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16-3

合集下载

《国学智慧》题库,答案

《国学智慧》题库,答案

国学智慧选择题(60分)1、“先让国家强大,再让人们吃饱,最后给予精神需求”是哪一学派的思想?(3.00分)A.儒家B.道家D.墨家2、我们之所以没有达到逍遥,其原因是什么?(3.00分)A.有所恨B.有所得D.有所为3、因明学是下列哪一家的学说:()(3.00分)A.儒家B.道家D.墨家4、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哪些人?(3.00分)B.侠客和庶人C.工匠和商人D.商人和侠客5、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具备哪三方面的素养?(3.00分)B.知识,能力,权谋C.权谋,知识,修养D.权谋,知识,人生观6、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3.00分)B.法家C.道家D.纵横家7、按照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金对应于人体的哪个部位:()(3.00分)A.肝B.心C.脾正确答案:B、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周易》中宇宙万物的基本层面:()(3.00分)A.天C.地D.人9、“亲民”与那两个字是通假字?(3.00分)A.爱民B.悦民D.乐民10、《四书》中的第一篇是下面哪一部著作:()(3.00分)A.《孟子》C.《大学》D.《中庸》正确答案:C、11、在一卦的六爻中阴阳相连叫做:()(3.00分)B.比C.赋D.兴正确答案:B、12、决定人们头发黑白,耳朵听觉好坏的是哪一个器官?(3.00分)B.肝C.胃D.脾13、阴阳两种物质最初来自于:()(3.00分)A.有和无B.四象C.八卦正确答案:A、14、要想成为君子从立心上讲需要什么?(3.00分)B.务实C.务真D.务业15、“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是下面哪一位哲学家的观点:()(3.00分)B.老子C.孟子D.庄子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3.00分)B.《诗经》C.《道德经》D.《中庸》17、周文王是被囚禁哪里演绎《周易》的?(3.00分)A.牧野B.长勺D.咸阳18、《明鬼篇》是谁的著作?(3.00分)A.老子B.鬼谷子C.孔子19、我国古代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养生的,那佛教是做什么的?(3.00分)A.养神C.养气D.养元20、秦朝的苛法其实是说的什么?(3.00分)A.刑法严峻B.刑法不公D.刑法无道判断题(40分)1、“从民本到民主”是孔子重要的学说,一直影响至今。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

0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引言概述: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是一门融合传统国学智慧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应用于现代领导管理实践中。

在这个系列中,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国学智慧,可以匡助领导者更好地发挥领导潜能,提升管理效能。

一、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1.1 周易中的“变通”思想周易中有“变通”之说,即变化无穷,要善于适应变化。

在领导管理中,领导者需要灵便变通,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1.2 孔子的“仁爱”理念孔子提倡“仁爱”之道,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的感受和需求,培养团队凝结力,提升工作效率。

1.3 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孙子兵法提倡“谋略”之道,即善于策划和谋划,掌握战略主动权。

领导者需要具备谋略眼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引领团队向成功目标迈进。

二、国学智慧在领导管理中的应用2.1 善于借鉴古人智慧领导者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智慧,吸收他们的管理经验和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领导实践。

2.2 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国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操守,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领导者。

2.3 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领导者应该注重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升团队的凝结力。

三、国学智慧对领导者的影响3.1 增强领导者的智慧国学智慧可以匡助领导者开阔思维,提升智慧水平,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3.2 塑造领导者的品格国学智慧注重品德修养,可以匡助领导者塑造良好的品格,成为员工的楷模和模范。

3.3 提升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国学智慧强调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可以匡助领导者提升领导能力,更好地引领团队向成功前进。

四、国学智慧与领导艺术的实践应用4.1 制定符合国学智慧的领导理念领导者可以根据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团队需求的领导理念,指导自己的领导实践。

【最新】国学智慧,为人为政之道,总结word版本 (13页)

【最新】国学智慧,为人为政之道,总结word版本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学智慧,为人为政之道,总结篇一:国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心得体会201X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听叶观澜老师的《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

通过叶老师对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驻足时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众的视角,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

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

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叶老师在讲课中有图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职场人生:归零人生、跳跃人生、平淡人生、幸运人生,四种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种不同修养的写照。

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

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叶老师在课上讲“我们要均齐方正,让团队成员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

“职场事事皆智慧”,叶老师讲课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

做人体现在:言行举止细节的注重: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

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

孔 子的智慧为政之道

孔 子的智慧为政之道

孔子的智慧为政之道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在教育、伦理道德方面影响深远,在为政之道上也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主张。

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观点强调了领导者自身的正直和榜样作用。

如果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行得正、坐得端,那么下属和民众自然会效仿,整个社会也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品德败坏,那么上行下效,社会秩序必然混乱不堪。

一个品德高尚的为政者,应当心怀仁爱,关心民众的疾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真正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用人方面,孔子主张“举贤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能否任用贤能之人密切相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意思是说,为政者应当先给各级官员做好表率,宽容他们的小过错,同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职务。

对于贤才的标准,孔子看重的不仅仅是才能,更重要的是品德。

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而且,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平公正,不能任人唯亲,要广纳贤才,让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

孔子还强调,为政者要注重礼治。

“克己复礼为仁”,礼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

为政者应当带头遵守礼仪制度,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通过礼来治理国家。

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国家自然能够繁荣昌盛。

在经济方面,孔子提倡“使民以时”。

这意味着为政者在安排民众劳作时,要考虑到农时,不能违背农业生产的规律,以免影响民众的生计。

同时,要关注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

只有民众生活富足,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在施政方针上,孔子主张“宽猛相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过于宽松的政策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过于严苛的政策则可能引起民众的反感和反抗。

因此,为政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宽和猛两种手段,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引言《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涵盖了一些关于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的论述。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相关内容,探讨其中体现的为政之道和治国方略。

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以仁爱为核心,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基于仁爱原则的为政之道在治国方面有以下要点: - 重视民生: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注百姓疾苦,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权益。

他强调富国强军与教育普及,并倡导礼乐教化以塑造健康社会秩序。

- 勤政务实:孔子强调君主应具备宽厚、温顺、谦虚的品格,并重视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言辞。

他提倡廉洁奉公、勤勉任事的作风,并赞扬贤能之士。

2. 以德治国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来达到治国的目标。

他提出了以下治国方略: - 君臣关系:孔子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高尚品质和高尚行为来感召臣下。

他认为君主应当成为民众的榜样,并通过正确指导和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 分权制衡:孔子主张将权力分散给有才干的官员,促使他们互相制约和平衡,从而避免集权和专制。

他倡导推崇人才而非门第出身,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优点。

3. 善于用人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用人有着独特见解: - 厚待贤能:孔子认为应该选拔并重用具备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非只看中门第或权贵背景。

- 鼓励学习进取:孔子倡导个体不断学习进步,并鼓励君主培养世袭贤能。

- 先事后享:孔子强调领导者必须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私欲。

结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为政之道和治国方略,包括仁爱之道、以德治国和善于用人等。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与借鉴《论语》中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其内涵,探索适合当代治国方略的发展路径。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刘志伟我国古代先贤就是以“修心”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内在修炼过程,以“修行”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外在修炼过程,通过这一“内外兼修”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为政者“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是中国国学的为政智慧,也是每一个为政者需要遵循的为政之道。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2800年前春秋时期典籍《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随后,约2200年前西汉初年典籍《礼记》又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学者孙诒让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原是指称国家一级的学校。

唐代以降,历代学者开办学馆、书院,其中一些学者进而将其称作“国学”,“国学”的涵义随之演变为古代学馆、书院所传授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因此,人们当今所谓“国学”,也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术文化。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大量涉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政为官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历朝历代为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系统的治国理政学说和从政为官理论,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获取政治智慧、吸收道德滋养、塑造人格魅力、形成领导风格的重要精神来源,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理论宝库。

近代学者邓实曾经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素质修炼:为政之道的器、识、见素质,原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换言之,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

然而,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

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国学智慧与管理之道》第一部分:国学中的智慧国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推崇的一门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也是一种智慧。

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学被视为一种可以引导人去统治国家、社会的广泛知识系统。

其中的核心考量是“仁”,而“仁”是指尊重他人、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用自身的平和、情商和互助的境界来沟通和解决社会冲突。

国学中智慧的思维方式,可以发现世界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能够看到事物本性,从而让自己与周围的处境都能有效地应对。

凭借此种仁慈谦虚的以及让天地人三者和谐共处的看法,对于生活和管理都有着巨大的启发。

第二部分:管理中的国学智慧以国学智慧管理,首先需要从国学中学习心态的放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念,追求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用心谨慎,审慎思考,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用宽容的心态处理来自他人的攻击,践行仁爱的思想,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结果。

再者,以国学智慧管理,也需要在改变时代背景的同时,以和谐友善的态度面对当下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新机遇,把国学中的古老知识表达出来,以最优的方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让国学的智慧精髓能够在当今的社会管理中体现出来。

第三部分:实践与发展国学智慧在今日的社会管理中,可以表现出很多有益的方面,比如拥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能够把握机遇,制定出合理的策略;结合了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做出拓展性的解决方法;要求高度敏锐的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这些都是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国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管理,包括仁慈、谦虚、互助等,只有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这一思想,才能真正体现国学智慧。

未来,多种社会管理模式将会持续发展,但国学智慧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因此在未来社会,国学智慧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大学《国学智慧》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国学智慧》的答案第1章问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答案:公元前551年问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答案:鲁国问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答案:甲骨文#铜器铭文问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答案:《诗经》#《周易》#《尚书》问题:《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答案:正确问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答案:正确问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答案:20篇问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答案:107次和24次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答案:《左传》#《国语》#《楚辞》问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答案: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问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答案:错误问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答案:仁问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答案:《世说新语》问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答案: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问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答案:错误问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先贤就是以“修心”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内在修炼过程,以“修行”作为每一个为政者的外在修炼过程,通过这一“内外兼修”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为政者“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是中国国学的为政智慧,也是每一个为政者需要遵循的为政之道。

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志伟“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2800年前春秋时期典籍《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随后,约2200年前西汉初年典籍《礼记》又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学者孙诒让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原是指称国家一级的学校。

唐代以降,历代学者开办学馆、书院,其中一些学者进而将其称作“国学”,“国学”的涵义随之演变为古代学馆、书院所传授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因此,人们当今所谓“国学”,也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术文化。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大量涉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政为官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历朝历代为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系统的治国理政学说和从政为官理论,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获取政治智慧、吸收道德滋养、塑造人格魅力、形成领导风格的重要精神来源,成为每一个中国政治家和领导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理论宝库。

近代学者邓实曾经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素质修炼:为政之道的器、识、见素质,原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换言之,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

然而,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那么,为政者治国理政必须具备和修炼哪些素质呢?对此,国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智慧与深刻启迪。

择其大要者,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器”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首要素质。

器,即为政者的胸襟、度量。

早在3000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周文王就指出,为政者的胸襟与度量决定了其事业大小与成败,他在《周易》中说:“器有大焉,高天厚地。

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

”正如中国古代圣贤所言:故大器者,厚载万物,有所用也;兼纳百川,有所容也;为绳墨校,有所正也。

由此可见,所谓“器”、“大器”,就是为政者是否具有宽广的胸襟与度量。

换言之,也就是为政者是否具有“宽容”的素质。

所谓宽容,首先,就是要求为政者能够“宽容”他人之短、他人之过;其次,就是要求为政者能够“容纳”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古人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从人性角度而言,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个人都可能出错误,为政者不应该求全责备;从人的差别性角度而言,大千世界,各色人等,知识、智慧、能力、素养、性格千差万别,为政者不能要求他人办事一个水准;人们信息掌握不对称、认识水平不一致、思维角度不同一,为政者也不能要求他人完全事如己愿。

否则,为政者只能做孤家寡人,正如古人所谓:“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宽容也是为政者能办事、办成事的必备素质。

2500多年前,学生子贡曾经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人们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回答:“那就是‘恕’!”所谓“恕”,也就是对他人要宽容之意。

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是宽容,成就了山的高大;还是宽容,成就了海的辽阔。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刘邦之所以能够推翻秦王朝,战胜楚霸王,就是因为胸怀宽阔,能够容纳各种人才。

在他的麾下,樊哙以屠狗为业,郦食其是混迹乡里的酒徒,周勃是编织养蚕器具的工匠和举办丧事的吹鼓手,陈平是乡里的贫寒子弟,张良是沦落为刺客的贵族后裔,韩信是有“胯下之辱”的乞丐,萧何是沛县狱吏。

相反,项羽气度狭窄,仅有一名谋士范增,还不能见容,结果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宽容还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现今有一个名叫“六尺巷”的普普通通小巷子。

然而,这个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普通小巷,历史上却有着一段不普通的故事。

原来这个“六尺巷”,曾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宰相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府邸,鹅卵石路面,小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家的普通民居。

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英在北京朝廷担任宰相时,其家人和吴姓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了纠纷,两家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张家人便给在朝廷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期待他出面干涉。

张英看信后,没有倚仗自己的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赋诗一首劝解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第二,“识”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素质。

识,即为政者的知识,这是每个为政者胜任治国理政使命的基本素质,正如《周易》所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而所谓“知识”,按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

所谓间接知识,通常是人们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学识”;所谓直接知识,通常是人们通过亲身参加社会活动所获得的实践知识,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见识”。

知识,作为每个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素质,中国自古人们就既强调间接知识,要求为政者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注意将学识的深度与学识的广度结合起来,刻苦学习,永不自满,努力做一个“饱学之士”;中国自古人们更加强调直接知识,要求为政者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要求为政者善于打通学识与见识之间的壁垒,努力做一个“善行之人”。

学识、间接知识,我国古人称之为“知”;见识、直接知识,我国古人称之为“行”。

有关“知”与“行”二者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即所谓“知行观”,成为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史始终的一个论题。

早在隋唐时期,“知”与“行”的关系和比较问题就已被突出和强调;宋代以降延续到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历代哲学家讨论的重要范畴。

从中国古代圣哲孔子开始,就既重视“学”——间接知识,又重视“习”——直接知识。

因此,“学”与“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绝不可二者偏废。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清代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一脉相承,始终反对“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论,始终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

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行”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曾经明确指出“知不必兼行,而行必兼知。

”王船山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进而又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和统率“知”。

综观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亲身经历、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

早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论断,明确指出,“君子”应该多见才能识广,绝不可像各适其用的器皿而见识局狭。

唐代诗人李白如果没有穿行陡峭和险奇的剑阁蜀道、长江三峡,写不出《蜀道难》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绝佳诗作;唐代诗人杜甫如果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写不出《三吏》、《三别》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绝佳诗作。

古人言:“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为政者而言,间接知识固然重要,因为,人们不可能凡事亲历亲为,为政者提高自身才干能力离不开学习他人经验、理论和思想这一途径。

然而,正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政者更应该重视从亲身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直接知识。

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一生高度重视直接知识的积累与历练,一再告诫自己的亲属子女和门生故吏要“见多才能识广”,他在京城为官10年期间,三度回乡省亲,都有意识地考察了解沿途民情民意、山川形胜、经济物产,积累自己的“见识”。

要而言之,直接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知识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和事物运动的认识,即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即指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一切有意识的活动。

二者既有着鲜明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而人类的一切实践,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都离不开知识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说间接知识是他人实践的成果,那么,直接知识则是自己社会实践的成果。

直接知识对于为政者而言,不仅完成了“实践”向“知识”的飞跃,而且,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即人们常常所说的——既能言之,又能行之。

实际上,“知行合一”、善做善成才是真懂、真知!二是直接知识内容更加鲜活、记忆更加牢固、运用更加自如。

对于一个为政者而言,由于直接知识源自于自身亲身经历,因而,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方方面面就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本质规律就有更加深切的情感和体认,对于这一事物和事物运动关节和要害就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把握,也就自然记忆更加深刻、运用更加自如。

因此,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虽然都突出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但又绝不将二者“平分秋色”,更不是重“知”而轻“行”,往往都是更加重视和强调“行”。

第三,“见”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素质。

见,即为政者的眼光、视角。

所谓眼光、视角,曾国藩曾经指出,那就是要求为政者识人断事必须做到“高明”与“精明”。

所谓高明,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即“人见其近,我见其远”。

古往今来,许多为政者就是因为鼠目寸光,缺乏“高明”的眼光和视角,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被“浮云遮望眼”,因而误国误民,甚至误了卿卿性命。

2200多年前,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在其《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春秋时期,齐国君主桓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任用自己过去的政敌管仲为相,因此,齐国率先崛起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还是这位桓公随后因为目光短浅,重用了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等奸佞小人。

为此,管仲曾经向桓公进言,必须远离这伙寡忠少义的奸佞小人时。

桓公说:“易牙烹了亲子,让我品尝人肉的滋味;竖刁不惜阉割自己身体,以终身侍奉我;常之巫精于占卜生死,为我消除病祸;卫公子启方日夜守护在我身侧,连父亲病危直到亡故都不回国探望照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