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1000字1.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请简要分析其意境所表达的主题。

2. 诗人在《水调歌头》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鲜明。

请举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并简述其效果。

3. 苏轼的《水调歌头》选用了特殊的词调,与之前的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词调的特点,并探究其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4. 《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结合诗句,探讨其意义,并阐述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5. 在《水调歌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实例作一对比分析。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之祖”,影响至今。

请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其为后世诗词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7. 读完《水调歌头》,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作一篇心得体会。

8. 《水调歌头》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请分析诗句中的时代元素,并探究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9.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举例说明这种意象表现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一生的代表诗篇。

请结合诗句和个人见解,探讨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11.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无常变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表达方式显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请通过阅读《水调歌头》,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和。

(3 分)6.(3 分)时间缘由3、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4.、全词以“__________”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_________ 的情致。

(2)、明月旷达的胸怀和乐观)5.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3 如李白的《静夜思》。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上下阙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写明月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8、(2017·遵义中考)水调歌头(4分)2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分9.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答: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写了出来,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0.说说“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想到月宫去,却又彷徨。

反映了作者想超脱尘世而又热爱人间的激烈的内心矛盾。

11.(2017年·遵义改编)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弄”的表达效果。

答:“弄”是玩弄、欣赏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2、(2017·遵义中考)水调歌头(4分) 2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分)22、“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1分)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1分)(共2分)13、2011年河北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

《水调歌头》中考试题汇编(选择题)

《水调歌头》中考试题汇编(选择题)

1、(2019红桥三模)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落寞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2020南开期中)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B.这首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情感平和;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无任何想象,情感真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细腻婉约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D.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最新版)1000字《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使用了具有富有韵律感的长调,以及动情的抒情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清新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观念。

在中考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这首诗的相关试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的赏析以及中考可能会考的试题。

首先,我们来阅读这首诗的全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满地花枝俏,著酒满川流。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水调歌头》通篇文句流畅、音律优美,气势恢宏,里面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和符号主义,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用词、修辞手法以及主题思想:词语分析:1.丙辰: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2.满地花枝俏:指花开得很繁茂,及其艳丽。

3.著酒满川流:以饮酒的方式象征人生,把大瓢酒倒入满川之中,意喻浩荡人生中有喜怒哀乐,一切皆可以饮之以解忧。

4.把酒:饮酒;盈袖:指花、草等自然界中所以能散发出的迷人的气息。

5.不消魂:解释为“不在酒醉的情况下也能够感触到的美好”。

魂,在此指感触心灵的美好。

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的风景象征时间转移的不可逆性,说明时间的流逝,人的青春的飞逝。

作品特色:1.文句流畅,音律优美《水调歌头》这首诗的整体韵律非常流畅优美,具有浓郁的韵律感,文句之间的音韵相似而不雷同,显得十分悦耳动听。

2.丰富的比兴手法和符号主义在这首诗中,苏轼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借助自然界中的万物来比喻人生的喜怒哀乐,表现了深刻、独特的人生感悟。

3.充满诗意的哲理性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流连于饮酒欢乐之中的诗人,他墨染宫眉,人间重晚晴。

诗人以一种激越、缠绵、深邃的语言来赞叹生命,在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拥抱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反思内心的真实、外界的现实与生命的本质。

中考可能考的试题:1.请简述《水调歌头》整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水调歌头》苏轼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背景】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疆中考题)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新疆中考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的小序介绍了作词的背景。

该词作于丙辰年,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下片从写月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C.这首词的情感复杂,有问月的低回婉转,有“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有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有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等。

D.本词富有浪漫主文气息,表现了佳节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的佳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答案:
13C。

《水调歌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水调歌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水调歌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本词上片缠绵悱恻,写对月怀人,描绘出作者对“天上”“人间”的矛盾心理;下片乐观旷达,富有哲理。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表明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在写对月亮的怨恨,实际上则显示出了诗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

D.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意境超凡脱俗回味悠长,是千百年来吟咏中秋的著名作品之一。

2.谈谈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共赏议论皎洁的明月。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3.“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5.词中的“子由”指的是作者的弟弟(苏辙)。

6.“照无眠”中,作者“无眠”的原因是:⑴(欢饮达旦);⑵(怀子由)。

(用文中词句回答)7.上片中画线句体现了作者(既向往天上,有留恋人间/苏轼调任密州,对现实存有不满,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但这种打算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他故意找出天上生活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的矛盾心理。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恨”的意思是(怨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主旨】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
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
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B上阕是把酒问月。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没有“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4、下列关于《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阀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阂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
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有误,“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理解有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也曾对月缺人分离有怅惘之情;
三、简答题: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
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