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主编: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济南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主要从冷热原的角度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二是机械的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影响范围很宽广,从局部环流到长波以至超至长波都受到地形牵制。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形迫使气流爬越它或绕过它而产生,青藏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的椭圆体。

长轴基本上顺风向,气流绕行的部分就会更重要些。

(1)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为了从冷热源角度来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作用,应首先了解高原冷热源情况。

下面根据叶笃正《青藏高原气候学》“引论”介绍如下:关于青藏高原冷热源问题,过去有过不少人讨论。

但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不但结果不同,也涉及到对从冷热源定义的问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从下垫面出发,如果某地区源。

但这种热量不一定都能用于本地区的大气。

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可以输送本区以外的大气。

第二种定义是:在某个月里,某个地区的大气柱内有净能量的收入(通过运动从侧边界流出的能量不计在内,)则在这个月这个地区的大气称为热源,有净能量支出,称为冷源。

第二种定义的冷热源暂称为地面冷热源,第二种称为大气的冷热源。

从地面有三种能量可以输送给大气:一种是地面有效辐射,一种是潜热,一种是湍流感热。

高原上三者之和见表3—1 表3-1高原平均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年平均,高原的每平方厘米的每天向大气输送约344卡的热量。

从布特科年平均蒸发潜热及湍流感热分布图可看出,两者全年最大值皆发生在北美东岸沿海(北纬40度,西经60度区域),它们分别为120和50千卡·厘米-2·年-1.青藏高原这种冷热源作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夏季,除机械动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热力作用。

一些研究者指出,高原的剧烈辐射效应以及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夏季青藏高原成为一巨大热源。

它直接加热于对流层中部大气,造成高原对流层上层强而稳定的高压,即青藏暖高压。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小编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欢迎阅读!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篇一6月青藏高原热源厚度变化分析摘要:利用1961到2001年,41年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热源,分析每10年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距平的变化。

利用EOF,分析6月份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异常和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的加热率值。

最后对高原最大加热层高度异常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分析,了解高原热源厚度的异常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1)从1961到2001年,41年中,60年代跟7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多年平均相比偏高,在80年代到9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较多年平均偏低。

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对高原热源高度距平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中部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高原两侧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显示出正负相反的形势,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3)对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东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和高原西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显示出正负相反形势,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也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最大值层高度,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一、引言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了许多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1]在20世纪50年代,叶笃正(1957)和Flohn(1957)就分别发现青藏高原是大气的热源。

[2]为深入研究高原大气热源的性质和变化,在1979年5-8月,中外气象科学家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查实验(QXPMEx79),[3]此后,到1998年的近20年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国际、国内气象科学考查实验.[4]在这些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青藏高原加热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热源对大气环流、季风、ENSO以及东亚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研究进展

大气 运动 的一 种广 泛 存 在 的时 问 变 化 现象 , 至 可 甚 以看作 是 大 气 运 动 的 固有 特 征 』 大气 低 频 振 荡 。
的重要 性 体现 在它 直接 或 同时 与其他 时 间尺度 的变 化 相互 作 用 , 而 引 起 天 气 气候 异 常 。 由于 大气 低 从
区和重 要源 地之 一 。随着对 高原 大气低 频 振荡研 究 的深 入 , 现 其 对 高 原 低 涡¨ 发 压 I 南亚 高压 2 、 、副 热 带 高 等 天 气 系 统 以及 我 国区 域
降水 等 均有 一定 的影 响 。
对 高原低 频振 荡 的研 究有 利 于进一 步理解 高原 天气 系统 与我 国天 气 气候 的 内在 联 系 , 而有 利 于 进 提高 气 象 预报 水 平 。本 文 回顾 了近 3 来 国 内外 0a 学 者在 高原 低频 振 荡 研究 方 面 开 展 的 一 系列 工 作 ,
征, 指出其存在 2 . 和 5 12d 3 d的周期振荡 。孙 国武
和陈 葆德 对 高 原 所 在 范 围 内的低 频 纬 向风 场 进
基 金 项 目 : 益 性 行 业 ( 象 ) 研 专 项 ( Y 2 10 0 0 及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20 3 共 同资 助 公 气 科 G HY 0 0 6 2 ) 4 9 10 ) 作 者 简 介 : 炜 ( 9 6一 ) 女 , 刘 18 ,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人 , 士 生 . 究 方 向为 大 气 低 频 振 荡 . 硕 研 E—m i l w i5 13 cr al i e @ 6 . o :u 0 n
分 别从 高原 低频 振荡 的波谱 特 征 、 构特 征 、 播特 结 传
征 、 源和维 持机 制 等 以及 高 原 低 频 振荡 对 天 气 及 起 气候 的影 响 等几个 方 面进 行 了较 为 系统 的 总 结 , 最 后 简要讨 论 了该领 域研 究 中存在 的一些 问题 以及 未 来研 究 的若 干重点 问题 。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

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读“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影响示意图”(下图)和青藏高原气象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来自青海省气象局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平均每10年温度升高0.16℃,而 过去的100年,世界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7℃,从降水资料来看,虽然近40年来青藏高原 的降水总量在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69mm,但降水增加主要在冬春季节,夏季和秋 季降水都在减少,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年降水量有所减少。
(一)青藏高原分支(动力)作用
③冬半年西风: 南支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稳定而强劲。先为 西北气流,后为西南气流,呈气旋性弯曲,在孟加 拉湾附近弯曲最大,形成低压槽。 两支西风在高原东侧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上空) 汇合,空气稳静,风力微弱,多阴雨天气。 在高原东侧,西风南支气流与南下的气流相汇 合地带,有一个辐合线,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 一定意义上,青藏高原使西风带影响范围扩大。
(3)青藏高原气温升高且降水量减少对长江、黄河、 澜沧江等河流源头的补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促使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变暖等 大气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根据你了解的情况列 举3种。 (3)短期内补给量增多,长期补给量将减少 高原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面积萎缩;蒸发增大; 都会使地表径流损失量增大。 (4)过度放牧,破坏草甸草原;不合理灌溉,土壤盐 碱化严重;捕杀珍贵野生动物;采矿;淘金。
答案:A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海 拔高,冬季比周边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冷, 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夏季,青藏高 原太阳辐射强,比周边同高度的自由大 气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
称为高原季风。读青藏高原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超额体验,超级提分,超越很简单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广阔的面积和宏伟的地理地貌。

它不仅是地理学家心中的宝贵研究对象,也对中国的天气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并探讨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板块西南部,包括中国的青海、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等地,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

这片高原海拔较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4.43米。

高原上覆盖着大片的冰川、草原和沙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地处于亚洲大陆的脊背上,北侧与亚洲大陆的中部相连,南侧是喜马拉雅山脉。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青藏高原成为气候系统之间的重要过渡区域,各种气候要素都在这里交汇和变化。

二、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与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地势复杂,大气环流在这里经历了多次运动和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动力作用。

1.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周边地区的空气经受高原的加热,形成热力冲击。

白天,高原的地表温度较高,会产生暖气流上升,引发地面低压。

这种低压将周边地区的空气吸引过来,形成盆地和山谷的地方性气流。

2. 山地-低地风系统青藏高原作为亚洲大陆内陆的高原,其特殊地理地貌也决定了山地-低地风系统在此形成。

冬季和夏季,高原与低地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温度对比,而温度梯度则是强风形成的关键。

从而形成青藏高原之上的湍流对流,携带大量水汽和能量,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3. 强大的地形抬升和风力青藏高原地势陡峭,沟壑纵横,拥有丰富的地形起伏。

这种地形特征有助于气流随地势线上升,形成垂直环流,增加降水的可能性。

同时,高原地区风速较大,在于地形因素有关,地形的起伏使得地表气流有明显的倾斜,产生较大的风力。

青藏高原的强风还可以输送水汽和能量,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三、青藏高原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科考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夏季青藏高原作为加热源的作用将会增强。

“温室效应”导致青藏高原和上空大气增温,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汽,由此揭示出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对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地气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高原湖泊占中国湖泊总面积50%以上,因此湖泊群的贡献不容忽视。

科考研究首次较为准确地推算出青藏高原湖泊群每年蒸发的水资源总量大约为517亿吨。

该研究可在资料缺乏区域显著减少湖泊蒸发研究的不确定性,对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亚洲水塔”水资源评估和高原水汽输送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

“亚洲水塔”的“核心区”是低纬暖湿气流的关键入口,形成一条连接低纬热带海洋水汽源和“亚洲水塔”核心区水汽中心的强暖湿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来源可追溯到南半球,显示了与热带海洋和南印度洋暖湿水汽源的联系。

高原的热驱动效应有助于维持能量、水循环交换,以“水汽柱”形式向对流层顶垂直输送,这表明通过对流云活动,高原地区水汽输送及其湿对流具备对全球影响的“窗口效应”,对全球能量和水循环交换以及“亚洲水塔”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亚洲水塔”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区域性水资源失衡。

研究发现,近20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消融与退缩。

这意味着气候变暖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主因,而与西风、季风变异相关的高原大气降水变化亦可导致高原冰川区降水“补给”发生改变,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亦是造成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川退缩程度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使得青藏高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植被及其生态质量趋好。

该研究揭示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环境效应,指出人类有序活动和气候暖湿化共同促进青藏高原植被环境趋好。

研究还发现,高原北部暖湿化趋势比较明显,但南部暖湿化趋势不明显或呈暖干化趋势,对雅江等河流和生态具有重要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原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呈上升趋势,因强降水引发的潜在地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有加剧趋势等。

【练习】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练习】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读“卡塔尔位置图”,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其主要原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沿岸高山环绕,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陆C.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盛行西风影响,空气干燥D.近岸海域水温较低,海水蒸发量较小2.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圣地亚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降水量差异较大,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圣地亚哥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B.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C.圣地亚哥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D.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3.下图为某年连续两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完成2日到3日()A.①地气压下降,持续晴朗B.①地经历暖锋过境,阴雨连绵C.①地吹偏东风,风力减小D.①地上升运动为主,气流辐合4.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5.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为“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为“冷平流”。

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下图为某日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图,该日8:00受暖平流影响的是()A.①B.①C.①D.①6.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长的右岸支流。

约90万年前,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期间,夏季风势力偏弱,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

图示意青弋江位置及研究剖面。

据此,青弋江河谷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黄山地区地壳隆起,河流落差加大侵蚀增强①夏季风势力偏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缩短①长江贯通后水量增加,青弋江堆积作用增强①地壳间歇性隆起抬升,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冬季更容易出现“杀人浪”,该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 ,确定 被检 验 出的波 是否 可信 。
2 资料 和方法
21 资 料选 取 .
3 夏季青 藏高原东部热 源低频振荡 分析
利 用 18- 2 0 9 1 0 0年 NC P的逐 日再 分 析资 E
本文所用资料包括 :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 中
心 提供 的 18— 2 0 年 70 9 1 0 0 6 个代 表 站 的逐 日降水
2 .中国气 象科 学研 究 院 ,北 京 108 ;3 0 0 1 .国家 气 象 中心 ,北京 10 8 ) 0 0 1

要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 , 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
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 目前 尚未 充分 开展 。利用倒算法计算得到的大气热源总量( ) 诊 断和分析 1 8- 2 0 Q1, 9 1 00
报 因子之一 。( 4 )提 出高原大气热源影响东亚环
流 和 降水 的机制 之 一是通 过 大气 环 流 的低频 振荡 进 行传 播 的[ ,指 出除热 带 地 区 ,青 藏 高原 和 副热带 地 区也存 在 3 6 振 荡 , O 0d 并发 现 在影 响 我 国大陆 东部 降水 的东 移 L O 中 , F 青藏 高 原对 其 有 明显影 响 ,而且 高 原 的加热 强迫 能够 激 发产 生
要为 1 ~2 0 0 d振荡( WO, u sBi e l cl t n , B Q ai wekyOsia o 1 其次 为 3 6 振荡( F L wF eun yOsia o) . li 0~ 0d L O, o rq ec clt n。 li
()在 1 8 、19 2 9 5 9 2年中 ,高原热源低 频振 荡与当地 降水低频振荡有很好 的同位相谱相关 ,表 明热源低频振荡很 可 能由凝结潜 热的振荡激发的 ,这证明 了本文热源数据 的可靠性 。()高原在 夏季 主要是振荡源地 ,但也接受 3 外来影 响。高原热源 B WO 生成后主要在 原地维持振荡 ,并受来 自孟加拉湾的热源 B WO影 响 ,有 时部分 振荡 向外( 主要 向东) 传播 ; 热源 L O情况 与 B F WO类似 ,以本 地振荡 为主但也受来 自东部大陆 L O的影响 ,外传时 F
式,
靠由此计算 出来的 Q 1也精确些 ,因而只对青藏
高 原东 部 (75~3 . N, 0~10o1 均整层 大 2 . 75。 9 0 E平 气 热源 的逐 日值 进 行 分析 。
31 1 8 、 19 . 9 5 9 2年个 例 的热 源 波谱分 析
为显示 l8一2 0 年 2 年 中如何决定各年 9 l O0 O
则主要 向西。所 以研究 高原热源低频振荡需要特别注意热源 B WO。 关 键 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低频振荡 ;小波分析 ;交叉谱 文献标识码 :A Do:1.99 .s . 0 —9 52 1 . . 5 i 03 6 Ji n1 44 6 .0 2 30 s 0 0 0
中图分 类号 :P 2 . 4 35
皆明显 年 份(9 2 ) 只有 B 19 年 和 WO 明显年 份 (9 5 1 8 年) 的特 征 。如 图 l所示 ,对 1 8 ( l 、l) 9 5年 图 a b
( 吉 Q Q l) d J F 汇) P 及
尸 分别 为地 面 气压 和 大气 层顶 气 压( 10h a ; f 取 0 P )
第 2 8卷 第 3 期
2 1 年 0 月 02 6






Vl . . N O. 0 28 1 3 J un. ,201 2
J OURNAL TROPI OF CAL M ETE0ROLOGY
彭 玉萍 ,何 金海 ,陈隆勋 ,等. 9 1 2 0 年 夏 季青 藏高 原大 气热 源低 频振 荡特 征 及其影 响 [ . 带气 象学 报 ,2 1 ,2()3 03 8 18- 0 0 J 热 ] 02 83: 3 -3

支 沿 亚 欧 大 陆 东 部 海 岸 向 东 北 方 向 传 播 的
R sb 列 , 频散 效应 可影 响到更 远 的东 太平 osy波 其 洋 以至北 美 地 区的大 气环 流 。 目前 有 疑 问 的是 ,青 藏 高 原 被 认 为 是 环 流
L O和 B F WO的源地 ,由此影响周 围地 区,但对
求 ,n r一般取 nl ~ /,周期值为 2 /, =0 / n3 O k k , m
3期
彭玉萍等 :18 - 2 0 年夏季青藏高原大 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 其影响 00 91
33 3
均周期为 l天的准双周振荡(wo ,第二主要振 4 B )
荡 为平 均 周 期 为4 天 的低 频 振 荡(F 。B 9 L O) WO和 L O都 显著 的年份 有 9 :9 1 18 、9 6 19 、 F 年 18 、93 18 、9 1 19 、19 、 19 、 19 、19 年 ,其 余 的 l年 92 95 96 98 99 1
计算青藏高原上大气热源( 的变化 。 汇)
23 低 频 振 荡分 析 方法 .
对 18— 2 0 9 1 0 0年 夏 季青 藏 高原 东部 的逐 日 热 源资 料采 用 Mol 小波 分 析 , 了突 出季 节 内 rt e 为 振 荡周期 ,采用 傅 里 叶谐 波分 析 方法 在整 个 年序
中 ( )的计 算 方法 一 般称 为倒 算 法 ,得 到 大气 Q1 中热 源 ( ) 量 的大 小 。Yaa 等【曾利用 倒 算法 汇 总 ni
信度检验 ;而 L O, F 该年小波分析不明显 ,图中
未 有通 过 信度 检验 的时段 。对 19 ( l 、l) 9 2年 图 c d 而 言 ,热 源 L O 的波列 从 6月 上旬 一 7月下 旬 均 F
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 日大气热源( E P Q1 f h atr ie nPa a ) Q1 T , tees nTb t lt u的主要振荡周期及其对应的传播特 o e a e 征 ,并取 其中 1 8 、19 年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结果表 明:()夏季高原 东部 大气 热源存在两种低频振荡 ,主 95 92 1
而 言 ,B WO 最为 明显 ,有两 个 时段 ( 月 1 6 0日一 7月 1日 、8月 1 5日一9月 3 通过 9 0日 都 O%的
( )为整层大气 中单位面积气柱内 Q1 Q1 的垂直 积分 , ( ) E负) ,表示气柱中总体是非 Q1 为i ( 时 绝热加热( 冷却) 也称之为大气热源( , 热汇) 本文 。
3期
彭玉 萍等 :1 8- 2 0 9 1 0 0年夏季青 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 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31 3
高原热源 L O和 B F WO的特征研究很少 , 它是 由
何 种 物理 过程 激 发起 来 的 ?有必 要 对热 源 低频 振
从 夏 季 的 6 8 供 9 ) 长 至 4 9月 供 13 — 月 2 d延 — 8 d,并 对 分析 结 果进 行信 度 检验 。发 现 热源 L O ) F
验 ,其 区域 和时 间段 都大 幅减 少 ,而 B WO 几乎
每年夏季都通过 9 % 5 信度检验 。为了较好地研究
L O 的特 征 , 文选 取通 过 9 %信度 检 验作 为标 F 本 0 准 ,L O有 9年 通过 9%信度 检 验 。 F 0
进一步讨论 Q E P振荡对周边环流和降水的影 1T 响 。文中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并做 了各波段信度检
( 3 )高原大气热源对东亚特别是 中国地区降水变
1 引

化有 很大 影 响[-1 12 ,高原 的热 力作 用 与我 国东 部 51 大 陆 的降水有 显 著相 关 ,可 以作 为降 水形 势 的预
早在 15 90年代 ,叶笃正等…和 Fon ] l [ h 提出 青 藏高原 ( 以下简称 高原) 在夏季是 大气热源所
荡进行研究 。 本文利用倒算法计算 出来的 1 8— 91
2 0 年 大 气 热 源 ( ) 料 ,讨 论 高 原 东 部 热 源 00 Q1资 ( E P 的频 谱 特 征及 其 来 源 ,在 此基 础 上 可 以 Q1 T )
在 9 %信度检验时 , 0 中只有 5 5 2年 年通过信度检
通过 9 %的信度检验 ,B 0 WO 的周期也很显著 , 在 6月上旬一7月上旬通过检验。为了说明热源 数据 的可信性 ,依据热源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降水
产生 的凝 结 潜热 的原 理 ,本 文利 用交 叉 谱方 法 [] 2 9 分析 了 18 、19 年夏 季高 原东 部 的大 气热 源 95 92
收稿 日期 :2 1.90 ;修订 日期 :2 1—13 0 00—6 001-0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面上 项 目(0 70 9;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重 点项 目(03 08 9 7 10 ) 同资助 4 4 52 ) 4 63 1, 0 10 3共
通讯 作者 :彭玉 萍 ,女 ,湖南 省 人 ,硕士 ,主要从 事气 候 变化 及其 预测 的研 究 。Ema :pp 0 @16tm — i y0 7 2 . l o
I 【 r ・,}] +、 l - 、嚣 毒 j J i

B WO、L O 的特征 ,选 取 1 8 、1 9 F 9 5 9 2年 给 出小
波及信度分析结果 。图 1 18 、19 年的 O1 为 95 92
小波分析及其信度检验的分布 ,其中虚线代表边
界效 应 。选 此 两年 主 要是 举例 说 明 B WO 和 L O F
料用倒算法计算得到大气热源总量 Q1引 [ 。把高
原 地 区分 为东 西两 个 地 区 , 高原 探 空测 站来 看 , 从 东 部测 站远 比西部 多 ,NC P 资 料在 东 部也 较可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