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抗真菌药临床应用进展

抗真菌药临床应用进展
–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合适的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多烯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 嘧啶类:5氟胞嘧啶 吡咯类:
咪唑组: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克芬净、阿尼芬净
-(1,6)葡聚糖
真菌 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1,3)-D -葡聚糖合成酶
者的急、慢性曲霉菌感染。 ➢ 对患足分支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感染的病人有效。
对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对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作用优于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用法
静滴:首日 6 mg/kg(400mg) ,q12h; 继以 3 mg/kg(200mg) ,q12h。
损伤和心脏衰竭。
–动物试验表明,它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唑类抗真菌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 与利福平、异烟井合用时,可使唑类药物的血浓度 下降,同时也可使利福平的抗感染作用下降。处理 方法是间隔服用两类药物。
– 与茶碱和环孢素合用,两类药物浓度均有可能增加, 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监测茶碱和环孢素血药浓度, 并注意调整剂量。
– 系 统 性 念 珠 菌 病 : 4 0 0 mg/day, 严 重 者
800mg/day.
– 隐 球 菌 性 脑 膜 炎 : 开 始 8 0 0 mg/day, 后
400mg/day。总疗程>8周。
– 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的血液—预防使用
50mg/day。
– 严重感染者:与两性霉素B、5-FC联合应用。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口服、静脉 1972
口服
1981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静脉
1990 1992 2001 1999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 2.作用于鞘脂 真菌鞘脂的合成中,某些 酶是特有的,如鲁司米星等能抑制肌醇磷 酰神经酰胺(IPC)合成酶,造成神经酰胺 积累,导致质膜和微管结构破坏。
• (三)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 1.粪壳菌素类 稳定真菌的非核糖体蛋白
延长因子-核糖体复合物,阻断移位,抑制 蛋白质合成。
• 2.Cispentacin类 通过主动转运,在真菌 细胞内积累,干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同 时还是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抑制剂,干扰 蛋白质合成。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最常见发热、输液反应、头痛、恶心、静脉炎、肝脏转氨酶升高和组胺类反应。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 渗透酶失活使进人细胞的5-FC减少,或负责将5-FC转化为FUMP的酶失活,是导致对5-FC耐药的原因。
(2)三唑类: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作全身用药。 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抑制其组分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 该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损坏真菌细胞壁,对于念珠菌属以及曲霉菌属均有效,临床上显示了广谱、低毒、 高效的特性,主要缺点是分子质量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新型隐球菌活性低。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优选)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 究进展
2. 全身真菌感染: 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 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 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3. 局部真菌感染: 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 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 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 类药物。
类固有耐药。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可能是: • ① 穿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屏障改变; • ② 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减少,降低了与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王 瑞,王金萍 ( 天津中医药大学键词】抗真菌药物; 临床应用;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79(2014)02-0153-04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抗 功能下降,腹膜透析、血透、插管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开展,导 癌药物和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CD) 感染引起的免疫 致的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上
[20] 杨云生. 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20-322.
[21] 陈文科, 邹益友, 李富军, 等.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 素、肠黏膜肥大细胞及5- 羟色胺的变化[J]. 世界华人消 化杂志,2007,15(1):46-50.
[18] 林艺娟,王承党. 沿脑- 肠轴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 制[J]. 医学综述,2008,14(20):3138-3141.
[19] Kennedy PJ,Clarke G,Quigley EM,et al.Gut memories: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b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Neurosci Biobehav Rev,2012,36(1):310-340.
[22] 沈骏, 诸琦, 袁耀宇,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部痛觉功能 区域的变化[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2):167171.
[23] 王小云, 丁努, 高峰,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外症状评 价[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85-88.
[24] 王亚瑞, 陈丹丽.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河北医学,2010,16(1):70-72.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Revie w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通讯作者:陈江飞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胡毅坚1(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2)CHE N J iang 2fei 1,M I A O Cai 2yun 2,ZHU Su 2yan 1,HU Yi 2jian1(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N ingboW o m enand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要点三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常 见的真菌感染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滥 用,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他抗感染药物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除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 抗感染药物,如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等。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流感病毒的新型抑制剂 、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新型融合抑制剂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01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问题,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也日益受到重视。
0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性真菌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染等常见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新型唑
02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不断有新药问世,为临床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感染药物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手段,对于控制感染、挽救患者 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抗感染药物的 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正确使用抗 感染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 生,提高治疗效果。
03
类抗真菌药物、新型嘧啶类抗真菌药物等。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包括针对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的 新型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些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新型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等。
04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Chapter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1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Mo l L i f e S c i , 2 0 0 8 , 6 5 ( 6 ) : 9 4 0 - 9 5 2 .
【 4 ] P o s s e r u dI , A g e r f o r z P , E k ma nR , e t a 1 . Al t e r e dv i s c e r a l p e r c e p t u a l
[ 1 5 】L e s u r t e l M, S o i l C , G r a f R , e t a 1 . R o l e o f s e r o t ni o ni nt h eh e p a t o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I / a c t ' no a l dmo l e c le u f o r n e wp e r s p e c i t v e s [ J ] . C e l l
b o we l d i s e a s e s i nr e n  ̄i n[ o J ] . Ne u r o i mmt m o l ' 2 0 0 1 8 2 ( 1 - 2 ) : 1 9 5 —
2 0 3 .
杂志 , 2 0 0 9 , 1 7 ( 2 ) : 2 l 3 - 2 l 7 .
p r o l i f e r a i t o no f e n d o me t r i o i f c s t r o ma l c e Nj ] .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2 0 0 8 ,
1 4 9 ( 3 ) : 1 2 6 0 - 1 2 6 7 . [ 6 】 许 惠娟 , 滕超, 钱 永清 , 等. 痛泻要 方对腹 泻型肠 易激综
[ 1 6 】黄罡 , 张涛 , 潘锋. 基 于肠 黏膜肥 大细胞 及5 一 HT变 化探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刘艳【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随着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人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唑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嘧啶类(5-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另外一些植物中也含有抗真菌成分.有关抗真菌的治疗药物已有多个广谱、低毒、高效的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保证,但同时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多,临床医生需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警觉性以及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能力和诊断水平.本文主要就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2(024)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作者】刘艳【作者单位】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5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已引起人们重视。

随着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人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伴随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物很少,2000 年以后,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如卡泊芬净、伏立康唑等,临床医生对抗真菌治疗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本文主要就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简单阐述。

目前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脂质体)、唑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嘧啶类(5 -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

另外还有一些植物也具有抗真菌作用。

1 多烯类多烯类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该药也是目前评价新的抗真菌药物的标准对照药物。

其机制为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徐凤梅(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中图分类号] R978.5[文献标识码] B学科分类代码: 350.45文章编码:1001-8131(2009)01-0048-02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细胞毒药物治疗(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及患者的老龄化,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明显增多,而频繁的城市改建或许正是曲霉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加之致病真菌对现有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使得真菌感染易于发生并难于控制。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抗生素类主要以两性霉素B(Amphoteriein B)及其脂质体制剂为主。

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于1950年用于临床,其双键侧链能和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相互作用形成甾醇-多烯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许多微孔,使细胞内大分子内容物外漏而起到杀菌作用。

由于其广谱抗真菌活性、杀死真菌的特性及表现出的疗效,一直被视为治疗许多严重侵入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

但其肾毒性和与输液有关的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2]。

近年来通过对其制剂进行改造,研发出3种不同的脂质体制剂,AmB is ome、Abelcet和Amphocil,大大降低了其毒副作用,现已在欧洲及美国上市[3]。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被成功用于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一项106名隐球菌感染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中得以证明,临床应答率为66%。

此外,该脂质复合体对398名侵入性曲霉病患者的临床应答率为65%[4]。

2 唑类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14α2羊毛脂醇脱甲基,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缺乏而起药效作用。

2.1 咪唑类衍生物:如联苯苄唑(bif onazole)、克霉唑(cl ot2 ri m azole)、益康唑(econazole)和咪康唑(m iconazole)等是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临床的第一代唑类抗真菌药,对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表现出较强的体内和体外抗真菌活性。

酮康唑(ket oconazole)是第一个对各种酵母菌和双态性真菌都具有活性的广谱药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良好,用于治疗严重侵入性真菌感染。

有临床报道,酮康唑用于健康成人会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尤其是局部性反应,如严重的刺激、瘙痒和刺痛。

为了使不良反应最小化,曾将酮康唑制成在水相脂质纳米粒中的分散体,便于药物靶向进入局部通道。

美国F DA已将酮康唑定为C级致畸,致使人们对该类药物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了三唑类衍生物。

2.2 三唑类衍生物:常用的该类药物氟康唑(fluconazole)常常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念珠菌感染而言,氟康唑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但随着该药的大量应用,对它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已证实两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而且耐药菌株在致病菌株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高[5]。

近年来,为弥补这些缺陷开发了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ole)等,这些新的抗真菌药物与先前的唑类药物相比抗真菌活性有所提高。

伊曲康唑比前一代三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谱更广。

在一项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报道,15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5株,经伊曲康唑治疗后清除13株。

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清除4株,未消1株;热带假丝酵母菌3株,光滑拟球酵母菌4株,均清除;曲霉菌3株,清除2株,未消1株。

在接受治疗的15例患者中,痊愈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6]。

伏立康唑是氟康唑的合成衍生物,比氟康唑的抗真菌活性更强[7],2002年获美国F DA批准上市。

目前上市的伏立康唑有静脉注射剂型(瓶装量为20mg)和口服剂型(50和200mg薄膜衣片剂)。

本品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多种曲霉菌和所有念珠菌,包括克鲁斯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均具有较强的活性,其浓度在0.125~0.5mg/L时对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和构巢曲霉皆具有抑制作用。

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与14α2甲基羊毛脂醇脱甲基酶的抑制无关,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分生孢子的形成过程[8]。

在过去的40年中,两性霉素B被认为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的标准药物,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也可用于该病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有限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一项针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在杀灭烟曲霉菌丝体的比较试验表明,前者的杀菌活性高于后者;伏立康唑(1mg/L)作用于生长在蛋白胨酵母提取物葡萄糖肉汤中的菌丝体48h后获得的杀死率约为99%,而两性霉素B在同等作用浓度下获得的杀死率为82%[9]。

泊沙康唑是从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的难溶于水的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只有口服剂型,对引起侵入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非曲霉透明丝孢菌、暗色丝孢菌、接合菌和地方流行性真菌)具有较强的活性。

美国F DA批准泊沙康唑用于骨髓移植患者真菌(包括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泊沙康唑对耐受传统抗真菌药的几种真菌具有体内外活性,是对丝状真菌作用最强的三唑类药物。

在患者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对照药物为氟康唑。

试验结果表明,泊沙康唑(200mg,q8h)对曲霉病的预防作用明显优于氟康唑(400mg/d)[10]。

3 丙烯胺类丙烯胺类是作用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必需酶—角鲨烯环氧酶的一类抗真菌药物。

其中,萘替芬(naftifine)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作为1%软膏或凝胶剂局部用药上市的首个该类药物,对皮肤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属具有抑菌作用,而且其敏化能力强于通常使用的唑类药物。

特比萘芬(terbinafine)于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获准治疗甲癣,也是在北美用于甲癣治疗处方率最高的口服抗真菌药物。

18项随机性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特比萘芬的治疗成功率高,即真菌学治愈率达76%;而且安全性信息确定,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非常低[11]。

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致病真菌对烯丙胺类药物产生继发性耐药性,但谷类致病真菌U sti2 lagomaydisn能对烯丙胺类产生耐药性[12]。

4 棘球白素类棘球白素类药物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含一个带有一条脂类侧链的环状六肽核,该脂类侧链通过非竞争性作用机制抑制β2(1,3)2D2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壁葡聚糖的排空、渗透不稳定以及真菌细胞的溶解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棘球白素作为一种可杀死真菌的药物表现出抗菌谱广、活性强的特点,是治疗免疫抑制患者和免疫正常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选择药物。

其中,卡泊芬净(cas pofungin)是该类抗真菌药物中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品种,对耐氟康唑的念珠菌、曲霉菌、孢子菌等真菌均有较好的活性,对念珠菌性食道炎和侵入性曲霉病疗效显著,并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研究结果表明,卡泊芬净对念珠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M I C90为0.5μg/m l,略低于伏立康唑(1μg/m l)、远低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分别为8、48μg/m l)。

95.3%、93.8%、85. 4%的念珠菌分别能被1μg/m l的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所抑制。

卡泊芬净在体外实验呈现出的强大抗真菌活性,证明它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真菌新药[13]。

米卡芬净(M icafungin)是一种新的经非胃肠道给药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能完全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氟康唑天然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研究表明:米卡芬净对中国大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的临床分离株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的M I C90从高到低依次为:敏感株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株克柔念珠菌[14]。

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为第3个上市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其活性与氟康唑相当,是一种对曲霉菌和念珠菌属具有广谱体外活性的新的棘球白素类药物。

在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比较阿尼芬净和氟康唑治疗食道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入选患者601例,可评价病例504例。

治疗结束后,阿尼芬净和氟康唑的有效率分别为97.12%和98.18%[15]。

5 嘧啶类52Fucit osine(52FC)是一类于1957年开发的具抗真菌活性的合成药物,本品被单独用于成色素细胞真菌病、非复杂性下呼吸道念珠菌病和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也与两性霉素B联用治疗其他全身性真菌病[16]。

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5 -FC单独用于患侵入性曲霉病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小鼠模型的试验表明,剂量为50~800mg/(kg・d)的52FC在给药间隔时间分别为6,12和24h时的小鼠存活率为40%~90%。

目前,我国各学科对深部真菌感染还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对真菌感染的检验、监测、诊治和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真菌的体外鉴定、药敏试验、抗真菌联合应用方案以及耐药真菌的有效控制策略值得进一步探讨[17]。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上市,反映了抗真菌药物研究正朝高效、广谱、低毒的方向发展。

新型抗真菌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缺点是生物利用度低和价格较高,因此进行各种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从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经济状况等诸方面,综合考虑,正确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探索并制定出高效、低毒和经济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缪晓辉,翁心华.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纪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15-216. [2] 孙淑娟,娄红祥,苏乐群,等.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物[J].食品与药品,2005,7(2A):1-4. [3] 孙仁山.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5,24(4):314-315. [4] Bell m annR,EggerP,Gritsch W,etal.Amphoteriein B li p id for mula2ti 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 mofitrati on[J].Janti m icr obChe mother,2003,51(5):671-681. [5] Krcmery V,Barnes AJ.Non-albicans Candida s pp.causing fun2gae m ia: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J].J Hos p I n2fect,2002,50(4):243-260. [6] 熊建琼,邓朝霞,张雷.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1):1260-1261. [7] Sabo JA,Abdel-Rahman S M.Voriconazole:A new triaz ole an2tifungal.Ann Phar macother,2000,34:1032-1043. [8] 黄金竹编译,母连军审校.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7,28(6):246-251. [9] 董平,万哲,李若瑜.抗真菌药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曲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9(26):527-529.[10] Barchiesi F,Schi m izzi AM,Najvar LK.Anti m icr ob Agents Che2mother,2001,45:1355-1359.[11] Krcmery V,Barnes AJ.Non-albicans Candida s pp.causing fun2gae m ia: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J].J Hos pI nfect,2002,50(4):243-260.[12] 刘洪涛,张军东.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5):328-331.[13] 孔海深,成兴井,杨青,等.2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浙江检验医学,2007,5(1):32-33.[14] 乔建军,刘伟,万喆,等.米卡芬净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1):5-13.[15] KRAUSE D,SI M JEE AE,VAN RENS BURG C.A random ized,double blind trial of anidulafungin versus fluconaz ole f or the treat2ment of es ophageal candidiasis[J].Clin I nfect D is,2004,39,(6):770-775.[16] 余杨林.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和粘膜真菌病130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7):48.[17] 钟南山,叶枫.深部真菌感染:新的挑战与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5):289-290.收稿日期:2008-09-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