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1.氯能从含碘离子的溶液中取代碘,碘又能从氯酸钾溶液中取代氯,这两个反应有无矛盾?为什么?答:这两个反应无矛盾。

因为氯的氧化性强于碘,而碘的氧化性又强于氯酸钾。

2.根据实验结果比较:①S2O82-与MnO4-氧化性的强弱;②S2O32-与I-还原性的强弱。

答:因为S2O82-可以将Mn2+氧化为MnO4-,所以S2O82-的氧化性强于MnO4-,S2O32-能将I2还原为I-,S2O32-和还原性强于I-。

3.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为何有时为硫化银沉淀,有时又为[Ag(S2O3)2]3-配离子?答:这与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有关,当酸性强时,会生成硫化银沉淀,而在中性条件下就会生成[Ag(S2O3)2]3-配离子。

4.如何区别:①次氯酸钠和氯酸钠;②三种酸性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③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化钠。

答:①分别取少量两种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分别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使固体全部溶解,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两滴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试管中放入的固体为次氯酸钠,剩下的一种为氯酸钠。

②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使品红褪色的是二氧化硫,然后将剩余的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盛有KMnO4溶液的试管中,产生淡蓝色沉淀的是H2S,剩下的一种气体是氯化氢。

③分别取四种溶液放入四支试管中,然后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等量的H2SO4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亚硫酸钠,产生臭鸡蛋气味气体是的硫化钠,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又有黄色沉淀产生的是硫代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钠。

5.设计一张硫的各种氧化态转化关系图。

1.在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制备实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锰,可改用哪些药品代替地二氧化锰?答:可用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

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氯气时,试纸先呈蓝色,当在氯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时,蓝色褪去,为什么?答:因为2KI+Cl2=2KCl+I2,I2遇淀粉变蓝,因此试纸呈蓝色,但氯气有氧化性,可生成HClO,可以将蓝色漂白,所以在氯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时,蓝色褪去。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第09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第09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1.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瞬时速率?两种反应速率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答:平均速率是指在时间间隔Δt 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而瞬时速率是指某一时刻的反应速率;前者是一个平均概念,相对于一个时间段而言,而后者是一个瞬时概念,是相对于某一时刻而言。

2. 分别用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表示下列各反应的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并表示出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所示的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是否均适用?(1) N 2 + 3H 2 → 2NH 3(2) 2SO 2 + O 2 →2SO 3(3) aA + Bb → gG + hH解 (1)V =tN △△][2= t H △△][2=t NH △△][3 V 瞬=0lim →t △t N △△][2 = 0lim →t △t H △△][2 =0lim →t △t NH △△][3 V 2N =31V 2H =21V 3NH 两种速率均适用。

(2)(3)同(1)。

3. 简述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的理论要点。

答:碰撞理论认为:(1)、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先决条件,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2)、碰撞中能发生反应的一组分子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分子无限接近时,电子云之间的斥力,从而导致分子中原子的重排,即发生化学反应。

(3)、能量是有效碰撞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只有当活化分子组中的各个分子采取合适的取向进行碰撞时,反应才能发生。

(4)、活化能:发生有效碰撞的最低能量。

4. 简述反应速率的过渡状态理论的理论要点。

答:过渡状态理论认为:(1)、当两个具有足够的平均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中的化学键要经过重排,能量要重新分配。

在反应过程中,要经过中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要先形成活化配合物。

(2)。

反应速率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活化配合物的浓度,活化配合物分解的几率,活化配合物的分解速率。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下册)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下册)

16.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式:(1)H2S+H2O2→(2)H2S+Br2→(3)H2S+I2→(4)H2S+O2→(5)H2S+ClO-+H+→3(6)Na2S+Na2SO3+H+→(7)Na2S2O3+I2→(8)Na2(9)SO2(10)H2(11)Na(12)KO(13)(14)K2(15)H2答:(1)H(2)H2H(1(2(3(4(5(6(7(8(9)2Na2O2+2CO2=2Na2CO3+O2(10)2KO2+2H2O=2KOH+O2+H2O2(11)4Fe(OH)2+O2+2H2O=4Fe(OH)3(12)5S2O82-+2Mn2++8H2O=10SO42-+2MnO4-+16H+(13)H2SeO3+H2O2=H2SeO4+H2O17.在标准状况下,50cm3含有O3的氧气,若其中所含O3完全分解后,体积增加到52cm3。

如将分解前的混合气体通入KI溶液中,能析出多少克碘?分解前的混合气体中O3的体积分数是多少?解:5.68mg,8.1%溶液退色,求碘溶液的浓度?18.每升含12.41克Na2S2O3·5H2O的溶液35.00cm3,恰好使50.00cm3的I-3解:I 3-+2S 2O 32-=S 4O 62-+3I -1.75×10-2mol/L19.下述反应在298K 时的△H θm 为284.5kJ ·mol -13O 22O 3已知此反应平衡常数为10-54,试计算该反应的△G θm 和△S θm 。

解:307.97kJ/mol,-78.76k -1.J.mol -120.利用电极电势解释在H 2O 2中加入少量Mn 2+,可以促进H 2O 2分解反应的原因。

答:θϕMnOH 2O 2H 2O 2H 2O 2H 2O 2第十四章1. 用答:2(1(2答:(1)N P 原子半径很大,而使P 原子间的p 轨道重叠很小,不能形成多重键。

P-P 单键键能很小,很容易断开。

无机化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无机化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无机化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武大吉大第三版无机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02-11】2.一敝口烧瓶在280k时所盛的气体,需加热到什么温度时,才能使其三分之一逸出? 解3.温度下,将1.013105pa的n2 2dm3和0.5065pa的o23 dm3放入6 dm3的真空容器中,求o2和n2的分压及混合气体的总压。

解4.容器中有4.4 g co2,14 g n2,12.8g o2,总压为2.02610pa,求各组分的分压。

解55.在300k,1.013105pa时,加热一敝口细颈瓶到500k,然后封闭其细颈口,并冷却至原来的温度,求这时瓶内的压强。

解在此过程中,液体损失0.0335 g,求此种液体273k时的饱和蒸汽压。

解7.有一混合气体,总压为150pa,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h2和n2的分压。

解完全吸水后,干燥空气为3.21 g,求291k时水的饱和蒸汽压。

解而不致发生危险?解(1)两种气体的初压;(2)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3)各气体的物质的量。

解用作图外推法(p对?/p)得到的数据求一氯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

2.4-3-5-12.22.00.00.20.40.60.81.01.2p (10pa)5解可得出一氯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0.49512.(1)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证明阿佛加德罗定律;(2)用表示摩尔分数,证明xi =?i v总(3)证明2=3ktm证明:(1)pv=nrt当p和t一定时,气体的v和n成正比可以表示为v∞n(2)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v总=v1+v2+v3+----- 根据分体积的定义,应有关系式p总vi=nrt混合气体的状态方程可写成p总v总=nrtnivi= nv总ni?=xi 所以 xi = inv总又(3)mb?a=ma?b又pv=1n0m(?2)2 33pv3rt= n0mm2=所以?2=3ktm【篇二:第3版的无机化学_课后答案】3.解:一瓶氧气可用天数n1(p?p1)v1(13.2?103-1.01?103)kpa?32l???9.6dn2p2v2101.325kpa?400l ? d-1pvmpv?nrmr= 318 k ?44.9℃4.解:t?5.解: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i?p(n2) = 7.6?104 pa p(o2) = 2.0?104 pa p(ar) =1?103 panip n6.解:(1)n(co2)? 0.114mol; p(co2)? 2.87 ? 104 pa(2)p(n2)?p?p(o2)?p(co2)?3.79?104pan(o2)p(co2)2.67?104pa(3)???0.286np9.33?104pa7.解:(1)p(h2) =95.43 kpapvm(2)m(h2) = = 0.194 grt8.解:(1)? = 5.0 mol(2)? = 2.5 mol结论: 反应进度(?)的值与选用反应式中的哪个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进行计算无关,但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

《无机化学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

引言概述: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无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习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并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

正文内容:1.实验一:酸碱滴定实验1.1题目:测定含有硫酸铵的溶液中铁的浓度。

1.2小点详细阐述:1.2.1实验原理:利用硫酸铵与亚铁离子亚铁铵盐,再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亚铁离子的浓度。

1.2.2实验步骤:1.2.2.1取适量溶液,加入过量的硫酸铵和硫酸。

1.2.2.2加入几滴二苯胺指示剂,溶液呈酸性。

1.2.2.3加入氨水使溶液碱性。

1.2.2.4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直至溶液变色。

1.2.2.5计算亚铁离子的浓度。

1.3参考答案: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滴定终点时记录滴定液的体积,根据滴定反应计算亚铁离子的浓度。

2.实验二:重量分析实验2.1题目:测定含有铁离子的水样中铁离子的含量。

2.2小点详细阐述:2.2.1实验原理:利用重量分析法,通过称量和烘干的方式确定样品中铁离子的质量。

2.2.2实验步骤:2.2.2.1将水样蒸发至干燥,得到样品。

2.2.2.2称取样品质量。

2.2.2.3加入硝酸,使铁离子转化成硫酸铁盐。

2.2.2.4再次烘干样品至恒定质量。

2.2.2.5计算铁离子的含量。

2.3参考答案:根据实验步骤操作,计算铁离子的含量。

3.实验三:络合反应实验3.1题目:测定氨合铜离子的配位数。

3.2小点详细阐述:3.2.1实验原理:利用络合反应,通过比色法测定配位化合物中金属离子的配位数。

3.2.2实验步骤:3.2.2.1取适量氨合铜离子溶液。

3.2.2.2加入过量酸溶液,将氨合铜离子酸化。

3.2.2.3加入过量的氨水,络合反应。

3.2.2.4加入巯基甲脲指示剂,溶液呈红色。

3.2.2.5比色法测定络合物浓度,计算配位数。

3.3参考答案:按照实验步骤操作,通过比色法测定络合物浓度,计算配位数。

4.实验四:还原分析实验4.1题目:测定食盐中氯离子的含量。

无机化学 第三版 练习及答案

无机化学 第三版 练习及答案
21、解:体心立方堆积空间占有率=(2×4/3лr3)/a3= 68.02%
简单立方堆积空间占有率=[4/3л(a/2)3]/a3=/6×100%= 52.36%
球的空间占有率=[2×4/3л(a/2)3]/a2×1.633a×sin120°= 74.05%
3-22 Shannon给出的6配位Na+ 的有效半径为102pm ,假设NaH 取NaCl 结构型, H-离子互切,Na+ 与 H- 也正好互切,求H- 的6 配位半径。
可以表示为V∞n
(2)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V总=V1+V2+V3+-----
根据分体积的定义,应有关系式
P总Vi=nRT
混合气体的状态方程可写成P总V总=nRT
=
又=xi 所以 xi =
3﹑解:亚硝酸钠是体心晶胞,金红石是素晶胞。
3-4黄铜矿晶胞(图3-48)是不是体心晶胞?
4﹑解:是体心晶胞。考虑方法如:体心铜原子与顶角铜原子周围的氧原子的方向相同,
而且氧原子上(例如体心铜原子左下前的氧原子与右上前顶角铜原子对比)连接的铁原子
的方向也相同(注意:顶角原子是完全等同的,因此,体心原子可与任一顶角原子对比)。
16﹑解:6;3。参考图解如图3-53。
3-17找一找,在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里,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在哪里?已知纤维锌矿(ZnS)的堆积填隙模型为硫离子作六方最密堆积,锌离子作四面体填隙,请根据以上信息画出其晶胞。
17﹑解:见:周公度.结构和物性.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74~293
3-18有一种典型离子晶体结构叫做ReO3 型,立方晶胞,Re6+ 的坐标为0,0,0;O2- 的坐标为0,1/2,0;1/2,0,0;0,0,1/2。请问:这种晶体结构中,铼的配位数为多少?氧离子构成什么多面体?如何连接?

第三版无机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版无机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7. 简单说明 答
键和 π 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8. 试比较如下两列化合物中正离子的极化能力的大小: ① ZnCl 2 , Fe Cl2 , CaCl 2 , KCl 。 ② SiCl 4 , AlCl 答
3
, PCl 5 , MgCl 2, NaCl 。
19. 试用离子极化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① AgF 易溶于水, AgCl , AgF , AgI 难溶于水,溶解度由 AgF 到 AgI 依次减小。

10.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应如何改正? ( 1) ( 2) ( 3) ( 4) 答 s 电子绕核运动,其轨道为一圆周,而电子是走 主量子数 n 为 1 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主量子数 n 为 4 时,其轨道总数为 16,电子层电子最大容量为 32; 主量子数 n 为 3 时,有 3s, 3p , 3d 三条轨道。 S 形的;
2
14. 已知 NO 2,CO 2,SO2 分子其键角分别为 道的杂化类型? 答
132 °, 180°, 120 °,判断它们的中心原子轨
。 15. 写出 NO ,NO ,NO 答
+
分子或离子的分子轨道式,
指出它们的键级, 其中哪一个有磁性?
16. 举例说明金属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有何区别? 答
+
试用离子键理论说明由金属钾和单质氯反应, 方向性和饱和性?
形成氯化钾的过程?如何理解离子键没有
△ H 1=83 kJ・ mol △ H2 =419 kJ・ mol
1
1
1 2
H2(g) → H(g)
△ H 3=218kJ ・ mol
1
K (g) + H K(s) + 解

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答案第二十一章

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答案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过渡金属(II)1.解释下列问题:(1)在Fe3+离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时出现了血红色,但加入少许铁粉后,血红色立即消失,这是什么道理?(2)为什么Fe3+盐是稳定的?而Ni+3盐尚未制得?(3)为什么不能在水溶液中由Fe3+盐和KI制得FeI3?(4)当Na2CO3溶液作用于FeCl3溶液时,为什么得到的是Fe(OH)3而不是Fe2(CO3)3?(5)变色硅胶含有什么成分?为什么干燥时呈蓝色,吸水后变粉红色?答:(1) Fe3+ + nSCN- = Fe(SCN)n3-nn= 1—6血红色,加入铁粉后,铁粉将 FeⅢ还原,生成的Fe2+不与SCN-生成有色的配合物,因而血红色消失2Fe(SCN)n3-n + Fe = 3Fe2+ + nSCN-(2)铁的外层电子构型为3d64s2,Fe3+的3d5半满电子构型使它比Fe2+的3d6电子构型稳定,镍的外层电子构型为3d84s2,其中3d的电子超过半满状态较难失去,所以一般情况下,镍表现为+2氧化态,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以得到不稳定的Ni(III)化合物,如Ni2O3和NiAl。

(3)ϕθ(Fe3+,Fe2+)>ϕθ(I2/I-),在水溶液中Fe3+将I-氧化得不到FeI3:2 Fe3+ + 2 I- = 2Fe2+ + I2(4)Na2CO3在水中发生水解: CO32- + H2O ⇔ HCO3- + OH-溶液中[CO32-]和[OH-]相差不大,而Fe(OH)3的溶解度远小于Fe2(CO3)3,故FeCl3与Na2CO3溶液想遇产生Fe(OH)3沉淀,而不是生成Fe2(CO3)3沉淀。

2Fe3+ + 3CO32- + 6H2O = 2 Fe(OH)3↓ + 3H2CO3(5)变色硅胶中含吸湿指示剂CoCl2,所含结晶水的数目不同,颜色不同。

CoCl2•6H2O ⇔ CoCl2•2 H2O ⇔ CoCl2• H2O ⇔ CoCl2粉红色紫红色蓝紫色蓝色所以无水CoCl2显蓝色,CoCl2结晶水较多时显粉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