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三角高端服务业

合集下载

长三角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比较分析
11 8 期
别扩大了 23 .、27和 27 。 .、2 3 . .倍
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 、仓储 、邮政业 的规 模却相对 较 大 ,这也反映出南京 在发展金融 、旅游 、信 息服务 与软
表 1 上海、南京 、杭州和苏 州 20 、7 O 00 . 6年 O
第 三产 业 增 加值
件等现代服务业方 面不及杭州 ( 3 。从 区位商看 ,南 表 ) 京第三产业和交运 、仓储 、邮政业 在江苏 和在全 国的区 位商值都大于 1 ,并且在 江苏 的优 势更 大于在 全 国的优 势。杭州的第三产业在浙江 和在全 国的区位商 值都大 于 I ,但与南京相反 ,其 在全 国的 优势略 强 于在本 省的 优
情 况。从规模上 看,各城 市服务业发展都 比较快 ,但 空间差异性和 区位比较优势在一段 时期 内出现 了下
降,同时一些城 市服务业在部 分领域的规模和 比较优势,与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特性并不相
符。
[ 键词 ] 长三角 中心城市 关
服务业 区位 商
( 中图分类号]F 1 [ 79 文献标识码]A
势 ;其交运 、仓储、邮政业无论在浙江 还是在全 国的区
资料来源 :20 、20 o 1 07年上海 、南京、杭州和苏州统计年鉴 。
第2 7卷
2 8 第11期 0 年l1 O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o 1 总7 1 02 N. 1 第
11 8 期
长三 角 中心城 市服 务业 发展 差异 的 比较分 析
张 超
( 南京大 学,南京
[ 摘
20 1 ) 103
要 ] 本文通过 区位商的静动 态对比 ,分析 了近几年 来上 海、南京 、杭 州和 苏州服 务业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研究报告:合肥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研究报告:合肥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工作总结合肥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一、生产性服务业概述与发展现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

这一行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对于推动第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签约服务业项目数量与总投资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一系列标志性服务业项目相继落地,为合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市场需求分析合肥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状况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流入,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金融、信息、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

此外,合肥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对专业性强、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尤为迫切,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政策支持与优势分析合肥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合肥在科教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交通网络发达,便于与周边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制造业基础雄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四、重点发展领域与行业选择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合肥应优先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

金融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物流行业作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供应链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五、企业参与与协同机制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转型背景下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思考

转型背景下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思考

转型背景下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思考李天华【摘要】随着快速的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上海已面临转型发展的急迫要求,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高端服务业将成为发展重点。

结合上海目前高端服务业发展阶段和面临问题的研究,从城市规划角度对上海承载高端服务业的商务设施发展提出规划建议和思考。

% With the rapid city expansion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hanghai has been facing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orm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service economy has already been strategic goal of Shangh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n that, the high-end service trade will be the emphasis. Integra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Shanghai high-end service and the faced problems, this article gives proposals and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facilities of high-end service【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转型;高端服务业;商务区【作者】李天华【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鸟瞰图1 上海从“工业性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被确定为全国的工业中心,制造业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

长三角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轻工业和纺织业。

这些传统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支持。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兴起。

例如,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杭州的西湖科技园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兴起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更多的高技术产业和高薪就业机会,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的新引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地区经济的重要动力。

特别是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蓬勃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新机遇。

例如,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的聚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资源的节约利用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开始转型开展绿色产业。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环保科技园和苏州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园,都是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典范。

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为地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显著变化。

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产业的兴起,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此主题的座谈会。

通过与各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深入交流,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1 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政策,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实现。

1.2 优化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这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1.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交通运输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缩短城市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2.2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能源基地、加强能源互联互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3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新动能——服务贸易协同发展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新动能——服务贸易协同发展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新动能——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一、背景与目的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处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关键位置。

服务贸易具有增加要素流动,空间约束小,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等特征,是未来长三角调整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途径。

本文将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标,对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做出综合评价,结合各省市的优势力量,提升服务贸易效能,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长三角三省一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一)服务业现状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三省一市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均超过50%。

其中上海市服务业产值规模最大达到27752.28亿,仅次于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二位。

安徽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从2010年5253.23亿到2019年18860.38亿,年平均增速26%,居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增速之首,但是基数扔远小于其他省市,发展空间巨大。

江苏省增长规模最大,年平均增长3786亿,增长势头正猛。

整个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潜力足,是孵化服务贸易产业的绝佳区域。

上海已经稳步进入服务经济状态,2014年,上海服务业总产值占比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双双超过60%,到2019年,服务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达72.74%,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72.64%,仍有增长态势,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成熟。

其他三省距离迈进服务经济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第三产业在稳步增长,发展潜力良好。

从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的服务贸易总额远超其他各省,服务贸易总额达1843.8亿美元,是浙江、江苏的3倍,是安徽省的27倍,占全国进口贸易总额的23%,其他各省总和占全国贸易总额的15%,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贸易总量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量的38%,为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举措建议

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举措建议

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举措建议朱晓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任务繁重,涵盖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长三角三省一市应各扬所长分工合作,协同打造地标性世界级产业集群;率先践行碳减排承诺,合力构建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发挥政府市场多种力量,联手塑造区域一体化峰会品牌;加快自贸试验区政策推广复制,共建我国首个零关税区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中图分类号:F1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20)04-0053-011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新取向区域一体化,是打破行政界限约束、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下,地区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过程,是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进行分工配置有机协调的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区域一体化!寻求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一)新内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可以说,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一体化,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包容性4个关键词。

差异化一体化。

如果把一体化简单理解为一样化,各城市都模仿套用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城市间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更会使后发地区陷入“追赶者陷阱'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因地制宜谋发展是各地区安身立命之本,差异化的分工协作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高效率一体化"区域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集聚效应,是推动一体化的核心动力"生产要素不受行政管理边界的制约,按照市场动力寻求最契合的发展土壤,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间形成最优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分工组合状态,实现&+1+1+1〉4”的资源要素产出效率最大化,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增强一体化的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长三角高端服务业这次我们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论坛的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要把长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另外一个是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或者叫做现代服务业。

“现代”这个词比较模糊,银行业已经有400多年了,金融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还叫现代。

所以,我讲的是高端服务业,不是讲现在的卖大饼油条、开宾馆等这种服务业。

一、关于城市化的发展问题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也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等于城堡+集市。

城堡里住着国王,或者是诸侯,或者是省长、道台、县令,它一定有一个衙门,衙门外面有城墙和护城河。

集市就是这个城堡里面的人要吃要用,农民要把东西拿过来,所以在城外搞个市场。

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引起了城市形态的多元化,这不仅仅是政治和商业的中心,有矿山城市、工业城市、港口航运城市、交通枢纽城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郑州在清朝历史地图上是没有的,就是因为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那里交接,结果郑州就变成河南省最大的城市。

这是交通枢纽带来的城市。

过去省会在开封、洛阳,这都是古都。

当然还有金融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名城等,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城市和大城市连绵带的出现。

最近两百年,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在1800年到1850年中,每年城市化率的提升只有0.024%,但到了1850年—1890年达到0.34%。

我们中国的城市化是比较快的,但中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不过中国的人口多并不是历来多的。

在17世纪以前人口不超过1亿人,当时因为医药不发达,生产力落后,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所以人口很少。

到19世纪初,所谓康乾盛世时达到2亿人,20世纪初达到4亿人,1949年是5.5亿人,1954年6亿人,1964年7亿人,十年增加1个亿。

1974年突破9亿人,十年增加2个亿。

这个时候中央才下定决心搞计划生育。

如果我们早一点听从马寅初先生的意见,从1954年以后就开始实行家庭计划生育,人口高峰应该是8个亿,算上现在的产值,那么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

尽管实行计划生育,但是1981年达到10亿人,1984年11亿人,1995年12亿人,2005年13亿人,最近一次人口统计是13.42亿人。

20世纪中国人口增加3倍,增长300%。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然后是1959—196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大起大落时期,农民工返乡,当时农民工跟现在不一样,是工厂里的农民工又回家乡去,还有一部分干部下乡。

中间十年文革是停止阶段,城市完全没有人口增加,因为到15周岁的人口都上山下乡,户口转出去,直到1978年才恢复,这些知青回城。

80年代后是平稳增加阶段,到90年代特别是本世纪城市化加速发展,每年人口以1个至1.5个百分点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1300万人,相当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

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讲过,21世纪有两件事情对世界影响最大,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中国的城市化。

因为人类到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人口不到10个亿,中国在这个阶段大概也要有10亿左右。

但中国的城市化并非均衡发展,从经济地理图可以看到,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县以东,土地面积接近40%,但是人口占全国的84.3%,也就是说中国的大部分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戈壁沙漠等是不适合人居住的,人口严重偏失在东南这边。

总结我们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第一个是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第二个是城市不能单独发展大城市,要大中小城市进一步组合优化;第三个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城乡发展道路,不能光城市化,而农村空心化。

最后,城市发展必须传承历史文化,切忌“千城一面”,现在所有大城市都在建高楼,大家普遍认为现代化就是高楼化,这个恐怕是值得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城市群的发展问题这个概念是在工业化后期出现的。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首先提出“城镇群体”(Town cluster)的概念,就是城镇链。

1910年美国人(Metropolitan District)提出“大都市区”的概念。

1915年英国人格迪斯又提出“城市集聚区”的概念,又被称为“组团式城市”和“组合城市”。

到1957年在美国的一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城市连绵区对经济增长是最大的拉动”(Megalopolis)的概念。

举几个例子,一是美国东北海岸的大城市连绵区,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大都市区为核心,集聚了全国近18%的人口(5200万)和25%以上的GDP (3.2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占据6%的份额。

所以这个经济增长极与城市连绵区是有关系的。

二是欧洲有八个城市连绵区,虽然不像美国这么集中,但是也相当的大。

以伦敦及其周边城市组成的英国东南部大城市连绵区为例,面积为2.73万平方公里,大概比上海的面积大4倍,现有人口1898万,GDP占英国的15%,集聚了英国25%的研发活动。

这个地区是英国与欧洲联系的桥头堡,是欧洲最发达的经济发展地区—在“蓝色香蕉带”范围之内,就是从英国的伦敦、跨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到比利时的南部、到意大利的北部。

三是日本东海道大城市连绵区,主要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个都市圈组成,面积7.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但是集中了全国2/3的就业人口、3/4的工业产值、2/3的国民收入、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机构。

全国1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中的11个分布在该区域。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就中国而言,已经形成三大城市连绵区和八个城市圈,三大分别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另外,还有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东半岛,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部,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带,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城市带等。

一是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2.27%,人口5.8%,占全国GDP也是接近10%。

二是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大城市组成,当然这里没有包括皖江带,就是安徽芜湖等一带,国土面积大概是2.1%,占全国人口的6%,占全国GDP接近20%,这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区。

三是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大城市组成,占国土面积只有0.26%,但人口要占3.24%,占GDP的9.31%,1/10的GDP是在这块0.26%的土地上产生出来的。

这三大城市连绵区加起来全国40%的产出集中在这里。

城市连绵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城市连绵区首先必须要有先进制造业,服务业要解决“三个W”。

第一个是“Who”,就是你为谁服务,要有服务对象,除一般老百姓外,主要是为生产型企业服务,企业需要原料进来、需要产品出去。

第二个是“How”,就是怎样服务,与过去传统办法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是“When”,就是什么时候服务。

所以,现代服务业或者高端服务业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高端服务业。

一是研发创新基地。

纽约周围工厂很少,但是实验室很多,实验室里面都是硕士博士,其中7个是诺贝尔奖得主,整个美国的IT产业很多先进技术都是他们研究开发的。

当然还有很多有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在那里。

二是国内外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比如南京西路的一个总部大楼,去年交的税是26亿元,今年可能还会更多。

如果你能把国内外的很多总部集聚到这个地区,那么必然会产生很多财富。

还有各种要素市场,风险投资活跃的地区,发达的金融保险业,智慧物流和高效的第三方物流。

我们服务业的变化,最主要是IT深入高端服务业,改变了传统的业态。

随着IT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商贸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智能化特点。

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结合催生了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成为新型销售的渠道,电子支付连接生产商、客户、物流以及金融系统。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环境传感器、图像感知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商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治理的一种网络。

通过视频、传感器、RFID,你就知道这个商品是在运输的路上还是在超级市场里面,这样有利于减少库存、增加销售3%,减少销售人力65%。

沃尔玛要求全球上万个供货商使用射频识别器,每年减少成本84亿美元,去年利润达到165亿美元。

我想我们长三角首先要研发的就是RFID这个技术,然后运用到我们的商品流通上。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个概念,引发了全球对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关注,主要是由射频定位器和GPS来了解所有货物现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什么状态。

物联网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大。

2006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日本是11%,美国是8%,欧盟是7%,中国是18%。

为什么中国是18%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倒来倒去,中间成本比较大。

当然中国也有好的例子,比如中远物流采用信息化管理后,外面的分销中心由100个减少到40个,成本降低了23%,燃料费用降低了25%,碳减排减少了10—15%。

最近,第三方物流受到大家的青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第一方是供货方,第二方是需求方,过去的物流组织是由供方组织或者是需方组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也倾向于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

服务外包里面有设计外包、研发外包、软件外包,也有物流外包,因此第三方物流业运用而生。

所谓第三方物流业,简单而言就是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达到对物流的全程监管。

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发货、接收、库存、货物再投等各种情况,达到最有效监控。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和优势是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和库存、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提高第一方企业和第三方企业的效率和收益。

规模化和节约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还可以节省生产企业成本,使之更加专注于核心生产力和制造业。

物流企业能够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物流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同时第三方物流还可以为生产型企业提供更多的灵活性服务,包括地理方面分布、仓储的位置、资金流动等。

三、关于贸易信息化的发展问题贸易的电子支付,就是除了支票以外的非现金支付,包括借记卡、预付卡、信用卡、手机支付、在线支付等。

美国的一个公司宣称,到2015年传统的钱包在全国消失,也就是说手机可以支付所有的东西。

当然这种支付方式中国人有点害怕,因为我们说中国人的小聪明比较多,所以害怕电信欺诈。

为此,必须合理设置一套完善的反欺诈体系来确保电子支付的安全。

美国研发的电子支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持有人有唯一性标准符号。

2010年的一款Square的手机支付服务在美国正式上线,当然这部手机还有一些其他配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