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试卷(有答题卡含答案)
初二考试答题卡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二考试答题卡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不属于形声字?A. 望B. 闻C. 诲D. 识2. 《出师表》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司马迁C. 杜甫D. 白居易3.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指鹿为马C. 背水一战D. 草船借箭4. 下列哪个不是《水浒传》中的人物?A. 宋江B. 武松C. 林冲D. 赵云5. 下列哪个是唐代诗人?A. 李白B. 王之涣C. 李商隐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八年级语文 2024.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1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班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主题为“中轴话鸟,和谐共生”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准备在本班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学习成果,你参与了文稿的编审工作,请完成以下任务。
栏目一:文物探“鸟”历史小组走进中轴线上的博物馆。
找到不少中国古代带有鸟类造型的文物,搜集了一些资料。
其中有两段配图的文字,还需审核完善。
春秋莲鹤方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莲鹤方壶形体巨大,有1米多高。
双层镂雕莲瓣盏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铸造得①。
据记载,复杂青铜器的铸造、通常会使用失蜡法、分铸法等工艺。
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采用分铸法,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
雁鱼青铜釭灯整体造型为鸿雁双足站立并回首叼着一条鱼。
位于雁背部的灯盘带有手柄,其上的灯罩可转动开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yù()来风。
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suì()道”溶入水中,可减少污染。
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器物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堪称②。
1.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括号中的汉字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镂雕”的“镂”应读作“lóu”“防yù”应写为“防御”B.“镂雕”的“镂”应读作“lòu”“防yù”应写为“防卸”C.“记载”的“载”应读作“zǎi”“suì道”应写为“隧道”D.“记载”的“载”应读作“zài”“suì道”应写为“邃道”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入木三分②妙手偶得 B.①入木三分②巧妙绝伦C.①惟妙惟肖②妙手偶得 D.①惟妙惟肖②巧妙绝伦栏目二:胡同寻“鸟”地理小组走进中轴线附近的胡同,寻找各种各样“鸟”的踪迹。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期学情监测八年级语文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走过岁月长河活动一:科技发展通信变迁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4分)从古至今,信息传递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史书上早有记载,烽火台上点燃的那直冲云①(宵霄)的狼烟,是当时军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
但它能承载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仅能作为警报使用。
后来便出现了驿传制度,驿兵在驿站间纵马飞驰,传递政府公文。
但普通人要想通信,只能请人捎带,遇到战乱,请人捎带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人们想到把鸽子驯化,利用鸽子能②(跋拔)涉千里、从容归巢的特点送信,这就是飞鸽传书。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作出选择。
(2分)()A.zǎichuánxùnB.zàichuánxùnC.zǎizhuànxùnD.zàizhuànxùn(2)请结合语境,为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分别选用合适的字。
(2分)①_____ ②_____2.阅读下面语段,用学过的古诗文名句把内容补充完整。
(8分)古代“书信(书)”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借“_____,_____”表达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与朱元思书》中吴均以“_____,_____”抒发荡舟富春江上的惬意和自由;《春望》中杜甫以“_____,_____”抒发对战火中的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还有很多诗文名句如“_____,_____”也能体现书信在互通信息、交流情感中的作用。
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除了文字,人们还经常使用表情包传递信息。
下面是小组同学对微信表情包使用的讨论,请你作为组长针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总结。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2024.7一、基础·运用(共14分)在“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和”,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自然之和“天地和而万物生”,“和”【甲】被视为孕育万物的本源。
四季交替,草木枯荣,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是大自然的和谐之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合理配置,推进农业文明,古人建起翻山越岭的渠系、巧夺天工的堰堤,引黄灌溉更是造就了“塞上江南”【乙】的神奇景象。
无论是平原盆地上的顺势而为,而且为了应对不同自然条件的努力建设,都诠释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1.引号有多种用法:①标示直接引述的内容;②标示特定称谓;③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④标示讽刺或否定。
文段中【甲】【乙】两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
(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序号)(2分)2.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分)答:家国之和“和”是“和睦谐调”,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
“和”是“温和平静”,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
面对矛盾,与其①,我们不如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善意的微笑!“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②。
“和”是“和衷共(jì)”,是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处事原则,携手并进! 面对风云变幻、纷争(dié)起的国际形势,中华民族追求中正和谐而不尚独强独霸,并以此为精神守则,维护世界和平。
3.同学们对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和意思有疑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间”在这里是“挑拨使人不和”的意思,应读作“jiàn”。
B.“强”在这里是“硬要”的意思,应读作“qiǎng”。
C.“和衷共jì”中“jì”在此处意为“过河”,应写作“济”。
D.“纷争dié起”中“dié”在此处意为“轮流”,应写作“叠”。
4.在横线①处填入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怒不可遏B. 针锋相对C. 袖手旁观D.纠缠不休5.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②处进行仿写,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符合语境。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试卷自行保管,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运用(29分)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
(崔颢《黄鹤楼》)(2)________。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5)下面是小语和小言的诗句赏读对话,请你一起参与。
小语:这几首诗词里,我最喜欢吟诵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无意所得,悠然忘我的心境,真令人向往啊。
小言:我喜欢李清照。
她在《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海天相接的辽阔画面。
小语:诗词中有情,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小明同学不明白杜甫《春望》中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请你从修辞和内容上向他解释一下。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7分)①近日,广州首个智慧公园——市民公园智慧化改造悄然完工。
②智慧公园首先是智慧园林。
设计者因地制宜,将一套套土壤墒情监测仪恰到好处地隐匿于花木间,用来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等墒情信息。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质量检测试题八年级语文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1至8页,答题卡1至4页。
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考生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全部涂或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在试题卷上答题不得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试题卷一、积累运用(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诘责(jié)悄然(qiāo)胆怯(qiè)锐不可当(dāng)B.锃亮(zèng)佃农(diàn)绯红(fēi)惨绝人寰(huán)C.解剖(pāo)镌刻(juān)黝黑(yǒu)深恶痛疾(wù)D.要塞(sài) 教诲(hu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炽热(zhì))(2.分)殚精竭虑(dān)A.燥热畸形粗制滥造摧枯拉朽B. 匿名泻气藏污纳垢为富不仁C. 湎怀浩瀚振聋发聩鹤立鸡群D. 遗嘱娴熟屏息敛声诚皇诚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把作品的内容形象生动地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B.当我因为考试失利而懊恼的时候,母亲总会和颜悦色地鼓励我,告诉我只要努力了就好。
C.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要距离书本一尺远。
D.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B.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准确填涂姓名、班级等信息。
一、积累与运用(共40分, 选择题每题3分) 1. 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cu àn.殆慢.d à.. 恬静(ti á..嘎然而止.ji.) B.嘱咐(zh ǔ. 晦暗.hu.. 羁绊(b à.. 销声匿迹.n. ) C.冗杂(r ǒng.缄默.ji à..蓦然(m...草长鹰飞(zh ǎn.) D.儒家.y..虔诚.qi ǎn. 俯瞰(k àn..接踵而至(zh ǒn.)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真不愧是技术能手, 造模具的技术一流, 一个个模具络绎不绝地从他的手中造了出来。
B.这位经理明知那个法国人是有意刁难他, 但他却能袖手旁观, 以幽默的方法接待了这位顾客。
C.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雄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D.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3.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B.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高兴得两颊红红的, 跟喝过酒似的。
C.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4.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受到广泛媒体的关注, 被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
B.专家们提出建议, 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否 则 作 “0” 分 处 理。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选用)2024.1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8分)中国国家公园设立两周年之际,年级语文学科组织了“走近国家公园”的主题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本次活动的主题,回答问题。
(共5分)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千山(jìng)__________秀,草木葱茏;万壑争流,鸟兽灵动。
透过作为“国之大者”的国家公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甲】,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透过这扇窗,看百物生,随四时行,与自然、文化、生命对话,感受惊喜悄然而生,共享生命动态交织!(1)依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汉字,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竟悄然(qiǎo)B.竟悄然(qiāo)C.竞悄然(qiǎo)D.竞悄然(qiāo)(2)结合语境,在【甲】处填入使语段节奏匀称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可以看到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B.可以感受到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C.可以看到中国为了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D.可以感受到中国为了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3)结合活动主题内容,你认为“这扇窗”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 本学科试题从第1页至第8页,共8页。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只交回答题卷,本卷自行保管。
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分)(2)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子衿《诗经·郑风》)(2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2分)(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4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容不得闭塞。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4)当它jiáránér zhĭ(),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B.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C.因为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D.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出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4.下列对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变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改变”改为“改善”)B.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困扰之中。
(删去“不会”) C.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
(把“研究”和“征集”互换)D.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加以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在“学习和使用”后加上“的现象”)5.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50字。
(4分)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
这种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答:二、阅读(46分)(一)(10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日光下澈.()(3)悄怆幽邃.()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隔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C.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D.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二)(9分)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得灌园以就.食蒙乃始就.学B.不复有故.态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孝基与治后事如.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D.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及鲁肃过.寻阳10.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1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张孝基怎样的品德?(3分)(三)(10分)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
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引用名言,作用是使文章有文采。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C.人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D.第一段的作用是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13.下列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A.有调查显示有部分年轻人认为: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读经典一点用也没有,还不如读读学习材料,多考几个资格证。
这可是现阶段赚钱的必要性呢。
纵使你想找点乐子减减压,也应选择有娱乐性的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等。
经典不合时宜,年代久远不好理解,何必浪费精力在无用的事情上呢?B.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C.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D.有人认为:“我很想读经典的,可是……我男人、我女人、我父亲、我母亲、我儿子、我女儿、我老师、我老板……不准我读。
而我自己没钱买书,没钱借书,没钱坐公交车到图书馆……”1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四)(17分)刀爱⑴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
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