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对策

合集下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亟需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包括政府的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等。

2. 目标设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排放强度: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5%至70%,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

•提高能源结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提高到20%左右。

•增加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碳汇增长至200亿吨。

3. 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3.1 节能减排•加强工业节能措施,带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

•完善排污费制度,提高排污费用标准,鼓励企业减排。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

3.2 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

•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支持。

•推动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加强燃煤电厂的治理工作,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3.3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

•鼓励建设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加强城市固废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甲烷排放。

3.4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推动全民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

•加强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参与,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4. 政策支持为了有效实施上述措施,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市场建设:推动建立碳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减排,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政策引导1. 国家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为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快实现低于峰值水平。

2018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

为此,我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投资扶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清洁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我国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强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加强对气候治理的重视和行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签署国和批准国,致力于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

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建筑的发展。

第四,中国积极推进林业和生态保护工作。

中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增加碳汇。

中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第五,中国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还倡导建立全球气候治理的伙伴关系,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总结起来,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推动林业和生态保护工作,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做出一些建议和改进。

下面,我们将分析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1. 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各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涝、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碳排放压力持续增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碳排放压力持续增大,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3. 低碳发展依然面临挑战虽然我国在低碳发展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能源消费依然主要依赖化石能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仍然面临瓶颈。

4.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湖泊富营养化、森林减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建议和改进1. 坚定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坚定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更多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

还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2. 加强碳排放管控,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要有效控制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

要加大对高碳能源的限制和处罚力度,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推动传统能源的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还要推动能源技术的升级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之一。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一、碳排放控制政策1. 碳排放配额制度:中国政府实施了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这一制度,企业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如果超出配额则需要向政府支付相应的碳税。

这一政策激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

2. 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中国政府设立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节约技术。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可以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气候变暖的贡献。

二、可再生能源推广政策1. 太阳能和风能优惠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和个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成本。

2. 电动车普及计划: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电动车普及计划。

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和建设电动车充电桩等支持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电动车。

电动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森林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1. 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中国政府实施了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中国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2. 生态补偿机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

通过扶持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破坏。

四、国际合作与倡导1. 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与其他国家一起制定全球减排目标,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2.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发布:中国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增强透明度和对外交流。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

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就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 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重较大。

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等领域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2. 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或者说原本稳定的气候条件遭到干扰。

暴雨、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

3. 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据了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

煤炭的燃烧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恶化。

4. 缺乏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在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和协调不够有力。

二、解决方案1. 减排措施:加快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耗,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支持力度,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2. 推进碳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推动企业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企业更加环保和绿色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保护植被覆盖,恢复湿地,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合力,形成全民行动,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5.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平台和机制,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水能、校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

第四,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五,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

中国政府成立了由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

第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七,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

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之路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之路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之路气候变暖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暖,这些措施旨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之路。

一、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实施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等各类清洁能源的发展,并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例如,中国在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市场上均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还加大对核能的投资,以满足能源需求并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提高能源效率中国提高能源效率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在建筑领域,中国推广了节能建筑设计和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

在交通领域,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三、建立碳市场中国建立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策略之一。

碳市场是一个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来实现减排的机制。

中国于2017年启动了全国碳市场试点工作,并计划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

这个举措将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和管理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向低碳发展,以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四、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谈判和落实,提出并履行贡献力度明确的自主国家贡献。

中国也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低碳技术和经验,加强南南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挑战。

五、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中国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制定了资源清洁利用的政策和措施,提倡节约资源、适度循环、高效利用。

通过加强废物处理和回收,中国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对策(借鉴一下):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以下简称《国家方案》,内容如下:
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
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二、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
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
、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

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煤层气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

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防止低生育水平反弹,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抗逆品种,治理草原退化和
土地荒漠化。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

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
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
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发布信息,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
及其衍生灾害。

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
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
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
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和方案研究,为制定政策
和对外谈判提供支撑。

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
人才队伍。

六、健全体制机制
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形成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财政投入。

完善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依法推进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和我国在应
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动员全社会参
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国家方案》的实施。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任副组长。

领导
小组将研究确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办事机构设在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有关
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
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全人类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任
2、各工业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能源;发展中国家应该淘汰或改进落后产业、产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应对能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增加投资,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4、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像美国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节约资源能源,并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5、各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保护生态”的良
好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党内存在的“六个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这些问题尖锐深刻、促人警醒,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和坦诚的政治品格。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中国领导人没有自夸盛世,亦未讳疾忌医、掩饰问题。

高层对于世情、国情、党情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充分意识到党建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更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政治智能。

二,党建问题的四大现实背景。

一是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干部的头脑。

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更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

有的干部不注重学习,不关心时事。

例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二是从党的廉洁状况来看,并不容乐观。

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

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并呈现出腐败低势化。

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容易激起民愤。

三是从党的规制状况来看,缺漏还比较多。

例如,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车使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制度性解决。

还有就是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问题,这更是根本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盲目决策、瞎指挥,而受不到任何的批评、监督。

四是从党的干部提拔升迁的情况看,现在是一条正道和三条邪路并存。

一条正道就是,真正是品德好、作风正,工作踏实、有能力,得到老百姓拥护,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确实是好干部的被提拔重用了,这是体现了我们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

但是,除了
这条正道外,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人是通过其他三条邪路上去的,一是靠溜须拍马、裙带关系,从而得到上级的赏识,或者直接就是上级某个领导的亲信,得到他的认可,得到他的指定而提拔的;二是靠拉帮结派,搞哥们兄弟关系,通过哥们义气“拉票”帮衬,在所谓的民意测验中得到“高票”而上去的;三是有的就是直接依靠金钱的力量,通过买官卖官上去的。

这三条邪路必须坚决堵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党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所以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全会对党的建设的现状作了一个“总体适应”、但也有“不适应”“不符合”的判断。

即“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这是进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创新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