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 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质?)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标准,制定本方法。

本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展。

一、根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屡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屡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展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展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展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展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绘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环办[2011]22号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为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规范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我部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一一年三月九日主题词:环保地表水评价办法通知抄送:机关各部门。

—3—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3—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4—(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 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DOC 19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DOC 19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DOC 19页)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 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1 2 (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1 2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1 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1 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质?)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

渔业
55

30
6.0-9.0
—2000




+




农业
果树 蔬菜 工业

+
+
5

5
6.0-8.5
6.5-6.8


500
500

10
45
10

250
+
250
+
250
10
0.4

250
30#
— —
/
/
18
6.2-8.6
—2000
500
100
28
250
1
/
0.7
250
平均
注:(—)有争论,(+)没有特殊限制,(/)因为存在(+)而没有确定,(#)假定农业用途是指农场和灌 溉用。
北京西郊水质质量系数分级
级别 清洁 微污染 轻污染 中度污染
2019/1/12
P值 <0.2 0.2-0.5 0.5-1.0 1.0-5.0
级别 轻重污染 严重污染 极严重污染
P值 5.0-10.0 10.0-100 >100
第六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2. 综合型指数(均值型指数)
其中
1 n I Pi n i 1 Ci Pi Si
Ci—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 Si—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污染物i在某种功能情况 下的标准值; n—污染物的种类。
2019/1/12
第六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综合指数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见下表
2019/1/12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水体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评判的过程。

评价水环境质量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水环境的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保护。

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水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监测指标的选择、水样采集和样品分析、水体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单一指标的监测结果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对水体中某种污染物浓度的监测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只能反映水体中某种特定污染物的状况,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综合指标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综合多个指标的监测结果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综合考虑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水体的pH值等指标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但监测和分析工作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门的实验设备。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指标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指标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能够反映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对评价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种方法是基于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水环境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转移过程来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

这种方法能够对水体中污染物的传输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对评价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因素。

例如,水体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都会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总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多个指标,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

8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8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 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上表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 5 个(含 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 5 个(含 5个)以上时不作平均水质类别的评价。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上表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

当氰化物或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

对于水温、pH 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

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将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一般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

对于断面数少于 5 个的河流、流域(水系),按“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湖泊、水库单个点位的水质评价,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当一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计算湖泊、水库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湖泊、水库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先按时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各个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所有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对于大型湖泊、水库,亦可分不同的湖(库)区进行水质评价流型水库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白云鹏陈永健)陈永健的个人资料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白云鹏陈永健)陈永健的个人资料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白云鹏陈永健)陈永健的个人资料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数理方法与手段,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对其作出定量描述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摸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可分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表示单项污染物对水质污染影响的程度,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示多项污染物对水质综合污染的影响程度。

1.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是将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与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水质类别的方法。

即将每个水质监测参数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比较,确定水质类别,最后选择其中最差级别作为该区域的水质状况类别。

1.2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是指在求出各个单一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再经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据此评价水质,并对水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决定了指数法的不同形式,有诸如简单迭加型指数、算术平均型指数、加权平均型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内梅罗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豪顿水质指数等。

单因子污染指数只能代表一种污染物对水质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水质整体污染程度;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对整体水质做出的定量描述,这样的评价结果只能定性地说明污染程度是轻、严重还是非常严重,不能确定其功能类别为几类。

但是,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在总体上是可以基本反映水体污染性质与程度的,而且便于同一水体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基本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所以现在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2.基于模糊理论的水环境评价法由于水体环境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各个项目的级别划分、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

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概率法、模糊综合指数法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这种方法根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进行加权,但污染物毒性与浓度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因此,这种加权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评价按评 价的时间划分, 有回顾评价、现 状评价和影响评 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 水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根据评价方法采用的数学 方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单因子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
污染指数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
模糊评价法
水质指数法
评价方法分析
单因子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矩阵A={a1,a2,…am}
❖建立水质评价模型
▪ 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
B = A*R
模糊综合指数B0=max{bi};i= 1,2,3,…,n。
模糊评价法
❖ 优点:
▪ 能够得出评价因子被评为每一个质量级别的可能,反 映了水体的模糊性
▪ 综合各个评价因子对水质进行评价
污染指数评价法
❖简单叠加指数
▪ 选定若干评价参数, 将各参数的实际浓度Ci和其 相应地评价标准浓度( Coi) 相比,求出各参数的 分指数, 然后将各分指数加和
优点:综合反映出各种污染物对 水质的影响
缺点:结果受评价参数多少的影响 ;无法区别不同污染物的影响;可 比性不高。
污染指数评价法
❖算术平均值指数
▪ 通用性:可以运用训练好的权重对不属于训练 样本的实测样本进行评价,具有通用性,特别 适合区域的综合评价
❖缺点:
▪ 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值化现象 ▪ 原理和计算过程复杂
水质指数法
❖同济大学的徐祖信于2005年在单因子水质 标识指数法基础上,提出综合水质标识指 数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对各污染指标的相对污 染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可以表达河流总 体的综合水质信息
▪ 可以判别河流水体是否黑臭
❖缺点
▪ 每项评价因子的权重是相等的 ▪ 计算量较大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是对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营养状况的定量描述,通过对具有水体富营养化代表性指 标的调查, 判断该水体的营养状态及预测其发展趋势。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涉及到相当多的状态变量, 要挑选能反 映生态系统中影响富营养化状态主要因子: 包括物理、化 学、生物等环境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
▪ 取隶属程度大的水质类别作为水体的类别,反 映了综合水质级别的模糊性
模糊评价法
❖ 建立单因子评价矩阵:每个评价因子与每级评价标准之间的模糊关系 可用模糊矩阵R表示。监测值为X的污染因子对各个水体级别的隶属度 rij,即可以被评为i类环境质量的可能;n水体质量级别数, i= 1, 2, 3,…, n;m表示水体评价因子数,j= 1,2,3,…,m 。
▪ 计算原理与比值法相同, 将分指数和除以参加 评价的项数(n)
优点:结果不受评价参数项数的 影响
缺点:可能掩盖高浓度参数或污染 参数的影响
污染指数评价法
❖最大值指数
▪ 亦称内梅罗指数,该方法特点是在计算式中含 有评价参数中最大的分指数项
优点:充分重视某污染物出现的 最大浓度值的影响
缺点:在污染物波动大时,可能出 现一个由最大值决定的高峰,反映 不出其他污染指数的贡献。
❖ 基本思路: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 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 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 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 行评价
❖ 应用较广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模型和 Hopfield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法
❖优点
▪ 客观性:权重的获得摈弃了主观影响, 使评价 结果更具客观性,精度也更高
灰色评价法
❖优点:
▪ 灰色评价法突破了传统精确数学严格的约束, 体现了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
▪ 可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对同类水体的水质进行比 较,所以具有排序明确和可比性较好等优点。
❖缺点:
▪ 存在均值化,计算复杂等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 完善来克服这些缺点。
人工神经网络法
❖ 一种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的系统 ,可模拟人脑解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
❖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明确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 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 因子评价” 。
优点
操作最为简单 可直接了解水质状况 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对水体水质从严要求 ,能够确保水体安全
缺点
❖有时会由于过于严格 的要求把水域使用功能 评价得偏低
❖各评价参数之间互不 联系,不能全面反映水 体污染的综合情况
污染指数评价法
❖ 污染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 与其评价标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然后 通过各种数学手段将各项目的分指数综合而得到 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以此代表水体的污染程度。
❖ 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使水质评价污染指数存在 着不同的形式,包括简单叠加指数、算术平均值 指数、均方根指数、最大值指数、内梅罗指数等 。
▪ 准确性: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 可比性:评价结果的水质类别要符合国家水质控制标
准的要求,与国家水质控制标准有可比性;同一类别 中的水体可以进行比较,能够说明地表水的质量和功 能。 ▪ 可行性:评价方法应该简单实用,便于在实际的评价 工作中推广;评价模型中的参数应该既全面准确,又 不至于难于获取。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主要内容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评价方法分析 评价方法应具备的特点 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水环境质量 评价概述
水环境质量评价 是按照评价目标选 择相应的水质参数 、水质标准和计算 方法,对水的利用 价值及水的处理要 求做出评定。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准 确地反映目前的水体质 量和污染状况,弄清水 体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 ,找出流域的主要污染 问题,为水污染治理、 水功能区划以及水环境 管理提供依据。
污染指数评价法
❖加权平均指数
▪ 根据污染物对环境影响作用的不同, 人为地引 入加权值Wi
优点:考虑了不同污染物对水质 影响的不同,构思合理。
缺点:结果低于最大分指数,当超 标严重时,会掩盖污染问题;准确 而客观的权重值难以获取。
污染指数评价法
❖混合加权模式
▪ Ii为分指数,Σ1为诸Ii>1求和, Σ2为所有Ii求和;
❖发展方向
▪ 解决权重的合理分配 ▪ 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灰色评价法
❖水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 系统。
❖水环境监测数据是在有限时空范围内获得 的,它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具体的, 且评价标准分级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
❖可将水环境系统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应用 灰色理论进行评价具有合理性。
❖ 随着模糊评价法的应用和改进,模糊评价法中主 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模式识别法、模糊聚 类法等。
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是
▪ 由监测数据建立各评价因子对各级标准的隶属 度集,形成隶属度矩阵
▪ 把因子的权重集与隶属度矩阵相乘,获得一个综 合评判集,表明评价水体水质对各级标准水质的 隶属程度
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评价模型查询和运算的自 动化,以及评价结果的可视化,是水质评价模型 的发展方向
❖ GIS技术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方面,可以 在数据采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等 方面提供服务
❖ 尤其是在水质预测预警方面,将GIS技术结合水环 境预测模型,运用模型准确、直观地预测水环境 质量变化趋势,并且将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可视 化

, Σ1Wi1=1, Σ2Wi2=1
优点:运用客观赋权法,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强调了超标指数的影响。
缺点:当超标指数过大或超标项多 时,评价结果会明显增大。
污染指数评价法
-优点
对整体水质作出定量描述,按 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水质作出 定性评价。 计算简便,便于进行水体之间 或同一水体时间序列上的基本 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
缺点
不能很好地与国家统一的水质 功能类别相一致,没有完善统一 的环境质量分级系统。 不同的指数之间、指数分级与 环境质量标准之间都缺乏可比性 权重取值不同会对评判结果带 来影响。
模糊评价法
❖ 水环境污染程度与水质分级相互联系并存在模糊 性,而水质变化是连续的,模糊评价法较好体现 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 客观规律,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结语
❖随着环境评价方法的日益成熟和水质评价 工作的不断深入,水质评价模型的发展会 更加符合水环境的特征,评价结果将更加 趋于实际和易于比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水质评 价模拟的自动化水平将更高,计算结果更 加精准、可靠,模拟过程将会向可视化、 动态化、直观化方面发展。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生物指标参数法
▪ 运用水体中的生物指标评价富营养化程度,包 括运用藻类污染指示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浮 游植物等作为评价因子。
❖营养状况指数法
▪ 运用TN、TP、透明度、叶绿素a、CODMn等 反映湖库营养状况的指标,通过加权的方式得 到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级 。
❖ 评价方法有特征法、参数法、生物指标参数法、营养状况 指数法、数学评价法等。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特征法
▪ 特征法是根据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环境 因子特征来评价湖泊营养状况的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参数法
▪ 采用水体中营养物质氮、磷的浓度, 水体透明 度, 藻类的种类、数量、指示种、叶绿素a, 生 物多样性指数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等生物和生 态学指标指数由整数位和三位或四位 小数位组成,结构为: Iwq = X1·X2X3X4
▪ X1·X2由计算获得。X1为水体总体的水质类别 ;X2为水质在X1类水质变化区间内所处位置, 从而实现在同类水质中进行优劣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