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业务规范

合集下载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一、历史的回顾1. 初创阶段1950年3月1日中央气象台成立,中央气象局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台站稀少、通信落后(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的条件下,开展了全国天气预报工作,天气预报技术主要是天气图分析和预报。

2. 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制定《1956年—1967年气象事业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服务的思想和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方针。

从1958年开始,一方面,气象事业有所发展,建立大量的气象站,无线通信向有线通信转变,开展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正压过滤涡度方程模式”于1960年4月在中央气象台投入业务,1965年3月向全国台站发布48小时500百帕天气形势预报;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及以后的极左指导思想对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以群为主”、“以土为主“、”以小为主“的技术原则,否定天气图,是天气预报技术上的倒退。

3.“文化大革命”阶段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劳动,天气预报技术几乎无进展,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第一,1970年中央台建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和应用业务,此后,各省建立了该项业务;第二,通信系统有所改进,1974年10月1日北京气象传真广播正式开始。

4. 大发展阶段(1)气象通信系统有了长足进展●1980年建成北京—区域中心的自动转报系统●1991年升级为计算机广域网●1997年完成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系统(2)数值预报业务大发展1978年底,中央气象局确立了以数值分析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在这条路线指引下,NWP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2月北半球大B模式、4月有限区域小B模式投入业务—起步—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1991年6月北半球和全球谱模式T42L9投入业务●1995年6月升级为T63L16●1997年6月升级为T106L19●2002年3月更新为T213L31—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有限区域模式1991年为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875°)●1995年6月升级为H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1998年水平分辨率达到0.5°●2002年将提高到0.25°— 1996年建立了台风数值预报业务— 1997年华北地区区域中尺度模式投入业务— 1998年建立了核污染扩散预报模式— 2001年建立了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 2002年建立了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一个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建立和运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1. 引言天气预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有助于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为了统一天气预报信息的表达,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各国家通常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本文将就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业务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2. 定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指通过特定的词语和表述来描述天气的预报等级。

这些等级用语通常与具体的天气现象和预警级别相关联,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天气情况和危险程度。

3. 等级用语规定3.1 天气现象等级用语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是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制定的等级描述,用于向公众传达天气的变化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等级用语:•晴:表示天空晴朗,没有云层覆盖。

•多云:表示天空部分被云层覆盖,但阳光仍然可见。

•阴:表示天空被云层完全覆盖,阳光无法穿透云层。

•雨:表示降水现象,通常指轻度、中度或大量降水。

•雪:表示降雪现象,可以根据降雪的强度和范围分为不同级别。

•雾:表示大范围的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物。

3.2 预警级别用语预警级别用语是指用于向公众传达气象灾害或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程度的词语。

以下是常见的预警级别用语:•蓝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轻微不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出现的有较强风险的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橙色预警:表示预计会出现的较强风险天气,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

•红色预警:表示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 使用规范为了保证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下是几点使用规范:•保持简洁明了:用语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不常见的词汇,以确保广大公众能够容易理解。

•规范描述天气现象:对于各种天气现象,应明确描述其特征和强度,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达,如。

江苏天气预报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样卷-附答案)

江苏天气预报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样卷-附答案)

2007年全省天气预报业务技能竞赛Array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卷(110分)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 44分)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2.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3.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等几方面。

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明确规定: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我国对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6.就精细天气预报而言,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7.《关于传输城镇天气预报的通知》要求:全国城镇天气预报每天传输2次:各省(区、市)早晨7:30前(北京时,下同)将24、48、72小时三天预报(分08时-20时,20时-08时两段)发往北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7: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每日下午15:00前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48、72、96、120小时五天预报、下午16:30前将其它城镇五天预报(分20时-08时,08时-20时两段)发往北京,下午16: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

8.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中,对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9. 业务运行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采用体积扫描的方式观测。

10.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还可以进行较大范围降水的定量估测,获取降水和降水云体的风场结构。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

气象局预报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及时的原则,遵循气象科学规律,提高预报技术水平,确保预报质量。

第三条气象局负责全国气象预报工作的管理,各级气象局应当设立预报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预报工作。

第四条气象预报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传统预报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二、预报业务第五条气象预报业务包括天气 forecast、气候 forecast和气象灾害 forecast。

第六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根据不同预报周期、不同地区、不同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业务计划,确保预报业务的全面开展。

第七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加强预报技术研究和预报产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预报水平。

第八条气象预报业务应当建立健全预报质量控制体系,对预报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确保预报准确率。

三、预报发布第九条气象预报发布应当遵循及时、准确、权威、公正的原则。

第十条气象预报发布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

各级气象局应当加强预报传播渠道建设,提高预报传播效率。

第十一条气象预报发布前,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预报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第十二条气象预报发布后,应当对预报准确性和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预报工作。

四、预报服务第十三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十四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预报产品和服务。

第十五条气象预报服务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气象预报业务,提高我国气象预报的国际地位。

五、预报人员第十六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第十七条气象预报人员应当勤奋工作,严格遵守预报工作制度,提高预报准确率。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业务管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关于下发《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我司组织制定了《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现将该规定下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试行)二○○五年六月十七日附件: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壹、总则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壹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警报的壹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能够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仍是预警信号,均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

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壹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

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能够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能够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于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

全国天气预报会商业务规定(试行)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业务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是气象部门讨论沟通预报思路、交流预报技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

为组织做好电视会商工作,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定期进行的各类全国性天气预报业务电视会商(以下简称常规会商)和根据天气形势及任务需要临时组织的全国性专题预报电视会商(以下简称专题会商)工作。

第二章会商的种类第三条常规会商包括全国早间天气会商、全国中期旬预报会商、定期组织的针对重要节日及重大气象服务任务的全国重大天气会商。

第四条专题会商是指根据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临时组织的天气会商。

第三章会商的组织第五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天气预报会商的组织工作。

除常规会商外,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任务时,国家气象中心可视情况组织专题会商;在此情况下局应急办、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和预报与网络司也可要求国家气象中心组织专题会商。

各省如遇紧急、突发的任务,需与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会商时,应优先采取电话会商。

如确需电视会商的,可提前与气象中心联系建议其组织安排专题电视会商。

第六条当专题会商与常规会商在时间上冲突时,可在常规会商中增加专题会商内容,如两种会商不能合并组织的,一般应优先安排专题会商。

第七条各相关职能司和省局要求临时安排专题会商时,一般应提前四个小时以上通知国家气象中心(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任务的应急会商除外)。

国家气象中心在接到通知后,通过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相关省气象台联系确定专题会商时间。

第八条国家气象中心在确定组织专题会商后,应及时将会商内容和会商时间通知相关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气象台,要求相关单位做好准备。

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视情况报告有关职能部门。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应将新增的专题会商填写到一周会商安排中。

第四章会商的准备第九条国家气象中心根据天气系统演变特点并紧密结合预报服务需求确定天气会商内容和会商发言单位,一般应提前三个小时以上告知各会商发言单位的会商重点,要求其做好发言准备。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2013年安徽省气象局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业务规范部分)

2013年安徽省气象局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业务规范部分)

6.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D )A .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 B.不满足地转平衡,满足静力平衡 C. 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 D.不满足地转平衡,不满足静力平衡 7.条件不稳定与位势不稳定的判据分别是:(B ) A .δθse /δZ <0 , γd>γ>γm B. γd>γ>γm , δθse /δZ <0 C.δθse /δZ 〉0 ,γd 〈γ〈γm D. γd 〈γ〈γm , δθse /δZ 〉08.地球上大气波动按照波长可划分为:( B ) A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B .超长波 长波 短波C .长波 中波 短波 D.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9. 我国对在经度( D )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A .130 B.140 C.150 D.180 10. 在SA 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产品的最高显示分辨率为(C )。

A.0.25 kmB. 0.5 kmC. 1 kmD. 2 km11.高空急流出口区的次级环流在热力性质与性质转换方向的基本特征是( B )A.B.高空急流出口区为反热力环流,位能向动能转换C.D.高空急流出口区为正热力环流,位能向动能转换12.在螺旋度与暴雨落区中, P 坐标系的垂直螺旋度可以认为是( B )A. 一种特殊的暴雨天气学模型B.相对涡度与垂直速度乘积的有约束条件的垂直积分C.一种暴雨中尺度数值模式D.相对涡度与垂直速度乘积的无约束条件的垂直积分13.大气环流中,( A )使低纬度地区多余的西风角动量向北输送。

A. 东北—西南向的槽脊和涡旋B.西北—东南向的槽脊和涡旋C. 东西对称的瞬变涡旋D. 东西对称的定常涡旋14.在北纬45度处向东发射一枚导弹,导弹水平速度u0=1000米/秒,飞行了1000千米,导弹大约( 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临近预报的具体规定 预计有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随时制作和发布,每小时更新一 次;当天气系统变化或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随时更新 灾害性天气警报 短时预报的具体规定 在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期及汛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制作和 发布3次,时次为06、12、18时(地方时)。 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 短期预报的具体规定 每天2次,时次为08、20时 灾害性天气落区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
精细天气预报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而言,就是短期预报要明确灾 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 置和强度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3.精细天气预报制作 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报项目11项、预报空间分辨率 、预报时间 分辨率(0—24、24—48、48—72小时预报,不同预报的时间间隔不 同,12、24小时为共有间隔) 、预报制作(每天早晨、下午制作和发 布2次 )和发布时次(08、20 ) 灾害性天气及与气象相关灾害预报:规定种类为22类、临近预报 (0—2小时)、短时预报(0-6小时 )、短期预报(0-72小时 ),对 预报制作和发布时次、预报内容、预报形式(文本、图表)有明确规定, 但其预报内容要求相同:明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影响区域和时 间等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4.精细天气预报发布 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发布 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通过插播的方式及时播出 气象及相关灾害预警信息必须在告知公众之前报告政府和有关部门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5.精细天气预报检验 各项预报、警报产品都要进行质量检验 预报检验工作要每天实时进行 常规预报检验:对常规要素预报中的降水等级预报检验TS评分、 漏报率和空报率;对降水量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对 温度预报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准确率 气象灾害预报检验:对各类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检验TS评分、漏 报率、空报率以及提前发布正确预报警报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检验依据: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所 有气象站观测资料、灾情调查资料作为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检验(包括 空报和漏报)
四川省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
二○○七年十月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一、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主要内容
1
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2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3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
4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
5
《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四川省气象局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⑺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预报 大风预报、大风警报、大风预警信号 ⑻沙尘暴预报 沙尘天气预报、沙尘暴警报、沙尘暴预警信号 ⑼冰雹预报 冰雹预报、冰雹警报和冰雹预警信号 ⑽雪灾预报 雪灾预报、雪灾警报和雪灾预警信号 ⑾道路结冰预报 道路结冰预报、道路结冰警报和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⑿霜冻预报 霜冻预报、霜冻警报 ⒀灰霾预报 灰霾预报、灰霾警报 ⒁城市内涝预报 城市内涝预报、城市内涝警报 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气象警报 ⒃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 森林(草原)高火险预报、森林(草原)高火险警报 ⒄城市高火险预报 城市高火险预报、城市高火险警报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四、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
1.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其中0-2小 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2.重点:监测和预警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雷雨大风、龙卷、 雷电、下击暴流、雪暴等9种灾害性天气
3.业务分工:各级气象台站分别负责发布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的 灾害性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2.等级用语 ⑴热带气旋预报 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 ⑵暴雨预报 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 ⑶高温预报 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 ⑷寒潮预报 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 ⑸大雾预报 大雾预报、大雾警报、大雾预警信号 ⑹雷雨大风预报 雷雨大风预报、雷雨大风警报、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一、天气预报业务有关规定主要内容
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6
(试行)
7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8
沙尘天气预警业务服务暂行规定(修订)
9
全国七大江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10
城镇天气预报传输规定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1.精细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拉动、积极行动的原则 坚持客观预报、主观能动的原则 坚持强化指导、精细定量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稳步发展的原则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二、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
2.精细天气预报的内涵 “精”——是指天气预报要精确,准确率要高,是开展精细天气预 报的前提和条件 “细”——是指气象要素和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 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是精细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精细天气预报对常规气象要素预报而言,就是制作数值天气预报可 用时效内所有需要地点的预报
本规范2006年7月1日起试行
四川省气象局
天气预报业务规定
三、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1.总则 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 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 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预报用语的组成: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 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种类:热带气旋、暴雨、城市内涝、地质灾害、 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17类 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