位/秒,直线RQ 平移的速度为2单位/秒,设两直线移动的时间为x 秒.(1)填空:∠AHB =____________;AC =_____________; (2) 若213S S =,求x ;(3) 若21S mS =,求m 的变化范围.【思路点拨】(1) 如例2图-1所示,平移对角线DB,交AB的延长线于P.则四边形BPCD是平行四边形,BD=PC,BP=DC因为等腰梯形ABCD,AB∥CD,所以AC=BD. 所以AC=PC.又高CE=AB=所以AE=EP=所以∠AHB=90°AC=4;⑵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32x<<及322x≤≤,需要分类讨论.①当32x<<时, 有2214S AGS AF⎛⎫==⎪⎝⎭. ∴213S S≠②当322x≤≤时,先用含有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1S,2S,然后由213S S=列出方程,解之可得x的值; (3) 分情况讨论:①当32x<<时, 214SmS==.②当322x≤≤时,由21S mS=,得()222188223xSmS x--===2123643x⎛⎫--+⎪⎝⎭.然后讨论这个函数的最值,确定m的变化范围. 【答案与解析】解: (1) 90°,4;(2)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302x <<和322x ≤≤. ①当302x <<时,∵MN ∥BD,∴△AMN ∽△ARQ,△ANF ∽△AQG. 2214S AG S AF ⎛⎫== ⎪⎝⎭. ∴213S S ≠ ②当322x ≤≤时, 如例2图-2所示,CG =4-2x,CH =1,14122BCDS ∆=⨯⨯=. ()22422821CRQ x S x ∆-⎛⎫=⨯=- ⎪⎝⎭2123S x =,()22882S x =-- 由213S S =,得方程()22288233x x --=⨯, 解得165x =(舍去),22x =. ∴x =2. (3) 当302x <<时,m =4 当322x ≤≤时, 由21S mS =,得()2288223x m x --==2364812x x -+-=2123643x ⎛⎫--+ ⎪⎝⎭. M 是1x 的二次函数, 当322x ≤≤时, 即当11223x ≤≤时, M 随1x 的增大而增大. 当32x =时,最大值m =4. 当x =2时,最小值m =3.∴3≤m ≤4. 【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几何代数综合压轴题,重点考查等腰梯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及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的综合应用.解题时,(1)小题,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是我们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2) 小题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302x <<及322x ≤≤,需要分类讨论.这点万不可忽略,解题时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 小题仍需要分情况讨论.对于函数2123643m x ⎛⎫=--+ ⎪⎝⎭,讨论它的增减性和最值是个难点. 讨论之前点明我们把这个函数看作“M 是1x的二次函数”对顺利作答至关重要.3.已知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的边长为8,D 为AB 边上的点,过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DE ⊥BC 于点E ,过点G 作GF ⊥BC 于点F ,把三角形纸片ABC 分别沿DG 、DE 、GF 按图①所示方式折叠.点A 、B 、C 分别落在A ′、B ′、C ′处.若点A ′、B ′、C ′在矩形DEFG 内或其边上.且互不重合,此时我们称A B C '''△ (即图中阴影部分)为“重叠三角形”.(1)若把三角形纸片ABC 放在等边三角形网格图中(图中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l 的等边三角形),点A 、B 、C 、D 恰好落在网格图中的格点上,如图②所示,请直接写出此时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2)实验探究:设AD 的长为m ,若重叠三角形A ′B ′C ′存在,试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并写出m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备用图供实验探究使用).【思路点拨】本题是折叠与对称类型操作题,折叠实质为对称变换,故轴对称的性质运用是解本类型题的关键.另外,本题对新概念“重叠三角形”的理解正确才能求得m 的取值范围. 【答案与解析】解:(1)重叠三角形A ′B ′C理由:如题图,△A ′B ′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122⨯=(2)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 ′B ′C 2)m -,m 的取值范围是83≤m <4. 理由:如图(1),AD =m ,则BD =GC =8-m ,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DB ′=DB =8-m .DA ′=DA =m . ∴A ′B ′=DB ′-DA ′=8-m —m =2(4-m),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及折叠过程知AA ′B ′C ′是等边三角形.2(4))m m -=-.212(4)))2A B C S m m m '''=⨯--=-△.以下求m 的取值范围:如图(1),若B ′与F 重合,则C ′与E 重合.由折叠过程知BE =EB ′=EF . CF =FC ′=FE .∴BE =EF =FC =83. ∵∠B =60°,BD =2BE =163, 168833AD =-=,即83m =.若83m <,如图(2),点B ′、C ′落在矩形DEFG 外,不合题意.∴83m ≥. 又由A ′B ′=2(4-m)>0,得m <4.∴m的取值范围是84 3m≤<.【总结升华】亲自操作实验有助于突破难点.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例2 】【变式】阅读下面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已知△ABC中,P为BC边上一定点,过点P作一直线,使其等分△ABC的面积.解决:情形1:如图①,若点P恰为BC的中点,作直线AP即可.情形2:如图②,若点P不是BC的中点,则取BC的中点D,联结AP,过点D作DE∥AP交AC于E,作直线PE,直线PE即为所求直线.问题解决:如图③,已知四边形ABCD,过点B作一直线(不必写作法),使其等分四边形ABCD的面积,并证明.【答案】解:如图③,取对角线AC的中点O,联结BO、DO、BD,过点O作OE∥BD交CD于E,∴直线BE即为所求直线类型三、动态数学问题4.如图①,有一张矩形纸片,将它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ACD和△A′BC′.(1)如图②,将△ACD沿A′C′边向上平移,使点A与点C′重合,连接A′D和BC,四边形A′BCD是形;(2)如图③,将△ACD的顶点A与A′点重合,然后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点D、A、B在同一直线上,则旋转角为度;连接CC′,四边形CDBC′是形;(3)如图④,将AC边与A′C′边重合,并使顶点B和D在AC边的同一侧,设AB、CD相交于E,连接BD,四边形ADBC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思路点拨】(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即可;(2)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以及直角梯形判定得出即可;(3)利用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得出BD∥AC,AD=CE,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平行四边形;证明:∵AD=AB,AA′=AC,∴A′C与BD互相平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DA由垂直于AB,逆时针旋转到点D、A、B在同一直线上,∴旋转角为90度;证明:∵∠D=∠B=90°,A,D,B在一条直线上,∴CD∥BC′,∴四边形CDBC′是直角梯形;故答案为:90,直角梯;(3)四边形ADBC是等腰梯形;证明:过点B作BM⊥AC,过点D作DN⊥AC,垂足分别为M,N,∵有一张矩形纸片,将它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ACD和△A′BC′.∴△ACD≌△A′BC′,∴BM=ND,∴BD∥AC,∵AD=BC,∴四边形ADBC是等腰梯形.【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等腰梯形的判定、直角梯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识,熟练掌握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例1 】【变式】△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2),B(4,2),C(6,4),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缩小,使变换后得到的△DEF与△ABC对应边的比为1∶2,则线段AC的中点P变换后对应的点的坐标为______.【答案】(322,)或(3-2-2,).5.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A=60°,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A→B→C→D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D后才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单位:s)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秒(结果保留根号).【思路点拨】根据图②判断出AB、BC的长度,过点B作BE⊥AD于点E,然后求出梯形ABCD的高BE,再根据t=2时△PAD 的面积求出AD的长度,过点C作CF⊥AD于点F,然后求出DF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的长度,然后求出AB、BC、CD的和,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答案】(4+2).【解析】解:由图②可知,t在2到4秒时,△PA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AB上运动的时间是2秒,在BC上运动的时间是4-2=2秒,∵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AB=2cm,BC=2cm,过点B作BE⊥AD于点E,过点C作CF⊥AD于点F,则四边形BCFE是矩形,∴BE=CF,BC=EF=2cm,∵∠A=60°,∴BE=ABsin60°=2×=,AE=ABcos60°=2×=1,∴×AD×BE=3,即×AD×=3,解得AD=6cm,∴DF=AD-AE-EF=6-1-2=3,在Rt△CDF中,CD===2,所以,动点P运动的总路程为AB+BC+CD=2+2+2=4+2,∵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4+2)÷1=4+2(秒).故答案为:(4+2).【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②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变化情况判断出AB、BC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在梯形的问题中,作过梯形的上底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线是常见的辅助线.。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手操作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手操作问题一、知识网络梳理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为了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出现了动手操作题.动手操作题是让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研”活动,提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实验操作问题将成为今后中考的热点题型.题型1动手问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题型2证明问题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题型3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二、知识运用举例(一)动手问题例1、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例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A.85°B.90°C.95°D.100°例3、如图(1)所示,用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三块直角三角形木板,恰好能拼成如图(2)所示的四边形ABCD,若AE=4,CE=3BE,•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二)证明问题例4、如图1,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2),量得他们的斜边长为10cm,较小锐角为30°,再将这两张三角纸片摆成如图3的形状,但点B、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3至图6中统一用F表示)(图1)(图2)(图3)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1)将图3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4的位置,使点B与点F重合,请你求出平移的距离;(2)将图3中的△ABF绕点F顺时针方向旋转30°到图5的位置,A1F交DE于点G,请你求出线段FG的长度;(3)将图3中的△ABF沿直线AF翻折到图6的位置,AB1交DE于点H,请证明:AH ﹦DH(图4)(图5)(图6)(三)探索性问题例6、在我们学习过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数学活动,其具体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开(如图1);第二步: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线段BN(如图2).图1 图2 图3 请解答以下问题:(1)如图2,若延长MN交BC于P,△BMP是什么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结论.(2)在图2中,若AB=a,BC=b,a、b满足什么关系,才能在矩形纸片ABCD上剪出符合(1)中结论的三角形纸片BMP ?(3)设矩形ABCD的边AB=2,BC=4,并建立如图3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设直线BM'为y kx=,当M BC'∠=60°时,求k的值.此时,将△ABM′沿BM′折叠,点A是否落在EF上(E、F分别为AB、CD中点)?为什么?三、知识巩固训练1、如图,将△ABC绕着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点落在B'位置,A点落在A'位置,若AC⊥A'B',则∠BAC的度数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操作型问题10.(2012湖北荆州,10,3分)已知: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菱形,如图①;再顺次连结菱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矩形,如图②;然后顺次连结新的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菱形,如图③;如此反复操作下去,则第2012个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 A .8048个 B .4024个 C .2012个 D .1066个【解析】本题是规律探索题。
观察图①有4个直角三角形, 图②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图③有8个直角三角形,图④有8个直角三角形,图⑤图⑥有12个直角三角形…… 可以发现规律图②→图④→图⑥→图⑧→…… 4 → 8 → 12 → 16 →……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4个,并且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图形序号的2倍, 所以第2012个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4024个 【答案】B【点评】对于规律探索题,关键是寻找变化图形中的不变的规律。
(2012·哈尔滨,题号22分值 6)22. 图l 、图2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 和点B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在图1中画出△ABC(点C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C 为直角三角形(画一个 即可);(2)在图2中画出△ABD(点D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D 为等腰三角形(画一个即可);图① 图② 图③【解析】本题考查网格中的作图能力、勾股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 (1)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考虑:以A (B)为直角顶点,过A (B)作AB垂线(点C不能落在格点上) 以C 为直角顶点:斜边AB=5,因此两直角边可以是3、4或5、20; (2)也分可分三情况考虑:以A (B )为等腰三角形顶点:以A (B )为圆心,以5为半径画弧来确定顶点C ; 以C为等腰三角形顶点:作AB 垂直平分线连确定点C (点C不能落在格点上).【答案】【点评】本题属于实际动手操作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格点这一新概念的理解能力、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错解和漏解.25. ( 2012年四川省巴中市,25,9)①如图5,在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方格纸中有△OAB,请将△O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0,画出旋转后的△OA′B′②折纸:有一张矩形纸片如图6,要将点D 沿某直线翻折1800,恰好落在BC 边上的D′处,请在图中作出该直线.【解析】①如图△OA′B′即是旋转900后的图形,②折痕为直线DD′的垂直平分线EF.图5图6【答案】画图见解析【点评】本题是对图形变换中的旋转及轴对称变换的考查.24.(2012广安中考试题第24题,8分)(8分)现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纸板,量得周长为32cm ,底比一腰多2cm 。
若把这个三角形纸板沿其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四边形,请画出你能拼成的各种四边形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成的各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
思路导引:动手操作,注意分类讨论,进行长度计算问题,联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分别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解答解析:设AB=AC=xcm ,则BC=(x+2)cm ,根据题意得出x +2+2x=32,解得x=10。
因此AB=AC=10cm ,BC=12cm ,过点A 做AD⊥BC 于点D ,∵AB=AC,AD⊥BC,∴BD=CD=6cm,,可以拼成4种四边形,如图所示:图(1)中两条对角线之和是10+10=20(cm ),图(2)中两条对角线之和是(6)(cm ),图(3)中,BO=两条对角线之和是(8)(cm ),图(4)中,S △ABC =12AC×BC=12AB×OC,所以OC=AC BC AB ⨯=245, 两条对角线之和是245×2+10=19.6(cm );点评:几何图形的有关剪切、拼接的动手操作问题,往往多解,因此应当分类讨论,分类个数根据得出的几何图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性质进行,图形的有关计算,往往联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进行.专项四 动手操作型问题(38 )22.(2012北京,22,5)操作与探究:(1)对数轴上的点P 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P 表示的数乘以13,再把所得数对应的点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P 的对应点P '.点A B ,在数轴上,对线段AB 上的每个点进行上述操作后得到线段A B '',其中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如图1,若点A 表示的数是3-,则点A '表示的数是 ;若点B '表示的数是2,则点B 表示的数是 ;已知线段AB 上的点E 经过上述操作后得到的对应点E '与点E 重合,则点E 表示的数是 ;(2)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正方形ABCD 及其内部的每个点进行如下操作:把每个点的横、纵坐标都乘以同一种实数a ,将得到的点先向右平移m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n 个单位(00m n >>,),得到正方形A B C D ''''及其内部的点,其中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
已知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个点F 经过上述操作后得到的对应点F '与点F 重合,求点F 的坐标。
【解析】(1)–3×13+1=0;设B 点表示的数为a ,13a +1=2,a =3;设点E 表示的数为a , 13a +1=a ,解得a =32(2)由点A 到A ’,可得方程组3102a m a m -+=-⎧⎨⨯+=⎩;由B 到B ’,可得方程组3202a m a n +=⎧⎨⨯+=⎩,解得12122a m n ⎧=⎪⎪⎪=⎨⎪=⎪⎪⎩设F 点的坐标为(x ,y ),点F ’与点F 重合得到方程组1122122x x y y⎧+=⎪⎪⎨⎪+=⎪⎩,解得14x y =⎧⎨=⎩,即F (1,4)【答案】(1)0,3,32(2)F (1,4)【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并解方程组的知识。
五、解答题(本题共22分,第23题7分,第24题7分,第25题8分) 23.(2012北京,23,7)已知二次函数23(1)2(2)2y t x t x =++++ 在0x =和2x =时的函数值相等。
(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 若一次函数6y kx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3)A m -,,求m 和k 的值;(3) 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B C ,(点B 在点C 的左侧),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点B C ,间的部分(含点B 和点C )向左平移(0)n n >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记为G ,同时将(2)中得到的直线6y kx =+向上平移n 个单位。
请结合图象回答:当平移后的直线与图象G 有公共点时,n 的取值范围。
【解析】利用已知条件求二次函数及一次函数解析式。
平移后的临界点讨论。
【答案】解:(1)由题意0x =和2x =时的函数值相等可知,233(1)22(2)222t t =+⨯++⨯+ 解得32t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1322y x x =-++(2)∵二次函数图象必经过点A∴213(3)(3)622m =-⨯-+-+=- ∵一次函数y =kx +6的图象经过点A∴–3k +6= –6,∴k =4(3)由题意可知,点B C ,间的部分图象的解析式为()()1312y x x =--+,13x -≤≤ 则向左平移后得到的图象C 的解析式为()()312y x n x n =--+++113n x n ---≤≤此时平移后的解析式为46y x n =++由图象可知,平移后的直线与图象C 有公共点, 则两个临界的交点为()10n --,与()30n -, 则()0416n n =--++ 23n =()0436n n =-++ 6n = ∴263n ≤≤【点评】前两问都比较简单,第三问有一定难度,考察学生对于函数图象平移的理解,以及对于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的运用。
此题的关键在于临界点讨论需要同学们能够表示出临界点的坐标,带入直线解析式即可得到n 的取值范围。
24.(2012北京,24,7)在ABC △中,BA BC BAC =∠=α,,M 是AC 的中点,P 是线段BM上的动点,坐标为(3-n,0)将线段PA 绕点P 顺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PQ 。
(1) 若α=60︒且点P 与点M 重合(如图1),线段CQ 的延长线交射线BM 于点D ,请补全图形,并写出CDB ∠的度数;(2) 在图2中,点P 不与点B M ,重合,线段CQ 的延长线与射线BM 交于点D ,猜想CDB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并加以证明;(3) 对于适当大小的α,当点P 在线段BM 上运动到某一位置(不与点B ,M 重合)时,能使得线段CQ 的延长线与射线BM 交于点D ,且PQ QD =,请直接写出α的范围。
【解析】动点问题和几何变换结合 【答案】⑴30CDB ∠=︒⑵ 连接PC AD ,,易证APD CPD △≌△∴AP PC = ADB CDB ∠=∠ PAD PCD ∠=∠ 又∵PQ PA = ∴2PQ PC ADC CDB =∠=∠,,PQC PCD PAD ∠=∠=∠∴180PAD PQD PQC PQD ∠+∠=∠+∠=︒ ∴()360180APQ ADC PAD PQD ∠+∠=︒-∠+=︒ ∴1801802ADC APQ α∠=︒-∠=︒- ∴21802CDB α∠=︒- ∴90CDB α∠=︒-⑶ ∵90CDB α∠=︒-,且PQ QD =∴21802PAD PCQ PQC CDB α∠=∠=∠=∠=︒- ∵点P 不与点B M ,重合∴BAD PAD MAD ∠>∠>∠ ∴21802ααα>︒-> ∴4560α︒<<︒【点评】此题并没有考察常见的动点问题,而是将动点问题和几何变换结合在一起,应用一个点构造2倍角。
需要同学们注意图形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此题可以用倒角(上述答案的方法)或是构造辅助圆C的方法解决。
25.(2012北京,25,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任意两点111()P x y ,与222()P x y ,的“非常距离”,给出如下定义:若1212||||x x y y --≥,则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12||x x -; 若1212||||x x y y -<-,则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12||y y -.例如:点1(12)P ,,点2(35)P ,,因为|13||25|-<-,所以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25|3-=,也就是图1中线段1PQ 与线段2P Q 长度的较大值(点Q 为垂直于y 轴的直线1PQ 与垂直于x 轴的直线2P Q 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