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透水八种预兆
矿井突水预兆汇总

矿井突水预兆1)一般预兆.(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殿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矿井突水征兆1.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渣、冒顶、支架倾倒或断柱现象。
(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
(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的征兆。
(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著增大。
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
2.冲积层水突水征兆(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
(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
3.老空水突水征兆(1)煤层发潮、色暗无光。
(2)煤层“挂汗”。
(3)采掘面、煤层和岩层内温度低,“发凉”。
(4)在采掘面内若在煤壁、岩层内听到“吱吱”的水呼声时,表明因水压大,水向裂隙中挤发出的响声,说明离水体不远了,有突水危险。
透水征兆课件

主要水害类型
一、煤层顶板上的砂岩含水 二、上覆侏罗系煤层的采空区积水及同层小煤柱采空区积水 三、煤层底板的奥灰承压水
常见的、明显的透水征兆及事故案例
一、顶板淋水加大: 2015年姜家湾4.19水害事故,在发现综采工作面顶板淋水
加大时,未分析淋水加大的原因,为采取有效的探放水处理 措施,只是增加了工作面的排水设备,加大能力,导致事故 的发生,造成21人死亡。(8202面、8201面尾巷) 二、水色发浑,有臭味:
矿井透水征兆
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八十八条: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 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 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者裂隙 渗水、钻孔喷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透水 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患威胁地点 的人员,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在原因未查清、 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二、矿井防治水“七项”措施: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排、探、堵、疏、截、监
• 七项治理措施是水害治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 “防”主要指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 水闸门或防水墙等,井上下的防水设施及防水措施; “堵” 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裂隙和 陷落柱等导水通道;“疏”主要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 层(如华北地区奥灰水)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 矿井排水系统,排水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 套;“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河流、水库、洪水等)的截 流治理; “探”主要指井上下的探放水; “监”主要指科学 有效的进行水情动态监测和突水监测预警。
第五节 发生水害事故时的应急处理及自救措施
一、发生水害事故时的处理措施:
1、采掘工作在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突水预兆时,必须发出警 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煤矿五大灾难的征兆与预防

煤矿五大灾难的征兆与预防——煤矿安全,警笛长鸣。
煤矿生产一般是地下作业,除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地点经常移动外,还要随时受到矿井瓦斯、煤尘、矿井火灾、矿井水灾和冒顶等五大自然灾害的惊扰,其中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最常发生的灾难事故。
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防治灾难事故的发生,是关系到煤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的大事。
第一大灾难:冒顶(顶板事故)顶板事故是指在地下采煤过程中,因为顶板意外冒落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生产等事故。
顶板事故,冒顶前的预兆:1、响声。
岩层下沉断裂,顶板压力急剧加大时,木支架会发生劈裂声,紧接着出现折梁断柱的现象;金属支柱的活柱急速下缩,也会发出很大响声。
有时也能听见采空区顶板断裂的闷雷声。
2、掉渣。
顶板严重破裂时,折梁断柱就要增加,随着就会出现顶板掉渣的现象。
掉渣越多,说明顶板压力越大。
在人工顶板下,掉下的碎矸石和煤渣更多,这是发生冒顶的危险信号。
3、片帮。
冒顶前煤壁所受压力增加,变的松软,片帮煤比平时多。
4、裂隙。
顶板的裂隙,一种是地质构造产生的自然裂隙,一种是由于采空区顶板下沉引起的采动裂隙。
若裂隙加深加宽,说明顶板继续恶化。
5、脱层。
顶板冒落前,往往出现脱层现象。
检查脱层要用“问顶”的方法,如果声音清脆,表明顶板完好;顶板发出“空空”的响声,说明上下岩层之间已经脱层。
6、漏顶。
破碎的伪顶或者直接顶,在大面积冒顶之前,有时因为背顶不严或者支架不牢出现漏顶现象。
漏顶如不及时处理,会使得棚顶托空,支架松动,顶板岩石继续冒落,就会造成没有响声的大冒顶。
顶板事故的防治技术措施:1、局部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
在采煤过程中发生局部顶板事故大多是由于采煤过程中悬漏破碎顶板得不到及时支护;或虽及时支护,但因支护方式不正确和支护质量不好;或对顶板情况未经查明,未采取针对性措施而造成的。
为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做好顶板破碎的预测预报;合理选择工作面推进方向;减少空顶面积和采取正确的支护方式,加强地质工作等。
透水征兆及防范安全措施

透水征兆及防范安全措施透水征兆及防范安全措施一、透水征兆观察《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六十六条: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九十九条:在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
发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域的人员到安全地点。
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二、矿井透水征兆分析1、煤壁“挂红”这是因为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呈暗红色水锈。
2、煤壁“挂汗”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水由于压力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形成水珠,特别是新鲜切面潮湿明显。
3、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气温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凉感觉,时间越长越明显。
4、出现雾气当巷道内温度较高,积水渗透煤壁后,引起蒸发形成雾气。
5、“嘶嘶”水叫井下高压水向煤(岩)裂隙强烈挤压,两壁摩擦而发出“嘶嘶”水叫声,这种现象说明即将突水。
6、底板鼓起这是底板受承压水(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17、水色发浑断层水和冲击层水常出现淤泥,砂、水浑浊,多为黄色。
8、出现臭味老窑水一般可闻到臭鸡蛋味,这是因为老窑中有害气体增加所致。
9、顶板淋水加大这是因为顶板裂隙加大,积水渗透到顶板上。
10、片帮冒顶这是由于顶板受承压含水层(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矿井水的类型不同,出现的征兆也不相同:1、老空水:老空水年代久,水量补给较差,属于“死水”,所以有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的特点。
2、断层水:断层附近的岩层较为破碎,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工作面来压,淋水增大。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一、矿井突水的一般预兆: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⒈挂红。
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
⒉挂汗。
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但有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这是一种假象。
所以,遇到挂汗时,要辨别真伪,方法是剥去一薄层,观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气,若有则是突水先兆。
⒊煤壁变冷。
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的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
但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温高,当掘进工作面接近时,温度反而升高。
⒋出现雾气。
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
⒌水叫。
井下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
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⒍顶板淋水加大。
⒎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⒏水色发深,有臭味。
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
断层水呈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
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是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冲击层水色发黄,往往夹有砂子,开始时水小,以后逐渐增大。
⒐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⒑裂隙出现渗水。
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二、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单靠探放水来保证安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掘进期间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⒈探水巷道的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
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撤人。
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联络巷之间开掘安全躲避洞室。
透水征兆

透水征兆立即撤人的培训一、透水征兆观察《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六十六条: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九十九条:在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
发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域的人员到安全地点。
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二、矿井透水征兆分析1、煤壁“挂红”这是因为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呈暗红色水锈。
2、煤壁“挂汗”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水由于压力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形成水珠,特别是新鲜切面潮湿明显。
3、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气温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凉感觉,时间越长越明显。
4、出现雾气当巷道内温度较高,积水渗透煤壁后,引起蒸发形成雾气。
5、“嘶嘶”水叫井下高压水向煤(岩)裂隙强烈挤压,两壁摩擦而发出“嘶嘶”水叫声,这种现象说明即将突水。
6、底板鼓起这是底板受承压水(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7、水色发浑断层水和冲击层水常出现淤泥,砂、水浑浊,多为黄色。
8、出现臭味老窑水一般可闻到臭鸡蛋味,这是因为老窑中有害气体增加所致。
9、顶板淋水加大这是因为顶板裂隙加大,积水渗透到顶板上。
10、片帮冒顶这是由于顶板受承压含水层(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矿井水的类型不同,出现的征兆也不相同:1、老空水:老空水年代久,水量补给较差,属于“死水”,所以有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的特点。
2、断层水:断层附近的岩层较为破碎,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工作面来压,淋水增大。
煤矿井下作业员工矿井防治水“应知应会”基础知识

煤矿井下作业员工矿井防治水“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一、煤矿水灾事矿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是一种可造成多人伤亡的灾害类型。
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种类型。
三、煤矿水害事故的水源可能是采空区积水(通常称古塘积水)、奥灰承压水、地表水(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或其它含水层。
四、矿井防治水的16字方针是“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是“防、堵、疏、排、截”。
五、采掘工作面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探放水。
发现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分析查找透水原因;1、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者相邻煤矿;2、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3、打开防隔水煤(岩)柱进行放水前;4、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5、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6、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7、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者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楚可能发生突水;8、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9、接近其他可能突水的地区。
六、常见的透水征兆:1、一般预兆:(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股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者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矿井防治水

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1、探水或接近积水地区掘进前或排放被水淹 井巷的积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并采取 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2、探水眼的布置的超前距离,应根据水头高 低、煤(岩)层厚度和硬度以及安全措施等在 探放水设计中具体规定。 3、正确确定探水线,探水线就是探水的起点, 应根据积水区的位置、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及 资料的可靠程度,以及采空区、巷道受矿山压 力的破坏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探水线。
一、 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
(一)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预防水害的预防措施可以概括为防、排、探、 放、疏、截、堵7个字。 防:即井上下防水设施及防水措施; 排:即井下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 探:即井巷探水; 放:即对老空区积水、可疑水源采取放水,或 超前放出顶板水; 疏:即疏水降压或疏干有害含水层; 截:即留设各种防水煤柱隔阻有害水源; 堵:即注浆堵住水口,或加固裂隙带,充填溶 改造含水层,加固底板度。
4、岩溶水水害
岩溶水进入矿井造成水害。岩溶水对我们这一片 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现采的煤层离岩溶有 将近18-20M
5、裂隙水水害
水源为砂岩,砾岩等裂隙含水层的水,这些煤层 顶部常有厚层砂岩和砾岩,其中裂隙发育,如与 上覆第四纪冲积层和下伏奥陶系含水层有水力联 系时,可导致严重水灾事故以及建井时期发生淹 井事故。若砂岩层缺乏补给水源时,则涌水很快 很快变小甚至疏干。但常受地表水或其它含水层 补给,通过冒落带,断裂带,采掘巷道揭露顶板 或底板砂岩水,或者封孔不良的老钻孔导水进入 巷道或工作面。
一、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
一般说来,矿井透水前主要有几种预兆: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 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 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 也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 预兆。 (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 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 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 挤压时,与两壁磨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 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 则透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 水威胁的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矿井透水八种预兆
按照一般的透水规律,积水区水头越高,压力就越大,因此,在处理水头高的积水时,必须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高水头和积水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地放水。
现在普遍采用的“分段下行探放水”的方法,可避免一次处理时煤壁被压破的危险。
实践证明,凡是与地面上下汇水区互相贯通,互为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等,都必定有水,因此,遇到有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钻孔时,特别要提高警惕,并采用周密的防水措施,防止透水。
矿井透水事先都有预兆,可根据八种不同的透水象征,辨别其是否有透水的危险。
(1)发潮:煤本身是不透水的东西,但当受到一定压力的水的作用,仍会有部分的水分浸到煤体里去。
因此,当采掘工作面临近积水区时,就会发现局部的或大面积的发潮现象,这种发潮现象不完全是由于接近水区的缘故,遇到底板岩层为透水岩层时,也常使煤体有发潮现象。
(2)发汗:当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因受水压作用,通过煤的层理、节理、水就透过煤壁并聚成水球现象,看起来就象人出汗一样。
这里必须指出,上述两种象征,无论发潮和发汗,有时都会出现假象,这种发潮和发汗的真假,往往采用“浅剥皮”的办法加以鉴别,就是将发潮或发汗的煤面,剥去一薄层,观察探试新暴露的煤层是否也发潮,如果发潮,就证明这是透水象征。
(3)流水或滴水:这种现象是发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工作地点与积水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证明隔水煤墙越来越软,隔水性越来越差,抗压能力越来越少,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这时必须百倍警惕,加紧处理。
(4)挂红:这种现象往往是流水现象出现后产生的。
这种现象说明水内含有铁的
氧化物,或硫铁矿物等,出现“挂红”一般认为是接近老空积水的象征。
(5)空气变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区以后,影响工作面气温降低,感到发凉。
(6)硫化氢气味加大:二硫化氢气体也是老空区的产物。
因此,当工作面接近老空区时,有时可嗅到硫化氢的气味。
(7)水叫:一般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嘶嘶”的声音,这种声音,很象低沉的雷鸣声或不开锅的声音,这是因为水位有了变动或受滚动岩石撞击影响的结果。
(8)钻孔底发软或出水。
用探水钻或钎子探水时,如发现钻孔底发软,钻屑发潮,就说明钎子快到积水区,如继续钻就有出水可能。
上述现象都是接近积水区(或老空)的征兆,要特别注意采取措施,严防积水突出造成危害。
鉴别老空水有以下几种办法:用手指蘸水搓动有润滑感觉;用鼻嗅有腐臭;有时夹杂着臭鸡蛋的气味,用口嚼有涩味;有腐朽质的沉淀物及悬浮物,详细观察比较时,会发现它的透明度较低;化验分析时,耗氧量大,有机质氧化时所耗氧气越明,证明有机质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