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孟子心得体会.doc

合集下载

《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

《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

《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写一篇体会,来记录我们的收获,心得体会是个人智慧的来源,是内在力量的释放,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孟子》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精选作文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先秦儒家思想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仁”、“礼”结合、“道”、“德”兼顾的修身之道,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同时他将“性善论”、“民本思想”融入孔子的理论,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做了补充,形成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真知灼见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及内涵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中国传统人格以道德为主,受此影响,古代的理想人格也就表现为完善的道德人格,即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1]。

孔子提出了“圣人、君子、贤人、志士之人、成人、善人”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类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圣人”和“君子”[2]。

他认为,“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尧舜也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更难企及这种境界,孔子的“圣人”人格缺乏具体的标准,而“君子”则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也是他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

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论。

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3]。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消除了孔子至高境界――“圣人”人格的神秘性,同时增强了“大丈夫”人格的可操作性。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主要有:第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它强调了“仁、义、礼”,即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丈夫,做大事成大业,首先要学会以“仁、义、礼”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前提;第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必须从立志开始,独立的道德意志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要心藏凛然正气才能形成完美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人格的实践形式,“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独立人格,无论富贵、贫穷,还是权势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2]。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四书五经,以便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下面是我对于四书五经的心得体会。

《大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籍之一。

它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全面的理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当首先从修身做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大学》还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追求卓越,要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大学》时深受启发的重要观念。

《论语》是另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

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录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待人以诚,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思想的书。

我在阅读《孟子》时,深受到了孟子的人性观念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更加坚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和改良社会环境来激发这种本性。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石,只有通过恰当的礼仪,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庸》是一本非常有哲理的书籍。

它告诉我们要“治家齐国平天下”,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念。

只有通过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我们才能对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好的贡献。

同时,《中庸》还教导我们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书籍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宝库,它们集中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通过阅读五经,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博大精深。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篇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

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

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

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篇2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3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3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3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

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

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

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

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

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

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

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

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

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反省”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

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自宋代以来,四书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四书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四书的核心思想1. 《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2. 《中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书中提出“致中和”,认为只有达到中和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书中还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书中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书感悟心得体会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要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智慧。

3. 仁爱之心:四书中的仁爱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4. 民为贵:四书中提出的“民为贵”观点,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孟子带给我们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过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积极的做法。

凡事反求诸己,带给我们的是心态的变化,由被动消极变得积极主动,且能及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化解矛盾;同时,会让人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会让人努力改进自己的言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得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自于《大学》
许多人追求着事业发展、家庭兴旺,但却不知从何做起,苦于求道无门。

《大学》一书讲得是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学问,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告诉我们必须先由人内在的德性修养做起,而后才能达到外在事业的完成,指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

此外,书上还指出了修身要做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意思是要在万事万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那么人的灵觉就可以贯通明理;“诚意、正心”是指人的
意念、志向要诚实,符合德性,那么就可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控,保持心灵的安静,心有所主。

这之间的关系是“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对此,我理解的是:“格物致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人如果不能“致知”,就会愚昧昏庸,能“致知”,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标;“诚意正心”需要我们觉察自己的内心,进行存善去恶,这样就会提高自控能力,不被物欲私情所牵引,不被情绪所控而意气用事。

从格物到正心,实质上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由此,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格可修养完成。

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通过修身,可以使人拥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可以使人拥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成功所必备的要素,因此修身是我们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去年发生在宁波意卡菲外滩店、万达广场的二起凶杀案,凶手都自称很爱对方,当被拒绝、不能得到对方的爱情时,采用了极端的做法,究其原因是凶手内心被占有欲望所控,情绪恶化、心态扭曲,是平时忽略了修身所导致。

既然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修身能齐家、平天下,那么就让我们从修身做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