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位于细胞膜上的AmpG将正常代谢中细胞壁降 解物(UDP-N-乙酸葡糖胺-N-乙酰胞壁酰三肽)从 周浆间隙转运到细胞内,胞内AmpD能水解细胞壁 降解物(包括UDP-N-乙酸葡糖胺-N-乙酰胞壁酰三 肽, UDP-N -乙酰胞壁酰三肽)释放糖和小肤(LAla -D -Glu-DAP),重新参与细胞壁合成的再循环。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的抵抗力。耐药性的程度依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从遗传学的角度,细菌耐药性可分为: (一)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系
耐药菌株出现和扩散的因素繁多,但起关 键作用的是:①耐药基因发生突变使耐药谱增 大;②细菌间遗传物质交换,将耐药基因转移到 新宿主;③医院及社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为耐 药菌产生和存在于体内,或更为广泛地扩散,以 及引起疾病提供了重要的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前两个为细菌本身生物特性因素, 是耐药性产生的客观依据,后一个是人为因素, 是抗生素耐药性迅速传播的主要推动力。此 外,还与感染控制措施应用不当,各种先进的侵 袭性诊治手段广泛应用,以及免疫忍容性宿主
(三)二氢叶酸代谢酶
甲氧苄啶(TMP)通过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Mr21000)而杀菌, 但耐药菌能产生大量的功能相同 的新蛋白(Mr21000),不被TMP 抑制。细菌改变二氢叶酸合成酶 构型,与磺胶药的亲和力下降100 倍,敏感菌转为耐药菌。
三 药物积累不足
(一) 减少药物吸收(reduced drug uptake)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 的相对的抵抗力。耐药性的程度依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从遗传学的角度,细菌耐药性可分为: (一)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系
耐药菌株出现和扩散的因素繁多,但起关 键作用的是:①耐药基因发生突变使耐药谱增 大;②细菌间遗传物质交换,将耐药基因转移到 新宿主;③医院及社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为耐 药菌产生和存在于体内,或更为广泛地扩散,以 及引起疾病提供了重要的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前两个为细菌本身生物特性因素, 是耐药性产生的客观依据,后一个是人为因素, 是抗生素耐药性迅速传播的主要推动力。此 外,还与感染控制措施应用不当,各种先进的侵 袭性诊治手段广泛应用,以及免疫忍容性宿主
(三)二氢叶酸代谢酶
甲氧苄啶(TMP)通过抑制二 氢叶酸还原酶(Mr21000)而杀菌, 但耐药菌能产生大量的功能相同 的新蛋白(Mr21000),不被TMP 抑制。细菌改变二氢叶酸合成酶 构型,与磺胶药的亲和力下降100 倍,敏感菌转为耐药菌。
三 药物积累不足
(一) 减少药物吸收(reduced drug uptake)
细菌耐药及应对策略ppt课件

2019 23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 • • • • 在医院感染标本中检出 耐药速度产生相当快,多重耐药株, 对三代头孢: 噻污, 曲松, 他啶高抗性 耐亚胺培南较低: 美罗培南对其耐药率12.5% 其它多重耐药在增加: -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其它>50% • 医院间传播的亚胺培南耐药不动杆菌出现: 泛耐株/革兰阴性MRSA
4
2019
难治细菌感染特点 及抗生素选择
2019
-
5
肠球菌-Enterococcus
• • • • • 条件致病菌-组织脏器严重感染 为医院感染致病菌 NISS将其列为医院感染第二病原菌 位居金葡,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后 泌尿道(尿路置管), 皮肤软组织(腹部,骨盆), 生殖道, 胆 道 •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比例上升 (7升至2) • 严重:菌血症 (其-引起3-心内膜炎), 脑膜炎和腹腔 • 患有危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 -发病,病死率高 • 分离菌为多重耐药菌 (ARE, HLAR, VRE) 2019 • 治疗难题
2019 -
11
肠球菌属耐药性变迁 1999-2003
• • • • • • 氨苄西林, 青霉素保持较稳定的抗菌活性,耐药率< 50%. 活性最强: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VRE< 5% 耐药率上升最快环丙沙星 呋喃妥因耐药率最低-适宜于尿路肠道感染 重症感染时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 协同作用50% • 注意检测氨基糖甙类药敏实验 -联合用药出现协同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素选择 • 治疗院内晚发性肺炎主要针对其, 对其它也具活性 • 多选择: 五类药间交叉耐药不重 • - 内酰胺类: 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胞哌酮,头胞哌酮/舒巴坦, 头胞他定,头胞匹污, 亚安培南, 美罗培南, 替卡西林/克拉 维酸 加酶抑制剂vs. 不加酶显示抑菌优势; 美罗培南>亚安培南 • 喹诺酮(*环丙沙星), 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少单多联) • 对其而言: 高耐药潜能: 头胞他定, 亚安培南,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低耐药潜能: 哌拉西林, 阿米卡星 , 头胞哌酮,头孢匹污, 17 美 2019 罗培南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 • • • • 在医院感染标本中检出 耐药速度产生相当快,多重耐药株, 对三代头孢: 噻污, 曲松, 他啶高抗性 耐亚胺培南较低: 美罗培南对其耐药率12.5% 其它多重耐药在增加: -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其它>50% • 医院间传播的亚胺培南耐药不动杆菌出现: 泛耐株/革兰阴性MRSA
4
2019
难治细菌感染特点 及抗生素选择
2019
-
5
肠球菌-Enterococcus
• • • • • 条件致病菌-组织脏器严重感染 为医院感染致病菌 NISS将其列为医院感染第二病原菌 位居金葡,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后 泌尿道(尿路置管), 皮肤软组织(腹部,骨盆), 生殖道, 胆 道 •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比例上升 (7升至2) • 严重:菌血症 (其-引起3-心内膜炎), 脑膜炎和腹腔 • 患有危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 -发病,病死率高 • 分离菌为多重耐药菌 (ARE, HLAR, VRE) 2019 • 治疗难题
2019 -
11
肠球菌属耐药性变迁 1999-2003
• • • • • • 氨苄西林, 青霉素保持较稳定的抗菌活性,耐药率< 50%. 活性最强: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VRE< 5% 耐药率上升最快环丙沙星 呋喃妥因耐药率最低-适宜于尿路肠道感染 重症感染时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 协同作用50% • 注意检测氨基糖甙类药敏实验 -联合用药出现协同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素选择 • 治疗院内晚发性肺炎主要针对其, 对其它也具活性 • 多选择: 五类药间交叉耐药不重 • - 内酰胺类: 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胞哌酮,头胞哌酮/舒巴坦, 头胞他定,头胞匹污, 亚安培南, 美罗培南, 替卡西林/克拉 维酸 加酶抑制剂vs. 不加酶显示抑菌优势; 美罗培南>亚安培南 • 喹诺酮(*环丙沙星), 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少单多联) • 对其而言: 高耐药潜能: 头胞他定, 亚安培南,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低耐药潜能: 哌拉西林, 阿米卡星 , 头胞哌酮,头孢匹污, 17 美 2019 罗培南
《细菌耐药与对策》PPT课件

50
40
30
20
10
0
1989 1991 1993
Source: NNIS data
1995
Year
19971Βιβλιοθήκη 992001Japan
Special lecture notes
ABPC, ampicillin; AMPC, amoxicillin; PIPC, piperacillin; SBTPC, sultamicillin; CCL, cefaclor; CEZ, cefazolin; CMZ, cefmetazole; CTM, cefotiam; CAZ, ceftazidime; SBT/CPZ, sulbactam/cefoperazone; FMOX, flomoxef; IPM/CS, imipenem/cilastatin; LMOX, latamoxef; ABK, arbekacin; AMK, amikacin; DKB, dibekacin; EM, erythromycin; MINO, minocycline; DOXY, doxycycline; CLDM, clindamycin; NFLX, norfloxacin; OFLX, ofloxacin; LVFX, levofloxacin; FOM, fosfomycin; VCM,
1940s — 1970s 抗生素的黄金时期
300
294
3链0300霉0 素
250 252050
200 202000
200
庆2大7霉0素
150 151050头孢菌素
卡那霉素
100 101000 50 5050 0 00
75
5050 45 7氯霉素19 红霉素
医学: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
支持抗菌药物研发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新的抗菌药 物作用机制。
创新抗菌药物给药方式
通过改进给药方式,如靶向给药、纳米药物等,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对正常菌群的 副作用。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方式
自然选择
01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株被杀死,而耐药菌
株得以存活并繁殖,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获得耐药性。
基因突变与选择
02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变异菌
株,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被选择性保留。
获得外源基因
03
细菌通过摄取外源DNA获得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
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促进国际间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动各国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向 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 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
加强学校教育,将细菌耐药 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从小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健
康生活习惯。
建立信息平台,提供有关细菌 耐药性的权威信息和最新研究 成果,方便公众获取和了解相
关信息。
加强科研投入,推动抗菌药物研发
增加政府和企业对抗菌药物研 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 业开展创新研究。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和上市 审批流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 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抗菌药 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加 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
支持抗菌药物研发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新的抗菌药 物作用机制。
创新抗菌药物给药方式
通过改进给药方式,如靶向给药、纳米药物等,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对正常菌群的 副作用。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方式
自然选择
01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株被杀死,而耐药菌
株得以存活并繁殖,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获得耐药性。
基因突变与选择
02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变异菌
株,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被选择性保留。
获得外源基因
03
细菌通过摄取外源DNA获得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
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促进国际间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动各国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向 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 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
加强学校教育,将细菌耐药 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从小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健
康生活习惯。
建立信息平台,提供有关细菌 耐药性的权威信息和最新研究 成果,方便公众获取和了解相
关信息。
加强科研投入,推动抗菌药物研发
增加政府和企业对抗菌药物研 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 业开展创新研究。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和上市 审批流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 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抗菌药 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加 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医学PPT
13
• 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 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 耐药。
医的形成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 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 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
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 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 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 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 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
异性耐药。
医学PPT
12
•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医学PPT
10
• 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 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 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 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
• 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 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 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医学PPT
11
•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 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
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 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 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
医学PPT
16
• 6、交叉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疗费用上升
更昂贵的药物
01
耐药菌株感染需要使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或其他替代药物,导
致治疗费用增加。
延长住院时间
02
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增加医疗费
用。
增加检查费用
03
耐药菌株感染需要更多的检查和监测,如药敏试验、细菌培养
等,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
社会负担加重
医疗资源消耗
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增多会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如床位、医护人 员等。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 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导致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
耐药机制简介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
药物外排泵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 ,导致药物作用靶点发生改变,使抗菌药 物无法发挥作用。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抗菌 药物泵出,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从 而逃避药物的杀菌作用。
开展耐药防控宣传
加大耐药防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识,促进合理用 药。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和推广
加大科研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抗 菌药物研发的投入,鼓 励创新,推动新型抗菌 药物问世。
优化审批流程
药品监管部门应优化抗 菌药物审批流程,加快 新药上市速度,满足临 床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全球性的耐药问题。
结核分枝杆菌
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 等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困难。
03
耐药基因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
定义
耐药基因通过亲代到子代 的直接传递。
机制
耐药基因位于细菌染色体 上,通过二分裂过程传递 给子代细菌。
《细菌耐药讲座》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5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避 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制定抗菌药物 使用指南:医 疗机构应制定 抗菌药物使用 指南,指导医 生 管理:医疗机 构应加强抗菌 药物的管理, 确保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
细菌进化:细菌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传播: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治疗难度增加: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研发新的抗 生素和治疗方法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04
医院感染
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 沫、血液等
医院环境:病房、手术室、 实验室等
推广使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和消毒剂,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抽样 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受 到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耐药性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卫生管理,防止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药物管理,防止滥用抗生素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细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YOUR LOGO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细菌耐药性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细菌耐药性 的概念
03.
细菌耐药性 的现状与危 害
04.
细菌耐药性 的传播途径
05.
细菌耐药性 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06.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01
02
03
增加治疗难度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 菌往往难以治疗,增加了 治疗时间和成本。
患者死亡率上升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一些原本可治愈的感染病 变得难以治疗,导致患者 死亡率上升。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 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CHAPTER 03
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某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即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
医院内部感染的常见细菌往往具 有更高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
度和患者死亡率。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和滥用,细菌耐药 性的发展速度加快。
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 合作,共同应对细菌 耐药性问题。
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 无法跟上细菌耐药性 的发展速度。
抗菌药物的改造与优化
抗菌药物改造策略
通过结构修饰、基因敲除等技术 手段,对已有抗菌药物进行改造 ,以提高其抗菌活性、降低耐药 性产生的风险。
抗菌药物优化目标
优化后的抗菌药物应具备更好的 抗菌效果、更低的毒副作用、更 稳定的药物性质和更低的生产成 本等特点。
CHAPTER 05
抗菌药物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当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 因突变时,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固有 的对某些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而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选 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等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 制方法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固有耐药性:指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耐药性: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 性。
1、染色体突变:自发的突变。突变频率很低,
只产生对1种或2种相似的药物耐药,且性质较为
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接触
无关。
25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R质粒
①接合性R质粒:通过接合方式转移。 ②非接合性R质粒:通过转化、转导方式转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transposon , Tn)可携带与转座有关 的基因和耐药基因。
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 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 ——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 药
四环素类——30S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作用于 DNA 回旋酶,抑制细菌繁 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 DNA的RNA多聚酶 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
影响叶酸代谢
(TMP)
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
甙类) 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 (喹诺酮、磺胺类)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 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 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β -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 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BP )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 主要靶位,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导致了 肽聚糖合成受阻。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使 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 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
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
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
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
M.tuberculolsis
E.coli
P.aeruginosa
S.dysenteriae
S.pneumoniae
H.influenzae
N.gonorrhoeae
E.faecalis
Acinetobacter
S.aureaus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 泰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
制
一、抗菌药物概念
1.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 抗生素( antibiotics )和化学合成的药 物。
2.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 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 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
(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
酸、环丙沙星等。
7.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 醇、
吡嗪酰胺等。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细胞蛋白合 成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核酸合成磺胺药 Nhomakorabea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图
G -菌
G+菌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 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 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 菌肽。 2.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 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 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 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 B等。
杆菌肽 环丝氨酸
细胞膜渗透 性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细胞蛋白合 成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核酸合成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细胞膜渗透 性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 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 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 的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 林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 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 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等的抗药情况尤为突出
21
Som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二)获得耐药性: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 性。
1、染色体突变:自发的突变。突变频率很低,
只产生对1种或2种相似的药物耐药,且性质较为
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接触
无关。
25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R质粒
①接合性R质粒:通过接合方式转移。 ②非接合性R质粒:通过转化、转导方式转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transposon , Tn)可携带与转座有关 的基因和耐药基因。
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 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 ——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 药
四环素类——30S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作用于 DNA 回旋酶,抑制细菌繁 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 DNA的RNA多聚酶 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
影响叶酸代谢
(TMP)
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
甙类) 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 (喹诺酮、磺胺类)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 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 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β -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 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BP )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 主要靶位,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导致了 肽聚糖合成受阻。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使 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 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
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
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
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
M.tuberculolsis
E.coli
P.aeruginosa
S.dysenteriae
S.pneumoniae
H.influenzae
N.gonorrhoeae
E.faecalis
Acinetobacter
S.aureaus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 泰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
制
一、抗菌药物概念
1.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 抗生素( antibiotics )和化学合成的药 物。
2.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 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 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
(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
酸、环丙沙星等。
7.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 醇、
吡嗪酰胺等。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细胞蛋白合 成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核酸合成磺胺药 Nhomakorabea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图
G -菌
G+菌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 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 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 菌肽。 2.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 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 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 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 B等。
杆菌肽 环丝氨酸
细胞膜渗透 性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细胞蛋白合 成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核酸合成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细胞膜渗透 性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 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 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 的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
包括:
♣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 林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 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 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等的抗药情况尤为突出
21
Som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