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数学折叠问题
九年级数学中考折叠问题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专题10图形折叠问题 姓名_________折叠型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三角形或矩形)绕某一点或沿某一条线折叠,通过折叠后满足的条件图形求某一条线段的大小或最小值,折叠问题的解题突破点:1.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即折痕是对称轴,对画图很重要);2.遇到折叠问题,寻找等量(即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折叠问题中的计算,一般会用到分类讨论、勾股定理和方程思想;4.确定折叠后的对应点可以用画圆(画弧)和对称的方法.1.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E 为BC 边上一动点,将△ABE 沿直线AE 折叠,点B 的对应点落在点F 处,若△CFD 恰为等腰三角形,则BE 的长为_________. (32-4或332)2.如图,在Rt △ABC 中,∠C=90°,AC=3,BC=4,点E ,F 分别在边AC ,BC 上,连接EF ,将△ABC 沿直线EF 折叠,点C 的对应点D 恰好落在边AB 上,若△BDF 是等腰三角形,则CF 的长为_______.(231048-或 或1312)3.如图,一张长方形纸片的长AD=4,宽AB=1,点E 在边AD 上,点F 在BC 边上,将四边形ABFE 沿直线EF 翻折后,点B 落在边AD 的三等分点G 处,则EG 等于_______.(48732425或) (如果把条件“三等分点”改为“中点”又该怎么做呢?答案:45)4.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8,AD=12,点E 是AD 的中点,点F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EF 沿EF 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 ′EF ,连接A ′B ,若△A ′FB 为直角三角形,则AF 的长为_________(6或3)5.如图,在Rt △ABC 中,∠C=90°,∠B=30°,AB=4,点M ,N 分别是边AB ,BC 上的动点,沿MN 所在的直线折叠∠B ,使点B 的对应点始终落在边AC 上,若△MNB ′为直角三角形,则BN 的长为_______.(3343或)6.如图,在Rt △ABC 中,∠C=90°,AC=12,BC=10,D 是BC 的中点,E 是AC 上一动点,将△CDE 沿DE 折叠到△C ′DE ,连接AC ′,当△AEC ′时直角三角形时,AE 的长为_________(7326或)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AD=4,点F 为BC 边的中点,点E 为AB 边上一动点,将△ADE 沿ED 折叠,点A 的对应点为点A ′,则A ′F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4-102)8.如图,Rt △ABC 中,∠C=90°,AC=3,BC=4,点D 是线段BC 上一动点,把△ABD 沿直线AD 翻折,点B 的对应点为点B ′,连接B ′C ,当△B ′CD 为直角三角形时,BD 的长为________(251或)9.如图,在△ABC中,∠C=90°,∠A=30°,BC=3,P是AB上的一动点,PE⊥AC于E,沿PE将∠A折叠,点A的对应点为D,若△BPD是直角三角形,则PA=_________(2或4)10.(2013河南)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点E是BC边上一点,连接AE,把∠B 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BE的长。
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矩形纸片ABCD,长AD=9m,宽AB=3cm,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那么折叠后DE的长为()A.7cm B.6cm C.5.5cm D.5cm【分析】由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BE=DE,设DE长为xcm,则AE=(9﹣x)cm,BE=xcm,∵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根据勾股定理得:AE2+AB2=BE2,即(9﹣x)2+32=x2,解得:x=5,即DE长为5c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和翻折变换的性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是边AC、BC上两点.将△ABC沿DE翻折,点C正好落在线段AB上的点F处,使得AF:BF=2:3.若BE=16,则点F到BC边的距离是()A.8B.12C.D.【分析】作EM⊥AB于M,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M=BE=8,ME=BM=8,由折叠的性质得出FE=CE,设FE=CE=x,则AB=BC=16+x,得出BF=(16+x),求出FM=BF﹣BM=(16+x)﹣8=+x,在Rt△EFM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BF=21.作FN⊥BC于N,则∠BFN=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N=BF=,得出FN=BN=即可.【解答】解:作EM⊥AB于M,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BC=AB,∠B=60°,∵EM⊥AB,∴∠BEM=30°,∴BM=BE=8,ME=BM=8,由折叠的性质得:FE=CE,设FE=CE=x,则AB=BC=16+x,∵AF:BF=2:3,∴BF=(16+x),∴FM=BF﹣BM=(16+x)﹣8=+x,在Rt△EFM中,由勾股定理得:(8)2+(+x)2=x2,解得:x=19,或x=﹣16(舍去),∴BF=(16+19)=21,作FN⊥BC于N,则∠BFN=30°,∴BN=BF=,∴FN=BN=,即点F到BC边的距离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2.点D和点E分别是BC边和AB 边上两点,连接DE.将△BDE沿DE折叠,得到△B′DE,点B恰好落在AC的中点处设DE与BB交于点F,则EF=()A.B.C.D.【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C=4,∠A=∠B=45°,过B′作B′H⊥AB与H,得到AH=B′H=AB′,求得AH=B′H=1,根据勾股定理得到BB′===,由折叠的性质得到BF=BB′=,DE ⊥BB′,根据相似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在等腰Rt△ABC中∠C=90°,AC=BC=2,∴AB=AC=4,∠A=∠B=45°,过B′作B′H⊥AB与H,∴△AH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B′H=AB′,∵AB′=AC=,∴AH=B′H=1,∴BH=3,∴BB′===,∵将△BDE沿DE折叠,得到△B′DE,∴BF=BB′=,DE⊥BB′,∴∠BHB′=∠BFE=90°,∵∠EBF=∠B′BH,∴△BFE∽△BHB′,∴=,∴=,∴EF=,故答案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ABC中,AB=AC=2,∠BAC=30°,将△ABC沿AC翻折得到△ACD,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ABE的面积为()A.B.C.3D.【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AD=30°=∠CAB,AD=AB=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ACD=∠ADC=75°.求出∠ECD=30°.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E=75°﹣30°=45°,过点C作CH⊥AE于H,过B作BM⊥AE于M,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H=AC=1,AH=CH=.得出HD=AD﹣AH=2﹣.求出EH =CH=1.得出DE=EH﹣HD=﹣1,AE=AD+DE=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M=AB=1,BM=AM=.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AD=30°=∠CAB,AD=AB=2.∴∠BCA=∠ACD=∠ADC=75°.∴∠ECD=180°﹣2×75°=30°.∴∠E=75°﹣30°=45°.过点C作CH⊥AE于H,过B作BM⊥AE于M,如图所示:在Rt△ACH中,CH=AC=1,AH=CH=.∴HD=AD﹣AH=2﹣.在Rt△CHE中,∵∠E=45°,∴△CE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H=CH=1.∴DE=EH﹣HD=1﹣(2﹣)=﹣1,∴AE=AD+DE=1+,∵BM⊥AE,∠BAE=∠BAC+∠CAD=60°,∴∠ABM=30°,∴AM=AB=1,BM=AM=.∴△ABE的面积=AE×BM=×(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点F是长方形ABCD中BC边上一点将△ABF沿AF折叠为△AEF,点E落在边CD上,若AB=5,BC=4,则BF的长为()A.B.C.D.【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CD=AB=5,AD=BC=4,∠B=∠D=∠C=90°,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E=AB=5,EF=BF,根据勾股定理得到DE===3,求得CE=2,设BF=EF=x,则CF=4﹣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B=5,AD=BC=4,∠B=∠D=∠C=90°,∵将△ABF沿AF折叠为△AEF,∴AE=AB=5,EF=BF,∴DE===3,∴CE=2,设BF=EF=x,则CF=4﹣x,∵EF2=CF2+CE2,∴x2=(4﹣x)2+22,解得:x=,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矩形,勾股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CB=12,CD=5,折叠纸片使AD与对角线BD重合,与点A重合的点为N,折痕为DM,则△MNB的面积为()A.B.C.D.26【分析】由勾股定理得出BD==1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ND=AD=12,∠MND=∠A=90°,NM=AM,得出∠EA′B=90°,BN=BD﹣ND=1,设AM=NM =x,则BM=AB﹣AM=5﹣x,在Rt△BMN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NM =AM=,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AD=BC=12,AB=CD=5,∴BD===1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ND=AD=12,∠MND=∠A=90°,NM=AM,∴∠EA′B=90°,BN=BD﹣ND=13﹣12=1,设AM=NM=x,则BM=AB﹣AM=5﹣x,在Rt△BMN中,NM2+BN2=BM2,∴x2+12=(5﹣x)2,解得:x=,∴NM=AM=,∴△MNB的面积=BN×NM=×1×=;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矩形的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HK为折痕,则sin∠ACH的是()A.B.C.D.【分析】在Rt△ABC中,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3a2,在Rt△ACH 中,由勾股定理得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求得HC的值后,利用sin∠ACH=AH:HC求值.【解答】解:∵△ABD是等边三角形,∴∠BAD=60°,AB=AD,∵∠CAB=30°,∴∠CAH=90°.在Rt△ABC中,∠CAB=30°,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AC2=(2a)2﹣a2=3a2,在Rt△ACH中,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HC=2a﹣x=2a﹣a=a.∴sin∠ACH==,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在BC上取一点E,连接AE、ED,将△ABE沿AE翻折,使点B落在B'处,线段EB'交AD于点F,将△ECD沿DE翻折,使点C的对应点C'落在线段EB'上,若点C'恰好为E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为()A.B.C.D.【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AB'=CD=C'D=1,∠B=∠B'=90°=∠C=∠DC'E,BE=B'E,CE=C'E,由中点性质可得B'E=2C'E,可得BC=AD=3EC,由勾股定理可求可求CE的长,由“AAS”可证△AB'F≌△DC'F,可得C'F=B'F=,即可求解.【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1,AD=BC,∠B=∠C=90°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AB'=CD=C'D=1,∠B=∠B'=90°=∠C=∠DC'E,BE=B'E,CE=C'E,∵点C'恰好为EB'的中点,∴B'E=2C'E,∴BE=2CE,∴BC=AD=3EC,∵AE2=AB2+BE2,DE2=DC2+CE2,AD2=AE2+DE2,∴1+4CE2+1+CE2=9CE2,解得:CE=,∴B'E=BE=,BC=AD=,C'E=,∴B'C'=,在△AB'F和△DC'F中,∴△AB'F≌△DC'F(AAS),∴C'F=B'F=,∴EF=C'E+C'F=,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求出CE 的长是本题的关键.9.如图,▱ABCD中,AB=6,∠B=75°,将△ABC沿AC边折叠得到△AB′C,B′C交AD于E,∠B′AE=45°,则点A到BC的距离为()A.2B.3C.D.【分析】过B′作B′H⊥AD于H,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H=B′H=AB′,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B′=AB=6,∠AB′E=∠B=75°,求得∠AEB′=60°,解直角三角形得到HE=B′H=,B′E=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AC=∠ACB,推出AE=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B′E=2,求得AD=AE+DE=3+3,过A作AG⊥BC于G,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过B′作B′H⊥AD于H,∵∠B′AE=45°,∴△AB′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B′H=AB′,∵将△ABC沿AC边折叠得到△AB′C,∴AB′=AB=6,∠AB′E=∠B=75°,∴∠AEB′=60°,∴AH=B′H=×6=3,∴HE=B′H=,B′E=2,∵▱ABCD中,AD∥BC,∴∠DAC=∠ACB,∵∠ACB=∠ACB′,∴∠EAC=∠ACE,∴AE=CE,∵∠AB′E=∠B=∠D,∠AEB′=∠CED,∴△AB′E≌△CDE(AAS),∴DE=B′E=2,∴AD=AE+DE=3+3,∵∠AEB′=∠EAC+∠ACE=60°,∴∠ACE=∠CAE=30°,∴∠BAC=75°,∴AC=AD=BC,∠ACB=30°,过A作AG⊥BC于G,∴AG=AC=,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在△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 的中点,连结CE并延长交AD于F,如图2,现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D与C重合,HK为折痕,则sin∠ACH的值为()A.B.C.D.【分析】在Rt△ABC中,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3a2,在Rt△ACH 中,由勾股定理得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求得HC的值后,利用sin∠ACH=AH:HC求值.【解答】解:∵∠BAD=60°,∠CAB=30°,∴∠CAH=90°.在Rt△ABC中,∠CAB=30°,设BC=a,∴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AC2=(2a)2﹣a2=3a2,在Rt△ACH中,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HC=2a﹣x=2a﹣a=a.∴sin∠ACH==,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应用,注意: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11.如图,在△ABC中,D是AC边上的中点,连结BD,把△BDC沿BD翻折,得到△BDC',DC′与AB交于点E,连结AC',若AD=AC′=2,BD=3,则点D到BC′的距离为()A.B.C.D.【分析】连接CC',交BD于点M,过点D作DH⊥BC'于点H,由翻折知,△BDC≌△BDC',BD垂直平分CC',证△ADC'为等边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DM=1,C'M=DM=,BM=2,在Rt△BM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在△BDC'中利用面积法求出DH的长.【解答】解:如图,连接CC',交BD于点M,过点D作DH⊥BC'于点H,∵AD=AC′=2,D是AC边上的中点,∴DC=AD=2,由翻折知,△BDC≌△BDC',BD垂直平分CC',∴DC=DC'=2,BC=BC',CM=C'M,∴AD=AC′=DC'=2,∴△ADC'为等边三角形,∴∠ADC'=∠AC'D=∠C'AC=60°,∵DC=DC',∴∠DCC'=∠DC'C=×60°=30°,在Rt△C'DM中,∠DC'C=30°,DC'=2,∴DM=1,C'M=DM=,∴BM=BD﹣DM=3﹣1=2,在Rt△BMC'中,BC'===,∵S△BDC'=BC'•DH=BD•CM,∴DH=3×,∴DH=,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解题关键是会通过面积法求线段的长度.12.如图,在△ABC中,∠ABC=45°,AB=3,AD⊥BC于点D,BE⊥AC于点E,AE=1.连接DE,将△AED沿直线AE翻折至△ABC所在的平面内,得△AEF,连接DF.过点D作DG⊥DE交BE于点G.则四边形DFEG的周长为()A.8B.4C.2+4D.3+2【分析】先证△BDG≌△ADE,得出AE=BG=1,再证△DGE与△E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直角△AE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进一步求出GE的长,可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GD,DE,EF,DF的长,即可求出四边形DFEG的周长.【解答】解:∵∠ABC=45°,AD⊥BC于点D,∴∠BAD=90°﹣∠ABC=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BE⊥AC,∴∠GBD+∠C=90°,∵∠EAD+∠C=90°,∴∠GBD=∠EAD,∵∠ADB=∠EDG=90°,∴∠ADB﹣∠ADG=∠EDG﹣∠ADG,即∠BDG=∠ADE,∴△BDG≌△ADE(ASA),∴BG=AE=1,DG=DE,∵∠EDG=90°,∴△ED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D=∠AEB+∠DEG=90°+45°=135°,∵△AED沿直线AE翻折得△AEF,∴△AED≌△AEF,∴∠AED=∠AEF=135°,ED=EF,∴∠DEF=360°﹣∠AED﹣∠AEF=90°,∴△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F=DE=DG,在Rt△AEB中,BE===2,∴GE=BE﹣BG=2﹣1,在Rt△DGE中,DG=GE=2﹣,∴EF=DE=2﹣,在Rt△DEF中,DF=DE=2﹣1,∴四边形DFEG的周长为:GD+EF+GE+DF=2(2﹣)+2(2﹣1)=3+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解题关键是能够灵活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填空题(共7小题)13.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折叠,使点B、点C都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为DE、FG,得到∠AGE=30°,若AE=EG=2厘米,则△ABC的边BC的长为(6+4)厘米.【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把三角形纸片折叠,使点B、点C都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为DE,FG,∴BE=AE,AG=GC,∵∠AGE=30°,AE=EG=2厘米,∴AG=6厘米,∴BE=AE=2厘米,GC=AG=6厘米,∴BC=BE+EG+GC=(6+4)厘米,故答案为:(6+4),【点评】此题考查翻折问题,关键是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14.如图,在Rt△ABC中,∠ACB=90°,BC=6,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将△BCD沿直线CD翻折至△ECD的位置,连接AE.若DE∥AC,计算AE的长度等于.【分析】根据题意、解直角三角形、菱形的性质、翻折变化可以求得AE的长.【解答】解:由题意可得,DE=DB=CD=AB,∴∠DEC=∠DCE=∠DCB,∵DE∥AC,∠DCE=∠DCB,∠ACB=90°,∴∠DEC=∠ACE,∴∠DCE=∠ACE=∠DCB=30°,∴∠ACD=60°,∠CAD=60°,∴△ACD是等边三角形,∴AC=CD,∴AC=DE,∵AC∥DE,AC=CD,∴四边形ACDE是菱形,∵在Rt△ABC中,∠ACB=90°,BC=6,∠B=30°,∴AC=,∴AE=.【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化、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5.已知Rt△ABC中,∠ACB=90°,AC=8,BC=4,D为斜边AB上的中点,E是直角边AC上的一点,连接DE,将△ADE沿DE折叠至△A′DE,A′E交BD于点F,若△DEF的面积是△ADE面积的一半,则CE=2.【分析】根据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可得AD=2DF,A'F=EF,通过勾股定理可得AB的长度,可可求AD,DF,BF的长度,可得BF=DF,可证BEDA'是平行四边形,可得BE=A'D=2,根据勾股定理可得CE的长度【解答】解:如图连接BE∵∠ACB=90°,AC=8,BC=4∴AB=4∵D是AB中点∴BD=AD=2∵折叠∴AD=A'D=2,S△ADE=S△A'DE∵S△DEF=S△ADE∴AD=2DF,S△DEF=S△A'DE∴DF=,A'F=EF∴BF=DF=,且A'F=EF∴四边形BEDA'是平行四边形∴A'D=BE=∴根据勾股定理得:CE=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问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关键是用面积法解决问题.16.如图,在△ABC中,AB=AC=5,tan A=,BC=,点D是AB边上一点,连接CD,将△BCD沿着CD翻折得△B1CD,DB1⊥AC且交于点E,则DE=.【分析】作BF⊥AC于F,证明△B1EC≌△CFB(AAS),得出B1E=CF=1,设DE=3a,则AD=5a,得出BD=B1D=3a+1,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作BF⊥AC于F,如图所示:则∠AFB=∠CFB=90°,在Rt△ABF中,tan A==,AB=5,∴AF=4,BF=3,sin A==,∴CF=AC﹣AF=1,由折叠的性质得:B1C=BC=,∠CB1E=∠ABC,B1D=BD,∵AB=AC,∴∠ABC=∠BCF,∴∠CB1E=∠BCF,∵DB1⊥AC,∴∠B1EC=90°=∠CFB,在△B1EC和△CBF中,,∴△B1EC≌△CFB(AAS),∴B1E=CF=1,设DE=3a,则AD=5a,∴BD=B1D=3a+1,∵AD+BD=AB,∴3a+1+5a=5,∴a=,∴DE=;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方程的解题思想,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在Rt△ABC中,∠ABC=90°,把△ABC沿斜边AC折叠,使点B落在B’,点D,点E分别为BC和AB′上的点,连接DE交AC于点F,把四边形ABDE沿DE 折叠,使点B与点C重合,点A落在A′,连接AA′交B′C于点H,交DE于点G.若AB=3,BC=4,则GE的长为.【分析】设HC=HA=x,在Rt△CA′H中,可得x2=32+(4﹣x)2,解得x=,由△CA′H∽△AGE,可得=,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由题意四边形ABCA′是矩形,BD=CD=2,AG=GA′=2,∵BC∥AA′,∴∠BCA=∠CAA′,∵∠ACB=∠ACB′,∴∠HCA=∠HAC,∴HC=HA,设HC=HA=x,在Rt△CA′H中,x2=32+(4﹣x)2,∴x=,∴A′H=4﹣=,由△CA′H∽△AGE,可得:=,∴=,∴EG=.【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30°,且BC=CA,将△ABC沿AC翻折至△AB′C,AB′交CD于点E,连接B′D.若AB=3,则B′D的长度为6.【分析】作CM⊥AB于M,由折叠的性质得:B'C=BC=AC,∠AB'C=∠B=∠CAB'=30°,AB'=AB=CD,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CB,AB=CD,∠ADC=∠B=30°,求出AD=AC,AM=BM=AB=,∠BAC=∠B=3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D=∠ADC=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M=,证出AD=BC=2CM=3,再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作CM⊥AB于M,如图所示:由折叠的性质得:B'C=BC=AC,∠AB'C=∠B=∠CAB'=30°,AB'=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B=CD,∠ADC=∠B=30°,∠BAD=∠BCD=180°﹣∠B=150°,∴∠B'AD=150°﹣30°﹣30°=90°,∵BC=AC,∴AM=BM=AB=,∠BAC=∠B=30°,∴CM=,∴AD=BC=2CM=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B'D===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B'AD=90°是解题关键.19.如图,点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把△ADE沿AE对折,使点D恰好落在BC 边上的F点处.已知折痕AE=10,且CE:CF=4:3,那么该矩形的周长为96.【分析】由CE:CF=4:3,可以假设CE=4k,CF=3k推出EF=DE=5k,AB=CD=9k,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F,再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D=BC,∠B=∠C=∠D=90°,∵CE:CF=4:3,∴可以假设CE=4k,CF=3k∴EF=DE=5k,AB=CD=9k,∵∠AFE=∠D=90°,∴∠AFB+∠EFC=90°,∠EFC+∠FEC=90°,∴∠AFB=∠CEF,∴△ABF∽△FCE,∴∴∴BF=12k∴AD=BC=15k,在Rt△AED中,∵AE2=AD2+DE2,∴1000=225k2+25k2,∴k=2或﹣2(舍弃),∴矩形的周长=48k=96,故答案为:96【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一、折叠问题知识点1. 折叠性质折叠前后图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如,将一个三角形纸片折叠,折叠线两侧的部分是全等的,那么折叠前后的边长和角度关系不变。
折叠问题常常与轴对称图形相关联,折叠线就是对称轴。
2. 在坐标平面中的折叠如果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折叠,我们可以利用坐标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点公式关于某条直线(如公式)折叠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点公式关于公式对称的点的坐标为公式。
3. 在多边形中的折叠在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折叠中,常常会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边长的计算以及面积的计算等。
比如在四边形公式中,将公式沿着公式折叠,如果公式,那么折叠后公式,因为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
对于边长计算,如果公式,折叠后公式点与公式点重合,且公式是折痕,那么公式(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
二、典型题目及解析1. 题目如图,将长方形公式沿公式折叠,使点公式落在公式边上的公式点处,如果公式,求公式的度数。
解析因为四边形公式是长方形,所以公式。
已知公式,那么公式。
由于公式与公式关于公式折叠,所以公式,则公式。
所以公式。
2. 题目有一张矩形纸片公式,公式,公式,将纸片沿公式折叠,使点公式与点公式重合,求公式的长。
解析连接公式,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公式。
因为点公式与点公式重合,公式是折痕,所以公式垂直平分公式,设公式与公式相交于点公式。
则公式。
因为公式(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所以公式。
中考热点数学折叠问题

中考热点数学折叠问题
折叠问题是我们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期中涉及的面非常广,三角形里面有折叠,四边形里面有折叠,圆里面有折叠,函数里面有折叠,一次折叠还不够,还有两次折叠,那折叠里面有什么规律呢?本次课程为大家准备了11种常见的折叠问题,仅供大家参考,欢迎补充。
1、一次折叠里面的周长计算
2、一次折叠与勾股定理的运用
3、一次折叠与直角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求边长
4、二次折叠利用30°求边长
5、翻折中利用对称性求边长
6、利用翻折求线段的取值范围
7、矩形翻折相似
8、等边三角形翻折相似
9、翻折当中的分类讨论
10、二次翻折求边长
11、二次函数翻折讨论。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精选全文

精选全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近年来,在各地中考数学命题时,十分重视对图形语言、文字语音、符号语言的理解运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
这样,图形的折叠问题就成为一个亮点,有关翻折的考题日趋增加。
翻折问题的解决方法,抓住翻折后与翻折的图形是以折痕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这一关键,并运用代数方程,一般均可求得。
下面我们以中考题为例,谈谈翻折问题的几例类型及解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矩形为母体的翻折这种类型最多,以折痕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下面几种:1、沿对角线翻折例1、(2000年山西省)已知:如图1,将矩形ABCD沿直线BD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求△BED的面积。
分析:因为BD是对称轴,∴∠CBD=∠C’BD,又AD∥BC,∴∠CBD=∠ADB,得:∠C’BD=∠ADB,∴ED=EB设ED=x,∴AD=8-x在Rt△ABE中,AB2+AE2=BE2,即42+(8-x)2=x2,∴x=5,∴ED=EB=5又BD=∴S△BED==10方法2:过E作EF⊥BD,垂足F,在得到BE=5,BD=4后,在Rt△BEF中,EF=,得S△BED=BD×EF=×4×=10方法3:∵Rt△BEF∽Rt△BDC’,∴EF:DC’=BF:BC’,得EF==(以下略)2、沿一直线翻折,使一顶点落在对边上例2、(2000年山东省)已知矩形ABCD的两边AB与BC的比为4:5,E是AB 上一点,沿CE将△EBC向上翻折,若B点恰好落在边AD上的F点,如图2,则tg∠DCF=______。
A、B、C、D、分析:因为CF=CB,∴CF:CD=5:4,得CD:DF=4:3,∴tg∠DCF==,应选(A)。
例3、(1998年台州市)如图3,矩形ABCD的长、宽分别为5和3,将顶点C 折过来,使它落在AB上的C’点(DE为折痕),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初一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一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在中考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是经常遇到的题目。
初一年级的折叠问题大多是与平行有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有关角的度数问题,初二的折叠问题不仅与平行线有关,还和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相关的问题,初三的折叠问题就显得复杂得多,因为与初中阶段所学的各个知识点都有可能相关。
下面就从最简单的初一数学知识有关折叠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折叠矩形的一个角,求角的度数问题。
例1.在△ABC中,∠A=60°,将△ABC沿DE翻折后,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如果∠A/EC=70°,那么∠A/DE= .四.折叠平行四边形,求角度的问题常用的方法有:除了根据折叠性质之外还要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解决问题。
例10。
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若∠1=∠2=44°,则∠B=()A.66°B.104°C.114°D.124°解析:∵DC∥AB∴∠1=∠B/AB=44°,根据折叠可知∠BAC=∠B/AC=∠B/AB的一半=22°A/EDC BA∴∠B=180°-∠2-∠BAC=114°五.除了折叠之外还有三角板与矩形纸片的放置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也是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板特殊角的问题来解决。
例11.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3=∠2;(2)∠3=∠4;(3)∠2+∠4=90°;(4)∠5-∠2=9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B.2C.3D.4变式:如上图,若∠5=150°,则∠2=()例12.(2016安阳期末)如图a,ABCD是长方形纸带,∠DEF=26°,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___°(2)若∠DEF=α,把图3中∠CFE用α表示.(3)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再继续折叠下去,直到不能折叠为止,那么先后一共折叠的次数是_____________.解析:(1)图a,因为AD∥BC,∠DEF=26°,所以∠DEF=∠BFE=26°,图b ∠AEG=180°-26°×2=128°=∠EGF=∠GFD图c ∠CFE=∠GFD-∠BFE=128°-26°=102°(2)图a,因为AD∥BC,∠DEF=α,所以∠DEF=∠BFE=α,图b ∠AEG=180°-α×2=180°-2α=∠EGF=∠GFD图c ∠CFE=∠GFD-∠BFE=180°-2α-α=180°-3α(初二)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1)试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B=4,AD=8,求△BDE的面积.解析:(1)△BDE是等腰三角形.由折叠可知,∠CBD=∠EBD,∵AD∥BC,∴∠CBD=∠EDB,∴∠EBD=∠EDB,∴BE=DE,即△BDE是等腰三角形;(2)设DE=x,则BE=x,AE=8-x,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E2=BE2即42+(8-x)2=x2,解得:x=5,所以S△BDE=12DE×AB=12×5×4=10.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点D落在点E处,AE 恰好过BC边中点,若AB=3,BC=6,则∠B的大小为()A.30°B.45°C.60°D.90°。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在初一的数学课程中,折叠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形状,特别是多边形和纸张的折叠。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一数学折叠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法:
1. 角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一次,使得一个角与另一个角重合。
计算新形成的角度。
解决方法:首先理解折叠是轴对称的。
如果知道原始角度,可以通过减去或加上相应的角度来找到新角度。
2. 长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重合。
计算重合部分的长度。
解决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长度。
3. 面积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形成一个新的形状。
计算新形状的面积。
解决方法:根据折叠后的形状,使用相应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4. 折叠模式识别
问题:描述一个特定的折叠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识别出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解决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来预测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5.多步骤折叠
问题:一张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一个复杂的形状。
要求学生描述或分析这个过程。
解决方法:分步骤进行,每次只关注一次折叠,然后逐步建立整体的理解。
解决这些问题时,建议学生使用实际的纸张进行模拟,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折叠过程并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练习不同类型的折叠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速度。
完整版初中数学专题折叠问题

专题八折叠问题学习要点与方法点拨:出题位置:选择、填空压轴题或压轴题倒数第二题折叠问题中,常出现的知识时轴对称。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基本图形:中,将△ABF沿FBE,可得何结论?BE折叠至△在矩形ABCD2)垂直。
结论:(1)全等;()基本图形练习:(1A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再次折叠,使得沿过点如图,将三角形纸片ABC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 是等腰三角形,对吗?则△和D点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AEF)折叠中角的考法与做法:(2的直线);再沿过点E1FAABCD 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得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图的大小。
再展开纸片,求图(,3)中角a)(图',折痕为边上的点落在折叠,使点DBEDEG21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折叠中边的考法与做法:(3D落在AB边中点E处,如图,将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 EBG的周长是多少?交于点G,则△落在折痕为FH,点CQ处,EQ与BC★解题步骤:第一步:将已知条件标在图上第二步:设未知数,将未知数标在图上;第三步:列方程,多数情况可通过勾股定理解决。
模块精讲1.例点处.落在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CD边上的P 扬州)已知矩形(2014?ABCDO,连结.、OAAP、OP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PDA;△①求证:OCP∽△的长;:4,求边ABOCP②若△与△PDA的面积比为1 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中的点(2)若图1P恰好是CD不重P、AMMOP,(3)如图2,擦去折痕AO、线段,连结BP.动点在线段AP上(点与点在移动MN交PBM、N.试问当点⊥,作于点FMEBP于点E,连结的延长线上,且在线段合),动点NABBN=PM EF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度.2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2.例在矩F沿AE折叠后得到△AFE,且点2013?(苏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CD的中点,将△ADEk的代数式表示)..若=,则=用含于点形ABCD内部.将AF延长交边BCG三CA、B、BC=12cm,点E、F、G分别从,(例3、2013?苏州)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的运动G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E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关于直线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即点F到达点CF与点C速度为1.5cm/s,当点s).、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为正方形;s时,四边形EBFB′(1)当t=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F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C,GB2()若以点E、、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OB′与点重合?若存在,求出tt(3)是否存在实数,使得点3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分别与AB,上的点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AD=2,AB=4.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E 重合,折痕FG例4、 O.交于点交于点G,F,AE与FG F四点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1)如图1,求证:A,G,E,的中点;,当△AED的外接圆与BC相切于点N时,求证:点N是线段BC(2)如图2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折痕FG的长.F对称,点E与点EE⊥AD,点,点F分别在射线AD,射线BC上.若点与点B关于ACABAD 例5、已知∥BC,G关于BD对称,AC与BD相交于点,则()22BC=5CF . B .A1+tan∠ADB=6 AGB= D.4cos∠∠.∠CAEB+22°=DEF4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堂练习、1,展开后再折叠一次,2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对折,使2、(2014连云港)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AB与.ANE=_________EM交AB于N,则tan∠B使点C 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的对应点为点M,4 图图3处,折痕B,折叠该纸片,使点A落在点,∠3、(2014?徐州)如图3,在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中,AB=ACA=50°._________°为DE,则∠CBE=、处,若A沿△ABCDE折叠,使点A落在边BC上的点F,4、(2014?扬州)如图4△ABC的中位线DE=5cm,把2 ABC,则△的面积为_________cm.F两点间的距离是8cm上的一动点,,BC=m,P为线段BC,,在梯形5、(2013?扬州)如图1ABCD中,AB∥CD,∠B=90°AB=2,CD=1 ,CE=y.CD,过P作PE⊥PA交所在直线于E.设BP=xPAB且和、C不重合,连接x的函数关系式;(1)求y与EBC上运动时,点总在线段CD上,求m的取值范围;P(2)若点在线段长.BPPEG沿m=4)如图2,若,将△PECPE翻折至△位置,∠BAG=90°,求3(5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后巩固习题重合,展开后折痕D△ABC折叠,使点A与点平分∠1、(2014?淮安)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ADBAC,将是菱形.、DF.求证:四边形AEDF、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DEBC出发沿从点B,且AB=10,BC=6,CD=2.点E中,2、(2013?宿迁)如图,在梯形ABCDAB ∥DC,∠B=90°AD分别交△GEF,直线FG、EGEF交边方向运动,过点E作EF∥ADAB于点F.将△BEF沿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BCD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GEF过点,当EGD时,点E即停止运动.设BE=x,△与梯形、于点MN 是等腰三角形;△AMF1()证明x的值;)当2EG过点D时(如图(3)),求(的函数,并求y表示成xy的最大值.)将(36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G,E,F,分别是落在C'处,BC交AD于点C,AB=6,BC=8,3、如图,在矩形ABCD中把△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 重合,点D'恰好与点AD'于点H,把△FDE沿着EF折叠,使点D落在处EFBD和上的点,线段交ADC'DG ≌△)求证:三角形ABG(1 ∠ABG的值;(2)求tan )求EF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题图
第2题图
G 第3
题图第4题图
第5题图第6
题图
折叠问题文稿(不含压轴题)
1.如图,长方形ABCD 沿AE 折叠,使D 落在边BC 上的F 点处,如果∠BAF=60°,则∠DAE=___.
2.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 ,再折叠,使AD 落在对角线BD 上,得折痕DG ,若AB = 2,BC = 1,求AG 的长.
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 ,CM 是斜边AB 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D 处,如果CD 恰好与AB 垂直,那么∠A 等于_ ____.
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折痕交CD 于点E ,已知AB=8cm, BC=10cm , 求EC 的长.
5.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90°,将BC 边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经过点C ,若AD=2,AB=4,求∠BCE 的正切值.
6.如图,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将点A 沿过DE 的直线拆叠. (1)说明点A 的对应点A '一定落在BC 上; (2)当A '在BC 中点处时,求证:AB=AC .
第7题图
C'F
E
D
A
B
C
7. 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cm ,宽AB=3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和折痕EF 的长分别是多少?
8. 如图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ABCD ,M 、N 分别为AD 、BC 边上的中点,将点C 折至MN 上,落在点P 位置,折痕为BQ ,连结PQ .
(1)求MP 的长;
(2)求证:以PQ 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
1
3
.
9. 把矩形ABCD 对折,设折痕为MN ,再把B 点叠在折痕上,得到Rt △ABE ,延长EB 交AD 于点F ,若矩形的宽CD=4. (1)求证:△AEF 是等边三角形; (2)求△AEF 的面积.
第8题图 第9题图
x
y
第11题图
E C
O
A
B P
D
10. 把矩形纸片OABC 放入直角坐标系xOy 中,使OA 、OC 分别落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
连结AC ,且,1
tan 2
OAC ∠=.
(1)求A 、C 两点的坐标; (2)求AC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3)将纸片OABC 折叠,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痕为EF ),求折叠后纸片重叠部分的面积.
11. 如图,四边形OABC 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点A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将边BC 折叠,使点B 落在边OA 的点D 处.已知折痕
55CE =,且3
tan 4
EDA ∠=
. (1)判断△OCD 与△ADE 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 (2)求直线CE 与x 轴交点P 的坐标.
注:本稿本人不打答案,下载后找自己的老师核对.
第10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