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改进

合集下载

自行车改进设计

自行车改进设计

四、分析总结
•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结论: 在车架方面,骑行者可根据自己的身高来 确定自行车的尺寸,成人自行车的尺寸主要有 18寸、20寸、22寸、24寸、26寸、27寸和28寸, 根据人机工程学成年男人第50百分位来看,对 应的身高是:154cm、158cm、160cm、 168cm、 175cm、178cm和180cm。在鞍座、车把以及脚蹬 之间的位置应该满足以上所提的三点法。 总之,通过以上的这些改进,我们就能达 到骑行的舒适要求。
人机工程学
自行车骑姿改进设计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前言
• 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 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骑乘者的手 、臀部、脚在车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行的舒 适程度和骑行的效率。 •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 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 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 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与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确定了中轴、鞍座、 把手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调整后的骑姿在骑行过程中各 关节处于舒适的角度范围内;鞍座设计可防止骑乘者从鞍座 上滑下,上体的体重由鞍座和靠背来支撑,减少对会阴的压 力以及手的负担,手操纵行驶方向,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 各部分分工明确;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视野;中轴前移有 助于腿部力量的发挥,同时便于骑乘者利用脚蹬地反力起步 前行。
(三)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 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 身的姿势。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 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 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 到车。 • 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由图4中的M和N来确 定。根据上肢的尺寸和舒适的手臂姿势可以计 算出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范围。

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势分析与改进设计论文

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势分析与改进设计论文

课程论文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目录1概述 (3)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 (3)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2.2鞍座与脚踏之间的相对位置 (4)2.3鞍座 (4)2.4中轴 (4)3 现行骑姿人机特性分析 (5)3.1蹬踏运动 (5)3.2休闲车骑姿 (5)4 自行车骑姿的改进设计 (6)4.1鞍座 (6)4.2中轴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6)4.3把手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7)4.4设计计算方法 (7)5设计实例 (10)6结束语 (10)1概述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骑乘者的手、臀部、脚在车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行的舒适程度和骑行的效率。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行车的结构和性能,进而决定了自行车的骑姿和骑行舒适性。

现在的车架设计多采用经验法,即以现有的车型为参考来确定车架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创新。

这样设计出来的车架延续了以往的骑姿,未能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

本文从人体尺寸、动作范围以及运动生理等方面出发,改进设计影响骑姿的三大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改进后的骑姿在身体各部分之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前行,臀部和腰支撑上体的体重,手操纵把手控制前行方向。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车架设计能提高骑行的舒适度。

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正确的骑姿可以提高骑行效率,使骑行不易产生不适和疲劳,同时还能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

骑姿设计是自行车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主要有: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身的姿势。

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到车。

人因工程学―――自行车人性化设计

人因工程学―――自行车人性化设计

目录摘要 (1)一、车座改进分析 (1)1.车座存在的问题 (1)2.改进的方面和措施 (2)1)车座宽度 (2)2)车座长度 (3)3) 座面倾角 (3)4)座垫 (3)5)车座高度 (4)二、靠背的改进分析 (4)1.靠背的高度 (4)2.靠背的宽度 (5)3.靠背的角度 (5)4.靠背的重量及材料 (5)三、车把改进分析 (5)1.车把的高度 (5)2.车把的宽度 (5)3.把手的形状 (5)4.车闸 (6)5.把手的弯度 (7)四、总结 (7)五、参考文献 (8)人因工程学―――自行车人性化设计摘要全面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对家用自行车的特殊需求和人机设计规范。

根据需求对现在的自行车进行改进设计,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其做一些“人性化”的改善,以求在人们享受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能够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关键词:人因工程自行车人性化中国是世界闻名的“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是广大工薪阶层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骑车外出,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经济方便。

但是在方便的同时,有些自行车“骑士”常常感到会阴部胀痛,腹部坠胀,长时间骑车后还会感到腰酸背疼等,这与自行车的设计不过人性化有一定关系。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日趋完善化的设计更强调人的效能、安全、舒适和身心健康,在设计高效机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反映人的需要,把人与机密切结合起来。

但是,现行自行车,尤其是休闲、代步用普通自行车在这方面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行车的一些零部件尺寸不适于人。

所以在保证高效的同时,有必要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对其做一些“人性化”的改善。

一、车座改进分析1.车座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人长时间骑自行车,都会感到臀部疼痛。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是前倾式的骑车姿势使骑车者会阴与车座前端产生磨擦,时间一久就会感到不舒服;一部分原因则是车座的尺寸与人体尺寸不符所致。

根据人体组织的解剖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身体的主要重量均由骨盆下的两块面积约为25cm2的坐骨结节承受。

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已完成)

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已完成)

二、车架、前叉以及鞍座部分
• 车架是自行车的主要部件,它与车把、前叉和前后车轮连接,承载着骑车人的全部重量,分前三角 和后三角两部分。车架的前后部分都应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弹性。从而确保不同的道路,安全稳定的 行驶。
车架的前三角部分:
上管、下管、立管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前三角,是决定骑行者操纵性能的主要部件。

• •
自行车
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 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人与自行车相互运动,驱动车辆前进,构成了‘人-车’系统。
其次,由于人在骑自行车时,长时间处于一种前屈运动的状态,坐姿属于非自然、良好的坐姿, 这样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均衡,就会产生腰部酸痛、疲劳等不适感。要减轻腰部的不适感,在保证 人体操作灵活性的同时,应使人骑车时的坐姿接近自然坐姿。
前叉部分
• 自行车设计国家标准规定:车把前叉轴线与通过轮心的地面垂直线的交点到地面的距离不小于轮半 径的15%,不大于轮半径的60%。
鞍座部分

人处于坐姿状态时,由人体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与鞍座紧密接触的是最能承受压 力的臀部的两块坐骨结节,时间久了便会感到疲劳,造成臀部疼痛。
坐姿时坐骨结节承受大部分的身体重量,当座面 接近水平状态时,位于坐骨结节外侧的股骨处于 正常的位置(如图3a)而不会受到过分压迫使人 觉得舒适;而当座面呈斗型(凹式三角形)时, 会时股骨因受到压迫而向上转动(如3b)并承受 载荷,且还会使髋部肌肉受压从而引起不舒适感。
人机工程学理论及方法应用要点
Ⅰ刹车性能:影响刹车性能的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手和握力,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的手 的大小和握力都不相同。据试验,为了长时间捏闸而不致手有疼痛的感觉,希望只用最大握力的10% 左右便能得到必要的减速度。 Ⅱ鞍座位置:鞍座的位置装得过低,骑行时双脚始终呈弯曲状态,腿部肌肉得不到放松,时间 长了就会感到疲软无力;鞍座装得过高,骑行时腿部的肌肉拉得过紧,脚趾部分用力过多,双脚也 容易疲劳。 Ⅲ车架部件:车架是自行车的主要部件,它与车把、前叉和前后车轮连接,承载着骑车人的全 部重量,分前三角和后三角两部分。立管的长度、角度决定鞍座的位置,其位置与曲柄的长度等因 素决定了骑行动力的输出大小,决定输出效率的传动部分的输出大小。 Ⅳ车把标准:自行车设计国家标准规定:车把前叉轴线与通过轮心的地面垂直线的交点到地面 的距离不小于轮半径的15%,不大于轮半径的60%。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评析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评析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评析摘要不同款式的自行车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社会需求,如小孩的自行车后轮处有两个小轮来支持其平衡,都市女性的自行车设置矮小美观,年轻人喜欢省力且易于在山地行走的多功能自行车。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评析山地自行车并选择更好的、更合人的自行车,以此提高安全,降低疲劳,增加舒适度。

一、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研究意义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可以使自行车与人更好地配合,相互兼容,降低环境的影响,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

1.3评析内容本文主要评析山地自行车的设计结构要素,以及人体因素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1.4研究目的通过评析山地自行车的设计结构要素和人体因素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5研究方法采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评析。

二、相关尺寸(以山地自行车为例)在山地自行车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车架的高度、长度、角度等尺寸,以及车轮和刹车等相关尺寸。

三、自行车人-机评析3.1人一自行车系统自行车是人与机器的一个系统,需要考虑人体因素和机器因素的相互作用。

3.2影响自行车性能的人体因素人体因素包括身高、体重、力量、灵活性等,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自行车的影响,如车架高度和长度需要适合骑车者的身高和体重,刹车的力度需要适合骑车者的力量等。

3.3自行车设计结构要素分析自行车设计结构要素包括车架、车轮、刹车、变速器等,需要考虑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使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体因素,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人体疲劳和疼痛是影响骑车出力性能的不利因素,其产生原因既有人体因素,也有自行车结构因素。

肌肉负担过大、不合适的骑车姿势以及体重对鞍座的体压分配不合适等都可能导致疲劳和疼痛。

此外,人的最大摄氧量也会影响出力因素。

山地自行车是喜爱运动的人们主要的运动工具,尤其是长途游玩的驴友。

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

人机工程学课程论文—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

课程论文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指导教师学院名称专业及班级提交日期答辩日期年月目录1概述 (3)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 (3)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2.2鞍座与脚踏之间的相对位置 (4)2.3鞍座 (4)2.4中轴 (4)3 现行骑姿人机特性分析 (5)3.1蹬踏运动 (5)3.2休闲车骑姿 (5)4 自行车骑姿的改进设计 (6)4.1鞍座 (6)4.2中轴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6)4.3把手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7)4.4设计计算方法 (7)5设计实例 (10)6结束语 (10)1概述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骑乘者的手、臀部、脚在车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行的舒适程度和骑行的效率。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行车的结构和性能,进而决定了自行车的骑姿和骑行舒适性。

现在的车架设计多采用经验法,即以现有的车型为参考来确定车架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创新。

这样设计出来的车架延续了以往的骑姿,未能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

本文从人体尺寸、动作范围以及运动生理等方面出发,改进设计影响骑姿的三大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改进后的骑姿在身体各部分之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前行,臀部和腰支撑上体的体重,手操纵把手控制前行方向。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车架设计能提高骑行的舒适度。

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正确的骑姿可以提高骑行效率,使骑行不易产生不适和疲劳,同时还能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

骑姿设计是自行车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主要有: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身的姿势。

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到车。

自行车人体工程学设计创新

自行车人体工程学设计创新

自行车人体工程学设计创新一、引言自行车人体工程学设计创新是提高自行车舒适性、操控性、动力性、安全性、智能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行车人体工程学设计创新的主要方面,包括舒适骑行、灵活操控、高效动力、安全防护、智能导航、环保材料、折叠设计以及健身功能。

二、舒适骑行1. 座椅设计: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减少长时间骑行时的疲劳感。

2. 把手设计:合适的把手高度和角度,能够保证骑行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3. 脚踏设计: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脚踏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踩踏体验,减少长时间骑行时的疲劳感。

三、灵活操控1. 转向系统:采用灵活的转向系统,能够保证骑行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 刹车系统:采用高效的刹车系统,能够保证骑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变速系统:采用高效的变速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和骑行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

四、高效动力1. 传动系统:采用高效的传动系统,能够保证骑行时的动力性和稳定性。

2. 轮胎选择:选择适合路面状况的轮胎,能够提高骑行时的动力性和稳定性。

3. 重量控制:通过控制车体重量,能够提高骑行时的动力性和稳定性。

五、安全防护1. 防护装备: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肘、护膝等,能够提高骑行时的安全性。

2. 安全警示灯:配备安全警示灯,能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提高骑行时的可见度,降低事故风险。

3. 安全制动装置:配备安全制动装置,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停车,避免事故发生。

六、智能导航1. GPS定位:配备GPS定位系统,能够实时显示骑行者的位置和路线信息。

2. 路线规划:通过智能导航系统,能够根据骑行者的需求和路况信息规划最佳路线。

3. 实时天气预报:通过智能导航系统,能够实时显示骑行地的天气信息,为骑行者提供参考。

七、环保材料1. 使用环保材料制造自行车,如可回收的金属材料和环保塑料等。

2. 采用环保涂层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推广使用环保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等,减少对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自行车创新设计方案

自行车创新设计方案

自行车创新设计方案一、引言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其设计理念和功能不断得到创新和提升。

本文将介绍自行车创新设计方案,包括智能化设计、环保材料、轻量化设计、多样化功能以及美学与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创新设计。

二、智能化设计1. 智能导航系统:通过GPS定位技术,为骑行者提供实时位置和路线信息,帮助规划最佳路线。

2. 智能防盗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行车与手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方便远程监控和报警。

3.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监测骑行者的心率、速度、距离等健康数据,为骑行者提供个性化健身建议。

三、环保材料1. 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子、塑料等可再生材料制造自行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环保涂层技术:采用环保涂层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推广使用环保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等,减少对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四、轻量化设计1. 材料轻量化: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如碳纤维、铝合金等,降低自行车的重量。

2. 结构优化: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零部件和结构,降低重量。

3. 能源效率:采用高效驱动系统和电池,减少能源消耗,提高骑行效率。

五、多样化功能1. 多模式骑行:提供不同骑行模式,如山地模式、城市模式等,满足不同路况和骑行需求。

2. 健身功能:增加阻力和坡度调节等功能,提高锻炼强度和效果。

3. 娱乐功能:添加音响、照明等娱乐设备,增加骑行的乐趣。

六、美学与人体工程学1. 美学设计:结合现代美学理念,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且具有个性的自行车外观。

2. 人体工程学: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优化座椅、把手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提高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同时,考虑不同人群的身高、体型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骑行体验。

3. 安全防护:结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能。

例如,优化车架结构以增强抗冲击能力;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刹车系统,保证快速而稳定的制动效果;设计合适的把手高度和角度,提供舒适的握感和操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改进
姓 名:张海青
学 号:05083008
班 级:工硕51
指导老师:孙林岩
2007年11月
摘要:自行车设计在以往只是从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出发,而忽视了骑乘者是否感到舒适。

本文从人因工程学角度,运用人体测量学、身体运动学的理论,对自行车设计上长期存在的一些不符合人体工效学要求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设计鞍座腰靠
一、引言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or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又称工效学(Ergonomics),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科学。

它综合应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人体测量学、劳动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的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现代人因工程学的落脚点不仅在于工厂生产现场的布置与设计,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随时接触的日常用品当中。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诞生于1874年。

如今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只是作为运动健身的工具,但是从上世纪20年代自行车传入我国以来,由于经济、人口状况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自行车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一直作为中国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

当前我国自行车产量、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60%以上,国内消费量也居世界第一。

自行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但是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设计仍然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二、问题及改进
2.1 鞍座设计不合理——鞍座太平坦,太窄,太硬
根据一家国外研究机构的统计,在他们调查的人群中有90%骑自行车男士的睾丸存在畸形。

有一半的被调查人群会感到阴囊不适或存在勃起障碍。

另据我国的男性学医学报告,骑行自行车在我国前列腺炎的发病诱因中占很大比重。

鞍座设计要素分析
尺寸 决定鞍座宽度的因素主要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如坐骨结节的距离、骨盆的大小等等。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坐骨结节间的距离。

这段距离基本上决定了鞍座后部的宽度,它的宽度保证人体坐骨结节在鞍座上时的距离位置:过小容易使结节间软组织受到挤压,过大容易影响鞍座的的平衡。

坐骨结节一般9—12厘米。

因为女性的髋骨要宽于男性,在设计时鞍座宽度要比男性的宽一些。

弧度 弧度是指从鞍座后部过渡到鞍座鼻部弧线的弯曲程度。

由鞍座的宽度、长度以及骑乘者大腿内侧的脂肪厚度、髋臼窝的深浅和鞍座的用途等决定。

垫料 垫料是自行车鞍座舒适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决定了鞍座的变形程度。

如果垫料过软,坐骨结节就会陷入到鞍座中,导致人体组织的麻木和缺血:如果垫料太硬,将会导致人体组织的疼痛。

所以,垫料的柔软程度和大小是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包覆材料的透气性、防水性、防变形性等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当人骑在鞍座上时坐骨生殖区(位于坐骨结节和耻骨联合部之间,分布有大量的血管、神经和软组织)靠在平坦的座面上(如图1),鞍座会压迫到坐骨神经区的组织和脂肪;坐骨神经区的组织里含有丰富的血管、软组织和大量的神经及神经末梢,在骑行时,上躯体
的部分重量压迫到这些血管和神经,造成人体会阴区的疼痛和麻木;而且会阴区深层中含有泌尿组织、血管及生殖动脉和传导神经,如图2所示,这样也会造成生殖区域的麻木和缺血,严重的会导致生殖系统障碍。

根据《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座椅的坐面有带座垫的柔性坐面和不带座垫的刚性坐面两种形式。

座垫应为由弹性材料及蒙面材料组成的柔性座垫,且覆盖物必须具有弹性和透气性。

在选择座垫材料时,还应考虑其散热和吸潮的能力,以及防止滑动的能力等。

图1 传统的自行车鞍垫设计
图2 人体在鞍座上时臀部组织的分布简图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改进设计如图3,鞍座的中部嵌入了比两侧更加柔软的垫料;从正视图看,这一区域下陷,很好的减轻了对坐骨生殖区的挤压。

开有4个圆孔,有利于散热、散潮;鞍座前部比后部稍低,减轻了对耻骨联合部的压迫;鞍座头部比一般自行车鞍座稍窄,减轻了对大腿内侧的摩擦;前后连接的弧度比一般自行车鞍座要小一些,使鞍座增加了表面受力面积,减轻了对臀部的挤压,如图4所示。

图3 改进的自行车鞍座设计
图4 改进的自行车鞍座人体解剖学分析
2.2 鞍座太高
公路赛车运动员骑乘的自行车,鞍座的高度和把手一样高,甚至超过把手(如图5所示),运动员骑行时上躯体与地面的倾斜角小于30度(如图6所示)。

那是为了减小身体对空气的阻力,加快骑行的速度。

但是如果日常生活中骑这种自行车,是不符合人体工效学要求的。

根据人体坐姿的生物力学分析得知,人体上身越前倾,脊柱的弯曲程度越大,背部肌肉受力越大,当人骑座位太高的自行车时,几乎完全伏在车把上,背部与水平面几乎平行,腰部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当,腰椎变形。

将自行车车座向前放低10至15度,脊柱的弯曲程度就会降低,脊柱的形状接近自然状态,腰椎间盘的压力分布较均匀,有效减轻不合理的座位设计给人带来的伤害。

图5 比赛用自行车
图6 上躯体与地面倾斜角小于30度
调整鞍座高度后,上躯体与地面的合理倾斜角应为大约90度(如图7所示),放低改进后的自行车如图8所示。

图7 上躯体与地面倾斜角为90度
图8 改进后的自行车鞍座高度
2.3 缺少腰靠
改良过座位高度的自行车,虽然车座的高度已经降低,但是骑车者长时间骑车,却没有腰靠,其背部负荷仍然很大。

腰靠的作用是为腰部提供支撑,保持脊柱处于自然形态的轻松姿势。

腰靠长应为腰靠左右边缘间的最大水平距离,腰靠宽应为腰靠上下边缘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腰靠厚应为腰靠在受力状态下,在其左右对称面内、腰靠宽中点处,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

腰靠高应为腰靠宽中点处到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腰靠圆弧半径应为腰靠在受力被压缩且腰靠倾角等于90度的情况下,过其左右对称面上腰靠宽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靠前缘圆弧面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另外,腰靠在设计时应注意其靠面弯曲与人体腰部生理弯曲相符,以增加腰部受力缓冲,减小脊柱受力。

增加腰靠后的自行车改进设计如图9所示。

图9 增加腰靠的自行车
2.4 车把握起来费力
应尽量保持手腕伸直,在骑车时,尽量使车把弯曲而不要使手腕弯曲,避免手腕的偏差(径向偏差和尺骨偏差),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大臂过度伸直,因为那样会使整个手臂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应采用能满足理想的车把高度的车把,即保证肘部成90度角,小臂与手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改进后的车把与鞍座要保证一定的高度落差,以避免骑乘时整个手臂处于伸直状态,使肌肉紧张。

并且,车把应设计成平把,因为手握弯把会使手腕弯曲,产生手腕偏差。

图10所示为不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设计,图11所示是改进后的设计。

图10 不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设计
图11 改进后的设计
2.5手柄握起来舒适度较差
现在的自行车手柄上都有防滑花纹或条纹,但手柄材料却参差不齐,大多数自行车手柄由硬塑料或硬橡胶制成,硬度高,弹性差,而且其形状并不符合人手的生理曲线,在振动时也不能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建议手柄由更加柔软,弹性好的材料制成,并且设计又符合人后形状的突起,增加握起来的舒适感,如图12所示。

图12 合理的手柄设计
三、结语
虽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自行车设计已经相当成熟,现代自行车的造型也更加时尚。

但是除了考虑造型新颖性之外,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考虑,自行车的设计仍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设计合理造型的鞍座,减轻鞍座对会阴区的压迫。

增加腰靠,减轻人腰部负荷。

2、将座位放低,使车座低于车把。

保持人脊柱接近自然状态,减轻背部肌肉张力,使腰椎间盘受力均匀。

3、设计平直式车把的自行车,在满足人坐姿接近自然状态的条件下,肘部成90度,小臂与手成一条直线,避免人手腕部处于尺偏或过度屈伸状态,也避免大臂过度伸直。

4、改进手柄的设计,使用弹性更好的材料,使其握起来更舒适。

参考文献
[1] 孙林岩.人因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杨勤.人机系统适配设计的预测模型研究[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0
[3] 黄海波,丁玉兰.自行车鞍座的人机工学设计[J].工程图学学报.2005,3
[4] 陈峰,徐琴.座椅的人因工程分析[J].科技信息.2007
[5] 杨志敏,张亚池,张双保.人机工效学在椅类设计中的应用[J].木材加工机械研究与设计.2002,4
[6] 张巾爽.自行车座位及把手设计缺陷[J].甘肃科技纵横.2006,5
[7] 沈维蕾.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座椅设计与评价[J].机械工程师.200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