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常见问题辨析(一)

合集下载

水环境监测管理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水环境监测管理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水环境监测管理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水环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水环境的监测管理是保障水质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的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展开,着重探讨水环境监测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一、常见问题1. 技术问题:水环境监测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依赖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然而,目前许多地区存在设备陈旧、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质量问题: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保障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然而,一些地区存在数据造假、数据篡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监测网络问题: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是保障水环境监测管理的基础。

然而,由于经费不足、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有些地区的监测网络建设相对薄弱,无法实现对水环境的全面监测。

4. 法律法规问题:水环境监测管理需要依法依规进行,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监测管理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

5. 综合协调问题:水环境监测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但是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各部门工作重叠、协作不密切,影响了监测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二、应对措施1. 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2. 加强数据监管: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严格监控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过程,防止数据造假和数据篡改。

加强对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落实监测网络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完善的监测网络,实现对水环境的全面监测。

同时,推动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浅析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析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析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是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测手段不够先进、监测数据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

有必要对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

一、现状问题1.监测手段不够先进目前,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中使用的监测手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监测数据有时不够准确。

在水质监测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如取水样送实验室检测等,这种方法存在着操作复杂、周期长、准确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水质监测需求。

2.监测数据不够全面当前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也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

目前,水资源环境监测大多还停留在水质、水量等基本要素的监测,对于一些新兴的污染物、微生物等监测还未能完全覆盖,导致监测数据不够全面,无法全面反映水资源环境的真实情况。

3.监测网络不够完善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网络也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

目前,监测站点的布设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导致一些重要的水域或地区监测盲区较多,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不够强,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水资源环境的变化情况。

当前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处理也存在不够及时的问题。

监测数据采集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够被有效利用,然而目前监测数据处理的速度较慢,导致监测数据的实时性不够,无法满足及时了解水资源环境变化的需求。

二、解决对策1.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了解决监测手段不够先进的问题,应当引入一些先进的水资源环境监测技术,如远程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水资源环境监测需求。

还可以加强对监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水资源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

为了解决监测数据不够全面的问题,应当加强对监测指标的研究和完善监测技术,及时更新监测手段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可以全面反映水资源环境的真实情况。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地表水是指从地表流出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小溪小河、以及地面积水等。

地表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对地表水资源进行监测是保障水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地表水监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地表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1.监测范围不足:目前地表水监测的范围相对有限,仍然存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监测盲区,这就导致了相关地区的水质监测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2.监测手段不足:地表水监测手段主要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但是由于监测的覆盖范围和实验室设备的投入有限,导致监测手段不足,使得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够高。

3.监测数据更新不及时:地表水质监测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监测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周期较长,导致了监测数据的更新不及时,这就影响了对地表水质的实时监测和掌控。

4.监测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对地表水质监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了监测标准不统一,监测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估。

5.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地表水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测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无法得到保障。

二、对策1.加大监测投入:应当加大对地表水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覆盖面,保证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

2.引入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对地表水质的实时监测和评估。

3.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地表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为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地表水监测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通过加大监测投入、引入新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统一监测标准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障地表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廖岳华,樊 娟,陈世雄,罗岳平(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沙410014)摘 要: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历经30余年,已初步形成一套基本成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

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的实践,结合当前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实际,分析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监测指标;单因子评价法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556(2010)0320055204Consideration 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urfaceW ater E nvironmental Q u ality Assessment in ChinaL IAO Yue2hua,FAN J uan,C H EN Shi2xiong,L UO Yue2ping(H unan Provi nci al Envi ronment al M onitori ng Center,Changsha410014,Chi na)Abstract:A set of technology system on t he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asically beco me mat ured in China after t he develop ment for30years.Based on t he current act ual sit uation of envi2 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according to t he aut horsπp ractical experiment s,problems in t he surface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China are co mp 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ome usef ul suggestions for imp rovement are p ut forward in t his paper.K ey w ords:surface water;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index;single2fact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0 引 言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之一,分布于海洋、江、河、湖和地下水、大气水及冰川共同构成的地球水圈中。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污染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水环境监测工作。

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测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监测设备和技术不完善、监测能力不足等。

监测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是当前水环境监测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监测点的选择不合理和监测频次不够,导致了监测数据的局限性。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问题,监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和执行的一致性不高,导致了监测数据的误差。

水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不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水环境监测设备大多数是传统的手工式监测设备,设备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等问题。

监测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能满足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

水环境监测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监测设备和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的相应不足。

监测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对大范围、大样本的监测需求,同时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存在问题,不利于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加强监测点的布局和监测频次的控制。

根据水环境的特点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加强对监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加大对水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监测设备的升级换代。

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加强对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质。

加大对水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资金,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加大对监测人员的激励措施,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浅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地表水是指地表浮在地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表水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水质污染严重。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地表水水质严重下降,滋生了大量的藻类和细菌,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 水资源过度利用。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水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导致地表水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一些江河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3. 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地表水环境破坏导致水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许多水生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

4.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地方政府对地表水环境的管理和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地表水环境的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罚。

二、建议解决措施1.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加大对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完善地表水污水处理设施,采用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

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地表水资源。

3. 加强水生态系统恢复。

加强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重建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平衡。

4. 健全地表水环境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的地表水环境管理和监管机制,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和评估标准,加大对地表水环境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对地表水环境的破坏行为。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公众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共同保护地表水环境。

关于对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关于对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关于对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说明中国环境规划院年月日中国环境规划院陆续发布了《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工作方案》、《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常见问题辨析》、《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关于大江大河混合区容量计算有关问题的说明》、《关于二维混合区容量计算公式的说明》等技术规定,结合在北海市、成都市召开的两次验收(预验收)会议出现的问题,在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规范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明确有关问题,便于各省进一步完善技术报告,现将有关问题进一步强调、明确、补充说明如下:、关于数据口径对应问题污染源调查是全省范围的,既包含排污去向为有天然径流量的功能区划水域(其中又分法律上不允许排污的单元、湖库等不测算单元和容量测算单元),也包容量测算设计流量等于零的功能区划水域,还包含没有进行功能区划的水域(如排海),因此,有些省份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遗漏的污染源。

另外,各省对功能区—控制单元—容量测算单元处理和关系说明上也比较薄弱,需要加强。

对于非容量测算单元,要提出目标总量控制方案。

在数据分析上,各省应密切注意上述口径之间的差异,明确数据覆盖范围,加强口径对应关系说明,在技术报告中要有分类汇总结果。

、关于一维计算问题严禁计算单元长度过长。

所有的市界、县界、监测断面、取水口均应作为容量测算的水质控制节点输入,保证各节点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要求。

正向试算计算单元长度应该控制在~,并考虑河长达标率,以不低于%的达标率为基准。

反向计算计算单元长度应该在10km 左右,并考虑河长、河宽等因素,进行不均匀系数的修正。

对于河宽大的河流,尤其需要注意参与混合计算的并不是全江段流量,要进行河长、河宽方向等的不均匀系数的修正。

对于现状没有工业生活集中排污口、难以利用水环境容量的区域,采用反向计算的容量测算结果需要从严控制。

采用规划院模型进行正向试算时,严禁将排污口浓度调高到不符合排污标准值。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益, 确定承担 保护水 环 境 义务 与享 受 水资 源 权利 的 优化 分配原则 、 据水域功 能 目标 , 依 确定排 污 限量有 偿使 用和转让 的原则 j 。本 人更倾 向于从 第一 种角 度来 阐述总量 分配的一般 原则 。 1 1 等 比例分 配原 则 . 在承认各污 染源 排 污 现状 的 基础 上 , 总 量控 将
授 , 究 方 向 : 境 污染 防 治 、 研 环 环境 规 划 与 评 价 。 Ema :h oj j . — i zaw@ l l u
e u c d .n
4期
张宇楠, : 等 水环物毒性 大小 承 担 污染 责任 分 担率 的 原 则 、 按 企业 污染治理 的先进性考 虑污染责 任分担 率 和削减
理论上达 到浓 度 限值 要求 的污染 因子排 放不应 造成 环境生态 的急性 致 害 。浓度 控 制 监测 简 便 、 用 范 适
围广 , 这种管 理方 法 曾经 在 污染 控 制 中起 过 重 要 的 作用 , 但浓 度控制仅对 个体 源排放 浓度 进行 限制 , 没
有对 区域 的水污 染 物排 放 总量 做 出 限制 , 许 多地 在
第l 0卷 第 4期 2 1 年 2月 00 17 —11 (0 0 4 18 - 6 1 85 2 1 ) - 80 0 5







Vo. 0 No 4 F b. 01 11 . e 2 0
Si c eho g n n ne n c neT cnl yadE  ̄ ef g e o i
@ 2 1 S iT c . n n . 0 0 c. eh  ̄ g g
环 境 科 学
水 环境 容量 总量 分 配存在 的 问题 及建 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常见问题辨析(一)中国环境规划院一、基本概念与方法1、什么叫基准水环境容量?其它类环境容量指哪些?基准环境容量是一个口语化的名称,指的是采用90%保证率、近10年最枯月全国基准设计条件下计算的水环境容量,有别于北方可以采用75%保证率或者近10年最枯季计算的参考容量。

河口/海岸水环境容量仅做参考,不作全国统一要求。

2、理想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排放量以工业、生活点源作为模型正向输入条件,模拟计算结果为理想水环境容量;扣除各控制单元非点源入河量、来水本底后,得到水环境容量;按照各控制单元工业、生活入河平均系数,反向折算到陆上,得到最大允许排放量。

理想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排放量3套相关数据均是本次工作成果,必须同时提供、相互对应。

不少地方仅提供了通过模型计算的理想水环境容量,或者没有建立各控制单元理想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排放量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各地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的。

要求通过各控制单元中非点源在入河量中的比例,建立理想水环境容量和实际水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各控制单元中各类污染源入河系数,建立水环境容量和最大允许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3个系列的结果中,理想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是水域的入河量概念,而最大允许排放量则是陆上排放量的概念。

面源入河量在全部入河量的比例、点源(工业、生活)入河系数大小在各控制单元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不能直接简单一个数据处理,而必须从基础污染源数据汇总平均得到。

理想水环境容量对应到计算单元,而水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排放量由于与污染源调查相对应,因此,实际上是对应到控制单元的。

3、2002年我市有一条河流无天然径流(由于上游泉域众多小煤矿采煤时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泉水干涸,河流无水),2003年年初至今,经过治理关停小煤矿,该河流上游泉水涌出,并且该河流量较大,那么这条河流要不要测算容量?需要测算容量的河流,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进行过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其次该河流枯水期有天然径流(10年最枯月条件下)。

请您检查该河流是否具备上述条件。

4、国家所提供的水环境分析系统如何反映一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在不考虑污染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该系统计算出一水体的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计算必须考虑污染源排放现状,否则计算出来的容量仅为水体的自然属性,对于我们的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及今后的总量分配没有意义。

提供的环境分析系统仅适用于考虑污染源情况下的正向模拟试算,这是本次工作推荐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对于不考虑污染源位置等因素计算的水环境容量,需要利用其他模型计算软件并考虑不均匀系数等影响后确定。

5、水环境功能区名称和水环境功能区编号如何填写?水环境功能区名称和编号,需沿用各地已经完成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

6、企业位置如何填写?入河排污口位置是填写到上游断面还是下游控制断面的距离?企业位置填写企业排污口到入河口的实际距离(不是直线长度);入河排污口位置填写到下游控制断面的实际距离(不是直线长度)。

7、面源污染物如何对应到河流?在进行水体容量计算时,不考虑非点源污染物的影响。

在进行总量分配时,将总的水环境容量扣除非点源污染物的影响,作为可利用的容量。

关于非点源污染物的扣除,需在以县为单位进行的非点源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河流的汇流面积等,将非点源污染物大致分到各河流、水体,然后将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削减后的非点源污染物量,作为河流的本底进行扣除。

即非点源的污染物量,不能进行容量分配。

区(县)面源统一调查得到一个数据后,各地可以根据污染源类型、功能区划水域等情况,合理进行分摊。

如农田径流,与农田面积、分布以及与水域关系相关,城镇径流,则集中在城镇范围内的功能区划水域。

二、控制单元1、我市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市区扩大,相对造成城市雨水管网覆盖率、非农业人口数等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这样容量核算的行政区汇总按2002年的区划,还是按2003年调整后的?选取的城市行政区范围大小和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对应关系不大,范围改变、人口增加只会影响现状排污量。

可以按照新的区域范围进行统计。

2、水质类别和参评项目有关,参评项目就是后面这3个指标还是有更多?水质评价应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标准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原则上都应该进行评价。

除本次工作必须完成的评价指标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水环境质量及水污染特征选择主要污染因子评价,前提是必须保证评价结果能客观反映当地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应注意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过程中的水质评价不同于常规水质评价工作,水质达标与否仅按照与水环境容量测算因子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如对于某水域,在常规水质评价中因重金属超标应评价为不达标,但是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中,由于重金属超标与耗氧型容量测算因子没有关系,可以视为达标。

另外,水质评价工作,一定需要对应到控制单元,不需要泛泛地说明水质状况,而要具体说明各控制单元水质,以为容量测算提供基础。

3、在水环境容量计算中,对同一条河流的功能区能否进行合并?进行了功能区划的支流是否需单独计算容量?未进行功能区划的支流最终进入已功能区划的河段,可否作为入河排污口考虑?容量计算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基础,原则上所有进行过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都应该进行容量计算。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个水环境功能区的位置和水质目标,进行相应调整和合并。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河流的相邻的水环境功能区,如果水质目标相同,可合并计算。

对于进行了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支流,应单独进行容量计算,该支流的核算容量与干流的容量进行叠加平衡后,作为整个水系的容量。

该支流的污染物浓度应为功能区类别要求的浓度。

在进行了某一河流河段的容量计算时,未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支流应作为入河排污口或者支流考虑,该支流上的所有工业污染源对干流水质的影响通过该支流的水质和水量得以反映。

补充一点,无论支流上有没有污染源,在进行干流的容量计算时,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即支流上所有的污染问题,无论有没有污染源,均通过支流入干流的节点的水量和水质反映。

4、如何得出汇流区面积?在每个水环境功能区中,根据河流、支流的水系分水岭区域与县级行政区域的叠加、整理初步形成陆域边界。

划分过程中以所对应排污控制城镇和县域边界为基本范围,通过对地形流向分析和细小支流汇流范围圈定,将水上的水功能区和陆上污染源汇流区结合在一起,形成水陆衔接的控制单元。

在初步划定水环境功能区陆域范围的基础上,经过污染源调查汇总数据的区位校核,调整并完善边界范围。

5、松花江哈尔滨段明年将筑坝,是否考虑?如果考虑将如何考虑?关于松花江哈尔滨段筑坝的问题,可暂不考虑。

因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海河、淮河、辽河等流域,水利工程众多,自然河流已被人工分割,如考虑这一情况,需掌握大量水利方面的资料,才能确定计算的边界条件,就目前我们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时间要求来讲,均不具备;6、此次容量计算我们按整个功能区段内全部符合该功能区水质目标为准,不知是否合理?因为这样计算容量计算结果会相对小一些。

关于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概念,可认为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就算整个功能区达标。

如果全河段达标才算达标,则整个功能区将不能有任何排污行为,水环境容量计算也没有了意义。

三、污染源调查1、据我们所知,目前仅存在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数据和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发布的数据,环保部门的排水数据基本上是依据企业用水量折算出来的,各种数据的统计口径差异很大,难于相互校核。

此外,因排水量是从用水量人为折算的,排水系数基本上为一人为给定常数,绘制用水量~排水量曲线可能意义不大。

工业污染源各类统计数据的校核主要要求各地必须对数据的合理性有所说明,对不同口径的差异有所分析,并不是一定要采用哪一套数据。

2、对几类源强系数的补充说明(1) 矿山径流的标准源强系数为COD80t/年,氨氮2t/年。

(2) 农田径流污染物计算中,原农作物类型修正更改为农田类型修正,分旱地、水田、其他3种情况给出修正系数。

旱地的修正系数取1,水田的修正系数取1.5,其他类型修正系数取0.7。

(3) 城市径流的源强系数为COD50t/年,氨氮5t/年。

应注意,污染源调查各类源强系数,规划院所提供数据仅供参考,而不是普遍适用,各地需要结合各地状况和实际监测情况,合理选用。

4、污染源是用CODcr,河水却用CODmn,如何换算?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中一般不监测CODcr,污染源监测采用CODcr和指标。

为准确地建立污染源、排放量与水质变化的响应关系,必须找到CODMn CODcr之间的等量相关系数。

由于不同区域的河流,或河流中的污染源种类不同和CODcr之间的换算关系,因此并不能随意借鉴其它河流的系数均会影响CODMn值,可通过对同一地区河流一定时间段内的水质监测分析获得换算系数。

就北方地区而言,换算系数的范围大致在2.5-4之间。

5、畜禽养殖量以年鉴中的何种数据单位进行统计(出栏数、存栏数)?由于污染物的源强单位为g/d・头,年鉴中的数据是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而每种畜禽的生命周期各不相同(不满一年),如果直接用以年为单位统计的畜禽数量除以365天的话应该不等于一天中实际养殖的畜禽数量,那么在填写基本表格时应选择何种统计数据来作为畜禽养殖数量,且如何将填写的数量转换为每天的养殖数量,乘以畜禽的源强系数来获得污染物排放量?在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时,建议不考虑畜禽养殖的生命周期问题,本次调查所需要的结果不是污染物的日排放量,而在模型计算是非点源污染也不作为输入条件。

6、“农田基本情况”中施农药量统计的是什么内容,是否需要转化为氮和磷的折纯量,或是其它物质?如何转换?化肥转换为氮和磷时需要分列吗?化肥施用量需分别折成纯氮和纯磷,需要分列。

关于折算方法,应按照不同化肥的分子量构成与纯氮、纯磷的分子量比例求得。

7、“畜禽养殖排放量表”中提到,“对畜禽废渣以回收等方式进行处理的污染源,按产生量的12%计算污染物流失量”,由于本表中统计的是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那么此“产生量”指的是未处理前每头猪的污染物产生量(COD50g/头天、氨氮10g/头天),还是处理后每头猪的排放量(COD17.9g/头天、氨氮3.6g/头天)?指未处理前每头猪的污染物产生量。

在培训教材中,给出了畜禽养殖污染物的5种排放方式,每种排放方式对应的污染物产生量如下:无序排放:COD50g/头天、氨氮10g/头天;冲洗后排放:COD50g/头天、氨氮10g/头天;冲洗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COD17.9g/头天、氨氮3.6g/头天;就地利用、干燥后制作有机肥:COD和氨氮均为0。

8、在城市生活污染源调查表中,非农业人口数是指整个县所有的非农人口,还是仅仅指县城区内的非农人口?如果是指前者,那么该数值是否与城市径流污染源调查表中非农业人口数是同一数值?城市生活源调查中的非农业人口,一般来说指的是整个县的非农业人口,城市生活源和农村生活源所涉及的人口数之和应为当地的总人口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