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 择死与择生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择生与择死

择生与择死“生还是死?”哈姆雷特仰天长问。
生还是死——屈原在明白楚国的情势后,不愿做亡国之臣,他头戴着巍峨之冠,身披着兰草香服,高吟着“亦余山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一跃进了汨罗江。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司马迁得罪皇上后不得不面临难以想象的痛苦,受到宫刑,但他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几千年后仍为人们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的著作,毅然选择了接受宫刑。
他如果像屈原一样赴死,也不失为一个壮烈的举动,但他没有。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生。
有时,死是一种牺牲,生也是一种牺牲。
有一对同为生物学家的年轻夫妇,在熟悉的森林碰到了一只考虑,他们没带猎枪,不可能逃跑。
那男的喊了一声让女的“照顾女儿,好好活下去”就跑开了。
考虑朝男的奔去因为考虑的特性就是去攻击逃跑的人。
女的平安而回,他为了爱而选择死,她同样为了爱而选择生。
——生抑或死?被什么所驱动?屈原抱着他对楚国的深沉的爱国之意与悲凉的心情投身汨罗江。
他不愿意看到被别人践踏的楚地,他不能够也绝一会选择苟且偷生,不如选择干净的死。
“生是楚国人,死亦楚地魂”,屈原死得崇高。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宁可接受宫刑。
对于那时的男人而言,宫刑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耻辱,遭受着如此羞耻和痛楚的宫刑,司马迁还是使尽浑身气力去撰写《史记》,这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这凝注着他的心血和刻骨铭心的痛。
死有时倒比生容易得多,司马迁选择生,可谓悲壮矣。
男生物学家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选择了牺牲自己,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妻子的生。
她没有随他而去是怕死吗?不,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天平倾斜了,生的力量胜于死。
幼小的女儿还需要她,她唯一能做的,应该是坚强地生活,坚强地活下去,他死得可叹,她生得可敬。
为什么有人择生,有人择死?孰是孰非?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遵循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选择无处不在,尽管我们未必能遇上这么重大的抉择,但当哈姆雷特的疑问回荡在你身边时,你应该,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心灵,勇敢地在你选择的路上迈开脚步,前行,前行……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骨是人和脊椎动物支持身体的坚硬组织。
择生与择死

死生,利箭离弦一瞬耳,全凭个人决断,或血淌寒沙,或悲愤引决,或老于户牖,终其余年,王侯庶民俱同,化为骸骨,没于尘寰,至此落个去无牵挂赤条条,空荡一生白茫茫。
自五帝三皇,博闻强识,气节浑厚者,屈平也。
昔立于楚王坐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然腐浊朝纲,只可破衣敝履于江畔,毅然负石,秋兰为佩,迟暮美人,举身一齐赴清流。
澎湃千年,风骨永存。
西楚霸王,以沛公逃鸿门一劫,势渐衰微,背乌江而战,乃刎,殊不识江东子弟才俊,未可知卷土犹重来。
凭栏处,岳武穆怒发冲冠时,一腔凌云志。
欲将兵直捣,踏破贺兰山,渴饮匈奴血。
而遭奸佞,此等与粪土草芥何异?河山未还身先死,雪满风波亭。
古之处困厄而不夺其志者,无论身死,大抵保全气骨,不辱名节,其人虽殁,其物虽尽,而精神光照千秋。
是以生不携皇国贵种,死不带金玉钱粮,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可谓豁然。
诗云:
猎猎西风掣大旗,铮铮铁骨牧羔羊。
武侯尽瘁扶蜀汉,太白绣口吐盛唐。
元寇铁蹄遍中原,磁针丹心指南方。
赤色黄花撼满清,觉民一恸河山壮。
人间似寄无穷尽,各有才人留倜傥。
浮生如梦倥偬过,傲气与之谁短长?。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材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择死?择生?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题源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是从“生死抉择"角度切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本,拓展相关人物的材料进行的群文阅读。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
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以短评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本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便捷的智慧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学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前者采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读的方式,后者采取学生自读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
之后教师拓展了文本人物的生平经历及《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天地苍茫一根骨》等现代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司马迁、屈原、苏武、李陵等人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本课整合两篇文章,从“生死抉择"这个角度对比不同人的选择,体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最后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理有据地评价。
学生情况: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一班学生。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生死抉择有疑义。
渔父和屈原,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苏武与李陵,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生生互助,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师生互动,课堂检测,课堂评价。
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事迹与语句的梳理,能够明确人物的选择。
(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2.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3.领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初一读后感读《择生与择死》有感

读《择生与择死》有感读了《择生与择死》这篇文章,阐述了作者对于司马迁在接受宫刑后,毅然选择活下去,只为了打破平民写史,在当朝的监视下,还是写下了这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史记》。
而屈原,身为诗人与政治家的矛盾身份,使其一直在二者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能够平衡二者的方法——死,与自己最爱的诗一起,投身于汨罗江,的看法。
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杰出的死里”。
在五千年的沉淀里,沉淀出的并不是尸骨,而是中国式的生命。
这也引发了我对生死的思考,后世之看到了他们的成就,而从未想到过,他们是处在怎样的情况下,而选择生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正如司马迁所言,而他所追求的就是,身为皇家的史官,就应尽自己的义务,而他的死,就如蝼蚁一般,渺小而不可知,所以他选择了苟且于世,正如他在任安接受临刑前,还以自身与各诸侯的遭遇来以表对其的同情,他也以前人自鉴,发奋地写作《史记》,这只是因为他视《史记》为生命,“李陵之祸”时,《史记》草创未就,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而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所以他选择了生,是因为有他只爱的文学所支持。
而每个人面对死并不是全如司马迁那般择生,当死亡降临到屈原身上,他却选择与自己挚爱的“诗”投身于自己挚爱的楚国山川,与国家同在。
忧国忧民的心是他一直成为政治与文学的矛盾体,只是在最后,他选择了对二者最为公平的方式——死。
二者面对死亡,有着不同的抉择,而这个抉择也同样择选了各自的人生,而这对于我们也是同样的,虽然我们面对的不是生死,面对的是人生的另一个转折,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即将面临的是高考,虽然还有一年,但我们毕竟已经选科了,不久就是面临这个问题,而面对这个问题能否从容对待,对我来说可能也是这个挑战,希望到时候能像他们一样选择的无愧于自己。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河头店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河头店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归隐录聂鑫森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一刻也不想在这里驻停了。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
不留胡须,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
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工作时不能为掉落一根须发分神。
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
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
“沈先生,我在等你哩,请进!杭州的龙井已经给你湖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
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
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你可以到这里来读,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
请海涵。
”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
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
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怒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
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娃,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
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我不能说。
择生与择死
• 假如说生死是最大旳哲学问题旳话,那么 屈原之死则足以开启中国哲学旳新途径! 海德格尔曾说过要“向死而生”!屈原正 是这么旳人。
• 渔父: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
• 彭咸:彭咸是殷商时代旳一位贤臣,屡谏 君王无效,带着遗憾投水而死。
• 谭嗣同
与其笔下那些 叱咤风云旳悲剧英雄心心相印
虞姬和诗
虞姬弹剑哀和:“汉 兵已略地,四方楚歌 声;大王意气尽,贱 妾何聊生。”遂伏剑 自刎,留下了“霸王 别姬”旳千古绝唱。
英雄本色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yǐ)船待,谓项王曰: “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 十万人,亦足王(wàng)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 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 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 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 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 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 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 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 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择生与择死
——《史记》旳生死观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苏理
了解项羽——曾经英雄
• 《我与地坛》中史铁 生说:“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旳事……”
• 读《垓下悲歌》,探 《史记》之生死观。
少年壮志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 浙江。籍曰:“ 彼 可取而代也。”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作为一个诗人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古诗、古文、择死与择生
•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 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 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 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 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 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 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 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 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 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 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 原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 【答案】 • B (此句应解释为:可惜啊,没有人凭着汉高祖那样的办法来制服对方)
•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 【答案】 • D(文中认为:“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
• 18.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并回答问题。(7分) •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本词与 《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 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 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 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 满。
择死与择生阅读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答案【篇一:河南省郑州四中高一竞赛试题(语文)】命题人:程雪立校对:蒙曌琦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约十余年了。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d.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______崖壁上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二、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
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
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
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
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
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9.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
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5分)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6分)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
(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意思对即可。
)
20.(5分)本题难底较大,答案表述不求一律。
下面是对三句话的内容与句间关系的解说,供教师阅卷参考——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
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
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
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
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
(解说每句话的内容,3分;能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2分。
意思对即可。
)
21.(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2分。
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
(2分。
“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不可少。
)
22.(6分)(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
(2分)(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2分)(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