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
皮肤科特色专科建设规划

皮肤科特色专科建设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美容需求的不断增长,皮肤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专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提高皮肤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皮肤科专科,特制定以下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皮肤科建设成为区域内具有领先水平、特色鲜明、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专科,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个性化的皮肤疾病诊疗和美容服务。
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掌握并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皮肤科诊疗技术,使疑难杂症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才。
3、完善科室设施设备,配备先进的诊疗仪器和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科室形象和品牌。
二、科室现状分析1、人员结构目前皮肤科共有医护人员X名,其中医生X名,护士X名。
医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X名,中级职称的X名,初级职称的X名。
学历结构方面,博士X名,硕士X名,本科X名。
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X%。
总体来说,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相对不足。
2、医疗技术科室目前能够开展常见皮肤病的诊治,如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等,但在疑难重症皮肤病的诊疗方面,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皮肤美容方面,开展了激光美容、光子嫩肤等项目,但项目种类相对较少,技术不够成熟。
3、设施设备科室现有设备包括紫外线治疗仪、冷冻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但部分设备老化,性能不够稳定。
缺乏一些先进的诊疗设备,如皮肤镜、皮肤 CT 等。
4、科研创新科室科研氛围不浓,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较少,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5、服务质量服务流程不够优化,患者就诊等待时间较长,医患沟通不够充分,患者满意度有待提高。
三、建设内容1、人才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丰富临床经验的皮肤科专家加盟,带动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完整)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
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
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临床路径-29个常见病种

(2009 版)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 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内科治疗:(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三个常见病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 手法整复、外固定2. 药物治疗3. 康复治疗4. 并发症的防治5. 护理(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登革热

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第2版。
(1)登革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2)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临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身痛,面红目赤,倦怠,舌淡红,苔薄白或厚白,脉浮滑或数。
2. 极期(1)湿热郁遏证临床表现:高热畏寒、或不畏寒,身热不扬,头痛,周身疼痛,倦怠乏力,口渴,呃逆或呕吐,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数或洪数。
(2)气营(血)两燔证临床表现:壮热烦渴,心烦不宁,斑疹隐现,或鼻衄或齿衄或便血,尿血或阴道出血,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或促。
(3)阴竭阳脱证临床表现:神疲懒言,气息衰微,面色萎黄无华,手足厥冷,胸腹灼热,斑疹紫黑,有汗或少汗。
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微细或沉缓或结代。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XXX发布了2019年版的224个病种临床路径目录,其中第一篇是耳鼻喉科临床路径。
该篇目录包括以下疾病: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中隔偏曲、分泌性中耳炎、甲状腺肿瘤、慢性鼻-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腺样体肥大。
第二篇是妇产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过期妊娠、计划性剖宫产、完全性前置胎盘、医疗性引产、产钳助产、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子宫腺肌病(全子宫切除术)、自然临产分娩、足月胎膜早破行分娩等疾病。
第三篇是骨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踝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骨折、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下端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踝关节骨折、颈椎病、胫腓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膝内翻、胸椎管狭窄症、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
第四篇是呼吸病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肺脓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胸膜间皮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等疾病。
第五篇是口腔医学临床路径,其中包括单纯性疱疹、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念珠菌病、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中龋、腮腺多形性腺瘤、舌癌、下颌骨骨折、下颌前突畸形等疾病。
第六篇泌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2、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3、针对膀胱肿瘤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4、针对前列腺癌的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路径。
5、针对肾结石的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路径。
6、针对肾上腺无功能腺瘤的腹腔镜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7、针对肾盂癌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8、针对输尿管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2011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完整)

绝对卧床休息。
饮食
1、根据辩证指导饮食。
2、根据病情选择是否留置胃管或禁食。
护理
1、准备好床单位,及时安置病人。
2、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协助建立人工气道
3、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氧的变化和24小时出入量,准确做好病情记录。
4、保持大便通畅,配合使用中药大承气汤剂灌肠通下治疗。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加强气道管理,注意痰液的引流,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和更换、湿化罐温度的控制、冷凝水的及时倾倒、呼吸机的报警值的设定等。
第2天
评估
同前
治疗
按医嘱执行治疗。
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
药物
同前
活动
同前
饮食
同前
护理
1、保持气道通畅。
2、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氧的变化和24小时出入量,准确做好病情记录。。
3、继续配合做好各种标本的采集,完善相关检查。
4、做好气道的管理,并根据病情的好转,做好拔除气管插管的准备。
5、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的护理.。
6、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的护理。
7、做好心理护理和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健康宣教
1、与患者或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知识等。
2、心理指导:解释先进的治疗方法,监护设备的作用,减轻病人焦虑情绪。
3、使用呼吸机者在上机前要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4、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大便干结时,不要用力排便,告诉医护人员。
检查
做相关的检查:床边X片、床边心电图、血液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血气分析、凝血三项、心酶谱)等。
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呼吸兴奋药(可拉明、洛贝林)、要在气道畅通的情况下使用,并注意有无出现肌肉震颤的 过量现象;茶碱类的使用要经常检测茶碱浓度;雾化吸入祛痰剂,要在体位引流、吸痰、G5物理治疗等措施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7.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8.物理治疗:可选用氦氖激光或半导体激光、紫外线等,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9.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
(八)入院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九)出院标准。
1.皮疹痊愈:无水疱、皮疹或创面已结痂。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神经痛剧烈、常规治疗无效者,需请神经内科或镇痛科会诊协助治疗。
2.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二、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一、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ICD-10:M3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04年)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呼吸肌无力。
2.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
3.肌电图异常。
4.肌活检异常。
5.特征性的皮肤损害(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Gottron征等)。
符合1-4条中任何3条或以上可确诊多发性肌炎,同时有第5条者可诊断为皮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04年)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4.支持疗法。
5.皮疹的治疗。
6.合并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2)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肌酶谱、ANA、ENA、dsDNA、RF、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沉、抗“O”、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24小时尿肌酸、24小时尿肌酐;(4)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选择:(1)肌电图、肌肉活检;(2)肌肉MRI、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肺高分辨率CT(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者);(3)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松龙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2.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根据病情可选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用药时间为3-5天或视病情而定。
4.针对皮疹可选择羟氯喹、沙利度胺及外用制剂等。
5.根据病情选择用药:(1)糖皮质激素的辅助用药,如止酸、保护胃粘膜、降糖、降压药物等;(2)抗生素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血、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3)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等。
6.危重病情的抢救:(1)机械通气;(2)抗呼吸、循环衰竭药物等。
(八)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2)血清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24小时尿肌酸、24小时尿肌酐。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复查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好转。
2.血清肌酶恢复或接近正常。
3.糖皮质激素可改为口服。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合并症如恶性肿瘤,或其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
2.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延长住院时间。
3.如发生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二、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ICD-10:M3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8天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一、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ICD-10:L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外观正常的皮肤发生松弛性水疱和大疱,Nikolsky征阳性。
2.常伴发口腔黏膜损害。
3.病理:伴有棘层松解的表皮内水疱。
4.直接免疫荧光:IgG沉积于表皮细胞间。
5.血清间接免疫荧光:天疱疮抗体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
2.免疫抑制剂。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4.血浆交换疗法。
5.抗菌药物。
6.支持疗法。
7.创面处理。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10.0寻常型天疱疮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皮肤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及滴度;(4)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肿瘤筛查:肿瘤抗原全套、B超、内窥镜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胸腔、腹腔、盆腔、后腹膜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可选择泼尼松、甲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2.免疫抑制剂:选择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环孢素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用药时间为3-5天。
4.血浆交换疗法,每周1-2次。
5.局部药物:抗菌药物溶液和/或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选择用药:(1)糖皮质激素的辅助用药,如止酸、保护胃粘膜、降糖、降压药物等;(2)抗生素: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3)抗真菌药物:必要时使用,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7.支持治疗,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八)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查天疱疮抗体滴度;(3)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继发肺部感染者)、痰液/粪便真菌涂片及培养(肺部/肠道二重感染者)。
(九)出院标准。
1.皮疹控制:无新发水疱、糜烂面好转无感染。
2.糖皮质激素可改为口服。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继发严重感染者(如败血症等)。
3.出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4.伴恶性肿瘤,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
二、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ICD-10:L10.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28天重症多形红斑临床路径一、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ICD-10:L51.1/L51.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明确的近期用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