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力学的起源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类对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机械学两个方面。

1. 天文学中的力学研究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运动,逐渐认识到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力学规律。

例如,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环绕地球运动。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2. 机械学中的力学研究古代人们在工程和军事领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力学知识。

例如,古代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力学原理来解决石块的运输和堆放问题。

此外,古代中国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力学的原理,如“以计击之,以力取之”。

二、近代力学的奠基近代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有几位科学家对力学进行了重要的贡献,奠定了力学的基础。

1. 加利略的实验与观察17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加利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力学原理。

他的实验结果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相矛盾,为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加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的加速度与高度的关系,提出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牛顿的三大定律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力学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力学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力学的奠基石。

三、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典力学是牛顿力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规律。

1. 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力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和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分别提出了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

这两种力学方法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将力学问题转化为变分问题,从而简化了力学的求解过程。

2. 波尔和玻尔兹曼的统计力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和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提出了统计力学的理论,用于描述大量粒子系统的行为。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

当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量,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四种基本元素(土、水、火、气)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他的理论主要是基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

二、伽利略的力学革命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运动不受其分量的影响,而是受到外力的作用。

他提出了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力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牛顿的经典力学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牛顿的三大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石。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的惯性定律相似,强调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

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运动的数学描述,即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第三定律则提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原理。

四、拉格朗日力学18世纪,法国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方法,即拉格朗日力学。

拉格朗日力学通过定义能量函数(拉格朗日函数)来描述系统的运动。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简化计算,还能够统一描述各种力学系统的运动规律。

拉格朗日力学为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五、哈密顿力学19世纪,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提出了另一种力学方法,即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定义哈密顿函数来描述系统的运动。

相比于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更加适合于描述粒子的运动。

哈密顿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六、相对论力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力学,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

相对论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存在关联。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

早期的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机械学领域。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古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物体的平衡和运动的理论,被称为“泰勒斯定律”。

二、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现代力学的基础。

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即F=ma。

牛顿的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体系,被称为拉格朗日力学。

与牛顿力学相比,拉格朗日力学更加抽象和普通化,能够更好地描述复杂的力学系统。

拉格朗日力学的核心是拉格朗日方程,通过定义一个称为“拉格朗日函数”的函数来描述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四、哈密顿力学的发展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提出了一种与拉格朗日力学相对应的力学体系,被称为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定义一个称为“哈密顿函数”的函数来描述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与拉格朗日力学相比,哈密顿力学更加适合于描述有势能的系统,同时也更加方便进行数学推导。

五、相对论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理论,对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适合性。

相对论力学中的质能关系E=mc²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引起了核能和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

六、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物质和力学的认识。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力学存在根本的差异。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对于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测量。

七、现代力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力学研究正朝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运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产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现代力学的体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天体运动的理论,阿基米德研究了浮力和杠杆原理等。

这些古代力学的思想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力学领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他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解释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提供了准确而简洁的数学描述,成为了现代力学的基石。

3. 分析力学的兴起: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人提出了分析力学的理论体系。

分析力学通过建立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变分问题,从而简化了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力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灵便和通用的方法,还推动了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 相对论力学的发展: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经典力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性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则描述了引力的几何本质和时空的弯曲。

相对论力学在解释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现代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量子力学的崛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入了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等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解释原子、份子和基本粒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框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统一:20世纪下半叶,理论物理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理论。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原理。

它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的推动。

他的观点在几个世纪内一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古代力学的基础。

2.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第二定律是力的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的关系。

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

牛顿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力学研究的基础,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发展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研究了运动学和动力学。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原因和力的作用。

通过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4. 波动力学的兴起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究波动力学。

波动力学研究机械波、声波、光波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规律。

著名的物理学家亨利·亚伯拉罕·布拉奇特和奥古斯丁·让·菲涅尔等人对波动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波动力学的发展。

5.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经典力学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实验结果。

例如,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经典力学无法描述其运动规律。

这引发了对力学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发展。

6. 相对论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力学的理论。

相对论力学修正了经典力学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

相对论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些关于物体运动的基本观点,如自然物体的本性是静止的,运动是由外力驱动的等。

此外,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也对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为后来的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力学的奠基者近代力学的奠基者是英国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雷和德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落体运动的规律”和“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状态。

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经典力学的数学体系,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现代力学的新纪元。

三、经典力学的发展在牛顿的基础上,欧洲的物理学家们对经典力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法国物理学家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分别提出了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为力学的数学形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新的数学方法不仅简化了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还为力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可能性。

四、相对论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而引起了相对论力学的诞生。

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相比,对于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具有更准确的描述能力。

相对论力学的核心概念是时空的弯曲和质量能量的等价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宇宙的演化和黑洞等天体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五、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其核心概念是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原子物理、凝结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现代科技中产生了广泛的应用,如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

六、力学的应用领域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工程学中,力学被应用于结构设计、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等方面,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力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五个部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力学的探索1.1 古希腊力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的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对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物体的四种运动形式,奠定了古代力学的基础。

阿基米德则通过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为后来的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中国古代力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力学的代表人物有张衡、沈括等。

张衡提出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等仪器,用于观测地震和天体运动,为古代力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沈括则通过观察水的流动,研究了水力学问题,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1.3 古代力学的局限性古代力学的研究受限于实验条件和科学观念的限制,其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和经验总结的层面,缺乏系统的数学表达和定量分析。

二、近代力学的发展2.1 牛顿力学的建立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并通过引入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和物体的自由落体等现象。

牛顿力学为力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2.2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拉格朗日提出了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一种新的力学体系。

拉格朗日力学通过极值原理,将力学问题转化为变分问题,为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观点。

2.3 哈密顿力学的提出19世纪,哈密顿提出了哈密顿原理和哈密顿方程,进一步发展了力学理论。

哈密顿力学通过引入广义动量和哈密顿函数,将力学问题转化为一种几何形式,为力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简洁和优雅的数学工具。

三、现代力学的新发展3.1 相对论力学的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力学,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

相对论力学通过将时间和空间纳入统一的时空框架,重新定义了力和运动的概念,为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3.2 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革命的推动。

以下是力学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古代文明时期在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总结。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认为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四种基本力的作用:重力、浮力、阻力和动力。

他的理论主要基于直观观察和逻辑推理,并没有进行实验证明。

2.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伽利略·伽利莱是力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提出了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

这一定律为后来牛顿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牛顿力学的建立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力学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三个基本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4. 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发展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的作用。

欧拉、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贡献使得力学的数学表达更加精确和完善。

5. 相对论力学的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理论,对传统的牛顿力学提出了挑战。

相对论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物体在高速运动时会浮现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现象。

这一理论对于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6. 量子力学的崛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统力学的观念。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力学的发展古代最早的物理学体系是亚里士多德系,物理学者这门学科的名称就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主要讨论运动(及产生和消灭)、空间和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原因等物理世界的根本原理,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系统和深入研究运动及有关的时间、空间的第一人。

关于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永远在运动变化,“运动是永恒的,不能在一个时候曾经存在,在另一个时候不存在”,这种运动永恒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包含辩证法的因素,至今仍是积极而有价值的。

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周围物体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虑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科学巨匠,他从生产实践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静力学,被誉为“力学之父”。

阿基米德在力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严格地证明了杠杆定理和浮力定律。

这是从经验知识走向定律建立的重大飞跃。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一生创造发明了许多机构和机器。

经典力学的发展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进行检验和批判,成为经典力学的先驱,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被推崇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在力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1.关于运动的描述伽利略抛弃了亚里士多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观点,采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分析运动,对位移、距离和时间的概念给予确切的数学表达形式,运用笛卡儿创立的坐标系来定量的描述运动,认为应该依据运动的基本特征量速度对运动进行分类,由此,把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并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首先运用从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佯缪入手,对亚里士多德落体学说提出了反驳。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

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都小。

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从而在逻辑上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

再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检验自由落体运动符合他所提出的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

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即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3.惯性定律伽利略从单摆实验和对接斜面的理想实验中,伽利略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运动。

但是,伽利略从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实验推测,如果没有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小球将保持匀速运动,发现了初步的惯性定律。

4.抛体运动的研究和运动叠加原理5.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伽利略把观察和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他在研究工作中,采取了下面一个对近代科学发展很有效的研究方法: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工作假想→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结论→通过物理的或理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伽利略所创设的实验方法、严格的逻辑与数学推理方法,开辟了科学方法的道路。

自18世纪以来,牛顿已成为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象征,可以说,牛顿在总体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进程。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巨著中,牛顿概括了他的前人伽利略、笛卡尔、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创造,对李雪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给出了确切的表述,首次创立了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的严密体系,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宏观物体的运动给出了精确的描述,总结了他自己的物理发现和哲学观点。

《原理》一书是人类自然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是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综合。

它不仅标志着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划时代的象征。

它不仅总结和发展了牛顿之前物理学的主要成果,而且也是后来所有科学著作和科学方法的楷模。

《原理》一书对300年来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理》的第一篇,首先提出一组定义;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绝对时间、绝对时间,这是一系列奠定力学基础的概念。

然后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律。

随后提出了严谨的天体学理论,论述了向心力与回转轨道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证明了一条中心定理:如果有一种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力起作用,一个物体就成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运动,引力的中心就在圆锥曲线的一个焦点上。

此外还为天文学家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只要观察少数轨道要素,就可确定行星的轨道。

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这类三体问题也做了近似的计算。

《原理》的第二篇讨论了十分普遍的运动,即物体在有阻力的介质(气体、液体)中运动,阻力与速度的一次方或二次方程成正比,更为复杂的是阻力中一部分与速度成比例,另一部分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

显然,在这里牛顿用了高超的数学技巧来处理一些在实验中难得遇见的问题。

在《原理》的第三篇中,原本牛顿想将他写成一般性的总结,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将其标题写成“宇宙体系”,并用第一。

第二篇中推出的普遍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他讨论太阳系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的运行,特别指出了潮汐形成的原因,正是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所致。

同时他考虑到流水的特性以及各海峡、河口等地理因素的干扰,从比较潮汐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算出月球的质量。

另外在第三篇中,牛顿还计算了行星之间的摄动问题,如太阳对月亮的摄动,土星对木星的摄动等。

得出如下结论:彗星数目肯定很多,它们应该属于于行星的一种,它们绕太阳运动具有很大的偏心率,而且服从于同行星一样的规律。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多数版本中,紧接第三篇之后是一篇关于《世界的体系》的论文,这篇文章为第三篇的一些主要结果作了非数学性的概括。

《原理》一书已经公诸于世,立即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它是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首次大综合。

他决定了后来力学发展的方向,并为以后分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理》一书所奠定的物理基础和方法,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

《原理》的出版,表明了一个新时代和新科学文明的到来。

牛顿的科学方法,不仅是他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而且深刻滴影响着以后科学家的思想、研和时间方向,对后来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发展长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的方法论,其意义也是很大的。

牛顿在科学上成功地应用了归纳法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将分析和综合、实验和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方法,不但被公认为学术界的典范,而且大大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公理化方法;(2)归纳——演绎法;(3)分析——综合法;(4)数学——物理方法;(5)实验——抽象方法。

经典矢量量力学的发展建立了动量、动量矩和动能的三个运动定律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三个守很定律,是经典矢量力学体系臻于完善。

1.质心运动守恒定律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运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思想,惠更斯认识到动量的矢量性,并准确地描述了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以及系统共同质心的运动速度为常数的结论。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心运动守质恒定律”。

2.动量矩守恒定律伯努利和欧勒等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一个原理。

与这个原理相应的动量矩定理指出:系统的总的动量矩的时间变化率,等于所受作用力的力矩之和。

3.动能守恒定律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茨引进了“活力”概念,认为宇宙中“活力守恒”,并且发现力与路程的乘积与活力的变化成正比。

直到科里奥利力用2 mv21代替2mv之后,莱布尼茨的发现在得到准确的表述: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分析力学的发展分析力学是经典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式牛顿力学从质点过渡到刚体和流体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欧勒运动学方程荷藕了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第二次飞跃是拉格朗日理论的建立。

1788年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拉格朗日将J.伯努利提出的虚功原理与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动力学方程——拉格朗日方程。

拉格朗日引进了一套新的参数: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广义力等,得出完整体系的拉格朗日方程,使拉格朗日方程成为建立在能量守恒原理上的普遍化原理,从而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

第三次飞跃式哈密顿理论的建立。

1843年英国物理学家哈密顿作为公设提出的哈密顿原理,成为分析力学达到顶峰的标志,使分析力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