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合集下载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保护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品德、才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的定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侮辱、诽谤的权利。

2.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2)法人的名称、标志、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3)公民、法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权利。

3. 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2)诽谤: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3)侵犯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违法行为等,损害他人名誉。

4. 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偿损失;④赔礼道歉。

(2)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三、名誉权的保护措施1. 公民自我保护(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名誉权的法律规定;(2)遇到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参与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社会舆论监督(1)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2)社会各界要关注名誉权保护,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3. 法律援助(1)为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名誉权;(2)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诋毁是指人以书面、口头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或声誉,并给他人带来持久的恶劣影响的行为,是一种以诋毁他人名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可能判处诋毁罪:一、有明确的诋毁行为;发表咒骂、谩骂内容,或者具体指向他人的言论,毁损他人的名誉和声誉,给他人带来恶果。

二、严重贬损社会形象;通过诋毁,严重的贬损他人的形象,比如散布不实的传闻、做出谣言、张贴公开的不雅照片等,严重地损害他人名誉。

三、造成严重影响;诋毁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致使他人失去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甚至还可能招致他人精神上的痛苦。

四、有犯罪准备;行凶者为了诋毁他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犯罪准备,如收集信息、策划等,与其他侵占财物有所不同,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诋毁行为就可以判处诋毁罪,必须具备犯罪准备这一特征。

五、他人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诋毁行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此情况下,侵害者必须负责付出法律上的责任,以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犯诋毁罪必须满足以上条件方可对犯罪者予以依法惩处。

这不仅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对社会形象的一种有效负责。

在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过程中,法律制定者加强了对诋毁犯的处罚,以维护人民的和平生活,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安定。

在讨论了诋毁罪立案标准后,必须指出,诋毁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人都不可以不重视,因为它破坏了法律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也破坏了国家规定的正常生活秩序。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维护公正的法治秩序,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诋毁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令人难以原谅,因此在立案审查时,不仅要根据上述标准,还必须要求犯罪者以独立的和合理的论据阐明自己的犯罪行为,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

立案审查必须严肃和公正,以便达到法律要求,使犯罪者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谣言和诽谤的困扰。

造谣诽谤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详细阐述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

一、民事责任1. 恢复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的,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如果造谣诽谤他人,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2. 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造谣诽谤他人,给被侵权人造成名誉、精神等方面的损失,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民事诉讼被侵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侵权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没有侵权行为。

二、行政责任1. 警告、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 行政拘留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诽谤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侵权人进行行政拘留。

三、刑事责任1. 侮辱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暴力侮辱、暴力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法律后果的影响1. 个人名誉受损造谣诽谤他人,会使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给其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上门骂人法律规定(3篇)

上门骂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尊严。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出于个人情绪或误解,采取上门骂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邻里和谐,也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本文将对上门骂人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上门骂人的法律性质1. 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如果上门骂人在骂人的过程中故意毁坏他人财物,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4.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是指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情节严重的行为。

如果上门骂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进入他人住宅,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

二、上门骂人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上门骂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名誉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 刑事责任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上门骂人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如果上门骂人的行为未构成犯罪,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人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三、应对上门骂人的策略1. 保持冷静,不要激化矛盾面对上门骂人,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

避免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或言语对抗,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2. 记录证据,保护自身权益在骂人的过程中,尽量记录下侵权人的言行,包括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以便事后维权。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个人的言论也越来越容易传播和扩散。

然而,有些人滥用了这种自由,发表了不当的言论,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和困扰。

在法律的保护下,这些不当言论的发表者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首先,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诽谤罪。

诽谤是指以文字、口头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发表了虚假的言论,诋毁了他人的名誉,那么被诋毁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诽谤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诽谤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其次,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侮辱罪。

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羞辱或嘲笑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发表了侮辱性的言论,羞辱了他人的尊严,那么被侮辱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侮辱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侮辱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此外,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隐私侵犯罪。

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和个人感情等。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公布了他人的隐私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那么被侵犯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隐私侵犯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隐私侵犯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此外,发表不当言论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安定,煽动仇恨或者暴力。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涉及种族、宗教或者政治敏感问题时,不当言论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法律对于这种言论也给予了严厉的制裁。

发表者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包括煽动仇恨罪、煽动暴力罪等,一旦被判定有罪,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刑罚。

总之,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尽管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但是个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伤害他人。

在言论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

在发表言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避免发表不当言论,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如果⾃⼰污蔑诽谤他⼈,对他⼈的⼀些名誉权遭受到损失的话,那么⾃⼰肯定要⾯临法律责任承担,对⽅很可能会起诉⾃⼰,那么到时候如何处理?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根据《刑法》第⼆百四⼗六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违反治安⾏政法规的诽谤⾏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报案,公安机关可以调查。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你的内容进⾏公证,作为指控对⽅的证据。

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后,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论是否构成犯罪,你都可以利⽤这些证据,要求对⽅道歉并赔偿损失。

为了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刑法规定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受害⼈及其法定代理⼈不去法院起诉的,当事⼈将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名誉侵权⾏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对于侮辱⾏为引起被害⼈精神失常甚⾄⾃杀⾝亡等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检察机关⼀样可以⾃主介⼊调查,并追究当事⼈的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就是相关的回答,如果对⽅污蔑诽谤⾃⼰的话,那么应该及时的收集证据,这个可以是聊天记录,也可以是⼀些其他的证据材料,然后⾃⼰需要向⼈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可以咨询店铺相关律师。

诽谤污蔑罪法律规定(3篇)

诽谤污蔑罪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诽谤污蔑罪是指行为人以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名誉是社会对特定自然人的品德、才能、功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法律高度重视对名誉权的保护,对诽谤污蔑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本文将详细阐述诽谤污蔑罪的法律规定,包括构成要件、刑事责任、法律责任等方面。

二、诽谤污蔑罪的构成要件1. 客体要件诽谤污蔑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即名誉权。

名誉权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是指个人在社会上享有的良好评价和尊严。

2. 客观要件诽谤污蔑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行为人实施了诽谤行为。

诽谤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虚假事实是指与客观事实不符的事实,可以是部分事实,也可以是全部事实。

(2)行为人的诽谤行为造成了他人名誉的损害。

名誉损害是指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 主观要件诽谤污蔑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具体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

4. 主体要件诽谤污蔑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三、诽谤污蔑罪的刑事责任1. 犯罪构成诽谤污蔑罪的犯罪构成包括以下四个要件:(1)客体要件:他人的人格尊严,即名誉权。

(2)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诽谤行为,并造成了他人名誉的损害。

(3)主观要件: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4)主体要件: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犯罪形态诽谤污蔑罪的犯罪形态包括以下几种:(1)诽谤罪:指行为人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诽谤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诽谤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行为。

(3)诽谤罪中止: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污蔑她人名誉权会被拘留,一般就是五天以上十天一下,还要进行罚款。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一些纠纷,哪怕是进行骂对方没有动手都是违法的行为。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
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生而就有的,跟年龄、金钱和性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一般侵犯名誉权都不会赔钱的,都是进行赔礼道歉或者是恢复名誉权。

虽然算不上刑事案件,但是也会受到治安处罚,只要进入公安局派出所,都会留有案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