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伸和合并讲座2
牵伸技术在常见病种中的应用

6、上、下肢骨关节损伤
牵伸目的: 维持/改善关节活动度; 预防关节挛缩及继发性障碍; 常用的牵伸方法:徒手牵伸、自我牵伸、机械牵伸、 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肩部肌肉(肩部前屈)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前屈到最大范罔,以拉长肩后 伸肌群。牵拉大圆肌,或者固定胸椎或骨盆上部以牵拉背阔 肌。上方的手将移动患者肱骨被动前屈至肩完全屈曲的最大 范围,以牵拉肩关节后伸肌群。
肘部肌肉
肘伸肌群牵伸
4、烧伤
牵伸目的: 维持/改善关节活动度; 预防关节挛缩及继发性障碍; 常用的牵伸方法:徒手牵伸、自我牵伸、机械牵伸、 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肩部肌肉
肩关节水平外展 牵伸肌群:胸肌。 牵伸目的:增加肩水平外展活动度(以牵拉胸肌)。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肩部需位于床沿,肩关节 外展60°~90 ° 。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在牵伸一侧。内侧手握住 肱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
禁忌症 1.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有炎症(如:结核 ,感染,特别是在急性期); 2.骨折未完全愈合; 3.新近发生的肌肉,韧带损伤,组织内有血 肿或有其他创伤体征存在; 4.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 5.关节活动及肌肉被拉长时有剧痛; 6.严重骨质疏松。
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牵伸; 2.避免过度牵伸已长时间制动或不活动的结缔组织; 3.避免牵伸水肿的组织; 4.避免过度牵伸肌肉软弱的肌肉。
2、牵张:含义同上,但常用于反射和感受器前,如“牵张反 射”和“牵张感受器”。关节松动术的一个分枝叫做 Kaltenborg关节囊牵张技术,包括了关节的分离牵引和滑 动两大方法。
3、牵拉:把所有通过生理运动来拉长软组织的方法都统一称 为“牵拉”。但到现在我们习惯的说法还是“牵伸”,一 时改不过来。 4、牵引: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歧义的词,有三种含义: (1)关节牵引:很老式的说法了,应该是运动体育疗法时代 的说法,指的是牵拉关节周围软组织; (2)英文:“traction”,指脊柱的牵引,主要是应用于类 似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压迫或者急性腰扭伤等小关节错位 合并腰肌紧张的情况; (3)英文:“distraction”,指关节松动术手法里面的轴 向牵引和分离牵引,属于关节的附属运动。
肌肉牵伸技术(2019)

长期制动
肌肉紧张
软组织挛 缩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14
• (二)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挛缩
软组织挛缩
•初期-主动抑制技 术。避免被动牵 伸,以免增加疼 痛和肌肉紧张度。
通过反射机制
使紧张的肌 肉松弛
紧张明显好转后
被动牵伸
• 拉长挛缩肌肉, 恢复生理性肌 力平衡,增加 活动范围。
• ●前臂旋后肌——旋后肌功能障碍与外上髁炎(网球肘)症状相似。 过度地离心收缩很有可能会损伤旋后肌。特别是在肘伸直的情况 下活动,如网球反手击球,提重的手提箱或者遛狗时拉狗绳。桡神 经行走于深支行于旋后肌间,神经问题通常表现为无力,而不是疼 痛。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45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34
• (三)辅助技术
01
冷热疗法
02
手法按摩
03
夹板和支具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35
六、肌肉牵伸程序
• (一)治疗前的评估
发病原因
了
性质
解
功能状况
依据相关的评定量表,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36
• (二)牵伸方法的选择
• 积极与患者沟通,让其尽量保持在舒适、放松的体位;被牵伸部 位处于抑制反射、易于牵伸的肢体位置;充分暴露牵伸部位,如有 可能应去除绷带、夹板或较多的衣服。根据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的 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是由软 组织挛缩引起的,可选用肌肉牵伸技术;如果是关节本身的原因,可 选用关节松动术或两者兼顾。
九〇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吴颖鹏
物理治疗学肌肉牵伸技术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被动牵伸
3. 自我牵伸
– 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患者自己将身体部 位移动至某一位置所进行的一种肌肉伸展 性训练,利用自身重量、体位改变和肢体 运动等为动力来源,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 大体与手法牵伸相同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主动抑制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其他方法
六、肌肉牵伸程序
一、髋部肌肉 徒手被动牵伸
7. 髋关节外旋(如图4-12)
– 患者体位:患者俯卧,伸髋屈膝90° – 治疗师手的位置:上方手按压臀部固定骨盆,下
一、肩部肌肉 徒手被动牵伸
4. 肩关节内旋(如图4-3)
– 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90°,肩外展90° – 治疗师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内侧手置于肱
骨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 牵伸手法:外侧手缓慢将前臂向足部方向朝治疗
床面运动至最大范围,牵拉肩关节外旋肌群
一、肩部肌肉 徒手被动牵伸
图4-3 肩外旋肌群牵伸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一)挛缩定义和常见病因
2. 常见病因
皮肤组织挛缩:烧伤、炎症及创伤等 结缔组织挛缩:肌腱和韧带等结缔组织受损 肌肉源性挛缩:长期制动和卧床、不良姿势和生活习惯 以及创伤后所致肌肉损伤 神经源性挛缩: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 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挛缩发生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伸到最大范围,牵拉肩前屈肌群
一、肩部肌肉 徒手被动牵伸
3. 肩关节外展(如图4-2)
–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位,屈肘90° – 治疗师手的位置:站在患者被牵伸侧,上方手托
住肘关节,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 – 牵伸手法:上方手将肱骨被动外展至最大范围,
牵伸肩内收肌群
一、肩部肌肉 徒手被动牵伸
牵引与牵伸治疗 ppt课件

2) 牵引台重锤牵引
• 牵引台面可头低脚高倾斜5°。牵引重量越大, 床脚越高,但对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则不能将 床脚太高。 • 重锤重量从每侧8kg,两侧共16kg开始,增加 方法同床上重锤牵引 。牵引时间每次 10 ~ 15min。此方法适用于能到治疗室治疗的患者。
(3) 动力骨盆牵引
• 动力骨盆牵引是以电动牵引力替代重锤进行的 腰椎牵引方式,牵引体位同重锤牵引。 • 可做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 • 持续牵引的牵引重量和时间设定同牵引台重锤 牵引。 • 间歇牵引重量可从20~30kg开始逐渐增加至适 当重量,一般以不超过体重为原则。牵引时间 15~20min,间歇时间可在30秒以内进行调节, 例如牵引1min,间歇l0秒。
• 牵引疗法是将外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一定部位, 通过牵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 牵引疗法可用于脊柱和肢体,其中不同关节的 牵引术需按不同关节的结构和生理需要分别设 计和实施。
• 脊柱牵引包括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 牵引和用于颈椎病的颈椎牵引。
(一)牵引治疗
• 1、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 2、牵引的作用机制
(2) 骨盆重锤牵引
• 1) 床上重锤牵引 • 2) 牵引台重锤牵引
1) 床上重锤牵引
1) 床上重锤牵引
• 首次牵引滑轮重量每侧5kg,两侧共10kg; 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每1~ 3日增加 1~2kg,最后达到合适的重量。 • 牵引时间首次可定为1h,休息20min后继 续牵引,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延长牵引持续 时间。夜间停止牵引,以利睡眠。 • 此方法适用于需在病房绝对卧床的患者
• (1) 颈椎间盘 • (2) 椎体及其附属结构 • (3) 颈椎周围组织 • (4) 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
(1) 颈椎间盘
(完整版)牵伸技术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内翻:胫骨后肌 外翻:腓骨长、短肌
颈前屈/旋转:胸锁乳突肌 颈后伸:头半棘肌、头夹肌、斜方肌
前屈:腹直肌,腹内外斜肌 后伸:背棘肌、骶棘肌、腰髂肋肌、胸最长肌
康复治疗技术 付奕
牵伸技术(Stretching)
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 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作轻微超 过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目的
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 肌张力,改善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2.分类
①根据牵拉力量的来源: 手法牵伸 机械(电动)牵伸 自我牵伸
②根据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 被动牵伸 主动牵伸 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3.调节肌张力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牵伸时间 被动牵伸持续时间为每次15 ~ 30s,也可达30~60 每次之间要休息30s 左右;机械性牵伸每次20 ~ 30min
牵伸疗程 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3 ~ 5个 疗程
治疗反应 在康复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定期 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 参数
肩部 肘部 手腕 腰腹部 髋部 膝部 脚踝部
三角肌(前中部纤维)、喙肱肌
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纤维
三角肌中部纤维、岗上肌Fra bibliotek胸大肌
肩外旋:冈下肌、小圆肌 肩内旋: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肱三头肌
屈:桡/尺侧腕屈肌 伸:桡侧腕长/短伸肌、尺侧腕伸肌
腰大肌、髂肌
臀大肌
内收:大收肌、短收肌、长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外展: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髋屈曲位)
腘绳肌
股四头肌
关节牵伸的概念(一)

关节牵伸的概念(一)关节牵伸概念关节牵伸是一种运动疗法,通过特定的动作来拉伸和放松身体的关节和肌肉群,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关节僵硬和疼痛感,促进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表现。
相关内容关节牵伸的相关内容包括:1.动态拉伸:动态拉伸是一种较为活跃的运动方式,通过肌肉的活跃收缩和放松来实现对关节的牵伸。
常见的动态拉伸动作包括高抬腿、跳跃、摆臂等。
2.静态拉伸:静态拉伸是一种比较静止的运动方式,通过保持特定的姿势来达到对关节的牵伸。
常见的静态拉伸动作包括身体前屈、侧弯、旋转等。
3.PNF拉伸:PNF拉伸是一种结合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的方法,通过交替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动作,进一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4.自我按摩:关节牵伸还可以结合自我按摩,通过使用手指、按摩球等工具对特定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放松。
5.配合呼吸:在进行关节牵伸的过程中,配合呼吸可以增加动作的流畅性和深度。
经常练习配合呼吸的关节牵伸动作,还可以提高肺活量和身体的耐力。
6.逐渐增加强度:关节牵伸的强度应该逐渐增加,从轻柔的运动开始,慢慢增加拉伸的幅度和时间。
避免过度拉伸或剧烈运动导致损伤。
7.身体热身:在进行关节牵伸之前,应进行适当的身体热身运动,如轻柔的跑步、跳绳等,以提高肌肉的温度和柔韧性。
8.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情况和需求,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关节牵伸动作。
如果有特殊的健康问题或运动伤害史,应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9.定期练习:关节牵伸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定期练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每天花几分钟进行关节牵伸,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感,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关节牵伸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治疗之肌肉牵伸技术

02
03
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与患者 的沟通,关注患者感受,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 殊人群,应更加谨慎地 选择牵伸力度和方法。
04
治疗师应不断学习和提 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确 保治疗安全有效。
常见问题解答
牵伸过程中感到疼痛怎么办?答
牵伸治疗需要多长时间?答
应立即停止牵伸,调整力度和角度,如疼 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后相关指标数据。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处理,比较不同组别、时间点的
差异,探究影响因素。
可视化展示
利用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 数据分析结果,便于理解和交流。
持续改进策略制定和实施路径
问题识别
根据效果评估结果,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之处。
策略制定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策略,包 括优化牵伸方案、加强患者教育等。
程度。
肌肉活动度指标
通过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 长度变化,评估牵伸对肌肉活
动度的影响。
疼痛与不适感指标
记录患者在牵伸过程中的疼痛 程度和不适感,以评估牵伸的
耐受性和安全性。
功能改善指标
结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 表现,评估牵伸对肌肉功能改
善的效果。
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方法
数据收集
采用标准化问卷、量表和测试方 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牵伸前
阐述牵伸反射的生理机制, 了解牵伸刺激对肌肉张力 的影响。
力学原理及应用
力的平衡与传递
01
分析肌肉牵伸过程中力的平衡与传递规律,探讨如何减小牵伸
阻力。
关节运动学
02
研究关节的运动学特性,了解关节活动范围与肌肉牵伸的关系。
第七章 牵伸

式中: T 为纤维间的摩擦力; T1 为纤维间的抱合力;P 为纤维间 的正压力; 为纤维间的摩擦系数。 摩擦力界的分布就是 T0 的分布。
二、影响摩擦力界的因素
1.压力 压力P 2.罗拉直径 罗拉直径 ,P不变 曲线峰值
T0 T T1
T P
(一)影响纵向摩擦力界分布曲线的因素
力界长度
区中附加摩擦力界的分布以及喂入须条的宽度、厚度等。
(1)隔距和牵伸力的关系:随着罗拉隔距
,牵伸力逐渐
,但罗
拉隔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牵伸力几乎不受影响。
(2)喂入须条负荷增加时,摩擦力界长度扩展,牵伸力变大;
(3)牵伸区中带有附加摩擦力界时,牵伸力增大。
3.纱条结构与纤维性质
组成须条的纤维性质不同,牵伸力大小也不同: ( 1 )若纤维长度长,则须条牵伸时,快速纤维将在较长的长度受到摩擦阻 力,所以牵伸力大; ( 2 )若纤维细度细,则同样特数的须条截面中纤维根数多,同时接触的纤 维数量较多,接触面积大,纤维间的抱合力一般也较大,所以牵伸力大; ( 3 )染色纤维因其表面有浮色,表面发涩,使纤维间的摩擦系数增大,使 牵伸力增大; ( 4 )纤维的平行伸直度差,使纤维相互交叉纠缠,摩擦力较大,牵伸力也 大。
四、牵伸效率
D 100% E
1 ,D ,纤维散失;
1, D ,出现滑溜,没有有效握持。
牵伸配合率=
1
五、总牵伸和部分牵伸
总牵伸等于各部分牵伸的连乘积,即:
E E1 E2 V2 V3 V3 V1 V2 V1
式中:E—总牵伸;E1—后区牵伸;E2—前区牵伸。
快速纤维与该纤维的接触几率为:A(X)/N(X);
慢速纤维与该纤维的接触几率为:B(X)/N(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伸与并合讲座牵伸主要发生在并条(针梳)、粗纱、细纱等工序上,其中,并条和针梳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牵伸和并合。
第二节牵伸装置作用分析一、棉并条的牵伸形式(短纤维纺并条机)(一)简单罗拉牵伸(直线牵伸)----连续牵伸和双区牵伸1.四罗拉连续牵伸及双区牵伸装置2.四上四下的简单罗拉连续牵伸特点:(1)机构简单(2)牵伸分配是逐渐增大的,E1>E2>E3缺点:第二、第三皮辊的滑溜率大。
原因:第二和第三皮辊的位置既是后区的引导皮辊又是前区的握持皮辊,降低了牵伸效率,破坏了产品的均匀度。
2.双区牵伸特点:中区牵伸E2=1,牵伸主要由第一和第三牵伸区承担E1>E3,第二、第三罗拉分担了上述第二罗拉的作用,故滑溜率减小。
(二)曲线牵伸曲线牵伸是简单罗拉牵伸的变形。
它是一对罗拉钳口布置的形式和位置的改变,使须条在牵伸区中的通道成为曲线----曲线牵伸。
1.牵伸罗拉钳口的基本形式(1)简单钳口:一根罗拉上面一根皮辊(2)双钳口:ⅰ倒品字钳口形式:一根罗拉上面二根皮辊。
ⅱ品字形钳口:二根罗拉上面一根皮辊。
五上三下曲线牵伸五上三下曲线牵伸五上四下曲线牵伸三上四下曲线牵伸形式:将四上四下形式的第二、第三皮辊改成一个大皮辊,骑跨在第二、第三罗拉中间。
(2)五上三下型:多皮辊型曲线牵伸(3)压力棒曲线牵伸.三上三下(或四上四下)压力棒型A272E型3.各种曲线牵伸的特点:(甲)三上四下式;(乙)前钳口为二上一下,牵伸形式四上四下;(丙)前钳口为一上二下,牵伸形式三上五下;(丁)前钳口为二上一下,附加导向皮辊→五上四下。
(图中阴影为品字形一上二下罗拉皮辊形式)。
(1)三上四下(二十年代国内广泛应用)①采用双区牵伸工艺大皮辊运转平稳,第二、三钳口打滑率小。
②主牵伸握持距较大,故Ⅱ、Ⅲ二只罗拉采用小直径(可减少握持距)。
R前=⌒AB+⌒BC,R后=⌒DE+⌒EF第二罗拉提高有利于加强后部摩擦力界(纤维和罗拉的接触弧增加)稍可弥补握持距大的不足,故在中速下,前罗拉直径不大时,当能适合于较短纤维(25mm左右)(主牵伸大弥补的是使前钳口向后移即在前图中的乙、丙两种形式)。
③不适合高速(握持距大,须条不易做到沿前钳口切向进入前钳口----存在包围弧罗拉握持距对纤维长度适应性差。
④小罗拉易绕棉。
⑤不适合轻定量,因曲线牵伸处需要较大的牵伸力。
牵伸力过小,包围弧上摩擦力界小。
⑥后区包围弧虽不利于纤维变速点的集中向前,但有利于前弯钩的伸直。
前置式(主牵伸区在前),牵伸能力大,后区使纤维伸直平行,因而牵伸可大,适合于各道并条。
后移式(主牵伸区在后),主牵伸纤维量大,摩擦力界扩展,有利于加工较短纤维且牵伸力大,有利于伸直后弯钩,故适合于第二道并条(梳棉机生条以后弯钩居多)。
(2)五上三下(七十年代国外的形式)如:西德Zinser青泽720/2型,其特点是:①结构简单罗拉成为三根,简化传动,调节方便,短纤维长度的少量变化,可不动罗拉而移皮辊解决(皮辊位置改变后,罗拉钳口的握持距也随之变化)。
②适合高速罗拉直径大,反包围弧小或没有,前皮辊起导面作用,使须条倾斜向下进入喇叭口而不是水平折转90°,不易堵塞喇叭口和棉网破裂。
③皮辊上的包围弧有利于加强摩擦力界,产品较为均匀。
④对纤维长度的适应性较强,因为罗拉少故长纤维拉得开,且由于采用多皮辊,中间几个皮辊的直径较小,故罗拉握持距易缩小,适合于短纤维。
对不同长度纤维可用不同直径的皮辊,以改变其包围弧长度。
(3)压力棒牵伸(当前国外高速并条机广为采用)如:国产A272E、国外Platt740等,其特点是:在三上三下或四上四下的牵伸装置的前牵伸区内加装一根弧形铝棒。
①用回转半圆形压力棒,产生附加摩擦力界,有利于控制纤维及伸直纤维。
②对纤维长度的适应性好,压力棒可调,随中上罗拉移动,短纤维时向前,长纤维时向后,以调节附加摩擦力界的大小和强弱。
压力棒加压方式:固定式、摇动式(摇臂加压的摇架上,加有弹簧片)。
压力棒两端用一个半安架套在中皮辊的轴承套,使压力棒和中皮辊成为一个整体,可随中皮辊的中心摆动。
压力棒牵伸装置的结构如下:某压力棒牵伸式并条机的牵伸机构示意图③压力棒对纱条的法向压力有自调作用。
T2---牵伸力、T1---纱条张力、μ---摩擦系数、N---压力棒对须条的法向压力、θ---须条在压力棒表面的包围角。
粗片段通过时牵伸力大,易把浮游纤维带走,提早变速。
压力棒上抬,法向压力增大,后部摩擦力界强度增加。
为了防止牵伸力过大,而牵不开。
有弹簧片使压力棒上抬,缓和牵伸力的变化,粗段通过。
④握持距较大,但附加摩擦力界弥补了其不足。
压力棒的前后位置高低位置是可调的。
⑤反包围弧很小或没有。
缺点:后区第三罗拉上的反包围弧扩大了前钳口附加的摩擦力界,不利于变速点向前集中,变速点离前钳口较远,但有利于前弯钩的伸直。
第二罗拉适当抬高,有利于加强前区包围弧,且有利于减小后区反包围弧。
第二罗拉采用小直径,可缩小前区罗拉握持距,以适合纺更短的原棉,三上四下也可把主牵伸区放在后区,后罗拉为双钳口(称为后移式,而第一种为前置式),其优点是后区喂入纤维量大,故牵伸力大摩擦力界有利于纤维的伸直和减小张力,但失去双区牵伸的特点。
其衍生机构为三上五下式,多皮辊曲线牵伸,五上三下,五上四下,优点是任何位置比较合理,减少或避免反包围弧,结构简单(罗拉少),对纤维长度的适应性更大,对纤维控制更好。
压力棒式曲线牵伸:压力棒不回转(也有转的)与中皮辊连接为一体,并一起可绕中下罗拉转动,以调节握持距。
压力棒有固定式和可摆动式。
优点:不必调节罗拉隔距,牵伸区摩擦力界进一步改进,对纤维控制好,握持距可比三上四下大些,故对纤维长度的适应性更好。
(4)双皮圈牵伸皮圈牵伸可分单皮圈牵伸与双皮圈牵伸两种,现在以采用双皮圈牵伸为多,一般细纱机采用双皮圈、摆动弹簧销、摇架加压的大牵伸装置,如右上图所示。
双皮圈牵伸装置是用双皮圈来控制浮游纤维运动的。
上、下皮圈的工作面对须条直接接触,产生一定的摩擦力界,且可大大加强牵伸区中部摩擦力界,同时其控制面大,摩擦力界较为均匀,如右下图所示:这种摩擦力界分布能阻止纤维提早变速,使纤维变速点分布向前钳口集中,从而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皮圈摩擦力界布置的关键:(1))浮游区长度(2))皮圈钳口(3))中部压力的大小及稳定ⅰ销子形式(销子的外形影响皮圈对纤维的控制和运动)ⅱ皮圈销开口开口的大小:①上下销的握持力②影响了中部皮圈对纤维的控制③也影响了牵伸力的大小和纤维运动。
ⅲ浮游区长度浮游区长度下降,纤维变速点集中,未被控制的纤维数少,纤维控制得到加强,纱不匀降低。
如浮游区↓↓,则牵伸力↑↑,易牵不开。
掌握短纤纺牵伸机构的形式,重点掌握压力棒及双皮圈牵伸机构的特点。
摩擦力界分布二、长纤维的牵伸形式1、并条(针梳)机的牵伸形式长纤维并条机就是用于纺毛、麻绢及毛型化纤的针梳机。
因纤维长度较长(L≥60-70mm,Lmax>200mm)。
故前后罗拉间的隔距较大,R>200mm,但也存在一些较短纤维。
如果在前后罗拉间不设置任何机构,则这些短的纤维在牵伸区经过的浮游时间较长,不受任何机构控制,纤维的运动将是很不稳定的,也不可能向前钳口靠拢和集中,因此必须设置装置来控制纤维的运动。
在长纤维加工中,该装置一般是针板(或称针排)。
(一)针板牵伸机构1.针板牵伸的特点①控制区长度长,摩擦力界形态较好。
②控制机构的运动方向与纤维运动方向一致。
针板的速度一般略大于后罗拉转速,后钳口的摩擦力界能够逐渐向前扩展且均匀。
③针面间有较大的容纤量,适于加工定量大的。
④横向摩擦力界也较均匀,防止纤维扩散。
⑤对纤维还有一定的梳理作用,有利于纤维的伸直。
2.缺点:①针板运动在出控制区时上下运动,周期性变化影响不匀。
②机构复杂。
③针板下降时的相对停顿妨碍纤维的正常运动。
④速度受限于针板,机件易损害。
⑤如果是单针式的易产生超针现象。
3.影响摩擦力界的因素①梳针号数(直径d),②梳针密度(根据产品改变),以上两者影响纤维在针间所受的压力。
③针板间距(决定纵向针密),④喂入纤维量,⑤纤维的性质(L、μ)。
(二)双皮圈(板)牵伸机构:双皮圈(板)牵伸机构装置在毛、麻纺上有应用,如下图即为BR221型并条机的牵伸机构。
特点:(1)采用曲线牵伸,中部摩擦力界是连续的。
(2)牵伸区域较大(比针梳机的针区长度大),摩擦力界强度较强。
(3)车速较高,Vmax=250米/分。
(对纤维损伤小)。
(三)其它牵伸装置1.锯齿罗拉式牵伸装置---毛纺上用特点:(1)锯齿在整个宽度上按上下、左右互相插上,按螺旋交替排列,故摩擦力界和对纤维的控制较为稳定,(2)适合高速(无针板),(3)具有针板和针筒,牵伸装置的作用,但对纤维没有平托作用,(4)无控制区还较大,梳理作用不如针板。
(四)双皮圈欠伸机构(细纱机、粗纱机)形式和特点基本上和短纤维,但大多采用滑溜牵伸,即上皮辊开一凹槽,使纤维不受到中罗拉钳口握持,而只受到皮圈的握持,故纤维从中可以顺利地抽引出来。
特点:(1)变速点分布向前集中,且较稳定,故牵伸倍数较大(15-30倍),因销子可接近前钳口,且皮圈的摩擦力界是连续的。
(2)皮圈钳口握持力的大小可调节其开口大小,且皮圈钳口对纤维的握持力有一定自调作用。
弹簧摆动上销、弧形曲面下销(3)后区纤维的运动控制可适当利用粗纱的捻度。
(4)不适于加工很粗的产品(因有分层现象,故不能用于并条)。
皮圈摩擦力界:双皮圈摩擦力界布置的关键在于:(1)浮游区长度(2)皮圈钳口(3)中部压力的大小及稳定ⅰ销子形式(销子的外形影响皮圈对纤维的控制和运动)ⅱ皮圈销开口开口的大小:①上下销的握持力②影响了中部皮圈对纤维的控制③也影响了牵伸力的大小和纤维运动。
皮圈开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纺纱支的高低ⅲ浮游区长度浮游区长度下降,纤维变速点集中,未被控制的纤维数少,纤维控制得到加强,纱不匀降低。
如浮游区↓↓,则牵伸力↑↑,易牵不开,出硬头。
INA -V型牵伸此牵伸形式80年代中前期开始应用,主要在细纱牵伸中,因其后区罗拉的特别布置,使其后区的牵伸倍数可以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细纱的牵伸能力,适纺高支纱。
(五)轻质辊+捻度①充分利用捻度控制纤维运动②减少捻回重分布。
(六)针圈式欠伸机构针辊的作用:(1)起到摩擦力界作用,控制纤维,(2)梳理、伸直纤维。
掌握长纤纺牵伸机构形式,重点针梳机,双皮圈(细纱)牵伸机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