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低频振荡对四川盆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宗志平;张小玲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5(31)5
【摘要】2004年9月初,四川省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持续性原因及其与低涡的关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8月底从孟加拉湾向东北传播的西南季风的低频振荡使大量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空气向四川盆地输送,从青藏高原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到盆地上空,使干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不断在盆地的东部交汇,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和充足的水汽;(2)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导致强降雨的发生,当中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发展为中α尺度低涡后,低涡的发展引起更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持续发生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和有利的中尺度环境场;(3)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对流层中层的正涡度平流的维持使低涡持续发展.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宗志平;张小玲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中尺度集合预报对川渝地区"8.16"暴雨过程的分析 [J], 高松;方德贤;陈贵川;陈良吕;吴钲
2.2004年9月上旬川渝黔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汪卫平
3.2018年8月深圳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J], 王蕊; 郑群峰; 赵春阳; 陈元昭; 林良勋; 江崟; 陈潜
4.台风"艾云尼"致新兴破纪录特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J], 伍小红;苏超群;区永光
5.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J], 刘荣;王龙昌;邹聪明;胡小东;罗淑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河对2013年“7.9”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作用的诊断分析

大气河对2013年“7.9”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作用的诊断分析
为分析位于孟加拉湾地 区的大气河对 四川 “ 7 . 9 ” 暴雨 的影响 。利用 N C E P / NC A R再分 析资料 , 通 过研究孟 加拉 湾
大气河水汽对这次暴雨的作用及影 响, 得到的结果表明 : 此 次持续性暴雨过程 中, 孟加拉 湾大气河受西 太平洋 副高 东撤影响 , 并 在2 0 0 h P a 和8 5 0 h P a 高低空急流的共 同作用下 , 不断向 四川地 区输送水汽 。这种水汽输送 一直持续 到 1 1日才停止 , 此时降水也趋于结束 。在 整个暴 雨过 程 中, 8 5 0 h P a 上孟加 拉湾 大气 河输送 的水 汽 由于云 贵高原 阻 挡, 而绕 开云贵高原在南海地区与西太副高外 围的水 汽 以及 南半球 的越赤 道气流 汇合后 , 在低 空急 流左侧辐 合气 流作用下输送到 四川盆地 , 为暴雨产生提供水汽 。同时 , 7 0 0 h P a 上 的水汽直接 越过云贵 高原到达 四川盆地 。孟 加 拉湾大气河 的这两种输送 方式为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提供 了充足 的水 汽供应 。 关 键 词: 气象学; 持 续性暴雨 ; 诊 断分析 ; 孟加拉湾 ; 大气河 ; 水汽输送
文章 编 号 :1 6 7 1 1 7 4 2 ( 2 0 1 5 ) 0 1 — 0 0 7 2 — 0 9
大气河对 2 0 1 3年 “ 7 . 9 " 四川 盆 地 持 续 性 暴 雨 作 用 的诊 断分 析
岳 俊, 李 国平
( 成都信 息工程 学 院大 气科 学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
第3 0卷第 1 期
2 0 1 5年 2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频繁出现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这一天气现象,本文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象背景该次暴雨天气发生在2019年7月7日至7月8日,主要影响范围为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

在这一天气过程中,湿空气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向四川盆地输送,夹带着大量的水汽和热能。

二、形成过程1.大气环流形势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受到低层东南气流和高层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

东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西南气流则构成了有利的辐合条件,为大气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

2.地面热力条件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面温度较高,形成了强热源,助推大气的对流活动。

热力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对流发展的强度和范围。

3.地形效应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地形复杂。

这种地势特点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形引导作用。

山地的抬升作用加大了大气中气流的垂直运动,为对流云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暴雨过程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团不断形成,发展成为雷暴云团,并逐渐与地形相互作用。

当云团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山地中的上升气流与云团的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云团会出现局地性强对流现象,产生大雨、雷电、冰雹等天气现象。

四、降雨特点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很大。

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导致山区出现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在平原区域,降雨导致地势较低的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灾害影响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受山洪的影响,许多道路被损毁,交通中断。

土石流造成了严重的农田损失和山区房屋倒塌。

此外,暴雨还引发了许多洪灾,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对策措施针对暴雨天气可能引发的灾害,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与减灾措施。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22()1
【摘要】本文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四川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常规观测数据以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BB)数据,对2020年7月29—31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1)此次过程第一阶段是锋前暖区降水,第二阶段是锋面降水,且第一阶段的动力作用较第二阶段更强;(2)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海南岛东侧的南海海面经过贵州到四川盆地,但第一阶段水汽通道更畅通;(3)本次过程的降水性质是由深对流降水到混合性降水的转变;(4)云图特征为过程中不断受到α、β、γ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气象局;贵州省毕节市气象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
【相关文献】
1.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2.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3.四川盆地一次西南涡作用下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分
析4.2020年8月10~1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5.盆地东北部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范江琳;马力;青泉【摘要】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有单峰、多峰的特征;负地闪频数越高,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6~30 min,83%的事件伴随有负地闪频数突增并持续性增长的现象,56%的事件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地闪频数突增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开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之后的6~30min,67%的事件有出现降水量峰值,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可预示雨强峰值的迅速到来;此外,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常伴有弱的负地闪活动,负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3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且移向与强回波的移动方向较一致.【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4(042)001【总页数】7页(P118-124)【关键词】负地闪频数;持续性强降水;雷达回波【作者】范江琳;马力;青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225;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局,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雷电是与对流性天气密切相关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中。

闪电活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人们通常更为关注其发生发展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其进行预警预报[1],而闪电活动本身对其他对流性天气现象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20世纪60年代,人们观测到闪电密度增加以后,降雨、降雹等有突增的现象[2]。

Goodman等[3]发现雷暴内闪电密度的增加,降水强度也随之增大。

Piepgrass等[4]研究了每分钟的闪电数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得出降水率峰值落后地闪峰值约10min。

随后在大量的观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如冰雹、龙卷、暴雨发生时,正、负地闪频数有明显的差异。

一次西南低涡诱发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一次西南低涡诱发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一次西南低涡诱发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王红丽;易俊莲【摘要】利用NCEP/NCAR 1°×1°日4次再分析资料,针对2011年7月3-6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各物理量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不断有低压短波槽东移南下,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至高原边缘,形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流层高层的强辐散与中层低涡的配合,低层强劲的南风暖湿急流与北风干冷气流在四川盆地内交汇,促使西南低涡发展和维持.高低层辐合辐散、对流运动强烈,持续强劲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暴雨持续期间产生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又造成强烈的对流活动.螺旋度对暴雨落区及维持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与该地区上空中低层正、高层负局地垂直螺旋度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5(039)003【总页数】8页(P13-20)【关键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低空急流;螺旋度【作者】王红丽;易俊莲【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四川盆地位于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处于青藏高原东侧,受到高原地形地貌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动力、热力强迫作用与复杂的下垫面环境[1,2],使得该地区天气复杂多变。

西南低涡是产生于对流层低层的一种气旋式低涡环流,一般是指在西南地区700 hPa或850 hPa等压面上气旋性环流或闭合等高线的低涡,西南低涡是导致四川盆地夏季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3]。

关于西南低涡引发的四川暴雨研究已有许多,赵玉春等[4]研究了高原地形对西南低涡暴雨的作用,屠妮妮等[5]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特征,赵大军等[6]分析了西南低涡产生的天气背景。

这些研究多从动力热力原因和触发机制入手。

在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方面,研究发现低空急流的维持作用较为重要[7],干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低层暖平流和中层正涡度平流的维持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 [8],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往往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强水汽输送密切相关[9,10]。

低频天气图在四川盆地强降水预报的应用研究

低频天气图在四川盆地强降水预报的应用研究

低频天气图在四川盆地强降水预报的应用研究
刘洋;肖天贵;李培荣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年(卷),期】2018(008)003
【摘要】本文所用资料为四川盆地2013~2017年夏季500 hPa风场资料、132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根据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绘制低频天气图,确定8个关键区,然后根据低频天气图方法,分析低频系统与夏季强降水的配置关系,建立适合四川盆地夏季强降水预报模型,用此方法对2017年6月~7月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做预报试验,发现空报次数较多,要对模型前期预报的分析结果进行修订,这能大大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预报试验的预报结果和实况来对比,发现运用低频天气图方法对预报6月份的强降水过程效果要更好一些。

【总页数】15页(P618-632)
【作者】刘洋;肖天贵;李培荣
【作者单位】[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低频天气图方法与湖北省夏季强降水过程探究 [J], 管林宸
2.低频天气图方法在四川盆地夏季延伸期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孙昭萱;马振峰;
杨小波;杨淑群
3.低频天气图方法在湖南省雨季强降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 [J], 陈青;廖玉芳;杨书运;赵辉
4.低频天气图方法在辽宁夏季延伸期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胡春丽;李辑;陈伯民;王瀛;袁子鹏;陆忠艳
5.低频天气图在陕西汛期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魏娜;肖科丽;胡淑兰;王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年7月初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7月初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 7月初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7月9日~12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这次暴雨环流形势属于“东高西低”型,而500hPa低槽、700hPa西南低涡、850hPa低空切变线的等共同作用,使得暴雨落区在四川盆地西部集中;在整个暴雨天气出现的过程中,四川盆地西部的水汽条件较为充足,同时还有强烈的辐合,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形势,使得四川盆地上空的上升运动较为强烈,为暖湿气流的向上输送较为有利,再加上深厚的湿层形成,对于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暴雨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四川盆地1、天气实况7月9日到12日,四川盆地出现了降水天气过程,有5个观测站24h降水量在50mm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了48h,达到了持续性暴雨过程标准;到了12日20时,影响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强度逐渐减弱,且影响范围缩小,暴雨天气过程逐渐趋于结束。

截至7月12日10时,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等13市(自治州)62个县(市、区)93.2万人受灾,3人死亡,1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600余间房屋倒塌,近8800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6.9千公顷,其中绝收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

2、环流形势2.1500hPa环流形势结合7月9日08时500hPa高度场图(图1a),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形势具有“两槽一脊”特征;有一高压脊出现在乌拉尔山东部和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且该高压分别控制东西伯利亚和鄂霍次克海地区,有一宽广的低槽则出现在贝加尔湖地区。

有深厚的温度槽始终与低槽相伴(图1b),高度槽中出现了冷平流,为高度槽的继续维持和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并逐渐对四川地区产生影响。

从贝加尔湖分裂南下的低槽对青藏高原产生影响,且在槽后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不断向南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 2019年1月
应用气象学报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 No. 1 January 2019
黄瑶,肖天贵,金荣花,等.大气低频振荡对四川盆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2019,30(1):93-104. DOI: 10. 11898/1001-7313. 20190109
1数据和方法
1. 1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①降水数据,取自于1981
年1月一2016年12月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 要素日值数据集(V3. 0),以四川盆地42个气象站 的历史数据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质量,剔除了缺 测时间连续超过1个月的气象站)。②1981年1 月一2016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逐日数据, 气象要素包括500 hPa和200 hPa位势高度,100〜 1000 hPa风场和垂直速度场,水平分辨率为2. 5°X 2. 5°0 1. 2方法
大气低频振荡对四川盆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黄瑶“肖天贵"金荣花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 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
利用1981-2016年我国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合成分析.Butter­ worth 滤波等方法,定义了适用于四川盆地的持续性强降水,对降水和大气15〜30 d低频振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可为该地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地降水具有15〜30 d和30〜60 d低频振荡特征,其中以15〜30 d振 荡为主。降水期间各高度层和各纬度带低频系统具有垂直斜压性,在三维空间上相互配合,形成有利于降水产生 的低频环流形势。低层和中层南北气流汇合于四川盆地形成辐合区,高层表现为北风南下。低层低纬度气旋在西 太平洋生成并逐渐向西北移动至南海、华南,带来暖湿气流,中高纬度贝加尔湖东南侧生成气旋并向东移动至鄂霍 次克海附近,加强北风输送。中层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低压中心向东南方移动,降水时到达蒙古,并分裂小槽传播至 下游,在日本海加强,高压中心紧随其后到达乌拉尔山。降水期间四川盆地上空高层为辐散区,有利于中低层辐合 上升运动的维持。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低频振荡;关键系统;传播特征;系统配置
现有的低频振荡与降水关系研究中,多以我国 华南、江淮和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皿曲,对我国西南 地区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西南地区由于复杂多变 的地形条件,一旦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将更容易导致 洪涝、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所以研究季节内 振荡与西南地区持续性暴雨的关系极为重要,可为 西南持续性暴雨延伸期预报提供理论参考,提前做 好防灾减灾工作。
影响区域持续性异常降水的低频振荡系统来自 热带和中高纬度地区,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持续性 暴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暖湿气流上[旳。史学丽等〔灯
2018-09-14 收到,2018-11-05 收到再改稿。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7215,4157506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C03B05),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LNDKOOKJJS-
1700200) * 通信作者,邮箱:xiaotiangui@
94
应用气象学报
第30卷
在研究1994年华南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发 现热带 TBB( black bright temperature,黑体温度) 低频振荡同季风向暴雨区输送来自南海的水汽。陈 官军〔旳得出相似结论,指出南海夏季风期间我国东 部低频降水系统受到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大 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是其主要水汽源地。中高纬 度低频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向南方持续不断输入 冷空气以及与低纬度地区的遥相关作用[29'3O] o信 飞閑]指出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期间 ,高纬度西风 南下至降水区带来干冷空气,并与低纬度暖湿气流 共同作用产生降水。温之平等〔珀指出中高纬度低 频高度场的演变及配置与低纬度低频振荡相互作用 对南海季风爆发具有推动作用。
本文所用方法主要包括百分位阈值法、小波分 析悶、Butterworth滤波两和合成分析〔"嗣等方 法。选取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对36年日降水序列 进行排序,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持续性极端降水, 筛选降水个例。采用小波分析法研究其持续性异常 降水的周期性,并对降水个例进行合成.再通过
Butterworth滤波法对降水时间序列进行滤波,提取 其低频分量,以便研究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通过 对各层大气要素进行低频滤波和合成分析,研究与 降水有关的大气低频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及其产生 源地和传播特征等,以三维视角探究各高度层、各纬 度带大气低频振荡对四川盆地持续性强降水产生的 影响。
北半球夏季时,季节内振荡自赤道地区向北传 播至亚洲季风区,主要有30〜60 d和10〜30 d两种 模态,这两个模态与我国季风活动和持续性异常降 水紧密相关⑴呦。有学者研究指出,1991年、1998 年和2003年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和强降水都
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有关⑴-羽。此外,陆尔等他对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进行了爛谱分析,揭示了低频 振荡在频域和地域上的分布特征,指出暴雨期间低 频振荡活动普遍存在于东亚地区。信飞口3〕研究了 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 关系,发现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 d准双周振荡 为主.且风场的低频振荡现象与降水对应较好。胡 坚等皿〕研究了 1980年和1981年华北暴雨过程,发 现同位相“锁相域”出现的纬度位置与华北降水关系 密切。Hsu等「旳研究指出,江淮流域极端降水发生 概率与30〜60 d模态活动关系密切,而10〜30 d准 双周振荡演化过程则与东南沿海的极端降水发生相 关显著。
引言
大气低频振荡最早由Madden和Julian于20 世纪70年代提出,并将热带地区的季节内振荡 称为 MJ0(Madden-Julian Oscillation),他们又发现 这种季节内振荡现象不仅存在于热带地区,且分布
于全球,并将热带外大气季节内振荡统称为 iso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 随着观测资料的优化, 许多学者相继对季节内振荡进行深入研究“切,详细 探讨了 ISO的源地、传播特征和演变规律[1M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