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TMS}在精神分裂症研究及治疗中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李旭娟;蔡巍
【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7(016)009
【摘要】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20年开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精神、心理等各个领域,如用于研究各脑区的功能及神经可塑性。
从TMS刚开始,神经生物学家及临床医生们就考虑能否将TMS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及改善脑的功能缺陷。
目前研究表明,TMS在治疗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中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本文主要综述了经颅磁刺激(TMS)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并涉及了TMS在慢性疼痛中的运用。
【总页数】2页(P861-862)
【作者】李旭娟;蔡巍
【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J], 覃燕燕; 李美娟; 付萍萍; 张玉娥
2.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J], 陈奇;龙翔云;陆峥
3.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孔洁华;文启琴
4.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孔洁华;文启琴
5.针对性护理在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J], 许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颅磁刺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磁场刺激来激活或抑制大脑区域的活动。
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神经科学研究:TMS技术为研究大脑功能和神经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通过刺激特定的大脑区域,可以调查不同区域在认知、运动、情绪和感觉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深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连接。
神经可塑性研究:TMS可以调控神经可塑性,即大脑对外界刺激和经验的适应能力。
通过刺激特定区域,可以促进或抑制该区域的活动,从而影响大脑的可塑性过程,有助于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应用。
神经康复和治疗:TMS技术在神经康复和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通过刺激适当的大脑区域,可以改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并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脑机接口研究:TMS与其他神经调控技术(如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等)结合,可以为脑机接口研究提供更多可能。
通过将外部刺激与大脑信号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机器或外部设备的控制,有望在康复、运动辅助等领域发展出更高效的脑机接口系统。
经颅磁刺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体现了它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它为我们深入了解大脑功能、揭示神经可塑性机制、促进神经康复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经颅磁刺激有望为神经科学领域的进一步突破和临床神经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带来了新的希望。
认知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表现多样,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损害。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自我照顾能力。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在控制精神症状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往往有限。
神经调控治疗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其中,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目前研究较多且应用较广泛的两种技术。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刺激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磁场线圈,产生短暂而强大的磁场脉冲,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从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研究表明,针对特定脑区的 TMS 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例如,对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进行高频刺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则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tDCS 相对简单、安全,且耐受性较好。
一些研究发现,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进行阳极刺激,可以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注意力。
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更为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方法,通过在大脑深部植入电极,对特定核团进行持续的电刺激。
虽然 DBS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初步结果显示其对认知功能可能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神经调控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神经网络的连接和功能整合、促进神经可塑性等有关。
然而,神经调控治疗也并非完美无缺。
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反应不佳。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病学研究中的新进展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病学研究中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神病学研究也逐渐受到了新技术的影响。
其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具有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在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正迅速发展。
它通过对大脑神经元活动进行干预,可用于治疗精神病的相关症状,同时也为精神病的病理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经颅磁刺激的原理与应用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是利用磁场穿透颅骨,通过瞬间改变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方向,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对大脑神经元进行非侵入性的激活或抑制。
这项技术不需要手术操作,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感,对被试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经颅磁刺激在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和认知功能,减轻其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大脑中与情绪有关的区域的活动,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减少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表现。
二、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病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病病理机制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定点激活或抑制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从而观察其对精神病相关症状的影响,阐明病理机制。
例如,研究者使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前额叶皮层,观察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是否具有症状改善。
实验结果显示,在刺激后,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证明了前额叶皮层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经颅磁刺激还可以与其他研究技术相结合,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等,从不同层面上揭示精神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经颅磁刺激的发展前景与限制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病学研究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刺激技术,通过应用磁场来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被广泛认为是一项潜在的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本文将探讨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一、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和机制经颅磁刺激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导线圈,产生强大的变化磁场,进而穿透头骨和脑组织,对特定大脑区域进行刺激。
这种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神经传导、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回路的活动。
二、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抑郁症治疗:经颅磁刺激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通过对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刺激,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2. 精神分裂症治疗:经颅磁刺激也被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研究表明,刺激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以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
3. 躁郁症治疗:经颅磁刺激还被用于躁郁症的治疗。
刺激大脑皮层可以调节躁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降低他们的心理症状。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经颅磁刺激也被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
刺激大脑额叶皮层可以提高ADHD患者的注意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和无创伤的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电击疗法而言,风险更低。
此外,它可以针对特定的大脑区域进行刺激,避免了一些全脑刺激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2. 挑战:尽管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临床效果,但还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刺激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一些患者可能对刺激无反应。
此外,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四、未来发展和展望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精神疾病治疗方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刺激参数的优化,精确刺激的靶点选择以及刺激方式的改进。
经颅磁刺激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脑科学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神秘且令人着迷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探索大脑奥秘的征程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这项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脑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头部附近放置一个快速变化的磁场,从而在大脑内部诱导出电流,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活动。
它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研究大脑的功能。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经颅磁刺激为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记忆和进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例如,通过对特定脑区进行短暂的磁刺激,可以观察到被试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表现变化。
研究发现,当对前额叶皮质进行刺激时,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记忆容量的减少或记忆准确性的下降。
这为揭示前额叶皮质在工作记忆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在情绪和情感研究方面,经颅磁刺激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对于那些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脑区,如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经颅磁刺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情绪产生和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对杏仁核进行磁刺激可能会改变个体对恐惧刺激的反应,而刺激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则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探索中同样意义重大。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通过刺激特定的运动相关脑区,可以观察到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癫痫的研究中,经颅磁刺激可以用于定位癫痫病灶,并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癫痫发作的神经机制。
此外,经颅磁刺激还在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崭露头角。
通过对患者大脑功能异常的区域进行精准刺激,研究人员试图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然而,经颅磁刺激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在实际应用中,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

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及其效果1. 引言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经颅磁刺激通过产生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改变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本文将对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详细记录。
2.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领域2.1 抑郁障碍经颅磁刺激治疗已被证实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能够调节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与抗抑郁药物相比,具有快速起效和副作用少的优势。
2.2 精神分裂症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通过刺激顶叶或颞叶皮层,可以减少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与药物治疗相比,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负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2.3 脑卒中康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重组,增强受损脑区的功能。
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突触的改建,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语言和认知功能。
3.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疗效3.1 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达到48.2%的缓解率和38.8%的缓解持续率。
经颅磁刺激治疗还显示出对抑郁障碍的持久疗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3.2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在阳性症状、负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均有改善。
该治疗还与较少的药物副作用相关。
3.3 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康复。
一项系统回顾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
经颅磁可行性报告

经颅磁可行性报告一、引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磁场来激活大脑神经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
本报告旨在评估经颅磁在不同领域的可行性,包括神经科学研究、精神疾病治疗以及康复治疗。
二、神经科学研究1. 脑功能定位:经颅磁可通过刺激特定脑区,观察其对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帮助科学家确定不同脑区的功能定位。
2. 神经可塑性研究:经颅磁可以诱导脑内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用于研究神经网络的重塑和学习记忆机制。
3. 疼痛研究:经颅磁可以刺激疼痛相关脑区,用于研究疼痛传导机制和疼痛的治疗方法。
三、精神疾病治疗1. 抑郁症治疗:经颅磁在抑郁症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可以减轻抑郁症症状,并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2. 精神分裂症治疗:经颅磁可以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过刺激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可以减轻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3. 上瘾治疗:经颅磁可以用于药物成瘾和赌博成瘾的治疗,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可以减轻上瘾行为。
四、康复治疗1. 中风康复:经颅磁可以用于中风康复治疗,通过刺激患侧运动皮层,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2. 言语障碍康复:经颅磁可以用于言语障碍康复治疗,通过刺激布罗卡区和温克尔区,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
3. 运动障碍康复:经颅磁可以用于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通过刺激相关脑区,改善运动功能。
五、可行性评估1. 安全性评估:经颅磁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高,主要副作用为头痛和头皮不适,严重副作用较少发生。
2. 效果评估:经颅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3. 适应症评估:经颅磁在不同疾病中的适应症尚需进一步明确,需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结论经颅磁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在神经科学研究、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颅磁刺激{TMS}在精神分裂症研究及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11T17:20:10.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马敬岳凌峰
[导读]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电生理学技术,是对大脑皮成的神经元给予一系列的电刺激。
马敬岳凌峰(河南省精神病院 453000)
【摘要】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无创的刺激大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技术,近几年来在神经以及精神病的研究和治疗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TMS为一种研究工具以及潜在的治疗方法,期望找到一种应对精神分裂症的新的治疗方法而展开综述。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研究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49-02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电生理学技术,是对大脑皮成的神经元给予一系列的电刺激,从而引起大脑皮层局部的兴奋性出现改变。
在早期经颅磁刺激主要是治疗抑郁症,很少用于研究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手段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1]。
本研究对TMS用于研究和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综述。
1 TMS介绍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是通过一个电流的脉冲通过线圈以后,产生一个瞬间的强磁场,即法拉第效应。
产生的磁场可以穿透颅骨,刺激颅内神经细胞产生电流,促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产生相应的刺激或者阻断脑组织的活动。
2 经颅磁刺激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兴奋和抑制功能都是异常的,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运用TMS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质层兴奋性与抑制性的机理,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采用的样本量较小,而且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难以将这些研究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分析,现介绍一下常用的研究。
2.1 皮质层兴奋性分析
以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T、MEP的波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
但是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的对照者相比MEP增高、MT的降低与神经阻滞剂所导致的肌张力增加有很大关系。
右利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右半球的MT波幅比左半球要低4%~9%。
但是正常的对照者则往往相反,左半球低于右半球。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右半脑的皮质层脊髓的存在兴奋性的差异。
将研究对象改为确诊的但是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的MT波幅较正常者要低。
对于TMS的研究结果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正常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
2.2 皮质层抑制性分析
权威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质层抑制功能是损伤的。
研究时观测指标主要是SP、ppTMS以及小脑抑制功能。
2.2.1 SP: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无论是否服用药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P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2]。
2.2.2 ppTMS: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pT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pTMS抑制比正常对照组要弱,而且如果症状越严重那么抑制的作用也就越低[2]。
2.2.3 小脑抑制功能:观察小脑抑制功能主要是通过ppTMS抑制的手段来实现。
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正常对照相比小脑抑制的功能明显损伤,一般认为这些损伤与患者的小脑功能出现异常以及小脑与皮脑和皮质的功能连接直接出现障碍有关系。
2.3 抗精神病药物抑制皮质层的作用机理研究
抗精神病药物抑制皮质层的机制不是很明确,非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药物抑制皮质层的作用增强,但是典型性的药物作用强度则相反。
服用了典型性的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皮质层抑制作用比未用药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弱。
3 经颅磁刺激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3.1 治疗机制
TMS治疗时频率、刺激的强度以及刺激的持续时间不同引起皮层兴奋性也不相同,一般高频率的能够增加皮质层的兴奋性,而低频率的则减弱皮质层的兴奋性,刺激强度增大,刺激时间延长那么皮质层的兴奋性也就越强。
基于以上原理可以治疗程度不同的精神分裂症。
高频率的刺激前额叶皮质层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而对低频率的刺激颞顶叶则可以治疗幻听的症状[2]。
3.2 刺激前额叶皮质层治疗
刺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症状,但是最主要的精神病相关症状并没有改变,有研究结果表明,刺激前额叶的患者的与采取假刺激的患者相比,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3.3 刺激颞顶叶皮质层治疗
低频率、多次刺激颞顶叶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与降低了语言加工环路中的皮层兴奋性有关系[3]。
有研究对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了1.5Hz的TMS刺激右侧的颞顶叶皮质层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刺激后,大多数患者的幻听症状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
4 总结
综上所述,经颅磁刺激已经广泛用于了皮质层兴奋性以及抑制性的分析研究,并且分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质抑制功能存在障碍。
但是由于研究尚不成熟,因此将其作为分裂症的诊治工具还不普遍。
未来应该讲经颅刺激与脑影响的研究联系起来,针对不同的症状区选择特定的部位进行研究,将极大的促使TMS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王福顺,冯鉴强,Vincent Walsh.后顶叶空间注意功能的跨颅骨磁刺激仪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0,11(8):14-16.
[2]高志勤,余海鹰,孙剑.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4(8):205-208.
[3]王晓明,杨德本,喻元凤,等.重复经颅刺激治疗重症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9,8(9):177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