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2 抗原

2.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 原诱导自身免疫
A.血小板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浆 E.晶状体蛋白
3.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 强。
A.皮下 B.皮内 C.腹腔 D.静脉 E.口服
4.抗原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______ 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B.抗原的物理性状 C.抗原的种类 D.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 E.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
1、抗原的异物性
(1)与自身组织成分的差异程度 (2)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是否接触
抗原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大小 (2)化学组成与结构 (3)分子构象与已接近性 (4)物理状态
2、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易耐受
3、佐剂
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增强 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 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佐剂可被视为一种非糖、细胞因子 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明矾 人工合成物:低甲基化CpG寡核苷酸 油性佐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
5.下列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6.有的抗原被称为TI抗原,这是因为 A、来源于非胸腺组织 B、诱生的抗体主要在骨髓中产生 C、往往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D、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
7.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破伤风病人而 言是:
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1、超抗原 2、有丝分裂原 3、佐剂
1、超抗原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是一类不受 MHC 限制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只需 极微量即可使T、B细胞激活
第02章抗原

第二章抗原一、选择题【A型题】1.半抗原A.只有与载体偶联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B.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C.是大分子D.是小分子物质E.具有免疫原性2.半抗原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能与相应抗体结合C.是抗原与载体结合物D.不能作为变应原E.不能与相应抗体结合3.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4.用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卵清蛋白(BSA-DNP-OA)免疫过的动物, 注射下列哪种物质,产生抗DNP抗体的量最少?A.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B.二硝基苯-卵清蛋白C.牛血清白蛋白-二硝基苯-卵清蛋白D.鸡丙种球蛋白-二硝基苯E.鸡丙种球蛋白-苯胺5.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A.蛋白质B.类脂C.多糖D.核酸E.脂肪6.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完全抗原 B.TD抗原 C.TI抗原 D.半抗原 E.超抗原7.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属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细菌感染8.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独特型抗原D.Forssman抗原 E.合成抗原9.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它是A.在胸腺中产生的B.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C.仅存在于T细胞上D.只能产生体液免疫E.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10.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A.血清蛋白 B.细菌外毒素 C.类毒素D.细菌脂多糖 E.IgM11.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分子量大小C.异物性D.结构的复杂性E.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12.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 B.交叉抗原 C.超抗原D.异嗜性抗原 E.类属抗原13.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D.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E.超抗原14.仅有反应原性(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超抗原 B.半抗原 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 E.类属抗原15.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二种抗原分子的A.特异性 B.交叉反应性 C.分子大小 D.异种物质E.化学结构复杂16.超抗原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 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 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17.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是A.同种异型抗原 B.异种抗原 C.自身抗原D.独特型抗原 E.超抗原18.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A.自身抗原 B.完全抗原 C.胸腺依赖抗原D.半抗原 E.非胸腺依赖抗原19.抗体与不同抗原上的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反应称为A.特异性反应 B.交叉反应 C.异物性反应D.功能性反应 E.过敏反应20.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是A.胸腺依赖性抗原 B.胸腺非依赖性抗原C.异种抗原D.自身抗原 E.半抗原21.异嗜性抗原的实际是A.特异性抗原 B.共同抗原 C.改变的自身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 E.半抗原22.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半抗原 B.胸腺依赖抗原 C.酵母多糖D.超抗原 E.脂多糖23.能激活B细胞的超抗原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B.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C.热休克蛋白 D.B细胞丝裂原 E.荚膜多糖24.交叉反应是由于二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A.构象决定簇B.不同的抗原决定簇C.功能性决定簇D.共同决定簇 E.连续性决定簇25.与肾小球肾炎发病有关的异嗜性抗原是A.甲胎蛋白B.ABO抗原 C.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D.马血清E.A族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26.下列何种物质是人类同种异型抗原A.Forssman抗原 B.HLA抗原 C.AFPD.H-2抗原 E.CEA27.半抗原是指A.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B.无免疫原性和抗原性C.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D.无免疫原性,有抗原性E.典型的例子是肺炎球菌荚膜多糖28.有关抗原决定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存在于抗原物质表面B.可仅由几个氨基酸或糖基构成C.每种抗原分子上只有一种抗原决定簇D.作为特殊化学基团,它与半抗原的含义相同E.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29.胸腺依赖抗原A.需在胸腺激素协助下才可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B.需在胸腺内加工处理后,才可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C.需巨噬细胞和T细胞参予才可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D.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引起体液免疫应答E.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30.来源于马血清的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A.异嗜性抗原 B.异种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D.自身抗原 E.半抗原31.以下关于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描述,错误的是A.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来说必须是异物B.是异物的物质不一定是抗原C.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D.异种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E.正常个体的自身成分对机体也具有免疫原性32.关于抗原,下来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C.不同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D.抗原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E.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33.关于佐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B.弗氏完全佐剂常用于人工自动免疫C.可以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D.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4.TI-AgA.易于诱导细胞免疫应答B.能诱导产生IgG、IgM等多种抗体C.不能诱导产生再次应答D.能被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E.须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35.不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增殖的物质有A.植物血凝素 B.刀豆蛋白 C.抗CD3单坑D.脂多糖 E.葡萄球菌肠毒素36. 与抗原决定基无关A.化学基团性质 B.化学基团空间构象C.化学基团数目 D.抗原结合价 E.以上都不是37. 半抗原为A.细菌 B.脂蛋白C.磺胺 D.蛋白质 E.外毒素38.非抗原A.外毒素 B.抗毒素C.佐剂 D.类毒素 E.青霉素39.与T细胞表位无关A.MHC B.线形短肽C.天然多肽 D.线性表位 E.抗原分子内部40. 与B细胞表位无关A.MHC B.抗原表位C.脂多糖 D.线性表位 E.构象表位41. 引发免疫应答A.脂类 B.核酸 C.免疫原 D.佐剂 E.RNA42. 与佐剂作用无关A.增加抗体效价 B.改变抗体类型 C.改变抗原特异性D.增强免疫原性 E.刺激单核巨噬细胞43. 免疫最佳途径A.皮内 B.皮下 C.腹腔 D.静脉 E.口服【B型题】A.B淋巴细胞决定基 B.T淋巴细胞决定基C.BCR D.TCR E.CDR1.需加工处理后方能被免疫细胞识别2.无需经加工处理即能被免疫细胞识别3.能识别半抗原决定基4.能识别载体决定基A.异种抗原 D.同种异型抗原 C.异嗜性抗原D.自身抗原 E.肿瘤相关抗原5.AFP属于6.HLA-A抗原属于7.ABO血型抗原属于8.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A.ABO血型物质 B.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C.二硝基苯酚 D.脂多糖E.牛血清白蛋白9.可用作半抗原载体10.属于半抗原11.属于超抗原12.属于TI抗原A.同种异型抗原B.独特型抗原C.超抗原D.自身抗原E.异嗜性抗原13.在某些情况下,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物质14.存在于TCR或B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15.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或B细胞的物质16.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17.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A.溶血性链球菌B.大肠杆菌O14的脂多糖C.大肠杆菌O86D.肺炎球菌14型E.变形杆菌0X1918.与人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19.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20.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C型题】A.有免疫原性 B.有反应原性(抗原性)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1.完全抗原2.半抗原A.构象性决定基B.连续决定基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3.位于分子内部,正常情况下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表位4.位于分子的表面、易被BCR或抗体识别的表位5.由不连续的氨基酸或单糖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6.由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构成的抗原决定基A.TCR、两条链 B.TCR Vβ链外区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7. SAg与TCR结合的部位8.普通抗原与TCR结合的部位A.有免疫原性 B.有反应原性(抗原性)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9.卵清蛋白10.青霉素A.MHC限制性 B.需APC加工处理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11.T淋巴细胞与超抗原相互作用时12.T淋巴细胞与普通抗原相互作用时A.细菌外毒素B.眼晶状体蛋白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3.异种抗原14.同种异型抗原15.TD抗原16.TI抗原【X型题】1.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需Th辅助 B.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C.引起再次应答D.有记忆细胞E.引起细胞免疫应答2.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B.不引起再次应答C.有记忆细胞 D.只产生IgM E.需Th细胞辅助3.半抗原-载体效应是A.Th识别载体决定基 B.Tc识别半抗原决定基C.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基 D.B 细胞识别载体决定基E.Th识别半抗原决定基4.抗原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A.颗粒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分子B.可溶性抗原间有相同的决定基C.可溶性抗原间有相似的决定基D.抗原分子量大E.抗原分子含有芳香族氨基酸5.使自身成分变为自身抗原的因素,可能有A.大面积烧伤 B.大面积冻伤 C.电离辐射D.药物 E.感染6.隐蔽抗原包括A.神经髓鞘蛋白 B.眼葡萄膜色素蛋白 C.甲状腺球蛋白D.精子 E.卵子7.影响抗原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包括A.抗原的分子大小 B.抗原的化学组成C.抗原的分子构象 D.抗原的异物性E.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8.来源于马血清的破伤风的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抗原 B.半抗原 C.抗体D.异嗜性抗原 E.抗原抗体复合物9.以下关于抗原的免疫原性描述,正确的是A.抗原对机体免疫系统来说必须是异物B.是异物的物质一定是抗原C.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

3、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 与自身免疫系统隔绝的组织受到外伤等因 素而暴露。 如:脑组织、精子外伤暴露
修饰的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在理化、生物等作用下结构发生 改变或修饰。 如: IgG受感染后变性
4、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 存在于人、动、植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 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肾小球基底膜 5、独特型(Id)抗原(见Ig章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 antigen,SAg)
⑵ 高T细胞反应频率 与T细胞的结合:只与TCRVβ的CDR1、
2结合(不涉及CDR3及TCRVα,注:CDR1、 2较保守,为多数T细胞共有),故一种超 抗原能活化多数T细胞。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3、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内源性超抗原(病毒性):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4.应用
• 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接种,制备动 物免疫血清 •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抗肿瘤、抗感 染的辅助治疗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三、 丝裂原(mitogen)
人 T细胞 B细胞 小鼠 T细胞 B细胞
ConA(刀豆蛋白A)
PHA(植物血凝素) PWM(美洲商陆) LPS(脂多糖)
半抗原→ 单价
天然蛋白抗原→ 多价
多价抗原可同时与多个抗体结合
2、表位类别
⑴ 按氨基酸空间结构分类
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不连续; ②一般位于分子表面; ③由BCR/Ab识别。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连续,为线性; ②多位于分子内部; ③由TCR/BCR识别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治疗手段
肿瘤免疫治疗旨在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细胞疗法等。
06
总结与展望
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与认识
01
02
03
04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 具有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的 功能。
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多样,包括遗传缺 陷、感染、药物等因素。
针对不同类型和病因的免疫缺陷病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替代 疗法、基因治疗等。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定义
肿瘤免疫是指机体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过程,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分 子的相互作用。
肿瘤免疫类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过敏反应类型
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 反应。
治疗手段
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 免疫疗法等。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定义
常见类型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 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机体 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和患肿瘤。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艾滋病)等。
发病机制
治疗手段
常见类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 肌炎等。
治疗手段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 疗法、细胞疗法等,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定义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外界物 质刺激后发生的过度免疫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常见过敏原
花粉、尘螨、动物皮毛、某些 食物等。
医学免疫学:抗原

特异性
03
合成抗原
人工合成的抗原,如多肽疫苗等,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抗原的分类
01
外来抗原
来自机体内外的抗原,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02
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中的异常蛋白质或突变细胞,如肿瘤细胞等,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02
抗原与免疫系统
抗原是一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免疫细胞活化的物质。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其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机制
02
研究自身抗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3
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帮助诊断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开发针对自身抗原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
肿瘤抗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通过识别肿瘤抗原,免疫细胞可以针对性地攻击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并防止其转移。
详细描述
新型抗原在医学免疫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疫苗研发、免疫治疗、诊断试剂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型抗原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总结词
新型抗原在疫苗研发方面,可以用于设计和开发新型疫苗,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病原微生物,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在免疫治疗方面,可以用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诊断试剂方面,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和识别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抗原的特性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免疫原性
抗原能够与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引发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种类繁多,来源各异,可以来自微生物、毒素、蛋白质等,也可以是自身组织中的异常蛋白质或突变细胞。
免疫学:抗原

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
序列上不相连续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构 象上形成的决定基。 顺序决定基(senquential determinant):
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又称 线形决定基(linear determinant)。
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 线性表位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并与之结合的物质。 )
2. 特 性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 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2) 抗原性(antigenicity): 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是什么东西决定抗原特异性?
抗原表位的概念 抗原表位的类型 抗原表位的影响因素 表位-载体作用 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1.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
epitope / antigenic determinant
•
概念: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 一种相应的抗体。 a b A抗原 ----机体-----------抗体A :抗a、抗b
T细胞决定基
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 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 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 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B细胞决定基
BCR能与未经APC加工 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 性表位。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第二章 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 肾小球基底膜 溶血性链球菌 心肌 大肠杆菌O14型 结肠粘膜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肠炎
4、超抗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HIV的囊膜糖蛋白gp120
二、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系统: A、B、AB、O四型
人类ABO(H)血型系统的分类
动物免疫血清
2.同种异型抗原 ( allogenic Ag )
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 血型(红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 修饰的自身抗原
– 隐蔽抗原
角膜蛋白、男子精液等发育过程中的 隔离成分。
二. 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 (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
大多数人
无应答
初次
青霉素 机体
降解
青霉烯酸 少数人 蛋白
再次
致敏状态
抗青霉 产生 青霉烯 素-IgE 酸蛋白
过敏性休克
(一)、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
•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花粉、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组织抗原 • 自身物质: 精子、眼晶体蛋白、脑组织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
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
二、抗原的理化状态
1、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多糖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 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大小
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抗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源性抗原: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内合 成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三、其他分类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奇缘关系 a.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微生物对于人体,动物血清对于人 b.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 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诱导最大免疫效应的抗原。 1989年White提出超抗原的概念。他发现某 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可以使很高比例的T细胞激 活,他将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一般的抗原只能激活外周血中0.0001~0.001% 的T细胞,而超抗原可使2~25%的T细胞激活。
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细胞克隆应答 1:104 - 1:105
自身抗原(autoantigen):能引起免疫应答的自身 组织成分称为自身抗原。例如晶状体蛋白、脑 组织等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机体成分。
眼球
角膜 蛋白
外伤 角膜 蛋白 外流
血管
自身突变物质
正常组织 细胞
烧伤等损伤
组织结构 发生变化
②同种型抗原(isoantigen):抗原来自同种动物不同
个体,这些个体在遗传上是不同的。 此类物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类的ABO血型抗原。
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如:多糖、类脂、某些药物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 辅助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 主要为蛋白质抗原,需Th细胞辅助
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
共 同 抗原乙 抗原甲 抗 原 和 交 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相互间 叉 存在的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反 应
共 同 抗 原 、 交 叉 反 应
抗原甲
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
抗原乙
↙
抗原甲
抗体1
↘
抗原乙
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 的不同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在某些病原菌的表面具有同人类细胞表面
相同的抗原。例如: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壁成
特异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特异性抗体伤寒杆菌——抗伤寒菌抗体——免疫反应(+)
痢疾杆菌 免疫反应 ( -)
意义: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 表位(epitope)。 1. 概念 (1)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 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 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抗原免疫途径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 静脉注射>口服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否引起免疫应答?
怎样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
抗原剂量
应答
无抗体产生
无抗体产生
低剂量抗原诱导低带耐受 (low-zone tolerance) 高剂量抗原诱导高带耐受
(high-zone tolerance)
(三) 抗原的特异性
同种异型
ABO(H)血型系统:人类ABO(H) 血型系统可分为A、B、AB和O四种类型。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2.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外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机体→抗毒素 ↓脱毒
类毒素→机体→抗毒素
中 和 外 毒 素
3.动物免疫血清
是用类毒素免疫动物马制备的含有相应抗 毒素的动物血清 对人体具有二重性
1、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 作用。 2、异种蛋白(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
4.其他与医学有关的异种抗原
A型血 红细胞
B型血 红细胞
O型血 红细胞
AB型 红细胞
二、理化特性
1.大分子物质
分子量>10kDa
2.结构与化学组成
A、结构的复杂性 B、物理状态 环状>直链 聚合>单体 颗粒性Ag> 可溶性
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较强,脂类的免疫原性很弱,核酸一般 无免疫原性,多糖的免疫原性则由单糖的数目和类型所决 定。其免疫原性大小为:蛋白质 > 多糖 > 核酸
体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
2.化学性质不同 a.蛋白质抗原 b.多糖抗原 c.多肽抗原
3.根据来源的不同 a.天然抗原 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 等 b.人工抗原 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根据抗原性质 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因素 (一)异物性:构成抗原免疫原性的核心条件 指抗原与自身组织成分的差异程度。凡胚 胎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均视为 异物。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血清蛋白 自身物质: 精子、晶状体蛋白等
三、机体因素
(一)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 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制的。因个体遗 传基因不同,故人群中对同一抗原可有高,中, 低不同程度的应答。 (二)生理因素: 青壮年>幼年>老年 免疫应答强 雌性>雄性 抗体生成高 怀孕,感染、免疫抑制剂干扰抑制应答
4.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 (1)剂量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 答。 2)重复进入。再次免疫,引起强免 疫应答。 (2)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 射>腹腔注射> 静脉注射>口服
多克隆应答 1:4 - 1:10
如青霉素、染料、塑料等化学物质作 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结 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 反应。
二、同种异型抗原:
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同种不同个体间相 同组织器官或细胞表面的不同抗原成分。 ABO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 HLA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 性抗原)
异种抗原
多糖类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聚 合鞭毛素 直接激活B细胞,诱导体液免疫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组成 TD抗原 TI抗原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需要 不需要
T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体液和细胞免疫
多种,主要IgG 有
体液免疫
IgM 无
二、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
抗原结合价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 簇的数目
2. 类型 (1)构象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 (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由空间构象形成 的决定簇,序列上不连续。 (2)顺序决定簇:顺序决定簇(sequence determinant),又称线性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肽片段构成 的决定簇。
分同人肾小球基底膜细胞和心肌细胞具有相同
的抗原分子。
进入人体
溶血性链球菌
机体产生抗溶血性 链球菌的抗体
溶血性 链球菌
心肌 细胞
肾小球 基底膜 细胞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伤寒杆菌
链球菌
痢疾杆菌
一、异种抗原
1、病原生物
抗原结构复杂, 是多种抗原的 复合体。 1)可用于制备 疫苗 2)帮助诊断疾 病
第 二 章
抗 原
化脓性链球菌
SASR病毒
白色念珠菌
一、抗原(Antigen,Ag)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启动机体的 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抗 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发 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二、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 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T细胞) 的性质。
(三)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的形成主要有以
下原因。 1.隐蔽抗原释放 2.自身抗原被修饰 (1)生物因素 (2)化学修饰 (3)物理修饰 3.抗原决定基扩展 4.分子模拟(异嗜性抗原)
四、异种动物血清
具有两重性 1.抗毒素作用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 破伤风 抗毒素血清、白喉抗毒素血清等。 2.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有免疫原 性,可导致血清过敏性休克(I型超敏反 应)。
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抗原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 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 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
T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Ag
B 浆细胞
三、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基本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 免疫原性和免疫 反应性的物质。 如细菌、病毒、 血清、大多数蛋 白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 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 原性的物质。如大多 数多糖、某些药物, 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 完全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