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线段、直线、射线。
1.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以度量。
2.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长度无限,不可度量。
3.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长度无限,不可度量。
二、角。
1. 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 角的表示方法:。
- 用数字表示,如∠1。
-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OB,其中 O 是顶点,A、B 是角的两条边。
- 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但要注意顶点处必须只有一个角。
三、角的度量。
1. 度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
2.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3. 量角的步骤:。
-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 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四、角的分类。
1. 锐角:小于 90 度的角。
2. 直角:等于 90 度的角。
3. 钝角:大于 90 度而小于 180 度的角。
4. 平角:等于 180 度的角。
5. 周角:等于 360 度的角。
1 周角 =2 平角 = 4 直角。
五、画角。
1.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 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4篇)

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4篇)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篇第三单元【角的度量】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4、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将圆平均分成36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 1 ) 度,记做1°。
5、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的大小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越( 大 )。
6、度量角的工具叫量角器。
7、量角的步骤: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9、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1平角=( 180 )°10、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周角=( 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1直角=( 90 )°11、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2、画角的步骤:(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如65°)的地方,并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只能画( 1 )条直线。
14、用三角板可以画的角:180° 165° 150° 135° 120° 105°90° 75° 60° 45° 30° 15°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2篇预习在课前把老师即将教授的单元内容浏览一次,并留意不了解的部份。
专心听讲(1)新的课程开始有很多新的名词定义或新的观念想法,老师的说明讲解绝对比同学们自己看书更清楚,务必用心听,切勿自作聪明而自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减法的性质:a-b-c=a-(b+c)4.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5.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例题:简便运算:1.102×992.175×56+25×563.4600÷25÷44.1530+(592-530)-1925.101×101-1016.125×32×5×57.546+(339-46)8.173-(55+73)9.99×22+33×34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答案:1.102×99=(100+2)×99=100×99+2×99=9900+198=100982.175×56+25×56=56×(175+25)=56×200=11203.4600÷25÷4=4600÷(25×4)=4600÷100=464.1530+(592-530)-192 =1530+592-530-192=(1530-530)+(592-192) =1000+400=14005.101×101-101=101×(101-1)=101×100=101006.125×32×5×5=125×4×8×25=(125×8)×(25×4)=1000×100=1000007.546+(339-46)=546-46+339=500+339=8398.173-(55+73)=173-73-55=100-55=469.99×22+33×34=33×3×22+33×34=33×(3×22+34)=33×(66+34)=33×100=3300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正确:10×(⊙+8)=10×⊙十10X8=10×⊙十80错误:10×⊙十8相差:10×⊙+80-(10×⊙+8)二10×⊙+80-10×⊙-8=80-8=72即相差72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1、主动预习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对新知识的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数的基本概念1. 分数的定义:分数是表示整体被等分后取其中一部分的数。
2. 分数的组成: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分子表示取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几部分。
3. 真分数与假分数:真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
4. 带分数: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如1又2/3。
二、分数的比较1. 同分母分数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2. 同分子分数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3. 异分母分数比较:首先找到公共分母,再将各个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然后比较分子大小。
三、分数的加减法1. 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例如:1/4 + 3/4 = 4/4 = 12. 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例如:3/5 - 2/5 = 1/53. 异分母分数加法:先找到公共分母,将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后再相加。
例如:1/2 + 3/4 = 2/4 + 9/4 = 11/44. 异分母分数减法:先找到公共分母,将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后再相减。
例如:4/7 - 2/7 = 8/14 - 4/14 = 4/14四、分数的乘法1. 分数乘以整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
例如:2/3 × 4 = 8/32.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例如:1/2 × 2/3 = 1 × 2 / 2 × 3 = 2/6 = 1/3五、分数的除法1. 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
例如:3/4 ÷ 2 = 3/4 × 1/2 = 3/82. 分数除以分数:将除数倒数,然后进行乘法运算。
例如:2/5 ÷ 3/4 = 2/5 × 4/3 = 8/15六、分数的混合运算1. 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
2. 带括号的分数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如:(1/2 + 1/3) × 2/5 = 5/6 × 2/5 = 5/15 = 1/3七、分数的化简与约分1.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必考知识点

《角的度量》必考知识点
角的定义:自一点引两条射线所成的图形叫角
角的符号:∠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三角形定义:由三条边首尾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和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小于90度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90度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90度
按边分:不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统称为斜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大家有没有开始学习了呢?如果还没有,不能再偷懒,现在就要抓紧时间开始了哦!下面为大家分享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乘法》1、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例1:234×15= 例2: 350×24=2、估算。
先把两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求出两个近似数的积,这个积就是要估算的积。
例3: 297×34=3、乘法结合律是乘法运算的一种运算定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公式)表示:a×b×c = a×(b×c) 例4:11×25×4=11×(25×4) =11× 100 =11004、乘法交换律是乘法运算的一种运算定律。
在两个数的乘法运算中,在从左往右计算的顺序,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公式)表示:a×b = b×a例5:125×15×8 =125×8×15 =1000× 15 =150005、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的一种运算定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
用字母(公式)表示:(a+b)× c=a×c+b×c 或:a×(b-c)=a×b-a×c例6:67×15+33×15 例7:115×34-15×34= (67+33)×15 = 100×15 = 1500 = (115-15)×34 = 100×34 = 34006、灵活运用这三种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乘法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内容,数学

第一节:认识数的大小在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数的大小。
这是数学学习中非常基础的内容,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1.1 定义和认识数我们将帮助学生们明确数的概念。
数是用来计数的符号,它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或者顺序。
通过数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数字的含义,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1.2 数的大小比较在认识数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通过比较大小,学生将能够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并且能够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第二节:加法和减法在第二节中,我们将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这是数学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
2.1 加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加法运算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
2.2 减法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了解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减法运算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减法。
第三节:数的应用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数的应用知识。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1 问题解决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实例,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的运用通过数的运用知识,学生将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核心知识。
1.口算乘法
(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2)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第一个知识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个知识点:
明确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个知识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3)概括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4)应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个知识点:
(1)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从中感悟函数思想;(2)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个知识点: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估算的方法策略;
(3)能利用乘法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计算,其基本算理和算法学生并不陌生。
因为在第一学段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经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本单元仅是运算数据的扩充。
为此,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尝试总结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2019年小编为您整理了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2019年,网站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大家时时关注哦!
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
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
即2152=430,所以
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
即2019=100,所以
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
如果m
6、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
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2019年,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