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被膜与细菌耐药及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并且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在与宿主或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细菌会面临来自宿主免疫系统以及抗生素等外部压力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细菌发展了多种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使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一、免疫防御机制:1. 膜保护机制:细菌的细胞膜是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理隔离屏障。

细菌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的渗透性来限制外界物质的进入,从而防止宿主免疫系统或抗生素的攻击。

2. 毒素分解机制:细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酶等,这些酶能够分解抗生素分子,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力。

3. 细胞外多糖包裹:一些细菌表面会产生多糖胶囊,它们可以包裹住细菌细胞,形成一层保护层,使细菌对抗生素或免疫系统的攻击更加困难。

4. 毒力因子产生:细菌可以产生一系列毒力因子,如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这些毒力因子可以破坏宿主细胞、免疫细胞和组织,从而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5. 快速变异: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改变其表型和基因组,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耐药机制:1. 靶点修改: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其细胞靶点的结构或表达水平来降低抗生素的结合效率。

这样一来,抗生素就无法有效地与细菌靶点结合,从而失去了杀菌的能力。

2. 药物泵:细菌可以通过表达药物外排泵,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

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迅速转运到细菌细胞外,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3. 酶的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磷酸酯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分子,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4.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在细菌群体中传播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了杀菌的效果。

5. 生物膜形成: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这是由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粘附层。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5
细菌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1) 内酰胺酶(最大旳一类) 2) 氨基甙钝化酶等
2. 靶位变化:PBP旳数量或构造变化
3.低通透性屏障作用
1) 膜通透性下降 2) 生物被膜
4. 主动泵出(active efflux process)
5. 细菌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
000405
6
蛋白通道:
99 95 63 91 83 86
33
ESBLs 检测、判断和临床辨认
000405
34
ESBLs检测旳原理和措施
ESBLs能水解三代头孢及氨曲南 酶克制剂能克制ESBLs ESBLs旳检测措施
双纸片法、三维试验法、肉汤稀释法、VitekAMS法、E-test法、克制剂增强旳纸片扩散法 和肉汤稀释法
000405
19
第 三 代头孢菌素
过分使用后旳
选择作用
G-
G+
产 ESBL 旳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 伯菌 等
高产 AMP C 酶旳
肠杆菌属菌,枸橼 酸菌,沙雷氏菌等
对第三代,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等 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 酶克制剂复合制剂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00040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27mm
– Cefotaxime
≤27mm,
– ceftriaxone
≤25mm
• These zone diameter should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clavulanic acid
000405
36
查K. Pneumoniae, K.oxytoca & E. coli 菌中旳ESBLs(初步筛选法)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材料的应用已日益普遍, 细菌粘附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导致的生物材 料 相 关 性 感 染 已 经 成 为 一 个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问 题 。60%以 上 的微生物感染是由细菌生物被膜造成的, 这一比例可能比 实际情况高, 但细菌生物被膜是引起临床常见感染的病原 体, 细菌生物被膜易于附着在异物和坏死组织表面。由于现 代技术的发展, 植入和介入性操作逐渐增多, 细菌生物被膜 感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例如,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 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导管内感 染, 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中耳炎、牙龈炎等。菌 对 抗 生 素 广 泛 耐 药 的 重 要 机 制 之 一 。作
为细菌的一种适应性生物学特性, 生物被膜菌具有与浮游
菌 不 同 的 结 构 和 生 长 、代 谢 特 点 [2], 凭 借 其 耐 药 屏 障 保 护
细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 并且能降低抗菌药物
渗入细菌体内的浓度, 导致生物被膜菌较浮游菌具有更强
河南畜牧兽医 综 合 版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专论综述
专论综述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及相关感染防治进展
贾艳华 1, 晁利刚 1, 徐浩天 2, 赵书景 3, 谷惠芳 3 ( 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2.许昌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3.扬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 S852.61
及周围的环境, 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 单胞菌等细菌为多见。 3.3 细菌生物被膜的防治
随着对 BBF 性质越来越多的了解, 为我们制定 BBF 感染治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由于 BBF 的存在, 生物 被膜菌能够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 清除, 成为潜在的感染源;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诱因 条件下 BBF 又大量繁殖, 从而造成感染的反复发作。因 此, BBF 相关感染疾病的防治十分棘手, 目前主要通过抑 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对已形成稳态的生物被膜用能透过 它的杀菌剂来治疗。 3.3.1 重在预防, 急性细菌感染时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给 予足量疗程治疗, 不给其转入慢性的机会, 使之无法形成 生物被膜。 3.3.2 尽量不使 用 体 内 留 置 性 医 疗 装 置 , 如 导 尿 管 、各 部 位的引流管, 对于不得不用的应选用低表面能的生物医学 材料如特富龙、高弹力硅胶、聚乌拉坦 或 含 银 的 生 物 医 学 材料等以降低细菌的粘附性及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发生 率, 并尽量缩短使用时间或经常更换; 或者在导管内置入 一层广谱抗生素, 如利福平和米诺环素 ( [10] 与 非 抗 生 素 置 入导管相比感染发生率从 26%减少到 8%) , 或 者 置 入 非 特异性的杀菌剂, 如磺胺嘧啶、硝基呋 喃 西 林 和 洗 必 泰 等 ( 这些非特异性的杀菌剂同样有光谱抗菌作用, 包括对真 菌 BBF 的抑制) 。 3.3.3 针对生物被膜细菌形成的不同环节, 可采用适宜的 抑制剂, 防止生物被膜菌的形成、分化和成熟。如鞭毛、菌 毛等连接性细胞器是细菌生物被膜附着必需, 诱导其突变 可使之无法附着聚集, 美国学者合成了 pilicides 的物质来 抑制鞭毛的活动; AHLs 是多糖基质的必需成分, 也是革兰 氏阴性菌密度感应系统的细胞间信使, 且可以控制菌群密 度 , 而 AHLs 是 由 氨 基 酸 和 脂 肪 酸 合 成 的 , 且 此 过 程 对 环 境条件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控制 AHLs 的合成底物将明显 降低酰化同型丝氨酸内酯的功能。 3.3.4 对于产 β- 内酰胺酶的细菌, 要选用敏感抗生素如 头孢菌素类联合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因为产 β- 内酰胺酶 的细菌一旦形成生物被膜, 其 β- 内酰胺酶的量和酶活性 都将大大超过浮游菌。 3.3.5 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外排泵酶, 清除细菌的抗生素分 解酶。如人工提取和纯化这些抗生素分解酶, 将其接种于 高危畜体, 利用诱发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使细菌的抗生素分 解酶难以发挥作用, 从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3.3.6 寻找和 使 用 促 进 细 菌 生 物 被 膜 分 解 的 药 物 和 化 学 制剂。目前认为,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磷霉素是目前 最有效的治疗生物被膜菌感染的方案 [11, 12]。生物被膜内细 菌由于藻酸盐层的屏蔽作用, 大多数抗生素皆不能穿透藻 酸盐层而作用于膜内细菌, 这是生物被膜菌感染难治的主 要 原 因 之 一 。氟 喹 诺 酮 类 抗 生 素 包 括 环 丙 沙 星 、加 替 沙 星 、 左氧氟沙星等, 对生物被膜的渗透作用最强, 在一定程度 能杀死部分生物被膜菌, 但常规剂量难以彻底清除生物被 膜菌, 而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磷霉素均能抑制细菌藻酸盐 的合成, 消除药物渗透屏障, 所以联合应用这些抗生素能

细菌群集运动与生物被膜和耐药性的关系

细菌群集运动与生物被膜和耐药性的关系

[2 2 ]Tsi C, si T,i YT,ta. yl。 ye ae2i iv le n a W T a S Jn e 1c c x g n s一 s n ovdi o
S 0 A2 me it d t mor s p r s in i s u m o s c l c r i ma 1 0 一 dae u u p eso n q a u e l a cno
决 定 细 胞 是 否 泳 动 或 群 集 。f d 操 纵 子 本 身 受 到 若 干 涮 节 回 l c h 路 的控 制 , 些 调 节 回 路 对 于 环 境 和 营 养 条 件 的 改 变 作 出 应 这 答 。在 肠 出血 性 大 肠 埃 希 菌 中 Qs系 统 活 化 群 体 感 应 鞭 毛 涮
杆 菌 来 说 , 群 集 细胞 可形 成 几 百 根 鞭 毛 。群 集 运 动 产 生 的关 其
键 是 鞭 毛 的 生 物 合 成 ,l d f c鞭 毛 操 纵 子 是 支 配 细 菌 分 化 和 迁 h
移 的 调 控 网络 的焦 点 , 编 码 的 F C转 录 活 化 因 子 是 群 集 其 I HD
即 Qs系 统 和 cd GMP i 。研 究 表 明 , 两 种 小 分 子 信 号 途 径 这
足 以调 控 很 多 复 杂 的细 菌 行 为 , 括 群 集 运 动 、 物 膜 合 成 以 包 生
通 讯 作 者 , i: a g g @ s a t m。 E ma y n wq y i . o l n
(。 s1 ai ) c n o i t n 即停 止 扩展 开 始 繁 殖 生 长 , 个 过 程 反 复 进 行 , d o 这 形成 变 形 杆 菌 特 有 的 同 心 环 状 菌 落 。副 溶 血 弧 菌 也 能 形 成 类 似 的 周 期 行 为 ; 其 他 群 集 运 动细 菌 , 沙 雷 菌 , 不 出 现 周 期 而 如 则 性 变 化 和 明 确 的发 育 阶 段 。 2 群 集 运 动 的分 子 调 控 机 制

药物耐药性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药物耐药性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药物耐药性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引言药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细胞或真菌对药物产生抵抗或免疫性。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因为它不仅限制了现有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延长了疾病的持续时间。

本文将讨论药物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药物耐药性形成机制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微生物体内的突变可能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变化,从而使该药物失去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能影响抗生素在细胞内的吸收、运输和代谢,从而增加药物从细胞内排出的速度。

2.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或垂直基因传递(vertical gene transfer)发生。

HGT是指细菌之间通过质粒或噬菌体中的DNA交换进行基因传递的过程。

这种机制使得细菌能够获得特定抗性基因,从而使其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得到提高。

3.生物膜形成一些细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细胞外聚集的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结构。

生物膜不仅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可以限制抗生素的渗透。

因此,细菌在生物膜中更难受到抗生素的杀伤,从而形成抗药性。

二、药物耐药性应对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延缓药物耐药性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包括适当的药物选择、正确的剂量和持续的治疗周期。

此外,对于无效的治疗方案,应及时更换其他药物,避免无效用药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加剧。

2.开发新型抗生素由于已知抗生素对抗耐药菌株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对应对药物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生素,包括合成新药物、改进已有的药物和发现天然产物中的潜在抗生素。

这项工作可能会在新的抗菌剂上取得突破,为药物耐药性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及骨感染等
MRSA传播几乎总是经过直接或间接与MRSA感染患者接触所致 近几年出现了VRSA、VISA和hVISA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防治教授共识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SMZ-CO 米诺环素 利福霉素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 按新旳细菌分类鉴定措施,如细菌产血浆凝
• 2023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件报道发
觉产“NDM-1旳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 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 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觉,该细菌内存在 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觉者以为其起 源于印度新德里,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 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 旳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 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用什么? 概念不清——“乱”:
➢幼儿——氟喹诺酮类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氨基糖苷 类等。 ➢三代头孢+左氧氟沙星
“越新越好” ?
(3)怎么用? 使用方法不当——“粗”
➢ 给药措施——不当 ➢ 剂量——偏大 ➢ 疗程——偏长
“朝令夕改”
所以!用药之前必须考虑:
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疾病吗) 用那一类抗感染药物?(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用哪一种抗菌药物?(是什么细菌引起旳感染) 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近期本地耐药性监测成果怎样) 用药剂量足够吗?每天一次还是分次给药?(药物PK/PD) 静脉用药还是口服治疗?(药物旳生物利用度) 药物能到达感染部位如肺脓肿内部吗?(药物旳组织浓度) 药物作用够强大吗?(杀菌或抑菌,要联合用药吗) 病人旳身体情况能承受这种药物吗?(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没有更便宜但效果仍良好旳药物?(药物经济学分析) 用1周就停药感染会复发吗?(用药疗程问题) 会引起二重感染吗?(对正常菌群旳影响) 会出现耐药菌吗?(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 …………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聚集而成的有结构的生物体系,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叶绿素生物体等。

生物膜作为微生物聚集的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是由细菌聚集和沉积而成的一种复杂的三维结构,与细菌单个生长状态下的性质和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

细菌生物膜可以保护细菌不受环境的干扰,同时也可以提供生物体间的互动平台。

本文旨在探讨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以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一、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过程:附着、聚集、生长和分散。

其中,细菌的附着和聚集是生物膜形成的最重要步骤。

1.细菌附着细菌附着是指细菌在介质上的粘附过程,通过表面粘附蛋白(SraP、SrpA)等蛋白质和吸附质(如胆盐、多糖等)附着在介质表面。

细菌的粘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激活类型Ⅰ和Ⅱ痕迹表面结构糖蛋白进行,也可以通过分泌的胶原蛋白、心血管健康相关蛋白等蛋白质附着在介质表面。

2.细菌聚集细菌聚集是指细菌在介质上互相黏附,并形成微生物团簇的过程。

细菌聚集的过程与生物体表面蛋白质、胞外基质的分泌和自动分泌小分子信号等因素有关。

3.细菌生长细菌生长在生物膜形成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细菌在生物膜中通过分泌胶原蛋白、结构蛋白和胞外基质等物质,形成可供细菌生长的环境。

然而,细菌的生长状态会导致生物膜中营养、氧气和能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和复杂性的增加。

4.分散分散是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细菌在生物膜中结构复杂,密度高,因此,细菌要从生物膜内部传导到外部往往比较困难。

细菌通过分泌的分散信号物、鞭毛等物理方式,从生物膜中散开。

二、细菌生物膜对抗生素耐药的影响细菌生物膜不仅影响到细菌的附着和聚集,而且对抗生素的渗透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生物膜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生物膜的作用生物膜中菌群密集,结构复杂,有不同的代谢水平。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

感谢观看
特点及耐药性
由于疫苗和抗生素的运用以及各种社会措施的采用,由游离细菌引起的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已经能够较快地控制 (多重耐药菌株除外),而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则逐渐增多,尤其在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抵抗力下降和运用插入 性医用装置的人群多见。这些感染常常与细菌形成生物被膜有关。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以 及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肠球菌尤为多见。生物被膜一旦形成,就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力有着天然的 抵抗能力,用抗生素难以彻底清除,而只能杀死生物被膜表面或血中导致感染发作的游离细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 时,生物被膜中存活的细菌又可以释放出来,重新引起感染。生物被膜犹如一个“菌巢”,导致感染反复发作,迁延 不愈,形成慢性感染。插入性医用器械相关的血液感染(device-related bloodst ream infection,DR-BSI)在 医院感染中极为常见,尤其在ICU中多见,其危害严重,应多加。
细菌生物被膜
生物学术语
01 定义
03 表面特性 05 预防与控制
目录
02 形成过程原理 04 特点及耐药性
细菌生物被膜(或称细菌生物膜 Bacterial biofilm,BF),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 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多糖基质通常是指多糖蛋白复合物, 也包括由周边沉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的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 物及其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据专家估计几乎所有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形成生物被膜。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等为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存在于空气、水、灰尘或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食品受其污染的机 会较多: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 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禽畜屠宰前带菌,也会对食品产生污染, 且细菌易在食品、各种食品加工接触面及非食品加工接触面(如墙壁、下水道、死角等地方)形成生物被膜,再经 手或空气污染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64
.125 - 256
Ceftazidime
35.5
5
59.4
4
256 .064 - 512
Cefepime
26.1 15.7 58.2
8
128 .016 - 512
Imipenem
20.8
4.7
74.5
2
16
.125 - 512
Meropenem
11
10.7 78.3
1
16
.016 - 256
4.4
0
95.6
2
2
.25 - 128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表型)的阳性球菌
• 社区获得MRSA (CaMRSA)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HaMRSA)(医院获得)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s) – 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全球6株,中国0%)
– 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美国最高17%中国0-5%)
Ciprofloxacin
28.3
7.5
64.2 0.5
16
.016 - 64
Levofloxacin
28.9
6.9
64.2
1
16
.064 - 64
Gatifloxacin
28.3 11.3 60.4
2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4 - 64
Amikacin
23
2.2
74.8
4
256 .125 - 512
Polymixin B
绿脓假单胞菌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of 10 antibiotic agents against 318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Antibiotic name
%R
%I
%S MIC50 MIC90 MIC Range
Cefoperazone/Sulbactam 23.9 17.3 58.8
菌性心内膜炎);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第一届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中心网
(2005-2006 Mohnarin)
• 全国17家医院;收集菌株4075株; G+ 23% G- : 3150(77%) G+ : 925 (23%)
GG+
G77%
• 葡萄球菌占: 536 (58%)
•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抗生现象。
• 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 耐药,即细菌在高于人类接受的药物治疗剂量浓 度下能生长繁殖。
• 这种耐药可能与整个种的固有特性有关(天然耐 药),也可能敏感菌种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 (获得性耐药)。
• 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机制,使细菌抵抗特 定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
倪语星,洪秀华主编。细菌耐药性监测抗感染治疗。人们军医出版社,2002年
2 质粒介导的耐药
• 目前该类耐药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
• 质粒可以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在不同的细菌之间进行转移。
对抗生素具有较强水解作用的AmpC酶(AmpC β-lactamase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碳青霉烯酶等
MIC50 MIC90 Geom.MeManIC Ra
8 32 8.573 .125 - 5
8 32 5.137 .06 - 25
32 256 3.962 .016 - 5
0.064 0.5 0.102 .016 - 1
16 256 4.077 .016 - 5
1 32 1.293 .016 - 2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
家和地区传播(大叶性肺炎); (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 (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的出现(细
%R 19.7 9.4 35.8 1.1 34.2 15.4 1.6 14.6
0 0 76.3 72.2
%I 10.8 16.4 21.3 1.3 19.7 4.3 0.5 10
0 0 1.1 3.8
%S 69.5 74.1 42.9 97.6 46.1 80.3 97.5 75.5 100 100 22.6 24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3.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 转座子(transposon,Tn)
在染色体、或在同一细胞中的染色体与质粒间移动, 使结构基因的产
葡萄球菌
MRSA: 63%、 MRSE: 83%
肠球菌 其他G+菌
• 肠球菌占: 27%(249)
耐青霉素粪肠球菌:23%; 耐青霉素屎肠球菌:90%
• 5株对万古中介的肠球菌,未见耐万古肠球菌
医院内感染中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of 14 antibiotic agents against 371 strains of E. coli
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1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 细菌固有的耐药性(天然耐药)或通过染色体突变产生的 耐药性,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自发基因突变的现象可导致细菌某些表型和功能的丧 失,或获得新的功能,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是同属细菌 的共同特征,如肠球菌耐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于耐药性而言,如果编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核苷 酸发生点突变,导致转录的靶位蛋白空间构象发生改变, 结果使药物与靶位之间的结合力下降或丧失,而使细菌产 生耐药性。
Antibiotic name Cefoxitin Cefoperazone/Sulbactam Ceftriaxone Cefotaxime/Clavulanic Cefotaxime Ceftazidime Ceftazidime/Clavulanic Cefepime Imipenem Meropenem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0.125 0.5 0.224 .032 - 1
2 32 1.019 .008 - 1
0.125 0.25 0.133 .064 - 2
0.016 0.064
0.02 .008 - .
32 64 10.272 .004 - 1
16 32 6.827 .008 - 1
• 对FQs 的耐药率高达 >70% • 对3-4代头孢菌素耐药机制几乎全为ESBLs • 其中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保持了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