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第二语言习得

1.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的知识---关注语言的意义----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 区,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 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 识,也存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语言 区。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2.监控假说
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 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 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 出之后。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knowledge)。即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
法规则等。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
最高级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
Walker 1989
学习和习得的区别?
1.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学习则是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自觉要求之外, 还有外部的督导、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 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 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 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 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学习者的目的 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学习 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所谓“语言能 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 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2011年版小学英语新课标

2011年版小学英语新课标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息化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研究和使用英语对吸引人类文明成果、借签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研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职业发展的机会。
研究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研究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研究英语和用英语研究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具性与人1统一文化的英语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研究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引言: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外语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外语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提出一些建议。
主体:外语教学研究是指对外语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的优劣,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例如,以往的外语教学方法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外语教学方法则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而言至关重要。
同时,外语教学实践是锻炼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创设真实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口语对话、写作交流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语言研究与教育语言研究是对语言系统、语言发展、语言变异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语言的基本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并将其应用于语言教学。
例如,通过研究语音学、语法学等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的发音和语法规则。
语言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语言,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
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三、研究与实践的关系研究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实践活动则是研究成果的体现,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研究的有效性。
同时,研究与实践也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促使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而研究成果则可以指导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关键。
通过研究外语教学方法、语言的基本规律等方面,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可以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因此,要积极进行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Charles C.Fries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Charles C.Fries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提要:Charles C.Frie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独具方法论意识的语言研究者。
他强调言语的交际特征及描写价值,重视语言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注重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互动。
这些都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值得口译教学与研究者思考和借鉴。
标签:Fries 方法论口译研究在当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中,Charles C.Fries(1887~1967)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他的语言研究虽然秉承了以语法结构为核心的语言描写观念,但相比同时代的语言学家又独具特色。
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Bloomfield、Sapir等人花大量精力研究北美印第安语不同的是,Fries对语言研究的兴趣是从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衍生起来的,而他的理论思考也始终未远离英语教学。
Fries 身兼语言描写、教材编撰和外语教学的多重身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理论头脑的外语教育者的典型,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家(Howatt,1984:313)。
与源远流长的语言学发展历史相比,真正的口译研究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P?chhacker,2004:31-32)。
尽管当前的口译研究已超越单纯的语言转换思考,但口译活动终究是“语言”参与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持续对口译研究提供借鉴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拟探讨Fries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以期对他的语言研究思想作一个较全面的概述。
一、作为交际的语言及其描写自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的二分法以来,语言学家对研究的对象各有侧重。
如形式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者Chomsky主张研究理想的说话者所使用的语言,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揭示大脑的语言生成机制,而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学家应注重研究人类在实际情形中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对言语的研究。
语言学纲要1

二、语言的研究历史 1语文学研究时期:解读古代典籍的语言
三大传统: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在中国,文字和书面语很早就出现并成熟起来,先 秦时就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中国传统的语言研 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中国传统 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 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 音韵、训诂之学。
语言又是复杂的、神秘的。
关于语言的传说。咒语、巫术、禁忌。
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比对外界的了解更少。研究语言也 是揭开人自身奥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的作用:
1社会功能: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传递信息:交流事实和态度
例: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 我多想考上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呀!
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没有穷尽,信息内容可以跨越时空。
头脑中的语言功能区有四类:
运动性语言区,又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是1864 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 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的。 用电刺激人脑的布洛卡区,人会不自主地发出语音。这一区 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能听懂别 人的话。
书写区,也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区。这一区域受 伤的人,其他运动能力尚好,但失去写字、绘画的能力,称 作失写症。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脑和右脑), 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使两个 半球互相沟通。 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 动作。
大脑左半球还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 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 而大脑的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 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 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 思维。 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 所住医院的名称、病房和病床的号码,却认得医院、 病房和自己的病床。相反,大脑右半球受到损伤, 病人尽管能说出他所住病院的名称,却找不到所在 的病房、病床,也认不出熟人;能说出他家的住址, 却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在文学语言学领域,工具论和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工具论工具论是指将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认为语言是为了传达特定的情感、意义或者理念而存在的。
因此,研究者需要深入分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的隐含意义。
工具论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学分析、批评分析等。
在文学语言学领域,工具论是主流研究方法之一。
工具论强调的是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探究其中隐藏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从而为文学批评和翻译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本体论本体论是指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而非语言的功能和效果。
本体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立的存在性和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实体”。
本体论的主要方法包括:形式学分析、结构主义分析等。
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下,研究者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非将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分析。
研究者需要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包括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等。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探究其中隐含的哲学和思想。
工具论与本体论的联系和差异虽然工具论和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但它们也有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
首先,工具论和本体论都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揭示文学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两种方法的共同目标。
其次,工具论和本体论也存在着某些交叉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例如,批评分析既可以作为工具论的方法,也可以作为本体论的方法。
同样,形式学分析也是两种方法的交叉领域。
尽管如此,工具论和本体论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之处。
工具论强调的是语言的功能和效果,重视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和传达作用。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文秋芳

/
Applied linguistics (History)
• 1950s
– Language Learning: 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ublish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48. – Concerned itself wit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n the Language Learning: 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basis of linguistics.
/
Major branches of AL
Major branch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clude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conversation analysi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ies,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pedagog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xicography,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ies, pragmatics, forensic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
Applied linguistics
•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methodology
–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Error analysis – Language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Testing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 Multimodality in discourse and text – Lexicography and lexicolo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作者:孙三军 周晓岩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1年3月1日ISBN: 9787811108859页数: 373目录前言第一章语言实证研究概述1.1 研究的性质1.2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1.2.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1.2.2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1.2.3 结构主义1.2.4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2.5 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1.2.6 科学哲学:波普尔和库恩1.3 语言研究的科学性问题1.4 研究的类型1.4.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1.4.2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1.4.3探索性、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验证性研究1.4.4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与文献研究1.5研究的过程1.6 小结第二章如何选题2.1 选题标准2.2 选题步骤2.2.1通读教材2.2.2查百科书2.2.3查阅年鉴2.2.4查看索引2.2.5与人交流2.2.6表述问题2.3 选题思路2.3.1创建理论2.3.2引进理论2.3.3证明理论2.3.4修订理论2.3.5应用理论2.3.6引进、应用新方法2.3.7创建、检验新工具2.3.8改用他法2.3.9变量研究2.3.10验证性研究2.3.11文献综述2.4 创意技巧第三章文献检索3.1 Google检索3.1.1基础检索技巧3.1.2高级检索技巧3.2 期刊检索3.2.1 中国知网CNKI3.2.2 ISI Web of Knowledge3.3 书籍检索3.3.1书目检索3.3.2全文检索3.4 学位论文检索3.5 信息订阅3.5.1订阅RSS3.5.2订阅Alert3.6 文献在线翻译3.7 小结第四章文献管理4.1 文档管理4.2 文献管理软件4.3 EndNote使用说明4.3.1建文献库4.3.2输入文献4.3.3 管理文献4.4 RefWorks使用说明4.4.1 文献导入4.4.2 文献导出4.5 Zotero使用说明4.5.1 文献导入4.5.2 文献导出4.6 桌面搜索4.7 小结第五章文献分析与阅读5.1 文献分析5.1.1 RefViz使用说明5.1.2 OmniViz使用说明5.2 文献阅读5.2.1 阅读技巧5.2.2 做笔记5.2.3 文字识别5.2.4 OneNote使用说明5.3 小结第六章数据收集6.1 语言研究中的语料类型6.2.1 抽样的类型6.2.2 样本规模6.3 问卷6.3.1 问卷的结构6.3.2 问题设计6.3.3 问卷设计的步聚6.3.4 量表的种类6.3.5 量表的设计6.3.6 网络调查6.4 访谈6.4.1 访谈的类型6.4.2 访谈过程6.4.3 访谈记录6.5 口头报告6.5.1 口头报告的两种形式6.5.2 口头报告的三种类型6.5.3 出声思维实验过程6.6语料库6.6.1语料库研究发展概述6.6.2语料库的编制6.7 录音转写6.7.1 转写规则6.7.2 转写辅助软件小结第七章编码与分析7.1 质化分析7.1.1 编码7.1.2摘记7.1.3资料分析与解释7.1.4利用软件分析语料7.2 内容分析7.3 语料库的标注与检索7.3.1 语料标注7.3.2 语料检索7.4 易读度分析小结第八章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8.1.基本概念8.2 实验设计的类型8.3 真实验设计8.4 相关性设计8.5 准实验设计8.6 单一被试设计8.7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8.8 小结第九章论文写作9.1 论文的结构9.2 研究提案的结构9.3 如何写题目9.3.1 标题的特点9.3.2 标题的结构9.3.3 标题的长度9.4如何写关键词9.5如何写摘要9.5.1 摘要的字数9.5.2 摘要的结构9.5.3 摘要的语言9.6文献引用9.6.1引文格式9.6.2文献数目9.6.3 使用文献软件引用文献9.6.4 引用文献注意事项9.7 关于图表9.7.1 Excel图表9.7.2 流程图9.8 Word排版技巧9.8.1 使用样式9.8.2目录生成9.8.3 脚注尾注9.8.4 交叉引用9.8.5 创建题注9.8.6 项目列表9.9 论文的修改9.10小结参考文献附录前言研究方法在国内尚不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许多人认为研究方法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时只需读一下自己所从事领域中前人所采用的方法即可,不需要去专门阅读有关研究方法的最新论文与书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事实并非如此。
在国外,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如火如荼。
以质化(qualitative)研究为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质化与量化(quantitative)两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
自九十年代以来,质化研究方法得到广泛承认。
目前单纯针对质化研究的期刊就有十余种,如Qualitative Inquiry和Qualitative Research。
近几年来,对于一项研究能否同时使用质化与量化两类方法的争论同样十分激烈。
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仅SAGE Publications一个出版社在2008年上半年就出版了24本,如Doing Conversation、Discourse and Document Analysis、The Literature Review、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等。
研究方法研究使人们可以看到前人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能够带着批评眼光去看待其结论,而自己在研究时也更加注意研究方法。
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均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
它们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科学、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历史、统计学、教育学等领域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
从理论上讲,所有这些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均可以用于语言研究。
目前,这些相邻学科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成百上千。
因此,任何一本有关语言研究方法的书实际上都只能介绍一部分方法。
本书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部分: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部分主要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检索、管理、分析和阅读文献,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等。
其中,文献查阅部分占据了相当长的篇幅,原因是文献检索能力是学术研究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每位研究者都需要解决如何快速查阅相关文献的问题。
研究方法部分则主要介绍了现代哲学流派对研究方法的影响、研究的类型和过程、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data),以及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
所介绍方法均为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包括量化法与质化法,涉及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质化方法与国内所说的定性方法是不同的。
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并非基于数据,而是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对某问题进行阐述。
在介绍统计分析时,我们将实验设计、统计分析与统计软件的使用结合起来,提供了许多例子,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初学者快速切入。
对工具软件的介绍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其道理很简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便利。
工具软件已遍及各个研究领域和研究的各个阶段。
研究者有必要对自己所在领域的各种研究工具有所了解。
本书历时五年方成。
在此期间,书中所介绍软件不断升级换代,比如Microsoft Office从XP版升级到2007版,再到今天的2010版。
我们并没有一味追求介绍软件的最新版本,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数读者可能并未升级至最新版本,原因之二在于软件各版本之间的变化并不是太大(比如SPSS 15与SPSS 18,EndNote 8与13在界面上几乎没什么区别)。
书中所用参考文献多数为英文。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研究领域的文献多数为英文,二是引用国外文献可以开拓国内研究者的视野。
另外,一些章节中的参考文献比较密集,这可能会妨碍阅读,不过,文中列出参考文献有多种作用,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去查阅这些文献,以便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文中许多术语后面都有相应的英文词,其目的也是方便读者去查找更多的英文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几乎任意一个小节都有专著存在,而且常常不是一本。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将每一小节都视为一个专题,收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书中短短的一段话可能对应着数页笔记。
比如为写“问卷”一小节,我们查阅了近50本书(有百科、大全、有关问卷的专著等)。
除引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外,在写作方面我们也注重实证。
比如,近年来,国内学界提倡MLA格式,有学者称“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文科学类院系大多已做出必须在英语学术论文中遵循MLA格式的规定”。
我们对国外语言研究领域的期刊和博士论文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它们无一例采用MLA格式。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语言学和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不过许多章节也适合其他社会科学(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师友的帮助。
已故杨自俭先生对本书的初稿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并在协助出版方面做过许多工作。
凌峰博士曾为本书写过一章,介绍语音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后来因全书结构调整而没有采用)。
吴小燕博士曾为我们提供许多资料。
贺俊杰博士和张炜炜等校读了部分章节。
文军、李德凤、王克友、胡建华、朱纯深等教授等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支持与鼓励。
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另外,我们要感谢教过我们的老师,他们对本书内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建议和帮助。
最后,我们要感谢各自的家人,本书能得以完稿,与他们长时间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因时间与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指出。
作者201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