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3张PPT)

西夏建立
党 兴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 项 起 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朝 族 时期,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
会生产有所发展。
建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 立 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发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展 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
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元昊
+ 1、开始 +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 和物力有限,连年征战,破 坏双方正常生产和贸易,造 成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议和
1044年
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 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 战争状态。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 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结果:双方和谈,订立和约,宋给西夏岁 币,元昊向宋称臣。
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耶律德光在位时, 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 中得到幽云十六州。
辽太宗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 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辽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 执政晚期,双方友好, 互通使节
+ 宋多次进攻失败,转而 采取防御政策
+ 澶渊之盟
杨 业
北宋由主动进攻 到消极防御
杨家将的故事
•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和”是当时 历史发展的趋势。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 材料一: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 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 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请回答: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之间的盟约
D.南宋与金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上京 东京 (开封)
兴庆
1038年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 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 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 与辽苦战数十年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 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澶 澶 州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渊 大 之 兴庆 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盟 北宋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 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 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 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 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 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 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提醒我 们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也提醒 我们要注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还提醒 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
融合。
04
辽、西夏与北宋的科技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农业科技
农业工具
辽、西夏和北宋时期,农业工 具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如犁 、锄、镰等,提高了农业生产
西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较 为发达。西夏的文化受到了汉族和藏 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党项文化。
02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存在一些战争,这些战争主要是由于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 引起的。例如,北宋曾与西夏爆发过数次战争,但最终以和谈结束。
和平
尽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存在战争,但它们之间的和平关系也是存在的。例如 ,北宋与辽曾签订澶渊之盟,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的贸易往来
贸易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贸易往来 是频繁的。这些贸易活动不仅包 括商品交换,还包括文化交流和 人员往来。
交流
通过贸易往来,辽、西夏与北宋 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 ,这些贸易活动也促进了不同民 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例如,北宋的诗 词和绘画对西夏的文化产生了影响,而西夏的佛教文化也对 北宋产生了影响。
融合
通过文化交流,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逐渐融合。这种 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方面,还体现在语言、服饰、风俗 等方面。
03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6张PPT

西

② 时间
的 关
和 宋夏议和
③内容

④影响
宋夏议和 ①原因: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
苦之中。
②内容: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
贸易市场。
③影响: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 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探史明理---小组合作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 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西夏与北
宋的关系
建立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发展 建立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发展 背景 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
西夏攻宋 宋夏和约
知识记忆
1.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 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 ? 3.辽占领哪个地方,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辽之间订 立的盟约称为?议和内容?影响?在位皇帝?宰相谁力劝 皇帝亲征? 4.北宋与西夏订立了什么和约?内容?影响?
消极影响: 1、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自学指导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阅读课本P36,找出以下问 题,注意圈点勾画,2分钟)
1.北宋与西夏订立了什么和约?内容?影响?
请大家阅读教材p36页,同桌讨论宋夏之间的关系
北 宋
战 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并多次
取得胜利。

①原因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辽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当堂训练
1.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C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3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3张PPT)
西 夏辽
北 宋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 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 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 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 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 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发展中的交流(政权篇)
1.契丹族的兴起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
需治谨 通此鉴。 长编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宋相]李对焘均《续资 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
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
C 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6、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对此他研究
的论文主题应该是 ( )
A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国家的统一
C、对外开放的时代
材料三:尽管澶辽渊之宋盟之常给间人保以“持城着下之和盟”平的局印象面,但基本内容还
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 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 算的。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碰撞中的融合(和平篇)
澶渊之盟评价?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岁币”。
D、中华大家庭的友好关系
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13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13张)


一、辽宋
(3)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南下逼近澶州城,威胁北宋都 城。
辽圣宗时摄政 萧绰
宋真宗
一、辽宋
(3)澶渊之盟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 双方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两; 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 安居,不乐战斗。
三、碰撞中的交融
西夏(党项)
1044年 建立时间:1038年 订立和议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辽(契丹)
1005年 澶渊之盟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三、碰撞中的交融
(1)辽夏汉化 ①经济方面 A.辽夏统治者奖励垦荒,迁汉族北上,促进经济 交流和民族交融 B.西夏全面采用中原耕作方法,建设起灌溉系统, 对西北地区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西夏
北 宋
第7课
并立
一、辽宋
(1)契丹政权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以渔猎和游牧为主。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10 世 纪 初 期 , 契 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 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 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 京。后改国号为大辽
一、辽宋
(2)宋辽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 自称儿外 消极防御
甘肃省榆林石窟壁画
三、碰撞中的交融
(1)辽夏汉化 ②政治方面 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③文化方面 西夏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 典籍和佛经,应用活字印刷术。西夏掌握竖式风 箱鼓风技术。
春华秋实
三、碰撞中的交融
(2)汉人胡俗
社会生活方面: 少数民族的食品和服饰传入中原。 中原汉人一改席地而坐的旧习,流行起高起高坐 椅凳。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2张PPT)

基础巩固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元
C

2.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B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 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 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C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基础巩固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A 5.“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 A 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墓壁画 《契丹人引马图》
统一了契丹各部,
建立契丹国(辽) 率军四处征讨, 统一东北地区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制定制度
发展农业,手工业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 民族,是羌族的一支。
元昊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 在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在位时 任用汉人中有才能的人,效仿唐 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倡导农业生产,注重手工业发 展。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 说明什么?
和汉族交往频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民 族 政 权 并 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后晋皇帝 石敬瑭为了皇 位,将燕云十 六州割让给契 丹。不料却导 致了后来宋朝 为夺取该地区 而与辽苦战数 十年。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辽关系演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冲突加剧。 战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和
深化主题 :民族交融的形式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秦汉时期,
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1.取样要有专人负责,开始时隔-小 时取样 一次, 以后根 据取样 判定结 果再决 定取样 间隔时 间。

4.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 ,最后 一段中 ,松柏 梧桐覆 盖相交 ,鸳鸯 双双和 鸣,是 运用了 浪漫主 义的手 法,既 象征了 刘、焦 爱情的 不朽, 又象征 了他们 的悲愤 和控诉 。所以 ,这首 诗是浪 漫主义 的诗歌 。

5.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 的人物 个性化 的语言 刻画了 人物的 性格, 一些段 落浓墨 重彩, 如刘、 焦话别 ,兰芝 辞母等 ,使人 物形象 更鲜明 。
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 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 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 使辽兵免于战争,还得到了“岁币”。 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来看,促进了宋辽等边境的经济文化 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8.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 笔力遒 劲,韵 律沉雄 ,内蕴 着一股 自强不 息的豪 迈气概 ,深刻 地表达 了曹操 老当益 壮、锐 意进取 的精神 面貌。
(3)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
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签订澶渊之盟。 和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州之战
宋真宗
渊之盟 (1)背景:澶州之战,宋军胜。 (2)内容 ①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 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③ 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④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què ) ,互市贸易。 (3)结果:辽宋长时间保持和平局面。

2.经化验冲洗精度合格后,油冲洗工 作即可 停止, 待油温 降至室 温后进 行排液 和管道 系统恢 复,充 填工作 油,进 行试运 转。

3.登高作业绑扎用的直爬梯,必须经 专人检 查绑扎 牢固后 方可使 用,对 于一些 为了安 装方便 而搭设 的临时 操作平 台,除 必须绑 扎牢固 ,并且 其自身 保证一 定的安 全强度 。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与北宋的战
(1)概况:多次战争 (2)影响:双方各有损失。
2、西夏与北宋的和
(1)宋夏合约:(内容?) (2)影响:边界贸易兴旺。
合作探究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①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是实力 均衡的产物;
②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 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③ 人民反对战争; ④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合作探究 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有何影响?
①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②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③ 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④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
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 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 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西夏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 官职、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合作探究 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
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发展生产,创制
契 丹
9世纪后期,有了农耕、
文字,国力不断

纺织、冶炼,房屋、城邑。 增强
政权建立前
政权建立后
党 项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6.春夏秋冬,流转无穷;人的一生, 就像早 晨的露 水,太 阳一晒 就消失 了。人 生好像 旅客寄 宿,但 人生功 绩却能 刻入金 石永远 流传。

7.“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是说岁 月更替 ,人生 有阻, 即便是 圣人贤 人,也 无法超 越,这 为下文 写对待 生活的 态度做 了铺垫 。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
仿效唐宋制度,订

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立官制、军制、法
律,创制西夏文字。
契丹、党项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紧密, 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推动本民族壮大。
从此图可知,
辽、西夏、
北宋时期的
特征是什么?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契 建立时间: 916年 丹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辽 ) 都城:上京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兴起:活动在北方 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 (2)建政:耶律阿保机 916年建立辽政权(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 (1)兴起:西北地区。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政:元昊1038年建立西夏(兴庆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