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较是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种方法。
2. 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比较方法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一课。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比较是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种方法,并学会使用简单的比较方法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比较的概念可能不太熟悉,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比较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活动自己发现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比较是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种方法。
难点:学会使用简单的比较方法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在观察中比较》。
比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如何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观察物体教师:首先,请大家拿出桌子上的两个物品,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
你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同时,请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学生开始观察物体,教师巡回指导。
(三)比较物体教师:现在,请大家将这两个物品进行比较。
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注意,比较不仅要看它们的不同之处,还要看它们的相同之处。
学生开始比较物体,教师巡回指导。
(四)描述物体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你们观察到的这两个物品的特点。
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
同时,请注意使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开始描述物体,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请回家后找出两个物品,比较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并写下你的发现。
2021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学会小组合作,能够交流汇报成果。
教学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谈一谈你对恐龙的认识。
2.观看《恐龙之最》视频。
3.举例谈一谈你的收获。
4.小结:科学家们比较的标准有很多,如比较物体整体的大小、轻重、高矮等,还可以只比较物体的一部分,如翅展(臂展)的长短、尾巴的长短、头部的大小等。
5.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二、聚焦问题1.出示图片,数一数图中有几只恐龙?2.通过观察,你觉得哪只恐龙大、哪只恐龙小?(学生可能会按图片上恐龙的位置去描述,也可能会用自己了解的恐龙名字去说明他的比较结果,所以比较的对像不容易让他人明确,引出比较前要确定各对像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代称。
)3.为恐龙编序号,再说一说觉得哪只恐龙大、哪只恐龙小?4.通过观察,你还有其它比较的标准和结果吗?5.追问:⑴你是怎么知道的?⑵大家觉得这样比较公平吗?6.小结:公平的观察比较,要先对齐——再比较。
三、探索比较1.请出四只恐龙模型,(已编号)引导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2.说一说你想比较这四只恐龙的标准是什么?预测可能的结果是什么?3.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比较,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教师巡示指导)4.展示记录表,交流你们的比较方法和结果。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用手来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用手测量物体的方法,学会如何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将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用手测量物体的过程。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些小卡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试着用手测量它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方法。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手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卡片上。
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测量结果,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对比,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
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除了用手测量,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大小吗?每组列举出一种方法,并进行展示。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及应用。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与比较》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与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观察与比较》这篇课文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观察自己: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包括五官、四肢等,让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基本功能。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增强自我认识。
2. 比较与发现:在这一部分,课文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观察方法:课文介绍了基本的观察方法,如使用放大镜、观察记录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观察事物。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实践活动:课文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手的纹理、比较不同人的指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与比较的技巧,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总体而言,《观察与比较》这篇课文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观察与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与比较,不同的感官观察到的信息不同。
2.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比较事物的不同特征。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和比较的结果。
3. 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和比较事物的特征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和比较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观察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重要一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关注。
而《我们的身体》这篇课文作为单元中的关键内容,为学生开启了对自身身体探索的大门。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首次在科学课程中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它不仅为后续学习人体的其他方面知识奠定基础,如感觉器官、健康生活等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内容-认识身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基本组成,包括头、颈、躯干、四肢。
通过直观的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身体的整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主要功能:分别介绍了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的主要功能。
例如,头部有思考、观察、听、说等功能;颈部连接头部和躯干,使头部能够转动;躯干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呼吸和消化等;四肢用于运动、抓握和操作。
-初步培养比较思维: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头部和四肢的大小、上肢和下肢的长度、左手和右手的形状等,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观察能力。
2.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片,如人体的整体图、身体各个部位的特写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文字简洁明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活动设计:教材中设计了观察自己身体、与同桌交流、比较身体部位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1.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认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知道用手抓东西、用脚走路等。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身体,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游戏中的观察》教案2(2024秋)

3.游戏中的观察【教材简析】本课为单元第三课。
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以及“12.3初步体验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中的观察与测量。
”前面两节课是对人体结构上的研究。
从本节课起,学生将开始观察研究感觉器官。
通过抓尺子等游戏,学生将有意识地关注感觉器官的作用,认识到这些器官在活动中提供不同信息。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通过游戏体验,引导学生注意玩游戏时会使用到感觉器官。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包含三个活动:1.蒙眼抓尺子并记录,通过皮肤本能感知判断;2.蒙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培养学生对感觉器官的有意识关注;3.睁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让学生意识到多感官协同作用降低难度。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观察、比较、记录和思考,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和判断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其他游戏进一步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与判断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学生尚未有意识的关注到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所提供的信息。
因此教师需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认识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感觉器官会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感受不同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思维,能逐步有意识的开始关注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在多次“抓尺子”的游戏活动中,用表格记录、画图记录的方式记录游戏中的发现。
[态度责任]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探索活动中地观察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感觉器官会参与到游戏活动,感受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
[难点]通过反复玩“抓尺子”的游戏,经历反复观察、比较、记录的过程,发现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工作,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教学准备】[学生]反应测试尺、铅笔、橡皮、记录单。
[教师]反应速度尺、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4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2. 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3. 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4. 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长度测量概念的理解和操作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过一些长度的经验,如比较物体长短、排队等,但对长度测量的方法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长度测量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
2.难点: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测量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和常用工具。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培养测量意识和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卷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书本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或卷尺,以及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帮小兔子测量跳绳长度”,引起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引出长度测量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 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
一种基木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 点来标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2、科学研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尝试用排序的方 式来叙述和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 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设计意图:比赛前的热身运动,让孩子尝试怎么弹跳青蛙,吸 引孩子的兴趣,并体会小青蛙在跳的时候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 为后蛙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利用大小两只青蛙进行 三局两胜的比赛。同桌两人一小组,选出每个小组跳的远的一只青蛙, 注意要让两只青蛙在同一起点比赛,并且以同一标准确定终点位置。 每个小组选出获胜的一只青蛙继续参加接下来的比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 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 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 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 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 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任务二:纸带标出最佳成绩。
终点怎么标呢?
板书演示:在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处画线。
(1)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一次跳,跳的很近,在哪标终点? 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请同学上台配
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2)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二次跳,这次跳得远了,可是跳歪了, 怎么办?
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请同学上台配 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3)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三次跳,头反方向了,怎么办?
演示:同样的方法,在离起点最近处画线作标记。请同学上台配 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难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 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 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 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 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 吗?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情境导入:采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宣传片的视频导入,创 设情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关于恐龙己有知识的见解。
中间教师适时点拨:这些恐龙的大小都一样吗?那些大?哪些 小?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观察和比较 的概念)。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图上的恐龙哪只大? 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 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他们的编号分别是1、2、3、4,在恐龙的
《起点和终点》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 起点和终点。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 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 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 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 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教学难点: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4只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等。
(4)提问:三次跳远成绩,我们取哪次最为最终成绩啊?生: 最远的那次。
师:将最远一次的线画长。在纸带最远的标记折叠,用直尺割开。 并在代表青蛙最好成绩的纸带上写上姓名。
讲述:所以起点到终点的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小青蛙跳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 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并且让小组同学学会互相配合。)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岀起点和终点。明确共 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小朋友们都参加过跳远比赛吗?那咱们现在就找同学比一比。
老师任选两位同学比赛跳远,故意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跳,无法 比较谁跳的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无法判断谁跳的远。然后让两位同 学在同一起点起跳,并比较哪位同学跳的更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 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 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 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木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 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 性。
引岀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最后落地的地方, 我们称为终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板书:起点和终 点)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熟悉的跳远比赛,调动气氛,同时在同一 条起点线上跳也为后面的青蛙跳远比赛的公平性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热身运动:小青蛙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我们先把它们请出来。 我们在运动之前都要热热身,小青蛙们要比赛了,也要先热热身,我 们先帮它们热热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