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一轮专题复习 图形折叠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测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如图所示 在长方形ABCD 中 610AD AB ==, 若将长方形ABCD 沿DE 折叠 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F 处 则线段CE 的长为( )A .13B .1730C .103D .102.如图 在ABCD 中 将ADC △沿AC 折叠后 点D 恰好落在DC 延长线上的点E 处.若=60B ∠︒ 1AB = 则ABCD 的周长为( )A .4B .43C .6D .33.如图 在ABC 中 已知8AB = 点DE 、分别在边AC AB 、上 现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 使点A 恰好落在点F 处 若将线段BC 向左平移刚好可以与线段EF 重合 连接CF 若215BC CF += 则2BC CF -的值为( )A .4B .5C .6D .74.如图 矩形ABCD 中 3AB = 4BC = 点E 是BC 边上一点 连接AE 把B ∠沿AE折叠 使点B 落在点B '处 当CEB '为直角三角形时 BE 的长为( )A .2B .3C .2或3D .3或1.55.如图 将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 若170=︒∠ 则2∠的度数为( )A .110︒B .115︒C .120︒D .125︒6.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中 矩形ABCD 的边5,:1:4AD OA OD == 将矩形ABCD 沿直线OE 折叠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线段1OD 恰好经过点B 点C 落在y 轴的点1C 位置 点E 的坐标是( )A .()1,2B .1,2C .)1,2D .()12 7.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个纸片OACB 顶点10006A B (,),(,)点P 为BC 边上的动点 将OBP 沿OP 折叠得到OPD 连接CD AD 、.则下列结论中:①当45BOP ∠=︒时 四边形OBPD 为正方形 ①当30BOP ∠=︒时 OAD 的面积为15 ①当P 在运动过程中CD 的最小值为5 ①当OD AD ⊥时 2BP =.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8.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 若30EDF ∠= 则长方形纸片的长宽比为( )A .2:1B 2:1C 31D .23二 填空题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点E F 在BC 边上 把ABE 沿直线AE 折叠 CDF 沿直线DF 折叠 使点B C 落在对角线AC 上的点G 处 若110AGD ∠=︒ 则B ∠的度数为 .10.如图 点O 是矩形ABCD 的中心 E 是边AB 上的点 沿CE 折叠后 点B 恰好与点O 重合 若9BC = 则折痕CE 长度为 .11.如图 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得到两个全等的小长方形 1210AB BC ==,, 点G 在AB 上运动 当点 A 关于DG 的对称点A '落在右侧长方形BCEF 内部(含边界)时 则AG 的长度 m 的取值范围为 .12.如图 菱形ABCD 的边5AB = 高4CE = F 是边CD 上一动点 将四边形AEFD 沿直线EF 折叠 A 点的对应点为P 当CP 的长度最小时 CF 的长为 .13.如图 把正方形纸片ABCD 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ABCD 得折痕EF 连接CE 将CB 折叠到CE 上 点B 对应点H 得折痕CG .那么AG BG= .三 解答题14.如图1 点E 为矩形ABCD 边BC 上一点 且CE CD = 把ABE 沿着AE 折叠 点B 的对应点F 恰好落在线段DE 上.(1)求证:≌AFD DCE(2)如图2 延长CF 交AE 于点G 交AB 于点H .①求证:GE DF GF CD ⋅=⋅①求:GH GA 的值.15.如图 沿折痕AE 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 使点D 落在BC 边上一点F 处.若6AB = 且ABF △的面积为24 则:(1)BF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2)BC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3)求EC 的长.16.如图1 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D 上 F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 G 为DC 上的一个动点 将长方形ABCD 沿直线EF EG 、折叠 点A D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A '和点D .(1)如图2 当点A '落在ED 上时 求FEG ∠的度数(2)如图3 若54A ED ''∠=︒ 求FEG ∠的度数(3)如图4 若10A ED ''∠=︒ 求FEG ∠的度数(4)若A ED n ''∠=︒直接写出FE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17.如图 在Rt ABC △中 90BAC ∠=︒ 30C ∠=︒ 点D 是ABC 外一点连接AD BD将ABD △沿DB 折叠使点A 落在边BC 上的点1A 处 连接1A D 若1A D AC ⊥.(1)求证: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连接1AA DC 若2AB = 求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8.综合探究:如图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点M 在边AD 上 直线MN AB ∥.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MN 与BD 交于点P 连接AP A P ' A P '交CD 与点F .(1)连接PC 猜想PC 与PA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A PC '∠=________°(2)连接B D ' CA ' 两线段交于点O 移动直线MN 若CD 平分PCA '∠ 求证:CP B D '∥(3)移动直线MN 若6=BC 2B C '= 直接写出PAD ∠的度数.参考答案:1.C2.C3.B4.D5.D6.D7.C8.C9.75︒10.11.10103m ≤≤ 12.41314.(1)解:证明:CD CE =C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5CDE FDA ︒∴∠=∠= ABE 沿AE 折叠得到AEF △ 且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AF CD ∴== 90AFE AFD B ∠=∠=∠=︒ 在AFD △与ECD 中AFD ECD CDE FDA AF CE ∠=∠⎧⎪∠=∠⎨⎪=⎩()AAS AFD DCE ∴≌.(2)①证明:AFD DCE ≌△△AD DE ∴= AF DF DC CE ===()11804567.52DCF DFC ∴∠=∠=︒-︒=︒ 45DEC ∠=︒ 180135BED DEC167.52AEF AEB BEF ∴∠=∠=∠=︒ GEF DCF ∴∠=∠ GFE DFC ∠=∠GEF DCF ∴∽GE GF DC DF∴= GE DF GF CD ∴⋅=⋅.①在Rt CED 中 45CDE ∠=︒DE ∴=DF DC CE ==)()2121EF DE DF CD CE ∴=-== 21EF CE ∴ 由①知:67.5BEA DFC ∠=∠=︒18067.5112.5EFC GEC ∴∠=∠=︒-︒=︒ECF GCE ∠=∠CEG CFE ∴△∽△21GE EF GC CE∴==. 15.(1)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BF △的面积为24 ①1242ABF S AB BF =⨯⨯= ①24224286BF AB ⨯⨯=== 故答案为:8(2)在(1)中已得8BF =由矩形的性质可得:90B C ∠=∠=︒ 6AB CD == AD BC =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F AD BC ==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8610BC AF BF AB =++= 故答案为:10(3)由(1)(2)可得2CF BC BF =-=根据折叠的性质有:EF DE =设CE x = 则6EF DE x ==-在Rt CEF △中 222CE CF EF +=即()22226x x +=- 解得83x = 即83CE =.16.(1)解:由翻折得: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180AEA DED ''∠+∠=︒ ①()111809022FEG A EF D EG AEA DED ''''∠=∠+∠=∠+∠=⨯︒=︒(2)解:由 (1) 知12A EF AEA ''∠=∠ 12D EG DED ''∠=∠ ①54A ED ''∠=︒①126AEA DED ''∠+∠=︒①()1632A EF D EG AEA DED ''''∠+∠=⨯∠+∠=︒ ①5463117FEG A ED A EF D EG ''''∠=∠+∠+∠=︒+︒=︒ (3)解:①10A ED ''∠=︒ ①()()11180109522A EF D EG AEA DED ''''∠+∠=∠+∠=︒+︒=︒ ①951085FEG A EF D EG A ED ''''∠=∠+∠-∠=︒-︒=︒ (4)解:如图3 ①A ED n ''∠=︒①()180180AEA DED A ED n ''''∠+∠=︒-∠=-︒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如图4 ①180AEA DED A ED ''''∠+∠-∠=︒ ''A ED n ∠=︒ ①180AEA DED n ''∠+∠=︒+︒①2A EF AEA ''∠=∠ 2D EG DED ''∠=∠ ①1802n A EF D EG ︒+︒''∠+∠= ①18018022n n FEG A EF D EG A ED n ︒+︒︒-︒''''∠=∠+∠-∠=-︒= 综上 FEG ∠的度数为1802n ︒+︒或 1802n ︒-︒. 17.(1)证明:如图1 连接1AA 设1A D 交AC 于点E由折叠的性质得:1AB A B = 1AD A D =90BAC ∠=︒ 30C ∠=︒903060ABC ∴∠=︒-︒=︒1ABA ∴是等边三角形1AB AA ∴= 160BAA ∠=︒11906030CAA BAC BAA ∴∠=∠-∠=︒-︒=︒1A D AC ⊥190AEA ∴∠=︒1903060AA D ∴∠=︒-︒=︒∴1AA D △是等边三角形1AD AA ∴=11AB A B AD A D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2)解:如图2由(1)可知 四边形1ABA D 是菱形 12A D AB ∴==90BAC ∠=︒ 30ACB ∠=︒24BC AB ∴==22224223AC BC AB ∴--1A D AC ⊥∴四边形1ADCA 的面积=1AA C ADC S S + 111111232232222AC A E AC DE AC A D =⋅+⋅=⋅=⨯= 18.(1)解:①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①AB BC CD DA === 90BAD ABC BCD CDA ∠∠∠∠====︒ 四边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 BD 所在直线是其一条对称轴①45ADP ∠=︒ PA PC = PAM PCF ∠∠= ①MN AB ∥①90PMD BAD ∠∠==︒①MN AD ⊥18090A DF CDA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AA '⊥①点A D A '三点共线同理:点B C B '三点共线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PA PA '= PA D PAM PCF '∠=∠=∠ 90CB A B A D ABC BAD ''''∠=∠=∠=∠=︒ ①PC PA '=①90A DF '∠=︒ 180A DF PA M DFA PCF PFC A PC ''''∠+∠+∠=∠+∠+∠=︒ PA M PCF '∠=∠ DFA PFC '∠=∠ ①90A D A PC F '∠=︒'∠=故答案为:PC PA '= 90(2)证明:由(1)得PC PA '= 90A PC '∠=︒ ①45PCA PA C ''∠=∠=︒①CD 平分PCA '∠①22.5OCD PCD ∠=∠=︒①90CB A B A D ''''∠=∠=︒ 90A DF '∠=︒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①OA OD OB OC ''===①ODC OCD ∠∠==22.5︒①45A ODC O A OD PC CD ''∠=︒=∠+∠=∠ ①CP B D '∥(3)解:如图 在AN 上取一点N 使得AN =①四边形A B CD ''是矩形 ①2,A D B C ''=①将正方形沿MN 折叠 点A 落在A '处 点B 落在点B '处 ①MN 垂直平分AA ' ①62MA MA +'== 90PMD PMN ∠∠==︒ ①MN AM AN =-=6232662+-=①45PDM ∠=︒ ①904545MPD PDM ∠∠=︒-︒=︒= ①PM DM AD AM ==-62626+-==①在Rt PMN 中6232tan 326PM PNM MN -∠===-①30PNM ∠=︒ ①262N PN PM A === ①PAD APN ∠∠==130152⨯︒=︒.。
2023年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专题练习 图形的平移、折叠和旋转(含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一轮专题练习 ——图形的平移、折叠和旋转5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 (重庆市2022年)下列北京冬奥会运动标识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C .D .2. (浙江省台州市2022年)如图是战机在空中展示的轴对称队形.以飞机B ,C 所在直线为x 轴、队形的对称轴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飞机E 的坐标为(40,a ),则飞机D 的坐标为( )A .(40,)a -B .(40,)a -C .(40,)a --D .(,40)a - 3. (浙江省嘉兴市2022年)“方胜”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其图案由两个全等正方形相叠组成,寓意是同心吉祥.如图,将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方向平移1cm 得到正方形A B C D '''',形成一个“方胜”图案,则点D ,B ′之间的距离为( )A .1cmB .2cmC .-1)cmD .(2-1)cm4. (浙江省杭州市2022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0,2),点A(4,2).以点P为旋转中心,把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点B.在1M⎛⎫⎪⎪⎝⎭,()21M-,()31,4M,4112,2M⎛⎫⎪⎝⎭四个点中,直线PB经过的点是()A.1M B.2M C.3M D.4M5. (四川省德阳市2022年)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6. (四川省广安市2022年)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E、F分别为边AD、DC的中点,则PE + PF的最小值是()A.2 B.C.1.5 D7. (黑龙江省省龙东地区2022年)下列图形是汽车的标识,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 .8. (北京市2022年)图中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该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为( )A .1B .2C .3D .59. (福建省2022年)如图,现有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尺,其中90ABC ∠=︒,60CAB ∠=︒,AB =8,点A 对应直尺的刻度为12.将该三角尺沿着直尺边缘平移,使得△ABC 移动到A B C ''',点A '对应直尺的刻度为0,则四边形ACC A ''的面积是( )A .96B .C .192D . 10. (广东省2022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1,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是( )A .()3,1B .()1,1-C .()1,3D .()1,1- 11. (广西百色市2022年)如图,在△ABC 中,点A (3,1),B (1,2),将△ABC 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则点B 的对应点B ′的坐标为( )A .(3,-3)B .(3,3)C .(-1,1)D .(-1,3) 12. (浙江省金华市2022年)如图是一张矩形纸片ABCD ,点E 为AD 中点,点F 在BC 上,把该纸片沿EF 折叠,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A E ''',,与BC 相交于点G ,B A ''的延长线过点C .若23BF GC =,则AD AB的值为( )A .B .C .207D .8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3.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三个能够重合的正六边形的位置如图.已知B 点的坐标是(,则A 点的坐标是 .14. (浙江省台州市2022年)如图,△ABC的边BC长为4cm.将△ABC平移2cm得到△A′B′C′,且BB′⊥BC,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cm.15. (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2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ABCO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75︒,再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则点B''的坐标为.16. (浙江省台州市2022年)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AB=6.折叠该菱形,使点A落在边BC上的点M处,折痕分别与边AB,AD交于点E,F.当点M与点B 重合时,EF的长为;当点M的位置变化时,DF长的最大值为.17.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一副三角板按图1放置,O 是边()BC DF 的中点,12cm BC =.如图2,将ABC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AC 与EF 相交于点G ,则FG 的长是 cm .18. (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小莹按照如图所示的步骤折叠A 4纸,折完后,发现折痕AB ′与A 4纸的长边AB 恰好重合,那么A 4纸的长AB 与宽AD 的比值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19.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如图,将矩形纸片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点A 落在点P 处,折痕为.(1)求证:PDE CDF △≌△;(2)若4cm,5cm CD EF ==,求BC 的长.20.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如图,在66⨯的方格纸中,点A ,B ,C 均在格点上,试按要求画出相应格点图形.ABCDEF(1)如图1,作一条线段,使它是AB 向右平移一格后的图形;(2)如图2,作一个轴对称图形,使AB 和AC 是它的两条边;(3)如图3,作一个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相似比不等于1.21. (黑龙江省省龙东地区2022年)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一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1,1A -,()2,5B -,()5,4C -.(1)将ABC 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111A B C △,画出两次平移后的111A B C △,并写出点1A 的坐标;(2)画出111A B C △绕点1C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221A B C △,并写出点2A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求点1A 旋转到点2A 的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结果保留π). 22. (四川省广安市2022年)数学活动课上,张老师组织同学们设计多姿多彩的几何图形, 下图都是由边长为1的小等边三角形构成的网格,每个网格图中有3个小等边三角形已涂上阴影,请同学们在余下的空白小等边三角形中选取一个涂上阴影,使得4个阴影小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请画出4种不同的设计图形.规定:凡通过旋转能重合的图形视为同一种图形)23. (黑龙江省2022年)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与△DEF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ABC与△DEF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画出点O的位置;(2)将△ABC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请画出△A1B1C1;(3)在网格中画出格点M,使A1M平分∠B1A1C124.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年)综合与实践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发现其中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让我们在学习与探索中发现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乐趣.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点E、F、G分别为边BC、AB、AD的中点,连接EF、DF,H为DF的中点,连接GH.将△BEF绕点B旋转,线段DF、GH和CE的位置和长度也随之变化.当△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90°时,请解决下列问题:(1)图②中,AB=BC,此时点E落在AB的延长线上,点F落在线段BC上,连接AF,猜想GH与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图③中,AB=2,BC=3,则GHCE=;(3)当AB=m , BC=n时.GHCE=.(4)在(2)的条件下,连接图③中矩形的对角线AC,并沿对角线AC剪开,得△ABC (如图④).点M、N分别在AC、BC上,连接MN,将△CMN沿MN翻折,使点C的对应点P落在AB的延长线上,若PM平分∠APN,则CM长为.25. (黑龙江省省龙东地区2022年)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1)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连接BD,CE并延长相交于点P(点P与点A重合),有PA PB PC+=(或PA PC PB+=)成立;请证明.(2)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A,猜想线段PA、PB、P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ADE 绕点A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连接BD ,CE 相交于点P ,连接PA ,猜想线段PA 、PB 、PC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26. (北京市2022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M a b N 对于点P 给出如下定义:将点P 向右(0)a ≥或向左(0)a <平移a 个单位长度,再向上(0)b ≥或向下(0)b <平移b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点P'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Q ,称点Q 为点P 的“对应点”.(1)如图,点(1,1),M 点N 在线段OM 的延长线上,若点(2,0),P -点Q 为点P 的“对应点”.①在图中画出点Q ;②连接,PQ 交线段ON 于点.T 求证:1;2NT OM = (2)O 的半径为1,M 是O 上一点,点N 在线段OM 上,且1(1)2ON t t =<<,若P 为O 外一点,点Q 为点P 的“对应点”,连接.PQ 当点M 在O 上运动时直接写出PQ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用含t 的式子表示)27. (河南省2022年)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矩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1)操作判断操作一: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与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平; 操作二:在AD 上选一点P ,沿BP 折叠,使点A 落在矩形内部点M 处,把纸片展平,连接PM ,BM .根据以上操作,当点M 在EF 上时,写出图1中一个30°的角: .(2)迁移探究小华将矩形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继续探究,过程如下:将正方形纸片ABCD按照(1)中的方式操作,并延长PM交CD于点Q,连接BQ.①如图2,当点M在EF上时,∠MBQ= °,∠CBQ= °;②改变点P在AD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3,判断∠MBQ与∠CBQ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应用在(2)的探究中,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当FQ=1cm时,直接写出AP的长.参考答案1. 【答案】C【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A错误;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B错误;C.是轴对称图形,故C正确;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D错误.故选:C.2. 【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点E与点D关于y轴对称,∵飞机E的坐标为(40,a),∴飞机D的坐标为(-40,a),故选:B.3. 【答案】D【分析】-′求解即可.先求出BD,再根据平移性质求得BB'=1cm,然后由BD BB【详解】解:由题意,BD=,由平移性质得BB'=1cm,∴点D,B′之间的距离为DB'=BD BB-′=(1)cm,故选:D.4. 【答案】B【分析】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2,PB的解析式,依次将M1,M2,M3,M4四个点的一个坐标代入y+2中可解答.【详解】解:∵点A(4,2),点P(0,2),∴PA ⊥y 轴,PA =4,由旋转得:∠APB =60°,AP =PB =4,如图,过点B 作BC ⊥y 轴于C ,∴∠BPC =30°,∴BC =2,PC∴B (2,2+2设直线PB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222k b b ⎧+=+⎪⎨=⎪⎩∴2k b ⎧=⎪⎨=⎪⎩∴直线PB 的解析式为:y =x +2,当y =0+2=0,x∴点M 1(-0)不在直线PB 上,当x y =-3+2=1,∴M 2(-1)在直线PB 上,当x =1时,y =+2,∴M 3(1,4)不在直线PB 上,当x =2时,y ,∴M 4(2,112)不在直线PB 上. 故选:B .5. 【答案】A【分析】根据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轴对称图形是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中心对称图形是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详解】A 、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B 、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C 、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D 、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答案】A【分析】取AB 中点G 点,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E 点、G 点关于对角线AC 对称,即有PE =PG ,则当G 、P 、F 三点共线时,PE +PF =PG +PF 最小,再证明四边形AGFD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求得FG =AD .【详解】解:取AB 中点G 点,连接PG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且边长为2,∴AD =DC =AB =BC =2,∵E 点、G 点分别为AD 、AB 的中点,∴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点E 、点G 关于对角线AC 轴对称,∴PE =PG ,∴PE +PF =PG +PF ,即可知当G 、P 、F 三点共线时,PE +PF =PG +PF 最小,且为线段FG ,如下图,G 、P 、F 三点共线,连接FG ,∵F 点是DC 中点,G 点为AB 中点,∴, 1122DF DC AB AG ===∵在菱形ABCD 中,,∴,∴四边形AGFD 是平行四边形,∴FG =AD =2,故PE +PF 的最小值为2,故选:A .7. 【答案】C【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判断即可.【详解】解:∵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不符合题意;∵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8. 【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DC AB ∥DF AG ∥一共有5条对称轴.故选:D9. 【答案】B【分析】根据直尺与三角尺的夹角为60°,根据四边形ACC A ''的面积为sin602sin60AA AC AB AA ⋅'︒︒⋅'=,即可求解.【详解】解:依题意ACC A ''为平行四边形,∵90ABC ∠=︒,60CAB ∠=︒,AB =8,12AA '=.2AC AB ∴=∴平行四边形ACC A ''的面积=sin602sin60AA AC AB AA ''⋅︒=︒⋅2812=⨯⨯=故选B10. 【答案】A【分析】把点()1,1的横坐标加2,纵坐标不变,得到()3,1,就是平移后的对应点的坐标.【详解】解:点()1,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1.故选A .11. 【答案】D【分析】根据图形的平移性质求解.【详解】解: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B ′(1-2,2+1),即B ′(-1,3);故选:D .12. 【答案】A【分析】令BF =2x ,CG =3x ,FG =y ,易证CGA CFB ''△∽△,得出CG A G CF B F'=',进而得出y =3x ,则AE =4x ,AD =8x ,过点E 作EH ⊥BC 于点H ,根据勾股定理得出EH =,最后求出AD AB的值. 【详解】解:过点E 作EH ⊥BC 于点H ,又四边形ABCD 为矩形,∴∠A =∠B =∠D =∠BCD =90°,AD =BC ,∴四边形ABHE 和四边形CDEH 为矩形,∴AB =EH ,ED =CH , ∵23BF GC =, ∴令BF =2x ,CG =3x ,FG =y ,则CF =3x +y ,2B F x '=,, 由题意,得==90CA G CB F ''︒∠∠,又GCA '∠为公共角,∴CGA CFB ''△∽△, ∴CG A GCF B F '=', 则53232x yx x y x-=+,整理,得()()30x y x y +-=,解得x =-y (舍去),y =3x ,∴AD =BC =5x +y =8x ,EG =3x ,HG =x ,在Rt △EGH 中EH 2+HG 2=EG 2,则EH 2+x 2=(3x )2,解得EH=, EH=-(舍),∴AB=,∴ADAB ==.故选:A .13.【答案】3A【分析】 52x y A G -'=如图,延长正六边形的边BM 与x 轴交于点E ,过A 作AN x ⊥轴于N ,连接AO ,BO ,证明,BOE AON 可得,,A O B 三点共线,可得,A B 关于O 对称,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如图,延长正六边形的边BM 与x 轴交于点E ,过A 作AN x ⊥轴于N ,连接AO ,BO ,∴ 三个正六边形,O 为原点,,120,BM MO OH AH BMO OHA,BMO OHA ≌,OB OA 11209030,18012030,2MOE BMO MOB60,90,BOE BEO同理:120303060,906030,AON OAN,BOE AON,,A O B ∴三点共线,,A B ∴关于O 对称,3,3.A故答案为:3.A14. 【答案】8【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由平移的性质S △A ′B ′C ′=S △ABC ,BC =B ′C ′,BC ∥B ′C ′,∴四边形B ′C ′CB 为平行四边形,∵BB ′⊥BC ,∴四边形B ′C ′CB 为矩形,∵阴影部分的面积=S △A ′B ′C ′+S 矩形B ′C ′CB -S △ABC=S 矩形B ′C ′CB=4×2=8(cm 2).故答案为:8.15.【答案】(1)【分析】连接OB ,OB '由题意可得∠BOB '=75°,可得出∠COB '=30°,可求出B '的坐标,即可得出点B ''的坐标.【详解】解:如图:连接OB ,OB ',作B M '⊥y 轴∵ABCO 是正方形,OA =2∴∠COB =45°,OB=∵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75︒∴∠BOB '=75°∴∠COB '=30°∵=OB =∴,∴∵沿y 轴方向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故答案为:16. 【答案】6-【分析】当点M 与点B 重合时,EF垂直平分AB ,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得EF的长;【详解】解:当点M 与点B 重合时,由折叠的性质知EF 垂直平分AB ,∴AE =EB =12AB =3, OB 'MB 'MO =B '(B ''(1)(1)在Rt △AEF 中,∠A =60°,AE =3,tan60°=EF AB, ∴EF =3当AF 长取得最小值时,DF 长取得最大值,由折叠的性质知EF 垂直平分AM ,则AF =FM ,∴FM ⊥BC 时,FM 长取得最小值,此时DF 长取得最大值,过点D 作DG ⊥BC 于点C ,则四边形DGMF 为矩形,∴FM =DG ,在Rt △DGC 中,∠C =∠A =60°,DC =AB =6,∴DG =DC sin60°∴DF 长的最大值为AD -AF =AD -FM =AD -DG =6-3故答案为:36-317. 【答案】3【分析】BC 交EF 于点N ,由题意得,=90EDF BAC ∠=∠︒,60DEF ∠=︒,30DFE ∠=︒,=45ABC ACB ∠=∠︒,BC =DF =12,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即可得DE ,FE ,根据旋转的性质得ONF △是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3ON =,即3NC =,根据角之间的关系得CN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3NG NC ==cm ,根据90FNO FED ∠=∠=︒,30NFO DFE ∠=∠=︒得FON FED △∽△,即ON FN DE DF=,解得FN = 【详解】解:如图所示,BC 交EF 于点N ,由题意得,=90EDF BAC ∠=∠︒,60DEF ∠=︒,30DFE ∠=︒,=45ABC ACB ∠=∠︒,BC =DF =12,在Rt EDF 中,12tan tan 60DF DE EDF ===∠︒12sin sin 60DF EF EDF ===∠︒∵△ABC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60BOD NOF ∠=∠=︒,∴90NOF F ∠+∠=︒,∴18090FNO NOF F ∠=︒-∠-∠=︒,∴ONF △是直角三角形, ∴132ON OF ==(cm ), ∴3NC OC ON =-=(cm ),∵90FNO ∠=︒,∴18090GNC FNO ∠=︒-∠=︒,∴NGC 是直角三角形,∴18045NGC GNC ACB ∠=-∠-∠=︒,∴CN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NG NC ==cm ,∵90FNO FED ∠=∠=︒,30NFO DFE ∠=∠=︒,∴FON FED △∽△, 即ON FN DE DF=,12FN =,FN =∴3FG FN NG =-=(cm ),故答案为:3.18. 1【分析】判定△AB ′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AB ′=AD ,再根据AB ′= AB ,再计算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D =∠B =∠DAB =90°,由操作一可知:∠DAB ′=∠D ′AB ′=45°,∠AD ′B ′=∠D =90°,AD =AD ′,∴△AB ′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 =AD ′= B ′D ′,由勾股定理得AB ′=,又由操作二可知:AB ′=AB ,∴=AB ,∴AB AD=, ∴A 4纸的长AB 与宽AD:1.故答案为::1.19.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163cm 【分析】(1)利用ASA 证明即可;(2)过点E 作EG ⊥BC 交于点G ,求出FG 的长,设AE =x ,用x 表示出DE 的长,在Rt △PED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答案.(1)∵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A =∠B =∠ADC =∠C =90°,由折叠知,AB =PD ,∠A =∠P ,∠B =∠PDF =90°,∴PD =CD ,∠P =∠C ,∠PDF =∠ADC ,∴∠PDF -∠EDF =∠ADC -∠EDF ,∴∠PDE =∠CDF ,在△PDE 和△CDF 中,P C PD CDPDE CDF ∠=∠⎧⎪=⎨⎪∠=∠⎩, ∴PDE CDF △≌△(ASA );(2)如图,过点E 作EG ⊥BC 交于点G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EG =4cm ,又∵EF =5cm ,∴3GF =,设AE =x ,∴EP =x ,由PDE CDF △≌△知,EP =CF =x ,∴DE =GC =GF +FC =3+x ,在Rt △PED 中,222PE PD DE +=,即()22243x x +=+, 解得,76x =, ∴BC =BG +GC = 77163663++=cm . 20. 【答案】(1)画图见解析(2)画图见解析(3)画图见解析【分析】(1)分别确定A ,B 平移后的对应点C ,D ,从而可得答案;(2)确定线段AB ,AC 关于直线BC 对称的线段即可;(3)分别计算ABC 的三边长度,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确定DEF 的三边长度,再画出DEF 即可.(1)解:如图,线段CD 即为所求作的线段,(2)如图,四边形ABDC 是所求作的轴对称图形,(3)如图,如图,DEF 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得:221310,2,ABAC 而2,BC = 同理:2226210,22,DF DE 而4,EF 1,2AB AC BC DF DE EF .ABC DFE ∽21. 【答案】(1)见解析;()15,3A -(2)见解析;()22,4A(3)点1A 旋转到点2A 所经过的路径长为5π2【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平移方式进行平移,然后读出点的坐标即可;(2)先找出旋转后的对应点,然后顺次连接即可;(3)根据旋转可得点1A 旋转到点2A 为弧长,利用勾股定理确定圆弧半径,然后根据弧长公式求解即可.(1)解:如图所示△A 1B 1C 1即为所求,()15,3A -;(2)如图所示△A 2B 2C 2即为所求,;(3)∵ ∴点旋转到点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22. 【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画出图形即可 ()22,4A 115AC 1A 2A 90π55π1802⨯=【详解】解:如下图所示:23. 【答案】(1)作图见解析;(2)作图见解析;(3)作图见解析;【分析】(1)连接对应点B 、F ,对应点C 、E ,其交点即为旋转中心的位置;(2)利用网格结构找出平移后的点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3)根据网格结构的特点作出即可.【详解】解:(1)如图所示,连接BF ,CE 交于点O ,点O 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A 1B 1C 1为所求;(3)如图所示,点M 即为所求.理由:连接11,B M C M ,根据题意得:111111A B AC B M C M ====∴四边形111A B MC 菱形,∴A 1M 平分∠B 1A 1C 1.24. 【答案】(1)12GH CE =,证明见解析 (2)13GH CE = (3)2GH m CE n =(4)【分析】(1)先证明△ABF ≌△CBE ,得AF =CE ,再根据中位线性质得GH =12AF ,等量代换即可; (2)连接AF ,先证明△ABF ∽△CBE ,得到AF :CE 的比值,再根据中位线性质得GH =12AF ,等量代换即可; (3)连接AF ,先证明△ABF ∽△CBE ,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达出AF :CE 的比值,再根据中位线性质得GH =12AF ,等量代换即可; (4)过M 作MH ⊥AB 于H ,根据折叠性质得∠C =∠MPN ,根据角平分线证明出∠C =∠PMH ,设CM =PM =x ,HM =y ,根据三角函数定义找到x 、y 之间的关系,再利用△AHM ∽△ABC ,得到CM BC H AM A =,代入解方程即可. (1) 解:12GH CE =,理由如下: ∵AB =BC ,四边形ABCD 为矩形,∴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C =∠CBE =90°,∵E 、F 为BC ,AB 中点,∴BE =BF ,∴△ABF ≌△CBE ,∴AF =CE ,∵H 为DF 中点,G 为AD 中点,∴GH =12AF , ∴12GH CE =. (2) 解:13GH CE =, 连接AF ,如图所示,由题意知,BF =12AB =1,BE =12BC =32, ∴, 由矩形ABCD 性质及旋转知,∠ABC =∠CBE =90°,∴△ABF ∽△CBE ,∴AF :CE =2:3,∵G 为AD 中点,H 为DF 中点,∴GH =, ∴. 故答案为:. (3)解:, 连接AF ,如图所示,23AB BF BC BE ==12AF 13GH CE =132GH m CE n=由题意知,BF ==,BE ==, ∴, 由矩形ABCD 性质及旋转知,∠ABC =∠CBE =90°,∴△ABF ∽△CBE ,∴AF :CE =m :n ,∵G 为AD 中点,H 为DF 中点,∴GH =, ∴. 故答案为:. (4)解:过M 作MH ⊥AB 于H ,如图所示,由折叠知,CM =PM ,∠C =∠MPN ,12AB 2m 12BC 2n AB BF m BC BE n==12AF 2GH m CE n =2mn∵PM 平分∠APN ,∴∠APM =∠MPN ,∴∠C =∠APM ,∵AB =2,BC =3,∴AC设CM =PM =x ,HM =y ,由知,, 即,∵HM ∥BC ,∴△AHM ∽△ABC ,∴, 即,, ∴,解得:x, 故答案为:. 25. 【答案】(1)证明见解析(2)图②结论:PB PA PC =+,证明见解析(3)图③结论:PA PB PC +=【分析】(1)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AB =AC ,再因为点P 与点A 重合,所以PB =AB ,PC =AC ,PA =0,即可得出结论;(2)在BP 上截取BF CP =,连接AF ,证明BAD CAE ≌(SAS ),得ABD ACE ∠=∠,再证明CAP BAF ≌△△(SAS ),得CAP BAF ∠=∠,AF AP =,然后证明AFP 是等边三角形,得PF AP =,即可得出结论;(3)在CP 上截取CF BP =,连接AF ,证明BAD CAE ≌(SAS ),得ABD ACE ∠=∠,再证明BAP CAF ≌△△(SAS ),得出CAF BAP ∠=∠,AP AF =,然后证明AFP 是等边三角形,得PF AP =,即可得出结论:PA PB PF CF PC +=+=.(1)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AC ,∵点P 与点A 重合,∴PB =AB ,PC =AC ,PA =0,sin sin C APM ∠=∠AB HM AC PM =y x =y =C M BC H AM A =3y =3y =3=∴PA PB PC +=或PA PC PB +=;(2)解:图②结论:PB PA PC =+证明:在BP 上截取BF CP =,连接AF ,∵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 ∴AB AC =,AD AE =,60BAC DAE ∠=∠=︒ ∴BAC CAD DAE CAD ∠+∠=∠+∠, ∴BAD CAE ∠=∠,∴BAD CAE ≌(SAS ),∴ABD ACE ∠=∠,∵AC =AB ,CP =BF ,∴CAP BAF ≌△△(SAS ),∴CAP BAF ∠=∠,AF AP =, ∴CAP CAF BAF CAF ∠+∠=∠+∠, ∴60FAP BAC ∠=∠=︒,∴AFP 是等边三角形,∴PF AP =,∴PA PC PF BF PB +=+=;(3)解:图③结论:PA PB PC +=,理由:在CP 上截取CF BP =,连接AF ,∵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AC =,AD AE =,60BAC DAE ∠=∠=︒∴BAC BAE DAE BAE ∠+∠=∠+∠,∴BAD CAE ∠=∠,∴BAD CAE ≌(SAS ),∴ABD ACE ∠=∠,∵AB =AC ,BP =CF ,∴BAP CAF ≌△△(SAS ),∴CAF BAP ∠=∠,AP AF =,∴BAF BAP BAF CAF ∠+∠=∠+∠,∴60FAP BAC ∠=∠=︒,∴AFP 是等边三角形,∴PF AP =,∴PA PB PF CF PC +=+=,即PA PB PC +=.26. 【答案】(1)见解析(2)42t -【分析】(1)①先根据定义和(1,1)M 求出点P'的坐标,再根据点P'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Q 求出点Q 的坐标;②延长ON 至点()3,3A ,连接AQ ,利用AAS 证明ΔΔAQT OPT ≅,得到12TA TO OA ==,再计算出OA ,OM ,ON ,即可求出12NT ON OT OM =-==; (2)连接PO 并延长至S ,使OP OS =,延长SQ 至T ,使ST OM =,结合对称的性质得出NM 为Δ'P QT 的中位线,推出1=2NM QT ,得出()12221SQ ST TQ t t =-=--=-,则()()max min 2PQ PQ PS QS PS QS QS -=+--=.(1)解:①点Q 如下图所示.∵点(1,1)M ,∴点(2,0)P -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1,1P -,∵点P'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Q ,()2,2N ,∴点Q 的横坐标为:()2215⨯--=,纵坐标为:2213⨯-=,∴点()5,3Q ,在坐标系内找出该点即可;②证明:如图延长ON 至点()3,3A ,连接AQ ,∵ //AQ OP ,∴AQT OPT ∠=∠,在ΔAQT 与ΔOPT ∠中,AQT OPT ATQ OTP AQ OP ∠=∠⎧⎪∠=∠⎨⎪=⎩,∴()ΔΔAQT OPT AAS ≅, ∴12TA TO OA ==, ∵ ()3,3A ,(1,1)M ,(2,2)N ,∴OA ==OMON =∴12TO OA ==∴NT ON OT =-= ∴12NT OM =; (2)解:如图所示,连接PO 并延长至S ,使OP OS =,延长SQ 至T ,使ST OM =,∵(,)M a b ,点P 向右(0)a ≥或向左(0)a <平移a 个单位长度,再向上(0)b ≥或向下(0)b <平移b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1PP OM ==,∵点P'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Q ,∴'NP NQ =,又∵OP OS =,∴OM ∥ST ,∴NM 为Δ'P QT 的中位线,∴//NM QT ,1=2NM QT , ∵1NM OM ON t =-=-,∴222TQ NM t ==-,∴()12221SQ ST TQ t t =-=--=-,在ΔPQS 中,PS QS PQ PS QS -<<+,结合题意,max PQ PS QS =+,min PQ PS QS =-,∴()()max min 242PQ PQ PS QS PS QS QS t -=+--==-,即PQ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42t -.27. 【答案】(1)BME ∠或ABP ∠或PBM ∠或MBC ∠(2)①15,15;②MBQ CBQ ∠=∠,理由见解析 (3)4011AP =cm 或24cm 13【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得12BE BM =,结合矩形的性质得30BME ∠=︒,进而可得30ABP PBM MBC ∠=∠=∠=︒; (2)根据折叠的性质,可证()Rt Rt HL BQM BQC ∆≅∆,即可求解;(3)由(2)可得QM QC =,分两种情况:当点Q 在点F 的下方时,当点Q 在点F 的上方时,设AP PM x ==,分别表示出PD ,DQ ,PQ ,由勾股定理即可求解.(1) 解:12AE BE AB AB BM ===, 12BE BM =∴ 90BEM ∠=︒∵30BME ∠=︒∴60MBE ∠=︒∴ABP PBM ∠=∠∵30ABP PBM MBC ∠=∠=∠=︒∴(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A =∠ABC =∠C =90°由折叠性质得:AB =BM ,∠PMB =∠BMQ =∠A =90°∴BM =BC①BM BC BQ BQ ==∵,∴()Rt Rt HL BQM BQC ∆≅∆MBQ CBQ ∠=∠∴30MBC15MBQ CBQ ∠=∠=︒∴②BM BC BQ BQ ==∵,()Rt Rt HL BQM BQC ∆≅∆∴MBQ CBQ ∠=∠∴(3)当点Q 在点F 的下方时,如图,1cm 4cm 8cm FQ DF FC AB ====∵,,8413(cm)QC CD DF FQ =--=--=∴,DQ =DF +FQ =4+1=5(cm) 由(2)可知,QM QC =设8AP PM x PD x ===-,,222PD DQ PQ +=∴,即()()222853x x -+=+ 解得:4011x =∴40cm 11AP =; 当当点Q 在点F 的上方时,如图,1cm 4cm 8cm FQ DF FC AB ====∵,, 5QC =∴cm ,DQ =3cm , 由(2)可知,QM QC =设8AP PM x PD x ===-,,222PD DQ PQ +=∴,即()()222835x x -+=+ 解得:2413x =∴24cm 13AP =.。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折叠问题PPT学习教案

∠∠ADO=E∠=E∠,COD,∴△AOE≌△COD(AAS) AE=CD,
(2)
若
∠
OCD
=
30
°
AB
=
,
3求Leabharlann △AOC,
的面积
.
∵△AOE≌△COD,∴AO=CO,∵∠OCD=30°,AB=
3,∴CO=CD÷cos30°= 3÷ 23=2,∴△AOC 的面积=12 AO·CD=12×2× 3= 3
第20页/共35页
【解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CE=C′ E,判 断出△E FG是 等边三 角形, 根据等 边三角 形的性 质表示 出EF, 即可得 解.
解:由翻折的性质得,CE=C′E,∵BE=2CE, ∴BE=2C′E,又∵∠C′=∠C=90°,∴∠EBC′=30°, ∵∠FD′C′=∠D=90°,∴∠BGD′=60°∴∠FGE= ∠BGD′=60°,∵AD∥BC,∴∠AFG=∠FGE=60°, ∴∠EFG=12(180°-∠AFG)=21(180°-60°)=60°, ∴△EFG 是等边三角形,∵AB=t,∴EF=t÷ 23=233t, ∴△EFG 的周长=3×233t=2 3t
第10页/共35页
在折叠问题中,利用对称性可得到相等的角和边.
第11页/共35页
折叠后求长度 1.(2014·黔东南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 ,BC=16,将矩形ABCD沿EF折叠,使点C与点A重 合,求折痕EF的长.
第12页/共35页
【解析】设BE=x,则CE=16-x,根 据翻折 的性质 可得A E=CE ,然后 在Rt△ ABE中 ,利用 勾股定 理列出 方程求 出x,过 点E作 EH⊥A D于H ,可得 四边形A BEH是 矩形, 利用勾 股定理 列式计 算即可 得解.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的折叠型题PPT课件

(2)请你通过操作和猜想,将第3、第4和第n次裁剪后
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填入下表.
等分圆及扇形面的次数(n) 1 2 3 4 **** n
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
47
***
(3)请你推断,能不能按上述操作过程,将本来的圆形 纸板剪成33个扇形?为什么?
例26、如图,若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四个
例25、如图,⊙O表示一圆形纸板,根
O
据要求,需通过多次剪裁,把它剪成若 干个扇形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剪,
第25题图
将圆形纸板等分为4个扇形;第2次剪裁,将上次得的
扇形面中的一个再等分成4个扇形;以后按第2次剪裁
的作法进行下去.(1)请你在⊙O中,用尺规作出第2次
剪裁后得到的7个扇形(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角(阴影部分)剪掉,得一四边形A1B1C1D1.试问怎 样剪,才能使剩下的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
形的面积为原正方形面积的 5 ,请说明理由(写
出证明及计算过程).
9
E
A M DA M
例22、电脑CPU蕊片由一种叫“单晶硅”的材料制
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型圆片,叫 “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蕊片,需要长、 宽都是1cm 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的直 径为10.05cm。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 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不计 切割损耗)
典例精析
一.折叠后求度数 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 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 ) A.600 B.750 C.900 D.950
例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
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 ∠AED′等于( ) A.50° B.55° C.60° D.65°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 (AB>AC )沿过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1)。
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得D 点与B 重合,点C 落在点C'处,折痕为EF,如果∠ ABE =20°,则∠ EFC'=()A. 125 °B. 80 °C. 75 °D. 无法确定评析:本题只要抓住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体验感悟: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 沿AF 折叠,已知∠ ADB=20°,那么,∠ BAF 为多少度时,才能使AB' ∥BD?(∠ BAF =55°)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从而求的未知角的度数。
初三数学中考专题复习课折叠问题》ppt课件讲义

k 1
H
O
探究型问题之“折叠问题”
例4:已知扇形 AOB 的半径为︵ 6,圆心角为 90°,E E 是半径 OA 上一点,F 是AB 上一点.将扇形 A AOB 沿 EF 对折,使得折叠后的图形恰好与半径 OB 相切于点 G.
求:点 E 可移动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3
O(G) O
G B
探究型问题之“折叠问题”
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C与AB边 上的点P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 边CD折叠 后与AD边交于点H.
(1)如果P为AB边的中点,探究△ PBE的三边之比.
解x得 3a,所2a 以 x5a
4
4
可得△ PBE的三边之比3:4:5.
2ax
a
x 2ax
探究型问题之“折叠问题”
2.点的对称性: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折痕)垂直平分.
探究型问题之“折叠问题”
例1:已知:在矩形AOBC中,OB=4,OA=3.分别以OB,OA
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
边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y比例k 函(k数 0)
的图象与AC边交于点E.
x
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O
OE 15
4
E A
G M
N
B
F
O'
探究型问题之“折叠问题”
变式3:已知扇形 AOB 的︵ 半径为 6,圆心角为 90°,E 是半径 OA 上一点,F 是AB 上一点.将扇形 AOB 沿 EF 对折,使得折叠后的图形恰好与半径 OB 相切于点 G. (3)若 G 是 OB 中点,求 OE 和折痕 EF 的长;
x 2a y
2021年中考一轮《图形折叠问题》复习试卷及答案

2021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图形折叠问题综合复习一选择题:1.如图,E是矩形ABCD中BC边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到△AFE,F在矩形ABCD内部,延长AF交DC于G点,若∠AEB=55°,则∠DAF=( )A.40° B.35° C.20° D.15°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 B.55° C.60° D.65°3.如图,把矩形ABCD沿E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的B′处,若AE=2,DE=6,∠EFB=60°,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A.12 B.24 C.12 D.164.如图,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则DE长为()A.3 B.4 C.5 D.65.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得到菱形AECF.若AB=3,则BC的长为()A.1 B.2 C. D.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A.12 B.10 C.8 D.67.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边AB上,将矩形ABCD沿直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边BC的点F处.若AE=5,BF=3,则CD的长是()A.7B.8 C.9 D. 108.如图,菱形纸片ABCD中,∠A=60°,折叠菱形纸片ABCD,使点C落在DP(P为AB中点)所在的直线上,得到经过点D的折痕DE.则∠DEC的大小为()A.78° B.75° C.60° D.45°9.如图,将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CD边上的点E处,折痕为MN.若CE的长为7cm,则MN的长为()A. 10 B. 13 C. 15 D. 1210.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的四个角向内翻折,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EFGH,若EH=12厘米,EF=16厘米,则边AD的长是 ( )A.12厘米 B.16厘米 C.20厘米 D.28厘米11.如图,在矩形 OABC 中,OA=8,OC=4,沿对角线 OB 折叠后,点 A 与点 D 重合,OD 与 BC交于点 E,则点 D 的坐标是()A.(4,8)B.(5,8)C.(,) D.(,)12.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折叠后,点C落在AD 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的长为()A. B. 2 C. 3 D.1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D=3cm,点E在BC上,将纸片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F处,且∠AEF=∠CEF,则AB的长是( )A.1 cm B.cm C.2 cm D. cm1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7,点E是AD上一个动点,把△BAE沿BE向矩形内部折叠,当点A的对应点A1恰好落在∠BCD的平分线上时,CA1的长为()A.3或4 B.4或3C.3或4 D.3或415.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且AE=AB.将矩形沿直线EF折叠,点B恰好落在AD 边上的点P处,连接BP交EF于点Q.对于下列结论:①EF=2BE,②PF=2PE;③FQ=4EQ;④△PBF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16.如图,点M、N分别在矩形ABCD边AD、BC上,将矩形ABCD沿MN翻折后点C恰好与点A重合,若此时=,则△AMD′的面积与△AMN的面积的比为( )A.1:3 B.1:4 C.1:6 D.1: 917.图,矩形ABCD中,点E是AD的中点,将△ABE折叠后得到△GBE,延长B G交CD于点F,若CF=1,FD=2,则BC的长为( )A.3B.2C.2D.218.如图,矩形ABCD边AD沿拆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上的F处,已知AB=6,△ABF的面积是24,则FC等于().A.2 B.3 C.4 D.519.如图,在菱形纸片ABCD中,∠A=60°,将纸片折叠,点A、D分别落在点A′、D′处,且A′D′经过点B,EF为折痕,当D′F⊥CD时,的值为()A.B.C.D.20.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 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矩形的折叠问题

基本模型折叠的本质是轴对称,矩形折叠后会形成具有轴对称关系的全等图形,边角关系还会发生重组,生成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对于折叠的矩形,根据折痕或翻折后 对应点的位置进行分类,通常有如下四种基本模型.模型1:如图1,折痕是矩形的对角线AC . 模型2:如图2,点C 的对应点C '落在矩形的边上. 模型3:如图3,点C 的对应点C '落在矩形的对角线BD 上. 模型4:如图4,点C 的对应点与矩形的顶点A 重合.其他矩形折叠后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这四种基本模型变式而成的.在这四种基本模型中,依次对应着图5中的四个基本图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相邻.结合矩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知识,矩形的折叠问题可迎刃而解.模型应用例1如图6,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边AB 上,将矩形ABCD 沿直线DE 折叠,点A 恰好落在边BC 上的点F 处,若AE =5,FB =3,求:(1)CD 的长;(2)AD 的长.解析:(1)由折叠可知△FED ≌△AED ,则EF =AE =5,图1AB CDEB'图2图3图4C'D ECBADC'CEAB D'DCEABF图5BA图6FCBE A DDF =AD .在Rt△BEF 中,可得BE =EF 2-BF 2=52-32=4,易得CD =AB =9.(2)设AD 的长为x ,由(1)可知,BC =DF =AD =x ,则CF =x -3.在Rt△CD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F 2=CD 2+CF 2,即x 2=92+(x -3)2,解得x =15.因此,AD 的长为15.例2如图7,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同一平面内的点E 处,BE 与AD 交于点F ,再将△DEF 沿DF 折叠,点E 落到了点G 处,若DG 平分∠BDA ,求∠BDC 的度数.解析:由折叠可知△EBD ≌△CBD ,△GFD ≌△EFD ,则∠EBD =∠CBD ,∠FDG =∠FDE .由DG 平分∠BDA ,可证∠FDG =∠BDG =∠FDE ,易证∠FDB =∠FBD .设∠EDF =x °,则∠FDG =∠BDG =∠EDF =x °,∠EBD =∠FDB =2x °,∠EDB =3x °.由∠FBD +∠BDE =90°,可得2x °+3x °=90°,解得x =18,则∠BDC =∠BDE =3×18°=54°.分层作业难度系数:★★★解题时间:6分钟如图8,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点P 是CD 上一点,将△PBC 沿BP 折叠得到△PBC ',BC'交AD 于点M ,PC '交AD 于点N ,若NC '=ND ,求BP 的长.(答案见本页)图7EDCBA F G图8DP NCBAM C'参考答案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折叠问题一选择题:1.如图,E是矩形ABCD中BC边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到△AFE,F在矩形ABCD内部,延长AF交DC于G点,若∠AEB=55°,则∠DAF=( )A.40° B.35° C.20° D.15°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A.50° B.55° C.60° D.65°3.如图,把矩形ABCD沿E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的B′处,若AE=2,DE=6,∠EFB=60°,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A.12 B.24 C.12 D.164.如图,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则DE长为()A.3 B.4 C.5 D.65.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得到菱形AECF.若AB=3,则BC的长为()A.1 B.2 C. D.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7.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边AB上,将矩形ABCD沿直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边BC的点F处.若AE=5,BF=3,则CD的长是()A.7B.8 C.9 D. 108.如图,菱形纸片ABCD中,∠A=60°,折叠菱形纸片ABCD,使点C落在DP(P为AB中点)所在的直线上,得到经过点D的折痕DE.则∠DEC的大小为()A.78° B.75° C.60° D.45°9.如图,将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CD边上的点E处,折痕为MN.若CE的长为7cm,则MN的长为()A. 10 B. 13 C. 15 D. 1210.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的四个角向内翻折,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EFGH,若EH=12厘米,EF=16厘米,则边AD的长是 ( )A.12厘米 B.16厘米 C.20厘米 D.28厘米11.如图,在矩形 OABC 中,OA=8,OC=4,沿对角线 OB 折叠后,点 A 与点 D 重合,OD 与 BCA.(4,8)B.(5,8)C.(,) D.(,)12.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的长为()A. B. 2 C. 3 D.1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D=3cm,点E在BC上,将纸片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F处,且∠AEF=∠CEF,则AB的长是( )A.1 cm B.cm C.2 cm D. cm1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7,点E是AD上一个动点,把△BAE沿BE向矩形内部折叠,当点A的对应点A1恰好落在∠BCD的平分线上时,CA1的长为()A.3或4 B.4或3C.3或4 D.3或415.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且AE=AB.将矩形沿直线EF折叠,点B恰好落在AD边上的点P处,连接BP交EF于点Q.对于下列结论:①EF=2BE,②PF=2PE;③FQ=4EQ;④△PBF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16.如图,点M、N分别在矩形ABCD边AD、BC上,将矩形ABCD沿MN翻折后点C恰好与点A重合,若此时=,则△AMD′的面积与△AMN的面积的比为( )A.1:3 B.1:4 C.1:6 D.1: 917.图,矩形ABCD中,点E是AD的中点,将△ABE折叠后得到△GBE,延长B G交CD于点F,若CF=1,FD=2,则BC的长为( )A.3B.2C.2D.218.如图,矩形ABCD边AD沿拆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上的F处,已知AB=6,△ABF的面积是24,则FC等于().A.2 B.3 C.4 D.519.如图,在菱形纸片ABCD中,∠A=60°,将纸片折叠,点A、D分别落在点A′、D′处,且A′D′经过点B,EF为折痕,当D′F⊥CD时,的值为()A.B.C.D.20.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 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
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A.2B.4C.D.二填空题:21.如图,矩形ABCD 的边长AB=8,AD=4,若将△DCB沿BD所在直线翻折,点C落在点F处,DF与AB交于点E. 则cos∠ADE = .22.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AB=8,AD=6,将纸片折叠,使得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沿DE向右翻折,AE与BC的交点为F,则△CEF的面积为__________.23.将矩形ABCD沿折线EF折叠后点B恰好落在CD边上的点H处,且∠CHE=40°,则∠EFB= .24.在菱形ABCD中,AB=5,AC=8,点P是A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EF垂直于AC交AD于点E,交AB于点F,将△AEF沿EF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当△A'CD是直角三角形时,AP的长为 .25.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若沿过点D的折痕DE将A角翻折,使点A落在BC上的A1处,则∠EA1B=______°。
26.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处,折痕为EF,若,那么的度数为度。
27.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M、N分别是AD、BC边上的点,且,将纸片的一角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A落在MN上,落点记为A′,折痕交AD于点E,若M是AD、BC边的上距DC最近的n等分点(n ≥2,且n为整数),则A′N= (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2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点E是BC边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1)矩形ABCD的面积= ;(2)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BE= .29.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30.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后得到△AFE,且点F在矩形ABCD内部.将AF延长交边BC于点G.若=,则= 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3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6,点E是AD上一点,把△BAE沿BE向矩形内部折叠,当点A的对应点A1恰落在∠ADC的平分线上时,DA1= .32.小明尝试着将矩形纸片ABCD(如图①,AD>CD)沿过A点的直线折叠,使得B点落在AD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如图②);再沿过D点的直线折叠,使得C点落在DA边上的点N处,E点落在AE边上的点M处,折痕为DG(如图③).如果第二次折叠后,M点正好在∠NDG的平分线上,那么矩形ABCD长与宽的比值为.33.如图,在矩形ABCD中,AD=5,AB=8,点E为DC边上的一个动点,把△ADE沿AE折叠,当点D的对应点刚好D落在矩形ABCD的对称轴上时,则DE的长为.34.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cm,AD=10cm,点E、F在矩形ABCD的边AB、AD上运动,将△AEF沿EF折叠,使点A′在BC边上,当折痕EF移动时,点A′在BC边上也随之移动.则A′C的取值范围为.三简答题:35、长为1,宽为a的矩形纸片(<a<1),如图那样折一下,剪下一个边长等于矩形宽度的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再把剩下的矩形如图那样折一下,剪下一个边长等于此时矩形宽度的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如此反复操作下去,若在第n次操作后,剩下的矩形为正方形,则操作终止.(I)第二次操作时,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为;(Ⅱ)当n=3时,a的值为.(用含a的式子表示)36.问题情境:如图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D边的中点F处,折痕EG分别交AB、CD于点E、G,FN与DC交于点M,连接BF交EG于点P.独立思考:(1)AE=_______cm,△FDM的周长为_____cm(2)猜想EG与BF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延伸:如图2,若点F不是AD的中点,且不与点A、D重合:①△FDM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判断(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新的结论(不需证明).37.长方形ABCD中,AD=10,AB=8,将长方形ABCD折叠,折痕为EF(1)当A′与B重合时(如图1),EF= ;(2)当直线EF过点D时(如图2),点A的对应点A′落在线段BC上,求线段EF的长;(3)如图3,点A的对应点A′落在线段BC上,E点在线段AB上,同时F点也在线段AD上,则A′在BC上的运动距离是;38.感知: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ABCD内部的点F 处,延长AF交CD于点G,连结FC,易证∠GCF=∠GFC.探究:将图①中的矩形ABCD改为平行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判断∠GCF=∠GFC是否仍然相等,并说明理由.应用:如图②,若AB=5,BC=6,则△ADG的周长为16 .39.(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的折叠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参考答案1、C2、A3、D4、C5、D6、B7、C8、B9、13 10、C 11、C 12、C;13、B 14、D 15、D 16、A 17、B 18、A 19、A 20、A 21、 22、 223、25°.24、2或 25、60°.26、125º27、 28、(1)48 (2) 3,629、6 30、 31、:2. 32、 33、或. 34、4cm≤A′C≤8cm .35、1﹣a 或【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a<1时,第一次操作后剩下的矩形的长为a,宽为1﹣a,所以第二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1﹣a,第二次操作以后剩下的矩形的两边分别为1﹣a,2a﹣1.故答案为:1﹣a;此时,分两种情况:①如果1﹣a>2a﹣1,即a<,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a﹣1.∵经过第三次操作后所得的矩形是正方形,∴矩形的宽等于1﹣a,即2a﹣1=(1﹣a)﹣(2a﹣1),解得a=;②如果1﹣a<2a﹣1,即a>,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1﹣a.则1﹣a=(2a﹣1)﹣(1﹣a),解得a=.故答案为:或.36、(1)3,16(2)EG⊥BF, EG=BF则∠EGH+∠GEB=90°由折叠知,点B、F关于直线GE所在直线对称∴∠FBE=∠EGH∵ABCD是正方形∴AB=BC ∠C=∠ABC=90°四边形GHBC是矩形,∴GH=BC=AB∴△AFB全等△HEG∴BF=EG(3)①△FDM的周长不发生变化由折叠知∠EFM=∠ABC=90°∴∠DFM+∠AFE=90°∵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D=90°∴∠DFM+∠DMF=90°∴∠AFE=∠DMF∴△AEF∽△DFM∴设AF为x,FD=8-x∴∴FMD的周长=∴△FMD的周长不变②(2)中结论成立37、1)EF=10 (2)5(3)438、【解答】解:探究:∠GCF=∠GFC,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B+∠ECG=180°,又∵△AFE是由△ABE翻折得到,∴∠AFE=∠B,EF=BE,又∵∠AFE+∠EFG=180°,∴∠ECG=∠EFG,又∵点E是边BC的中点,∴EC=BE,∵EF=BE,∴EC=EF,∴∠ECF=∠EFC,∴∠ECG﹣∠ECF=∠EFG﹣∠EFC,∴∠GCF=∠GFC;应用:∵△AFE是由△ABE翻折得到,∴AF=AB=5,由(1)知∠GCF=∠GFC,∴GF=GC,∴△ADG的周长AD+AF+GF+GD=AD+AB+GC+GD=AD+AB+CD=6+5+5=16,故答案为:应用、16.39、【解答】解:(1)同意.如图,设AD与EF交于点G.由折叠知,AD平分∠BAC,所以∠BAD=∠CAD.又由折叠知,∠AGE=∠DGE,∠AGE+∠DGE=180°,所以∠AGE=∠AGF=90°,所以∠AEF=∠AFE.所以AE=AF,即△AEF为等腰三角形.(2)由折叠知,四边形ABFE是正方形,∠AEB=45°,所以∠BED=135度.又由折叠知,∠BEG=∠DEG,所以∠DEG=67.5度.从而∠α=67.5°﹣4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