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作文:经典与流行
高中作文范文:任是流行也精彩

高中作文范文:任是流行也精彩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每一滴水珠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缕风中都飘扬着时代的旋律。
而在这不断变迁的时光里,流行文化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年轻的心灵,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音符的跳跃、画面的流转,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任是流行,亦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
流行文化,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众多领域。
从摇滚乐的狂热到电子音乐的迷幻,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到独立电影的细腻,从青春偶像剧的甜蜜到科幻巨制的烧脑,每一种形式都是流行文化独特的语言,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传递着各异的情感。
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灵魂,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触动人心。
无论是周杰伦的《青花瓷》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还是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以清新的旋律唱出青春的梦想与困惑,它们都在年轻人的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激发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电影与电视剧,则是流行文化中视觉与情感的盛宴。
从《复仇者联盟》系列带给我们的英雄梦想,到《琅琊榜》中权谋与友情的深刻描绘,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视觉刺激的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正义、勇气、忠诚等价值观,引导着人们向上向善。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与时代需求。
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与人们内心的渴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流行文化以其高效的传播方式,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网络梗的快速流行,让看似遥远的个体因共同的兴趣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
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流行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它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无论是音乐上的跨界融合,还是影视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都反映了当代青年敢于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
这种精神,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经典与网络流行的作文

经典与网络流行的作文
哎呀,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村里老人都爱在夏夜聚在一起,说说那些古老的故事。
那个时候啊,月亮特别大,星星也特别亮,就像现在流行的那些“超级月亮”一样。
不过说实话,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表情包啥的,也挺有意思的。
有时候看到一些好玩的,我还会发给我那些老朋友看看,大家都觉得挺新鲜的。
说实话,经典和流行嘛,各有各的好。
经典的东西,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就像那些老故事,听了多少遍还是觉得有意思。
而流行的东西呢,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总能给人带来一些新鲜感和乐趣。
我觉得啊,无论是经典还是流行,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吃一种菜,得换换口味才行。
所以嘛,我们既要珍惜那些经典的文化遗产,也要欣然接受流行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经典与流行高分作文

经典与流行高分作文
在我们的文化大舞台上,经典和流行就像两位明星,各自有着强大的粉丝团。
流行呢,则是当下舞台上的“小鲜肉”,充满活力和新鲜感。
流行歌曲、
热门影视剧,总是能迅速抓住我们的眼球和耳朵。
它们就像一阵风,来得快,
刮得猛。
今天大家都在追这个剧,明天又都在哼那首歌。
流行的东西,能让我
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感受当下的激情和活力。
有人说,经典太老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这可真是大错特错!经典那是
永恒的时尚,是不会过时的潮流。
就好比你穿上一件品质优良的经典款衣服,
啥时候都不会显得落伍。
也有人觉得流行太肤浅,没内涵。
这也有点冤枉流行啦!流行也有它的闪
光点,能反映当下社会的心态和年轻人的想法。
其实,经典和流行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对头,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好伙伴。
很多流行作品会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而经典也能通过流
行的方式重新包装,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所以啊,咱们别把经典和流行对立起来。
让我们既能欣赏经典的深沉韵味,也能享受流行的轻松欢快。
这样,我们的文化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一
场永不落幕的精彩演出!。
高中作文新高考语文“经典还是流行”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欣赏

高中作文新高考语文“经典还是流行”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欣赏2021新高考语文“经典还是流行”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欣赏“读经典还是读流行作品”作文点评【话题引入】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而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时至今日,书的汪洋大海正席卷这个星球,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去阅读所有的图书,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阅读经典使人类找到了一种科学的阅读途径,阅读经典免却了我们生命的虚耗和损伤。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阅读,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充实和扩张,我们在这些文字中逐渐确立了正确的道义观,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和熏陶,使我们不断走向文明。
我们的创造力和知识的积累因此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并因为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保证了能够将创造力都用在了人类的福祉上。
【联考作文材料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某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以开阔学生视野。
但对于“读什么”的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读书就是要读经典文学,但也有同学认为,读书就应该读流行文学……对于以上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篇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指令性清晰明确——“读什么书”,是“读经典文学还是读流行文学”,对此进行讨论。
参考立意如下:1.读经典文学可以从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中令人深思的人生道理、积极向上的精神观念、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经典作品对生活、对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去立意。
2.读流行文学,可以从贴近生活与时代,紧跟时代步伐、快节奏的生活下更适合流行文学的阅读、流行文学受众更广、当今的流行文学也会变成日后经典文学等方面去立意。
3.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是把二者结合:是读经典,还是读流行,不是纠结在选择上,而在于作品的质量。
高中优秀议论文《流行与经典》

高中优秀议论文《流行与经典》高中优秀议论文《流行与经典》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优秀议论文《流行与经典》,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优秀议论文《流行与经典》篇1假如有两张CD摆在你面前,一张是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一张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你会选哪一张?假如有两本书摆在你面前,一本是“80后”人气作家郭敬明的《岛》,一本是砖头厚的大部头《红楼梦》,你会选择看哪一本?流行与经典好像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
流行是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爆炸式的头发被染得五颜六色,松松垮垮的牛仔裤上千疮百孔。
永远都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美其名曰“酷”;经典则正相反。
这位端庄娴雅的贵妇人身着精致华丽的衣裙,仔细斟酌每个句子的语法、用词,以免出言不逊。
你总能从她看似平常的话语里体味出无限深意。
巴金老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
不是吗?各种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流行元素像潮水一样泛滥在我们周围,简直无孔不入。
打开电视,是周杰伦在开个人演唱会;拿起报纸,上面说今年冬季流行羽绒服加格子裙;进了书店,在赛车道上拼杀了几年的韩寒又折腾出一股“韩流”……对于这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流行这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来时是轰轰烈烈,众人瞩目,到头来只泛了几个苍白的浪花,无法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经典则不一样。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锤子对它们进行叩诊,逐一审查和扬弃。
时间之筛淘去了掩人耳目的泥沙和尘垢,留下的便是这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历史的沙滩上熠熠夺目,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比起流行的五颜六色,经典更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岁月的涤洗洗不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么说来,难怪会有人对充斥书店的“快餐文学”不屑一顾,对前不久媒体大炒特炒的“超级女声”嗤之以鼻了。
高中议论文:流行与经典

高中议论文:流行与经典假如有两张CD摆在你面前,一张是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一张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你会选哪一张?假如有两本书摆在你面前,一本是“80后”人气作家郭敬明的《岛》,一本是砖头厚的大部头《红楼梦》,你会选择看哪一本?流行与经典好像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
流行是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爆炸式的头发被染得五颜六色,松松垮垮的牛仔裤上千疮百孔。
永远都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美其名曰“酷”;经典则正相反。
这位端庄娴雅的贵妇人身着精致华丽的衣裙,仔细斟酌每个句子的语法、用词,以免出言不逊。
你总能从她看似平常的话语里体味出无限深意。
巴金老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
不是吗?各种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流行元素像潮水一样泛滥在我们周围,简直无孔不入。
打开电视,是周杰伦在开个人演唱会;拿起报纸,上面说今年冬季流行羽绒服加格子裙;进了书店,在赛车道上拼杀了几年的韩寒又折腾出一股“韩流”……对于这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流行这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来时是轰轰烈烈,众人瞩目,到头来只泛了几个苍白的浪花,无法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经典则不一样。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锤子对它们进行叩诊,逐一审查和扬弃。
时间之筛淘去了掩人耳目的泥沙和尘垢,留下的便是这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历史的沙滩上熠熠夺目,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比起流行的五颜六色,经典更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岁月的涤洗洗不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么说来,难怪会有人对充斥书店的“快餐文学”不屑一顾,对前不久媒体大炒特炒的“超级女声”嗤之以鼻了。
但这样的做法,就我看来,不仅是极片面的,还是极不明智的。
流行就是浮华的代名词吗?看样子不是这样。
美国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飘》在当时就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畅销小说。
人们对它的喜爱绝不亚于当今人们对《达芬奇密码》的追捧。
《飘》曾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并不妨碍其经典地位。
经典和流行的关系作文

经典和流行的关系作文
你有没有想过经典和流行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伙呢?
那流行呢?流行就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爱赶时髦的年轻人。
穿着最潮的衣服,跳着最炫的舞步,哼着最热门的小曲儿,在时代的舞台上尽情地蹦跶。
流行是当下的宠儿,它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大众的喜好。
比如说那些流行歌曲,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年轻人跟着节奏摇摆,唱着那些直白又能引起共鸣的歌词。
流行很善于抓住当下人们的心,它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在它盛行的时候,那可是风头无两。
不过呢,流行和经典也会有点小摩擦。
流行有时候太过于追求一时的热闹,忽略了内涵,就像那些只有简单节奏和空洞歌词的口水歌,流行一时就被人遗忘了。
而经典有时候又太过于端着架子,让人觉得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总的来说,经典和流行就像是一场接力赛。
经典跑了前面的一大段路,把智慧和文化的火种传递下来,流行接过这个火种,带着它在当下的跑道上狂奔,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光芒。
它们俩互相扶持、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无论是喜欢经典的深沉,还是流行的活力,我们都在这个文化的大舞台上享受着它们带来的乐趣。
【高一作文】经典之不存流行将焉附

【高一作文】经典之不存流行将焉附大众文化自成两派,一派“坚守沉静心湖”,不为世俗动容;一派曲解自身,迎合世俗文化,前者是中流砥柱,后者是随波逐流。
我自然赞成前者,只因经典不应被撼动。
流行文化依托于经典文化,是经典文化的附加值,它不应试图撼动经典。
经典之于流行的关系,类似于水泥之于油漆。
水泥在一定时期内未必其貌可扬,但它在时光中雕砌着的是驻守文化大地几百几千年的老屋,而油漆尽管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为着阅读的趣味增光添色,随着时间的风起云涌,它将一块块脱落,风化在泥土中,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难道在五六十年后还会有人拿着《斗破苍穹》挑灯夜读咿呀传颂吗?流行文化的确可以提高网民的阅读兴趣,但作家们仍该在心头置办一块沉静的心湖。
作家的文学创作导向来源于读者,正是因为读者的写作市场需求才引起网络的“玄幻热”,只是网友的娱乐市场需求与发展市场需求仍未对上号。
真正以写作而非在被窝中偷乐为目的的读者,应能够辨别出来永恒的经典和脱离现实的娱乐。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一位参赛选手,一名源自上海的高中女生,从小以写作古诗词为乐,嗜好古琴,把古风生活做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当她在比赛中出口成章时,不少网友感叹,她满足用户了我们对古时美少女的所有想象。
可知,在我们生活中仍有些人对经典文化充满著了向往,而我们的经典文化画卷如今仍只进行一半,除了一半须要我们的写作者和读者共同促进,在经典文化的基础上再汲取盛行文化的别具一格,保证皮之存有存有,毛就可以附于。
发展性的阅读,需要全民性的运动。
梭罗说:“如果因为喜欢一片树林,一个人整体坐在树林里,那他可能被看作是流浪汉,但如果他锯光所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那他会被看作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他讽刺的是那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人。
阅读也是如此,情绪、心境是沉淀出来的,而非靠锯光树林,一天很看24本书速成的。
由此,社会的导向极为重要,在共同阅读、理性阅读的潮流下没有人能“幸免于难”,到那时,作者守着自己“沉静的心湖”聆听鸟鸣奋笔疾书,读者沉迷于“沉静的心湖”中醉心汲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冈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面对这个作文题,审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材料的分析与处理材料中罗列了多种现象,首先需要考生加以整理和归类,“周迅”、“关之琳”、“景冈山”是娱乐文化的代表;“马克”、“比尔”是财富的代言词;“爱情”、“就要发”是代表当今部分人的一种心理追求的东西。
反之,“鲁迅”、“卞之琳”、“艾青”、“马克吐温”恰好是经典文化的突出代表;“井冈山”、“九一八”可代表一种历史,“保尔”代表着一种精神。
这些材料在排序上,相对比较杂乱,但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经典文化,不是对历史、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和崇拜,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东西,或世俗文化,或发生偏差的价值取向。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或启发学生思维,或为命题者提出话题的由头,一般的情况下,建议学生在作文中不要照搬材料,尤其是照搬字数很多的全部材料是作文的大忌。
因为可能材料中部分内容和话题联系并不紧,命题者只是从其中的某一点加以提炼而成话题,你要搬用就很难达到你想达到的效果。
即使要用材料,也最好是提炼性的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
再看话题,材料中罗列的种种,作者不必全部去兼顾,材料只是作者提炼话题的文字,同时起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效用。
“文化”的界定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这样理解后,在写作中就可以避免开口太泛太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再看“反思”,何谓“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现实或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的文化问题、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等,到底是怎样的,需要学生来做这个思考,通过思考来总结经验教训,启发自己,唤醒今人,警醒后人等,同时把这种思考诉诸文字。
第三步、对作文要求的揣摩这个作文题的要求和考刚完全保持一致,没有特别之处。
从“立意自定”来看,作者没有明确的立意倾向,学生在写作时,保持一点,就是观点合情合理,不要出现过于偏激的立意。
比如,“我们不必追求经典文化”,“让世俗文化占领阵地”等,都是不可取更是不提倡的立意,相反,“呼唤经典文化的回归”,“不要让经典文化失去市场”等都是值得推崇的;再看“文体自选”的要求,特别学要考生注意的是问题要纯,写作合乎文体的基本要素,拒绝“四不像”,不提倡如“处方”这样的特别应用文体,学生也不必要标新立异,写好自己的拿手文体就可以了;“题目自拟”这点也是需要学生留心下功夫的,很多同学喜欢把话题直接当成自己的作文题,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做法。
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果把这个展示的机会拱手相让,岂不可惜?一般阅卷老师都不是特别欣赏用话题做标题,虽然有特例;对字数的要求,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这样要求——不少于800字,笔者个人不主张恰好800字就戛然而止,但也不主张写900多字甚至1000字以上,850字左右比较合适,既达到字数,又能保证时间;对“不准抄袭”的要求,是无奈之举。
从某种意义上说抄袭就是强盗行为,是所有老师所不齿的,冒这样的险,不仅不能得高分,即使老师疏漏而侥幸给你评高分,你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做好了以上三步,审题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作文构思及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美文示例】快被遗忘的文化第二步、命题者的分析文字及话题研究命题者没有过多的分析,作者的分析恰好是审题的重点,但在这个作文题中,命题者有意识的给写作者腾出了空间。
命题者的分析文字,往往会代表命题者的一种审题倾向或观念倾向,学生要注意在这个分析文字上做足文章,是切题的关键文字。
1物欲横流流尽了高雅,歌舞升平平息了斗志,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俗。
大江东去已成为千古绝唱,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被商品大潮冲刷得一干二净,井冈山的星火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淹没??有人说,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听周杰伦的人越来越多,听贝多芬的人越来越少;看《财富》的人越来越多,看《红岩》的越来越少??庸俗,铺天盖地地袭来;高雅,悄无声息地消失。
塞满书包的是卡通,堆满床头的是言情、武侠;高高挂在书架的是《诗经》,尘封虫蛀是《巴黎圣母院》。
一种苍凉的感受袭上心头:文化正离我们而去。
不,是我们离文化而去。
熟读唐诗三百首已不在值得骄傲,不识贝克汉姆被嘲笑为落伍。
谈到流行歌星便滔滔不绝,说起那段沧桑的历史却茫然不知。
文化,正在被一点一滴地遗忘,一步一步地走出我们的生活。
鉴赏诗文,游览古迹成为那些学者、专家的工作;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被看成是战争年代纪念品。
可是,这又能怪谁?你看看那电视报纸每天播放的是什么?街头张贴的什么?报纸杂志每天报道的是什么?为了建商业步行街,把烈士陵园拆了;为了整顿市容市貌把百年古屋拆了,把唐朝的城墙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豪华别墅。
而我们还在为这些“杰作”感到自豪呢!赵薇在国人谴责的时候说:“我不太清楚那段历史。
”一队青年恋人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旁边却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在轻轻的哭泣。
在竞争白热化的年代,人们似乎无暇,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揣摩那句“僧推月下门”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更合适?也没有兴趣去探讨陶渊明的淡泊、老庄的无为??而更多的人是不屑。
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艰苦沧桑,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是歌舞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哭泣??回来吧,高雅的文化!回来吧,远离的文化!走远了,我想回来- 2 -嬉戏于潮流的浪尖上,我看不见海底的丰富,似乎有些遗忘;孤立在时尚的峰顶上,我听不见山间的鸟鸣,似乎有些淡然,我是否真的都忘却了。
直到有一天,只留有皮囊的自己,为着虚空呻吟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不能像杰克伦敦那样“呐喊”,却只能在走出鲁迅之后才体会到命运的“徘徊”。
现在我才知道:我已走远。
记得海明威给予我对海的渴望,有种冲动,发自文化的搏击,未曾想,我却爬错了浪头,刷空了自己;记得村上春树给予我对人性森林中鸟鸣的追求,有种力量,源于文化的博大,未曾想,我却错过了鸟的天堂;记得沈从文给予我对河畔花香的幻想,有位伊人,走在文化的胸膛,未曾想,我迷失了方向。
走远了,我想回来。
我不要沉醉于那有些靡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耳丝竹,我多么渴望重新踏在文化的故土,去寻觅一方自己的天空。
我真的想回来了。
我像孩子渴望母亲一般,去祈盼回到文化怀抱。
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动物,我需要文化对我的抚养。
麦克风的叫喊永远无法激起内心的澎湃,那些乱耳丝竹给我的,只有忧郁。
我终于知道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叹在谁的心坎,终于知道冰心的“繁星”该点缀谁的世界;也终于明白海子的“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对,应该是我的——这样一个走远了的人的心坎与眼啊。
我要回来了,我再度神往我那迷人的“蒹葭”,再次看到了那一对可爱的“关雎”,我感受到了鲲鹏“逍遥游”的魅力仙境,我聆听到了“大江东去”的滚滚涛声,??走远了,我一定回来,重拾岁月搁下的甲骨,轻读经典的文字。
我将走进我原先梦想的蓝色国度,在那儿,杜甫告诉我那文化的笔是需要勤耕不辍的。
是的,我现在沐浴着文化的圣水,让我的察察之身远离了世俗的浅薄。
走远了,我想回来,我知道那是谁在唱着“大风歌”流泪;我知道那是谁为游子所挂念,我知道那是谁“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激愤??在虚空中跌倒后,在没有经典文化的国度沉伦后,我想我要回家。
走远了,我想回来。
[简评]经典文化的失落,世俗文化的盛行,对当今青少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像此文小作者那样,离经典文化曾渐行渐远者太多,但真正走一遭后又想回来的也不少。
小作者现身说法,用一种纯散文的笔法,道出了自己沉迷于世俗文化而营养不良的感慨,“我要回来”的呐喊,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化回归的呐喊,这种呐喊足可以振聋发聩,足可以响彻云霄,所以欣赏,所以推崇。
铭记文化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
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时尚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诚然,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
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订到“神六”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
既然我们知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却为何要用“1314529”来表达感情?我们自古到至今就写着方块字,却为何要- 3 -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铭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过去,引领未来。
因为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毕昇、陆游、成吉思汗、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法国服装博览会上,中国女子身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漂亮服饰,赢得了世界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