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设计要求规范-a 6 型排水沟

合集下载

混凝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一、引言混凝土排水沟是一种用于收集和排放降雨水的设施,广泛应用于城市、乡村和工业区的道路、园区和工厂等场所。

设计一个符合标准的混凝土排水沟,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对道路和建筑物的损害,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排水沟的基本要求、设计规范、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等方面,详细介绍混凝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

二、排水沟的基本要求1.排水沟的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污水流向、降雨情况和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和确定。

一般应远离居民区、水源保护区和文物古迹等敏感区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影响。

2.排水沟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降雨强度、排水量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一般来说,排水沟的长度应根据污水的流速和降雨量进行合理划分,以保证排水沟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排放污水;排水沟的宽度应根据污水的流量和使用要求进行计算,以确保排水沟的通畅性和稳定性。

3.排水沟的截面形状应根据水流的速度、水流的压力和排水量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设计。

一般来说,排水沟的截面形状应为梯形或矩形,以保证水流的畅通和均匀。

4.排水沟的斜度应根据排水量、排水距离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计算和确定。

一般来说,排水沟的斜度应保证污水能够顺利地流入下一级排水系统,同时避免出现积水和堵塞现象。

三、设计规范1.排水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同时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和环境等因素,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和使用要求。

2.排水沟的设计应采用先进、可靠、经济和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以确保排水沟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3.排水沟的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扩建和改造等需求,以便在未来的使用中能够方便地进行改造和扩建。

4.排水沟的设计应考虑到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和隐患。

四、结构设计1.排水沟的结构设计应根据排水沟的长度、宽度、深度、截面形状和斜度等因素进行计算和确定。

2.排水沟的结构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材料和工艺,以确保排水沟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标准要求规范

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标准要求规范

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标准要求规范
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标准要求规范是为了确保车库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排水效果的达到要求,以下是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的一些标准要求规范:
1. 排水能力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应具备足够的排水能力,能够快速将雨水排放出车库,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

排水能力应根据车库的规模及设计人数合理确定。

2. 施工材料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的材料应具备耐腐蚀、耐磨损、防滑等特点,常用的材料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不锈钢等。

3. 横断面设计:地下车库排水沟横断面应设计为梯形或半圆形,以保证排水畅通和防止积水。

4. 排水沟尺寸要求: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应根据车库的规模和设计人数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排水沟的宽度不应小于
500mm,深度不应小于250mm。

5. 排水沟坡度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应具备一定的坡度,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坡度的设计应根据排水沟的长度和材料的摩擦系数进行计算。

6. 排水口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排水口,以确保排水的畅通和快速。

排水口的设置应根据排水沟的长度和设计人数进行合理布置,一般应每15-20米设置一个排水口。

7. 排水沟的盖板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的盖板应具备防滑、防水和防尘等功能,并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以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8. 排水口的保养和清洁要求:地下车库排水沟的排水口应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以保证排水口的畅通和排水效果的正常运行。

地下车库排水沟设计标准要求规范的制定可以提高车库排水系统的质量和效果,确保车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

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

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主要针对地下车库出口处的雨水排水进行规范。

下面是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要求1. 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应满足排水性能、排水量和排水速度要求,确保排水畅通。

2. 排水沟的设计应符合防滞留、防积水的要求,以防止雨水滞留在排水沟内。

3. 排水沟的设计应考虑车辆通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以防止排水沟对车辆行驶产生不利影响。

二、尺寸要求1. 排水沟宽度应满足边沟开口,确保排水畅通。

一般建议排水沟宽度不小于1米。

2. 排水沟深度应根据地面坡度确定,以保证排水沟内雨水的顺利排出。

3. 排水沟高度要求与地面高度相匹配,以便车辆平稳通过。

三、材料要求1. 排水沟所用材料应具备耐腐蚀、耐磨损、耐压力和耐低温的特点,以保证排水沟的使用寿命。

2. 排水沟材料的表面应光滑,无明显的凹凸、裂缝和毛刺,以防止积水和杂物的堆积。

四、施工要求1. 排水沟的施工应保证沟底和沟壁的均匀和平整,无留有杂物和残渣。

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沟内的浮泥、浮土等杂物。

2. 排水沟的连接部分要进行严密的密封,以防止渗漏。

3. 排水沟的出口应采用下弯形式,以避免排水沟内的雨水倒流。

五、维护要求1. 排水沟应定期清理,确保沟内无积水和杂物。

2. 排水沟的破损和渗漏等问题应及时修复,以保证排水沟的正常使用。

3. 排水口应保持畅通,防止雨水倒流和堵塞。

六、安全要求1. 排水沟的设计应考虑到行人的安全通行,防止行人因为排水沟造成摔倒等意外。

2. 排水沟周围应设置防滑措施,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3. 排水沟的出口处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车辆和行人注意。

综上所述,地下车库出口排水沟设计标准规范包括设计要求、尺寸要求、材料要求、施工要求、维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地下车库出口的雨水排水畅通、安全和可靠。

这些规范旨在提高地下车库排水系统的性能,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市政工程规范要求中的道路排水沟设计

市政工程规范要求中的道路排水沟设计

市政工程规范要求中的道路排水沟设计道路排水沟设计是市政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道路积水问题,确保道路的正常通行和安全。

根据市政工程规范要求,道路排水沟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排水沟位置的确定道路排水沟应与道路纵坡方向平行,并处于行车道和路缘石之间。

排水沟的位置应合理选择,最好位于道路两侧或中央,以便排除积水,并确保水流能够顺畅地流入排水沟。

2. 排水沟的尺寸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雨水的排放量,排水沟的尺寸应合理确定。

排水沟的深度应能够容纳预计的雨水流量,而且应确保排水沟的高度不会高过路面。

排水沟的宽度也要足够,以允许水流顺畅地通过。

3. 排水沟的横断面形状排水沟的横断面形状应当选取合适的类型,常见的有V形、U形和平底形。

横断面形状的选择应考虑到水流速度、排水量和清理要求等因素,以确保排水沟具备良好的工作效果。

4. 排水沟的倾斜度排水沟的倾斜度应满足水流顺利流入下游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排水沟的倾斜度应大于0.5%,但不宜过大,以免水流速度过快,导致排水沟内石块和泥沙的堆积。

5. 排水沟的材质和防护措施排水沟的材质应选择坚固耐用、耐腐蚀的材料,如混凝土或陶瓷砖等。

排水沟还应配备合适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外部杂物的进入,保证排水沟的通畅性和耐久性。

6. 排水沟的清理和维护为确保排水沟的正常工作,定期清理和维护工作十分重要。

应制定相应的清理计划,并确保清理工作得到及时的执行。

同时,排水沟的维护也要做好,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分,以保持排水沟的良好工作状态。

总之,道路排水沟设计是市政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排水沟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道路积水问题,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

因此,在进行道路排水沟设计时,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市政工程规范要求进行,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和高效的道路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混凝土排水沟标准尺寸规范

混凝土排水沟标准尺寸规范

混凝土排水沟标准尺寸规范一、前言混凝土排水沟是用于排除降雨或其他水源的混凝土构造物。

它们通常在道路、停车场、建筑物周围、农业用地和其他土地上使用,以便在降雨期间有效地排水。

本文旨在提供混凝土排水沟的标准尺寸规范,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工作并达到预期的寿命。

二、材料和设计1.材料混凝土排水沟的材料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混凝土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2)混凝土应由水泥、砂、石料和水组成,其强度等级应达到设计要求。

(3)钢筋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2.设计混凝土排水沟必须设计成能够在预期的环境条件下有效地运行和排水。

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混凝土排水沟必须足够宽,以容纳水流并减少水流速度。

(2)混凝土排水沟必须足够深,以便在降雨期间有效地排水。

(3)混凝土排水沟必须具有适当的坡度,以确保水流畅通,并防止积水。

(4)混凝土排水沟必须具有适当的出水口,以便将水流导入下游水体。

三、标准尺寸1.通用标准(1)混凝土排水沟的宽度必须大于或等于0.6米。

(2)混凝土排水沟的深度必须大于或等于0.6米。

(3)混凝土排水沟的坡度必须在0.5%至5%之间。

(4)混凝土排水沟的最大坡度不得超过10%。

(5)混凝土排水沟的内侧必须光滑,以便水流畅通。

(6)混凝土排水沟的出水口必须与下游水体连接,并具有适当的过滤设施。

2.标准尺寸以下是混凝土排水沟的标准尺寸:(1)0.6米宽,0.6米深,长度不超过5米。

(2)0.6米宽,0.7米深,长度不超过10米。

(3)0.8米宽,0.8米深,长度不超过15米。

(4)1.0米宽,1.0米深,长度不超过20米。

(5)1.2米宽,1.2米深,长度不超过30米。

(6)1.5米宽,1.5米深,长度不超过40米。

(7)1.8米宽,1.8米深,长度不超过50米。

(8)2.0米宽,2.0米深,长度不超过60米。

四、结论混凝土排水沟是确保道路和土地在降雨期间排水的重要工具。

本文提供了混凝土排水沟的标准尺寸规范,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寿命。

排水沟设计规范

排水沟设计规范

GB/T ─1996前言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是GB/T ,包括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和引洪漫地工程三篇内容。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刘万铨、廖纯艳、胡玉法、苏仲仁、宁堆虎、徐传早、佟伟力、鲁胜力。

第一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1 范围本篇规定了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篇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

北方部分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也可参照使用。

2 基本规定坡面小型蓄水工程,应与坡耕地治理中的梯田、保水保土耕作等措施、荒地治理中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等措施紧密结合,配套实施。

在坡耕地治理的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梯田、保水保土耕作法等措施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和保土耕作区的安全。

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设计

第五节排水沟的设计水位和排水沟断面设计一、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设计排水沟,一方面要使沟道能通过排涝设计流量,使涝水顺利排入外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控制地下水位等要求。

排水沟的设计水位可以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确定设计水位是设计排水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需要在确定沟道断面尺寸(沟深与底宽)之前,加以分析拟定。

1.排渍水位(又称日常水位)这是排水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水位,在平原地区主要由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防渍或防止土壤盐碱化)所决定.为了控制农田地下水位,排水农沟(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排渍水位应当低于农田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离地面一般不小于1.0~1。

0m;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轻质土不小于2.2~2.6m,如图8—7所示。

而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求比农沟排渍水位更低,因为需要考虑各级沟道的水面比降和局部水头损失,例如排水干沟,为了满足最远处低洼农田(见图8—8)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其沟口排渍水位可由最远处农田平均田面高程(A0),考虑降低地下水位的深度和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比降及其局部水头损失等因素逐级推算而得,即图8—7排渍水位与地下水位控制的关系(单位:m)图8-8干、支、斗、农排水沟排渍水位关系图z=A0-D农-ΣLi-ΣΔ搀渍z(8—7)式中z排渍——排水干沟沟口的排渍水位,m;A—-最远处低洼地面高程,m;D——农沟排渍水位离地面距离,m;农L-—斗、支、干各级沟道长度,m,见图8—8;i——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水面比降,如为均匀流,则为沟底比降;Δz——各级沟道沿程局部水头损失,如过闸水头损失取0。

05~0。

1m,上下级沟道在排地下水时的水位衔接落差一般取0。

1~0.2m。

对于排渍期间承泄区(又称外河)水位较低的平原地区,如干沟有可能自流排除排渍流量时,按上式推得的干沟沟口处的排渍水位20溃,应不低于承泄区的排渍水位或与之相平。

否则,应适当减小各级沟道的比降,争取自排。

而对于经常受外水位顶托的平原水网圩区,则应利用抽水站在地面涝水排完以后,再将沟道或河网中蓄积的涝水排至承泄区,使各级沟道经常维持排渍水位,以便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和预留沟网容积,准备下次暴雨后滞蓄涝水.2.排涝水位(又称最高水位)排涝水位是排水沟宣泄排涝设计流量(或满足滞涝要求)时的水位。

排水沟设计规范

排水沟设计规范

GB/T 16453.4─1996前言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GB/T 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是GB/T 16453.4,包括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和引洪漫地工程三篇内容。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刘万铨、廖纯艳、胡玉法、苏仲仁、宁堆虎、徐传早、佟伟力、鲁胜力。

第一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1 范围本篇规定了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篇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

北方部分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也可参照使用。

2 基本规定2.1 坡面小型蓄水工程,应与坡耕地治理中的梯田、保水保土耕作等措施、荒地治理中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等措施紧密结合,配套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T 16453.4─1996前言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GB/T 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 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风沙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是GB/T 16453.4,包括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和引洪漫地工程三篇容。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万铨、廖纯艳、胡玉法、仲仁、宁堆虎、徐传早、佟伟力、鲁胜力。

第一篇坡面小型蓄排工程1 围本篇规定了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篇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

北方部分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也可参照使用。

2 基本规定2.1 坡面小型蓄水工程,应与坡耕地治理中的梯田、保水保土耕作等措施、荒地治理中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等措施紧密结合,配套实施。

2.2 在坡耕地治理的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梯田、保水保土耕作法等措施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和保土耕作区的安全。

同时,小型蓄排工程的暴雨径流和建筑物设计,也应考虑梯田和保水保土耕作减少径流泥沙的作用。

2.3 在荒地治理的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中保护林草措施的安全。

同时,小型蓄排工程的暴雨径流和建筑物设计,也应考虑造林育林和种草育草减少径流泥沙的作用。

2.4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还应考虑蓄水利用。

3 规划3.1 总体布局在进行坡耕地或荒地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应进行专项总体布局,合理地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四项主要建筑物,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3.2 截水沟的布设原则3.2.1 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3.2.2 当无措施坡面的坡长太大时,应在此坡面增设几道截水沟。

增设截水沟的间距一般20~30m,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通过设计计算具体确定。

3.2.3 蓄水型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

3.2.4 当截水沟不水平时,应在沟中每5~10m修一高20~30cm的小土,防止冲刷。

3.2.5 排水型截水沟的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外作好防冲措施。

3.3 排水沟的布设原则3.3.1 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排水沟的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3.3.2 排水沟在坡面上的比降,根据其排水去处(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的位置而定,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

各种布设都必须作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

3.3.3 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

一般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

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

3.4 蓄水池与沉沙池的布设原则3.4.1 蓄水池一般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

3.4.2 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关系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因地制宜具体确定。

一个坡面的蓄排工程系统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

单池容量从数百立方米到数万立方米不等。

3.4.3 蓄水池的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无裂缝暗穴、砂砾层等)、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等条件具体确定。

3.4.4 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

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排出的水量,先进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池中。

3.4.5 沉沙池的具体位置,根据当地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可以紧靠蓄水池,也可以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

4 设计4.1 截水沟设计4.1.1 暴雨径流设计4.1.1.1 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

4.1.1.2 坡面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确定。

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小区径流观测资料,或查阅当地水文手册。

在上述设计频率暴雨下,不同坡度、不同土质、不同植被的坡面,应采用不同的暴雨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

以一次暴雨径流模数W m (m3/hm2)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Ms(t/hm2)表示。

4.1.2 截水沟断面设计4.1.2.1 蓄水型截水沟断面设计。

4.1.2.1.1 每道截水沟的容量(V)按式(1)计算:V=Vw +V s………………………………………………(1)式中:V──截水沟容量,m3;V w ──一次暴雨径流量,m3;V s ──1~3年土壤侵蚀量,m3。

Vs的计量单位,根据各地土壤的容重,由吨折算为立方米(下同)。

4.1.2.1.2 V w和V s值按式(2)计算:V w =M w×F…………………………………………(2)V s =3M s×F…………………………………………(3)式中:F──截水沟的集水面积,hm2;Mw ──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3/hm2;m s──一年土壤侵蚀模数,m3/hm2。

4.1.2.1.3 根据V值计算截水沟断面面积(A1):A 1=V/L………………………………………………(4)式中:A1──截水沟断面面积,m2;L──截水沟长度,m。

4.1.2.1.4 截水沟断面要素的确定:截水沟由半挖半填作成梯形断面,其断面要素、符号、常用数值,如表1所示。

表 1 截水沟断面要素常用数值4.1.2.2 排水型截水沟断面设计有两种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断面。

4.1.2.2.1 多蓄少排型。

暴雨产生的坡面径流大部蓄于沟中,只排除不能容蓄的小部。

断面尺寸基本上参照蓄水型截水沟,沟底应取1%左右的比降。

4.1.2.2.2 少蓄多排型。

暴雨产生的坡面径流小部蓄于沟中,大部排入蓄水池。

断面尺寸基本上参照排水沟的断面设计(见4.1.3),同时应取2%左右的比降。

4.1.3 排水沟断面设计4.1.3.1 排水沟断面A2。

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5)式中:A2──排水沟断面面积,m2;Q──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m3/s;C──才系数;R──水力半径,m;i──排水沟比降。

4.1.3.2 Q值的计算:Q=F/6(Lr -L p)……………………………………………(6)式中:Q──设计最大流量,m3/s;I r ──设计频率10min最大降雨强度,mm/min;I p ──相应时段土壤平均入渗强度,mm/min;F──坡面汇水面积,hm2。

4.1.3.3 R值的计算:R=A2/x……………………………………………(7)式中:R──水力半径,m;A 2──排水沟断面面积,m2;x──排水沟断面湿周,m。

4.1.3.4 C值的计算:……………………………………………(8)式中:n──糙度,土质排水沟一般取0.025左右。

4.1.3.5 上述设计中应考虑排水沟的不冲不淤流速,尽量减少沟道冲淤(参见17.3.1与17.3.2)。

4.1.4 蓄水池设计4.1.4.1 蓄水池容量设计4.1.4.1.1 蓄水池总容量按式(9)计算:V=K(Vw +V s)……………………………………………(9)式中:V──蓄水池容量,m3;Vw ──设计频率暴雨径流量,m3;Vs ──设计清淤年(n年)累计泥沙淤积量,m3;K──安全系数,取1.2~1.3。

4.1.4.1.2 V w值与V s值的计算分两种情况:a)蓄水池在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系统之中,与坡面排水沟终端相连,并以沟中排水为其主要水源时,其V w值与V s值根据排水沟的设计排水量和淤积量计算。

b)蓄水池不在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系统中,需独立计算暴雨径流量时,采用式(10)、式(11)计算V w与V s值。

V w =M w F…………………………………………(10)V s =3M s F…………………………………………(11)式中:M w──设计频率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3/hm2;M s ──一年的侵蚀模数,m3/hm2;F──蓄水池的集水面积,hm2。

4.1.4.2 蓄水池主要建筑物设计4.1.4.2.1 池体设计。

根据当地地形和总容量V,因地制宜地分别确定池的形状、面积、深度和周边角度。

4.1.4.2.2 进水口和溢洪口设计。

石料衬砌的蓄水池,衬砌中应专设进水口与溢洪口;土质蓄水池的进水口和溢洪口,应进行石料衬砌。

一般口宽40~60cm,深30~40cm。

并用矩形宽顶堰流量公式校核过水断面。

……………………………………(12)式中:Q──进水(或溢洪)最大流量,m3/s;M──流量系数,采用0.35;g──重力加速度,9.81,m/s2;b──堰顶宽(口宽),m;h──堰顶水深,m。

4.1.4.2.3 引水渠设计。

当蓄水池进口不是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时,应布设引水渠,其断面与比降设计,可参照坡面排水沟的要求执行。

4.1.5 沉沙池设计4.1.5.1 池体尺寸设计。

沉沙池为矩形,宽1~2m,长2~4m,深1.5~2.0m。

要求其宽度为排水沟宽度的2倍,长度为池体宽度的2倍,并有适当深度,以利于水流入池后能缓流沉沙。

4.1.5.2 沉沙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参照蓄水池进水口尺寸设计,并应作好石料(或沙浆砌砖或混凝土板)衬砌。

5 施工5.1 截水沟与排水沟的施工5.1.1 根据规划截水沟与排水沟的布置路线进行施工放样,定好施工线。

5.1.2 根据截水沟与排水沟的设计断面尺寸,沿施工线进行挖沟和筑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