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成语[1]
形容三国杰出人物的成语

形容三国杰出人物的成语
以下是五个形容三国杰出人物的成语及其赏析:
1. 雄才大略:形容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曹操,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智和领导能力的人物,被誉为“乱世奸雄”。
2. 神机妙算:形容计策高明,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被誉为“卧龙”。
3. 义薄云天: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关羽,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忠义闻名,被誉为“武圣”。
4. 百步穿杨:形容箭法非常高明。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黄忠,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以箭术高超而著称。
5. 智勇双全:形容人既有智谋,又有勇气。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赵云,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善战和智谋过人而著称。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望梅解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篇1东汉末年,民生凋敝。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
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赤胆忠心,神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
生死与共,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
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
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
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
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临危受命,六出奇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
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
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
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
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
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
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
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
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
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
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
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
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
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
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篇2安身之处安身之地傲睨得志懊悔无及昂然直入倍道而进不成体统不得善终不可造次不置褒贬把薪助火背若芒刺别作良图步罡踏斗乘其不备尺寸可取才薄智浅长驱直进傲贤慢士赤身裸体踌躇不决反败为胜大计小用大获全胜大吉大利大仁大义大展经纶刀枪剑戟得而复失灯烛辉煌等闲视之抵足而眠等闲之辈低头丧气东荡西除东冲西突蠹政病民恩荣并济恩怨分明法不徇情反客为主反戈一击费力劳心焚香礼拜放鱼入海放龙入海奋武扬威凤毛鸡胆鼓角齐鸣官轻势微光阴荏苒诡计多端鬼神不测割恩断义横行无忌虎入羊群虎体熊腰缓兵之计荒淫无耻虎踞鲸吞荒淫无道魂亡胆落击鼓鸣金急于求成锦囊妙计举善荐贤决一死战旧病复发开基立业口出不逊宽以待人开基创业狼心狗行老弱残兵泪流满面谋事在人鸣金收军能征惯战怒目而视怒气填胸女大须嫁泼油救火剖肝沥胆旗帜鲜明器宇轩昂气宇轩昂强词夺理七步成章凄然泪下趋吉避凶忍辱偷生仁义之兵仁义之师柔能克刚肉颤心惊身不由己声威大震尸横遍野手无寸铁束手待毙。
三国演义的成语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的成语及其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七步成诗:曹植。
世说新语文学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成诗,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曹植作《七步诗》以自伤境遇。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
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草船借箭:周瑜、诸葛亮。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如鱼得水:刘备、诸葛亮。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自己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

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成语1、草船借箭三国典故,表现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2、初出茅庐庐:草屋。
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
后比喻刚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3、七步成诗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
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4、吴下阿蒙吴下: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区。
阿蒙:指吕蒙。
指学识浅薄的人。
5、出言不逊出言:说话。
逊:谦让恭顺。
说话不谦让恭顺。
形容人说话傲慢无礼。
也作“出口不逊”。
6、作奸犯科奸:坏事。
科:法令。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7、锦囊妙计锦囊:用丝锦做成的袋子。
原指封在锦囊中的以便在危急时刻解决问题的巧妙对策。
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8、偃旗息鼓①放倒军旗,停打军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
②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9、知遇之恩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指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惠。
10、缓兵之计缓:延缓。
兵:指军事情势。
计:策略。
延缓对方进军的一种策略。
比喻拖延时间,使事态渐渐缓和,同时再想应付的策略。
11、步罡踏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
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
罡,北斗七星之柄。
斗,北斗星。
12、鼓角齐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13、谋事在人谋求事情能成功,需靠自己努力。
14、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5、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各种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16、封金挂印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17、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18、万死不辞辞:推辞。
即使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形容愿意冒极大的危险拼死效命。
19、不出所料出:超出。
料:推测,料想。
指没有出乎预料。
即在意料之中。
20、先礼后兵礼:礼貌。
兵:武力。
先以礼相待,行不通时再用强硬手段或动用武力。
21、乐不思蜀蜀:三国时的蜀国。
蜀国灭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洛阳,他贪图享乐,不想回蜀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22、乘虚而入虚:空虚。
趁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
也作“趁虚而入”。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1.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鲁肃的帮助下,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这个成语意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七擒七纵: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诸葛亮出兵南方,与当地酋长孟获交战七次,七擒七纵。
当孟获第七次被擒时,他终于心悦诚服,并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
这个成语意指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口服。
3.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 淡泊明志: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指不追名逐利才能使志趣高洁,身心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指诸葛亮刚刚离开他隐居的地方,出来辅佐刘备。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这些成语都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谋略,以及他对蜀汉事业的忠诚和贡献。
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成语

赵云一身是胆刘备假仁假义关羽忠义两全张飞粗中有细吕布有勇无谋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忠厚老实袁绍优柔寡断阿斗天真活泼诸葛亮鞠躬尽瘁足智多谋1:百步穿杨(黄忠)2:百战百胜(曹操)3:负薪救火(诸葛亮)4:七擒七纵(孟获)5:乐不思蜀(刘禅)6:大获全胜(刘备)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8:不计其数(曹操)9:不识时务(鲁肃)10:肺腑之言(貂禅)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12:三顾茅庐(刘备)13:顿开茅塞(孙权)14:捶胸顿足(刘备)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达)17:寡不敌众(周瑜)18:诡计多端(姜维)19:鹤发童颜(李意)20:虎入羊群(张飞)22:初出茅庐(诸葛亮)23:草船借箭(诸葛亮)24:望梅止渴(曹操)望梅止渴桃园结义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名不虚传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屈指可数周郎顾曲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回肠荡气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羽扇纶巾隔岸观火上房抽梯七擒七纵恩威并重乐不思蜀得陇望蜀三让徐州三顾茅庐三足鼎立三国归晋三气周瑜过关斩将望梅止渴桃园结义锦囊妙计舌战群儒孔融让梨木牛流马割须弃袍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器宇轩昂辕门射戟单刀赴会暗渡陈仓志大才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危急存亡之秋如入无人之境。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的故事有关的成语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家是明朝的罗贯中。
故事背景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明争暗斗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被誉为“睿才”,在三国演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智慧、谋略和忠诚,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他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丰富而深刻,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1. 木牛流马故事背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因缺乏粮食运输而难以突破敌阵。
诸葛亮独辟蹊径,设计制造了木牛流马,用来输送粮食,并最终成功渡过了街亭大战的难关。
解析:木牛流马是指古代一种用来运输重物的机械装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们通过智慧和劳动创造出的工具。
这个成语故事反映出了诸葛亮在困难时刻依靠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实践。
2. 一鸣惊人故事背景:在蜀汉攻打南蛮时,大将军姜维在一次战斗中身陷重围,危急之际,诸葛亮举鼓鸣金,使得南蛮军大乱,姜维得以脱身。
这一举动展现了诸葛亮不落窠臼的智谋,令人惊叹。
解析: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源于诸葛亮故事,表达了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敬佩。
诸葛亮的一鸣惊人,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智谋,也体现在政治、策略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博学多才、才智出众的形象。
3. 万世师表故事背景:诸葛亮病逝前,留下了《出师表》,这是一篇动人的辞别词,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对未来事业的殷切期望。
他在临终前留下的这篇《出师表》,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和榜样,被人们称作“万世师表”。
解析:万世师表这个成语,是指被后人崇敬、效法、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诸葛亮虽身世不凡,但他的忠诚、智慧和仁爱,使他成为万世师表,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
总结: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不仅指导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上稳健发展,也留下了许多深深影响后世的成语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孤掌難鳴()4樂不思蜀()5萬死不辭()6斷頭將軍()7捶胸頓足()8初出茅廬()9倒屣相迎()10一馬當先()3()關雲長敗走麥城4()孔明一氣周公瑾5()用奇謀孔明借箭6()張翼德大髰長坂橋7()定三分隆中決策8()曹丕乘亂納甄氏9()劉皇叔北海救孔融10()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國演義雖是一部文言小說,但文字精練流暢,其中有不少地方夾雜了生動的口語,在民間流傳廣,影響深。
而在書中的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詳,因此有關他們的諺語、歇後語當然也就特別多了。
同學可藉著這些諺語及歇後語更接近三國演義的人物,了解人物的個性,同時也可認識中國文字、語言的奧妙。
與孔明相關的諺語、歇後語1.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2.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
3.孔明揮淚斬馬謖—明正軍紀。
( 執法如山)4.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 迫不得已)5.孔明七擒孟獲—要他心服。
6.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 有借無還)7隔門縫瞧諸葛亮—————瞧扁了英雄8孔明練琴—————老生常談9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10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11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12孔明皺眉頭—————計上心頭13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好沉著)14孔明的錦囊—————用不完的計15諸葛亮吊孝—————假仁假義16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與劉備有關的諺語、歇後語劉備打出「漢室宗親」的旗號,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對抗,並以「仁厚」、「愛民」來標榜。
千方百計蒐羅人才,積聚力量,其中不能不有著稍嫌誇張、做作之舉。
1.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2.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3.劉備上黃鶴樓—膽戰心驚。
4.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5.劉備編草鞋—————內行6.劉備報仇—————因小失大7.劉備三顧茅廬—————好難請8.東吳招親—————弄假成真9.劉備上黃鶴樓—————膽戰心驚10.劉備賣草鞋—————本行與關羽有關的諺語、歇後語關羽始終忠於劉備,英勇善戰,大義凜然,獲得一般人的讚賞。
但他盲目自大,導致荊州失陷,兵敗身亡,人們是不滿意的。
紅臉、大刀是關羽的兩大特徵,從這裡衍生了不少的諺語與歇後語。
1.關雲長守嫂嫂—情義為重。
2.身在曹營心在漢—懷有二心。
3.過五關斬六將—所向無敵。
4.關公鬥李逵—大刀闊斧。
5.單刀赴會—膽識驚人。
6關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7關雲長放屁—————不知臉紅8關羽開鳳眼—————要殺人9關羽赴宴—————有膽有魄10關羽打噴嚏—————自我吹噓11關羽流鼻血—————紅上加紅12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13關羽走麥城———末日來臨( 吃虧全在大意)14關羽進皇宮—————單刀直入15關羽刮骨療毒————無痛苦之色(若無其事)16關羽做木匠—————大刀闊斧17關帝廟裡找美髯公—————篤定18關羽開刀鋪—————貨真價實19關羽看《春秋》—————一目了然20只講過五關,不講走麥城———只說自己的功勞成績,不提自己的失敗挫折21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話—————人在心不在與張飛有關的諺語、歇後語人們對他「豹頭環眼,燕頜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特徵,印象深刻。
1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2張飛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3張飛賣刺蝟—人強貨扎手。
4張飛戰馬超—不相上下。
5張飛戰馬超—————不分勝負6張飛吃秤砣—————鐵了心7張飛賣秤砣—————人強貨硬8張飛繡花—————粗中有細9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10張飛耍杠子—————輕而易舉11張飛睡覺—————不閉眼12張飛戰關羽—————忘了舊情13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14張飛拆橋—————有勇無謀15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硬16猛張飛舞刀—————殺氣騰騰17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18張飛擺屠案—————凶神惡煞19張飛討債—————聲勢凶(氣勢洶洶)20張飛上陣—————橫沖直撞21張飛拿耗子—————大眼瞪小眼22張飛戴口罩—————顯大眼23張飛燒火—————猛竈24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與曹操有關的諺語、歇後語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有名的「奸雄」有關曹操的諺語或歇後語,大多是持否定的態度。
1曹操下宛城—————大敗而逃2曹操遇馬超—————割鬚棄袍3曹操敗走華容道———兵荒馬亂(果然不出所料) 4曹操轉胎—————疑心重5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6吃曹操的飯幹劉備的事————吃裡爬外7曹操遇蔣幹—————倒霉透了8曹操用人—————唯才是舉9曹操殺人—————亂來一氣其他與三國有關的諺語、歇後語1.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2.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3.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兩廂情願4.周瑜病倒在蘆花蕩—————氣煞5.魯肅上了孔明船—————糊裡糊塗6.魯肅服孔明—五體投地。
7.黃忠射箭—————百發百中8.黃忠叫陣—————不服老9.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10.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11.趙子龍出兵—————回回勝12.趙雲大戰長坂坡—————大顯神威13.馬謖用兵—————言過其實14.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15.董卓進京—————不懷好意16.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17.蔣幹過江—————淨幹失著事18.蔣幹盜書—————聰明反被聰明誤19.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20.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21.司馬夸諸葛—————甘拜下風22.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23.孫權殺關羽—————嫁禍於人24.司馬炎廢魏主—————襲用老譜25.阿斗的江山—————白送26.後主降魏—————不知羞恥27.阿斗當官—————有名無實28.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29.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30.扶不起的阿斗—————無能31.要做事前的諸葛亮,不當事後的諸葛亮32.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水底無魚33.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34.說曹操,曹操到3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36.騎驢看三國—————走著瞧◎周瑜:人名。
(西元175~210)字公瑾,漢末舒(今安徽省廬江縣)人。
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
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周瑜打黃蓋:(歇後語)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兩廂情願)三國周瑜命黃蓋詐降曹操,為取信於操,特在魏間諜面前責打黃蓋,實為串通作戲,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如:她又沒叫他去,是他自願的,反正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有什麼話說?◎既生瑜,何生亮:(諺語)瑜,周瑜。
亮,諸葛亮。
周瑜年少得志,且機智過人,但每次計謀皆被諸葛亮識破,臨死之際,感慨萬千,遂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嘆。
後用以感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如:他一向以公司的業務王牌自詡,但自從小李進公司後,表現傑出,他常感嘆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計高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相傳周瑜曾施計,假裝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以取荊州,結果弄巧成拙,不但沒得到荊州,反而孫權的妹妹真的被娶走,並且又折損了許多兵將。
見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後用以比喻不僅沒有占到便宜,反而還吃了大虧。
◎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便宜不但沒有占到,反而吃大虧。
見陪了夫人又折兵條。
警世通言˙卷二十五˙桂員外途窮懺悔:當初桂生欺負施家,不肯應承親事,誰知如今不為妻反為妾,雖是女孩兒命薄,也是桂生欺心的現報。
分明是:周郎妙計高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程朝奉只得忍氣吞聲,不敢回答一句。
又害那趙孝打了屈棒,免不得與金朝奉共出些遮羞錢與他,尚自喃喃吶吶的怨悵,這教做賠了夫人又折兵,各自散訖。
◎周郎:郎,少年男子的美稱。
周郎指三國時吳國周瑜。
見周瑜條。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瑜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周郎癖:ㄓㄡㄌㄤˊㄆ|ˇ三國周瑜精通音樂,雖酒過三巡,聽到別人奏曲有誤,仍能辨知,並回頭指正,時人為之語曰:曲有誤,周郎顧。
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
因此後稱嗜好音樂戲劇為周郎癖。
◎顧曲周郎:三國時代周瑜精通音律,就算是在喝了酒的情況之下,也能精確的指出曲律上錯誤的故事。
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
後多用以比喻知音。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三齣:你有這柄桃花扇,少不得個顧曲周郎;難道青春守寡,竟做個入月嫦娥不成?◎周郎顧曲:周瑜精通音樂,雖酒過三巡,聽到別人奏曲有誤,必能辨知,知之必顧看,時人為之語曰:「曲有誤,周郎顧。
」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
後比喻聆賞音樂。
清˙俞樾˙余蓮村勸善雜劇序:誰謂周郎顧曲之場,非即生公說法之地乎!◎二喬:漢太尉橋玄的二個女兒,本作二橋,皆容貌出眾,孫策納大橋,周瑜納小橋,橋姓後改為喬,故稱為二喬。
唐˙杒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小喬:三國時周瑜之妻。
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銅雀:三國時代曹操所建之高臺。
見銅雀臺條。
唐˙杒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諸葛三氣周瑜:一氣周瑜:為誰辛苦為誰忙;二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醉酒舞劍:周瑜在蔣幹的面前醉酒舞劍目的是要蔣幹偷書。
◎一時瑜亮:形容同一時期兩個分不出高下的強者。
例句:他們一個長於領導、一個善於規劃,真是一時瑜亮。
◎瑜亮情節:形容兩個才智相當的人,暗中互相較勁,且其中一個嫉妒還另一人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