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基本知识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内的第三颗行星。
它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神秘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等方面。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在内部,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和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下地幔和上地幔主要由硅和镁组成,地壳则主要由氧、硅、铝和铁组成。
地球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和微量气体组成,水圈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上还有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球上的山脉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河流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黄河等。
湖泊包括美国的五大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等。
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地球的轨道倾角、地球自转、大气层成分、海洋地形等。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地球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上有许多古老的地质痕迹,包括古老的岩石、化石等。
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地球的保护和治理。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等。
总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需要尊重地球、保护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心的事情。
希望通过学习地球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

高考地理基础地球构造基础知识点清单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硅质岩石组成,海壳主要由镁铁质岩石组成。
3.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厚达2900公里的固体岩石组成。
4.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分为多个大块,称为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包括大陆边界、海洋边界和大陆-海洋边界。
3. 板块边界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变动1. 变动类型:包括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断裂和构造变形等。
2. 构造抬升:指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3. 构造沉降:指地壳下降,形成盆地或海洋。
4. 构造断裂:指地壳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5. 构造变形:指地壳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过程。
地壳的地貌类型1. 高原:由地壳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或凹凸不平的地形。
2. 平原:由地壳沉降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平坦的地形。
3. 山地:由地壳抬升或地壳运动形成的起伏的地形。
4. 盆地:由地壳沉降形成的中部平坦而四周高出的地形。
地球的水体分布1. 海洋:包括大洋和海。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湖泊:由地壳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淡水或咸水湖泊。
3. 河流:由降雨或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汇入海洋或湖泊。
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 对地球的作用:保持适宜的气候、生物活动和屏蔽宇宙射线等。
3. 大气层:由地球表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
总结: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地壳变动、地貌类型、水体分布和大气环境等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而深入探讨地理学相关的问题。
大地构造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地球的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唯一知名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的构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探讨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对地球的构造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壳:位于地球外部的一层固体外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约为30-70公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不同。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的构造和运动,板块构造等。
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流动性的固体,厚约2800公里,由岩石构成。
地幔的上部和下部存在温度差异和化学成分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地球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动力来源。
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2270公里。
内核位于地核之下,是由固态铁、镍和可能是一些轻元素组成的固态岩石,厚度约为1200公里。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多个不规则的板块组成。
板块运动及其与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内部热力学活动的产物。
根据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地壳可以分为亚洲板块、非洲板块、欧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山脉等现象,并为地壳的运动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相互移动的现象。
主要地壳运动有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变化等。
地震是地球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它是地球板块相互产生应力时,由于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发生的地壳运动,产生地震波,造成地震。
火山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喷发至地表的地质现象。
当地球板块运动使得地表岩浆上升至地表时,就会形成火山。
火山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同时也为地球提供了新的岩石和土壤,促进了植被生长,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降初期,随着形成一系列隆起(地背斜)和拗陷(地向斜),海侵淹没地 向斜,地向斜接受来自地背斜的陆源碎屑物质,由于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因而 在地槽下部形成厚度较大的陆屑建造(硬砂岩建造)。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台发展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差异升降较明显,特别在地台边缘升降差异较大,形成带状拗陷和隆 起,接受较厚沉积,并伴随有断裂和火山活动。地台内部差异升降微弱,形成开 阔隆起和拗陷,沉积不厚,厚度及岩相稳定 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地台整体以均匀升降为主,沉积厚度小,岩相稳 定,以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发育地台 型沉积建造,是重要的外生成矿期。 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地台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地台内部常出现较明显 的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内陆拗陷或断陷盆地,可形成较厚的含煤、生油和含膏盐 地层,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形成期。地台边缘断裂及岩浆活动较强烈,局部可 形成紧闭褶皱和地堑构造,有多次中酸性火山喷发和中酸——酸性岩的侵入活动, 末期有玄武岩喷发,是我国地台区重要的内生成矿期。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二、地槽
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强变形地带。地槽在演化发展上都表现出早 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的共同特点。 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构造活动的地带。它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
1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三、地台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通常把前寒武纪(或 震旦纪)末期以前结束岩浆构造活动转化为稳定地区,统称为古地台,其基底为 古生代以前地层;而将古生代以来由地槽转化的相对稳定区,统称为年青地台。 年青地台基底属于早古生代称为后加里东地台;属于晚古生代即后海西地台;基 底有中生代物质称为后中生代地台。
(一)地槽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组成
地壳按其岩浆构造活动强烈程度可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 两大类构造区。 正地槽又可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位于离克拉通(稳定区)最远的地槽系内部带(内带),地壳活动性 强,有蛇绿岩(由超基性岩类以及辉长岩岩墙群,枕状熔岩和燧石等组成的复杂岩 体),火山物质为主要成分。优地槽一般由优地槽沟和优地背斜脊组成。 冒地槽:位于较靠近克拉通(稳定区)的地槽系外部带(外带),无蛇绿岩, 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由冒地槽沟与冒地背斜脊组成。
(一)地台的双层结构
地台由下伏构造层和和上覆构造层组成。 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 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 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 层。 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之间有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开,标志着两者有完全不 同的地质发展经历。
报告人:张鸣放 2010年12月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知识
一、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二、地槽
(一)地槽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组成 (二)地槽的基本特征 (三)地槽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地台
(一)地台的双层结构
(二)地台的基本特征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多为紧闭倒转褶皱,走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发 育,深断裂众多,深断裂常成为地槽及其内部构造单元的边界,对构造活动、岩 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起控制作用。
(3)岩浆活动强烈。地槽发育早期以海底喷发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 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型侵入为主,花岗岩类岩基多侵位于复背斜核部; 晚期以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
(三)地台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知识
一、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 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大地构造学研究对象: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顶部固体岩石圈的各种构造类型 及其特性。 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 浆活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最顶部固体 岩石圈的各种构造类型及其特性。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槽体系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二)地槽的基本特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其活动性表现为一系列特征,它们是认 识和划分地槽的重要依据。地槽的主要特征如下: 1.形态特征 呈狭长带状,延伸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 2.地貌特征 常为雄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陡峭。如美洲的安第斯地槽和欧亚的喜马拉雅 地槽。 3.地质特征 (1)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以海相沉积为主,常夹 有火山物质,厚度巨大,厚度和岩相变化大。典型的沉积建造有硬砂岩建造、细 碧角斑岩建造(是由海底火山喷溢形成的,以钠质火山岩为代表,如细碧岩、角 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伴生岩石有各种硅质岩和硬砂岩等,又称硅 质——火山岩建造)、复理石建造(主要由厚度巨大的砂岩、泥质岩层交错组成, 韵律结构明显,分选性差,少砾岩,几乎不含化石,此建造与浊流作用和频繁的 地壳运动有关)、磨拉石建造(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厚度巨大砾岩和砂岩占优 势的沉积岩层。分选性很差,层理不规则,相变急剧,与地槽褶皱隆起,地形陡 峭,山前快速沉积有关,祁连山地槽有此建造 )和蛇绿岩套。
下降中期,内部差异活动强烈,断裂作用增强,在部分地向斜中发生大规模 已基性为主的海底喷发活动和基性——超基性岩(辉绿岩墙群)侵入活动,与深 海沉积的硅质岩(含放射虫)一起组成蛇绿岩套。伴随有各种内生矿产的生成。
下降晚期,海水淹没全区,形成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建造。
第二阶段:上升阶段,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上升。 上升初始,地槽局部褶皱,部分地区升出海面,成为陆源物质供给区,而在 紧邻的拗陷中形成较厚的上部陆屑建造和复理石建造,并有少量以中酸性岩浆为 主的火山喷发和小型侵入活动。 随后,地槽全部褶皱上升,形成紧闭褶皱和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并伴有大 量以花岗岩岩基为主的侵入活动和稍晚形成的小型浅成侵入体。 最后,地槽全区上升成为褶皱山系。在褶皱山系的边缘形成新的拗陷——边 缘拗陷,接受来自褶皱山系的大量粗碎屑物质,形成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于 地槽沉积建造之上,标志地槽生命的结束。 地槽上升阶段,可形成接触变质矿床和内生热液矿床。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二)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台表现出与地槽强烈活动成鲜明对照的稳定发展特征,归纳如下: 1.形态特征 呈卵形或等轴形状,有时呈不规则形状,分布面积巨大,地台单元面积可 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 2.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以平原、盆地和高原为主,边缘多有较高山脉。 3.地质特征 (1)盖层沉积呈面状分布,岩性简单,主要为成熟度较高的碎屑岩和较纯 净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不大,岩相和厚度在大范围内变化不大。典型的地台型 建造有: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红色建造和陆 相火山-碎屑岩建造。 (2)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褶皱宽缓(多为穹窿及短轴状背斜和向 斜),深断裂仅发育在地台边缘,与邻接地槽分界。
(4)沉积建造往往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5)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早期主要有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多金属 矿床和铁、铬、铂等;中期有铜、钼、钨等多金属矿床;晚期有稀有金属和多金 属矿床。
(三)地槽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下面以祁连山地槽为例,归纳地槽的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下降。
第二讲 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及中国西北区域构造概要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基性——超基性、碱性的小型侵 入体和玄武岩类的喷发岩等分布。 (4)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5)以铁、锰、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为主。
(三)地台的演化发展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