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附件8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大幅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风电、光伏等国际技术引领;掌握光热、地热、生物质、海洋能等高效利用技术;推进氢能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电平价上网,大面积区域供热,规模化替代化石燃料,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专项按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与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6—2018年本重点专项在6个技术方向启动实施54个项目。统筹考虑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以及过往相关的立项情况,地热能与海洋能、生物质能方向均已部署覆盖;结合新形势下本领

—1—

域科技发展需要,2020年拟在氢能、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4个技术方向启动14~2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6.06亿元。基础研究类项目,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2;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5:1;应用示范类项目,由企业牵头申报,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3: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方向(或子方向)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分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氢能

1.1车用耐高温低湿质子膜及成膜聚合物批量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车用氢燃料电池的要求,重点突破高温低湿条—2—

件下应用的质子交换膜的产业化技术,具体包括:开发全氟共聚功

能单体合成及成套工程装备技术;高交换容量全氟质子聚合物制备技术;全氟质子交换聚合物高纯单分散溶液制备技术;气体传递和自由基作用机理研究;高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全氟质子交换膜连续制备技术与装备,全氟质子膜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全氟质子聚合物离子交换容量(IEC)≥1.3mmol/g,全氟质子交换聚合物分散粒径≤200nm;全氟质子膜厚度≤18μm、偏差≤±5%(采样面积≥300cm2),离子电导率≥0.1S/cm(95℃,60RH%)、0.04S/cm(120℃,30%RH),电子电阻率>1000Ωcm2,渗氢电流≤2mA/cm2,允许最高运行温度≥100℃,强度≥45MPa,

纵横向溶胀率≤3%,OCV测试氟离子释放率≤0.7μg/cm2/h、循环OCV次数≥90,产能≥20万m2/年,成本≤500元/m2,金属离子含量≤20ppm。

1.2碱性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发高性能碱性聚电解质膜连续制备工艺,酸碱双性膜及电解水制氢,高效电化学合成氨及分解氨反应系统,直接氨燃料电池等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碱性离子电导率≥0.04S?cm-1(25℃)和≥0.14S?cm-1(80℃),氢气透过率≤0.02mL?min-1?cm-2,机械强度≥20MPa,纵横向溶胀率≤10%,氢氧燃料电池工作1000h膜材料无降解(80℃)、阳离子降解≤5%(1M NaOH中80℃下浸泡5000h),膜连续制备的幅宽≥0.2m,厚度≤25μm(偏差≤±2μm);酸碱双

—3—

性膜水电解单体模块产氢≥10Nm3/h,制氢纯度≥99.99%,电耗≤4.1kWh/Nm3H2;电解制氨法拉第效率>20%,实现kg级系统集成;氨反向电化学分解效率>95%;直接氨燃料电池≥150mW/cm2@0.3V,常压,80℃。

1.3扩散层用炭纸批量制备及应用技术1(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批量、低成本需求,突破支撑层用炭纸及气体扩散层(GDL)批量制备技术与装备。具体包括:开发炭纸用炭纤维工程化工艺与装备,研发炭纸用改性粘合剂,开发炭纸石墨化工艺与装备,研发表面疏水处理等后处理材料及工艺技术,根据“气—液—电—热”传输与支撑性能要求,开发出系列炭纸;研发炭纸复合微孔层(MPL)强化传输技术,开发可在线监测与反馈的GDL制备工艺与装备;开展运行工况下相关可靠性及耐腐蚀性研究。

考核指标:炭纸可控厚度80μm~190μm、偏差≤±1.5%(采样面积≥40cm×40cm),孔隙率≥75%,密度0.3g?cm-3~0.45g?cm-3,垂直向透气率≥2000mL?mm/(cm2?h?mmAq)、垂直向电阻率≤65mΩ?cm、平行向电阻率≤4mΩ?cm、接触电阻≤5mΩ?cm2,弯曲强度≥10MPa、弯曲模量≥10GPa、拉伸强度≥25MPa,导热系数(干态):垂直≥1.7W/(m?K)、平行≥21W/(m?K),产能40万m2/年;MPL中孔径可控精度±10nm,表面粗糙度≤7μm;GDL可控厚度80μm~250μm、偏差≤±1.5%,可控接触角≥145o。

1所涉名称参照GB/T20042.1-201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一部分术语”

—4—

1.4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批量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对耐久性和一致性的技

术要求,突破具备高动态工况耐受能力、兼具高性能/抗中毒特征的铂基催化剂及其百公斤级批量制备技术。具体包括:研发氧还原活性提高技术,贵金属用量降低技术,高电位循环耐久技术,抗氢气杂质(CO、含硫化合物)污染技术;开发高一致性、低杂质含量催化剂工艺配方及批量化制备技术,研发可规模化生产的催化剂纳米合成工艺,孔径分布合理、催化剂易于高分散担载、成本低廉的先进功能载体处理技术,以及催化剂工业化制备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2:催化剂初始氧还原质量比活性≥

0.35A/mgPt@0.9V IR-free,催化剂电化学活性面积≥60m2/g,耐久性

①0.6V~0.95V≥3万次循环质量活性衰减率≤40%、电化学活性面积衰减率≤40%,耐久性②1.0V~1.5V≥5000次循环质量活性衰减率≤40%、电化学活性面积衰减率≤40%,氢气杂质耐受性①CO

导致的催化剂质量活性衰减≤30%(0.1M HClO41000ppm CO/H2),并且催化剂在膜电极中性能衰减≤10mV(在1A/cm2,1 ppm CO/H2,24h);②硫化物导致的催化剂活性面积衰减≤30%(0.36ppm H2S,24h),在膜电极中性能衰减≤30mV(在1A/cm2,0.004ppm H2S,24h)。产能≥2000g/批次、≥200kg/年,粒径及性能偏差≤±8%,Cl-含量小于50ppm wt,Fe含量小于50ppm wt,

2参照NEDO或DoE相关规程,除非特殊说明

—5—

量产成本≤(Pt

现货价格·PGM wt%+100)元/g。批次样品可供第三

方在产线采集、评估,提供项目外客户应用证明。

1.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专用基材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极板的可加工性、耐蚀性技术要求,研发具备特殊微结构、高耐蚀、低电阻专用超薄基材及其批量制备工艺。具体包括:高耐蚀、低电阻、易于精密成型的不锈钢和钛合金基材,及高强度与弹性、高致密与导电性、超薄复合石墨极板,其成份设计、混合熔铸、组织调控与前后处理技术,及其可连续工业级制备技术与装置的研发;基材耐蚀、导电、可成形性综合性能评估;超薄基材极板试制及寿命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考核指标:不锈钢与钛合金薄板基材厚度50μm~150μm、偏差≤±4μm,抗弯强度≥25MPa,初始:接触电阻≤3mΩ?cm2@1.4MPa(接触炭纸)、腐蚀电流≤5.00×10-7A/cm2@80℃(0.5M硫酸+5ppm F-溶液),10000小时工况后:接触电阻≤8mΩ·cm2@1.4MPa、腐蚀电流≤10.00×10-7A/cm2@80℃,湿热循环测试后无腐蚀、无变形,产能≥1000吨/年,延伸率:不锈钢≥55%、钛合金≥30%,体相电阻率:不锈钢≤0.075mΩ·cm、钛合金≤0.17mΩ·cm,成本:不锈钢≤25元/kg,钛合金≤150元/kg;超薄复合石墨板厚度≤1.4mm、最薄处厚度0.1mm~0.3mm,平面度≤10μm,电导率≥150S/cm,透气率≤2×10-8cm3(cm2?s)-1,工作压力≥1bar(g),弯曲强度≥50MPa,接触电阻≤10mΩ?cm2,短堆

—6—

工作5000h、性能降幅≤10%。

1.6车用燃料电池堆及空压机的材料与部件耐久性测试技术及规范(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开展电堆关键材料及系统部件耐久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及规范研究。具体包括:研究电堆运行过程中的健康诊断方法,进行实际验证;研究电堆关键材料(催化剂、膜、炭纸、极板基材、防腐涂层等)理化参数及核心部件(膜电极、双极板、密封件等)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等效加速老化方法,建立关联数据库并形成规范;研发燃料电池系统用空压机关键性能、环境适应性、耐久性等加速测试技术,形成寿命预测与验证方法;研发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离线电磁兼容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电磁场抗扰度、瞬态抗扰度、静电放电等测试技术,形成规范方法。

考核指标:车载电堆健康诊断装置对电堆氢渗检出率>90%;在5000小时测试的基础上,建立性能与耐久性评测方法、流程规范,包括:催化剂、质子膜、扩散介质、膜电极、双极板、密封件及短堆,形成特性/理化参数及其测量方法集合≥10类,基于工况衰变规律的寿命模型预测偏差≤10%;空压机耐久性测试方法加速系数≥15、偏差≤3%,研制的综合测试设备适应系统功率范围45kW~150kW;建立电磁兼容离线性能测试方法、流程规范,至少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节电压巡检(CVM)、空压机控制

—7—

器;建成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平台,在燃料电池工作情况下:辐射发射测试能力达到18GHz,辐射抗扰度能力在400MHz至3000MHz范围内达到200V/m。

1.7公路运输用高压、大容量管束集装箱氢气储存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现有20MPa管束车储氢量小、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开展更高储存压力下的公路运输用大容量管束集装箱氢气储存技术研究。具体包括:高长径比、高压储氢瓶纤维缠绕设计与工艺;大容量内胆成型技术;使用工况下高压储氢瓶的失效机理研究与测试技术;满足道路运输法规要求的高压大容量管束集装箱体设计与集成技术;大容量高压储氢瓶试验方法和标准研究。

考核指标:储氢瓶公称工作压力≥50MPa,单瓶水容积≥450L,单瓶储氢密度≥5.5wt%,循环寿命≥15000次(水压充放循环试验压力10%(最大不超过3MPa)~150%公称工作压力);管束集装箱储氢量≥1000kg(符合道路运输法规要求),使用环境温度-40℃~60℃;形成相关储氢高压管束集装箱国家/行业产品标准送审稿。

1.8液氢制取、储运与加注关键装备及安全性研究(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千辆级商用车集中运行对氢燃料制备、输配及加注的需求,开展氢气液化工艺、液氢储运和液氢存储—气氢加注站的相关研究。具体包括:高效正仲氢转化、液氢温区高真—8—

空多层绝热技术研究;液氢储罐和运输用液氢槽罐的研制;大规模氢气液化工艺流程开发和优化;氢气液化过程量化风险分析、安全防护、预警和应急分析;液氢加氢站工艺流程开发及布局优化;气氢与液氢加氢站风险、安全及经济性量化对比分析。

考核指标:液化能力≥5吨/天单套装备,仲氢含量(Para-hydrogen,体积分数)≥95%,氢气液化能耗≤13kWh/kg,液氢纯度(摩尔分数)≥99.97%;储存用液氢储罐容积≥300m3,液氢静态日蒸发率≤0.25%/天,维持时间≥30天;运输用液氢槽罐≥40m3,液氢静态日蒸发率≤0.73%/天,维持时间≥12天,真空寿命≥5年;开发具备35MPa和70MPa加注能力液氢储存气态加注站工艺包,站内液氢储量≥500kg,峰值加氢能力≥500kg/天,氢气加注能耗≤2.50kWh/kg-H2;完成两种氢气储存类型加氢站的泄漏监测、安全运行和经济性评价示范项目。

1.9醇类重整制氢及冷热电联供的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环保、长寿命分布式供能系统应用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具体包括:用于分布式供能的醇类重整制氢系统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空气在线净化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技术;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模拟仿真、系统集成优化及能量管控技术。

考核指标:全自动甲醇重整制氢集成系统产氢能力≥

—9—

30Nm3/h、效率≥85%LHV,氢气中CO≤0.2ppm、总硫≤4ppb,冷态自启动时间≤30min,动态负荷调节能力≥50%;空气在线净

化系统SO2、NO2、VOC、甲醛、O3脱除率≥95%,NH3脱除率≥80%(污染物基准浓度1ppm),PM10以下大气气溶胶脱除率≥99%,无故障运行时间≥1500h;冷热电联供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发电功率≥30kW,发电效率≥50%,70℃余热条件下、制冷效率≥40%,系统供电制冷效率≥70%LHV,连续运行≥3000h;基于重整合成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额定发电功率≥30kW、发电效率≥55%(DC,LHV),热电联供总效率≥85%,连续运行≥1000h。

2.太阳能

2.1万小时工作寿命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要求,开展电池性能退化机制与评价方法、电池关键功能层和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具体包括:钙钛矿光吸收材料本征稳定性研究;高性能钙钛矿光吸收层稳定化设计与制备;高性能电荷传输层稳定化设计与制备;加速老化条件下器件退化机制与评价方法;高稳定性器件制备工艺和技术;稳定器件一致性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器件最高效率≥20%(面积≥0.5cm2),在50±10℃、AM1.5G(1000W/m2)模拟太阳光条件下最大功率点持续输出10000小时,器件效率衰减≤20%;开发出具有高稳定性的钙钛矿光吸收层和电荷传输层,在85℃、AM1.5G(1000W/m2)加速老—10—

化1000小时条件下,主要光电性能衰减≤5%;在85℃、AM1.5G (1000W/m2)加速老化1000小时条件下,器件效率衰减≤10%;在光照/黑暗交替加速老化条件下循环1000次,循环周期≥20分钟,器件效率衰减≤10%;在-40℃~80℃之间冷热交替、极端温度下保持≥10分钟的加速老化条件下循环200次,器件效率衰减≤10%;小批量器件样品数≥30,以在85℃、AM1.5G(1000W/m2)加速老化1000小时条件下器件效率衰减≤10%为标准,不合格率≤20%。

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

2.2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太阳电池高效率、强稳定性和低成本的需求,进行晶体硅电池新材料与结构技术和相关核心设备的开发。具体包括:开发满足高效晶体硅材料生长的热场技术及设备;研究硅衬底中杂质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及对稳定性的影响;PN结形成方式和特性对电池效率及稳定性的影响关系;高效电池成套制备技术及接触钝化沉积等核心装备技术;相关新材料与电池技术标准(含晶体硅材料与电池产品规范及关键制造设备标准等)。

考核指标:开发出满足大尺寸硅晶体稳定生长的热场,单个硅晶体重量≥1300公斤,有效抑制晶体中孪晶的产生,整晶体中单晶占比≥90%,平均位错密度≤1×105/cm2,平均少数载流子扩散长度≥500μm;批次稳定大面积(156×156mm2以上)电池正面

—11—

光电转化效率25%以上,在75o C下电池的热辅助光致衰减(LeTID)≤0.5%;开发出单台年产能>50MW的接触钝化沉积核心电池制造装备。

3.风能

3.1新型高效风能转换装置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我国高空、海上等风资源多元化利用需求,研发不同电网连接方式下兆瓦级概念创新型高效风能转换装置。具体包括:风能转换装置的新概念、新机理和高效能量转换关键技术;开展关键系统及设备可行性研究,提出概念设计方案、样机试制及其系统平台验证的实施方案;微网、离网或并网条件下新型风力发电系统智能控制和能量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兆瓦级创新型高效风能转换装置概念设计,建立数字虚拟仿真模型,理论最大风能转换效率C Pmax≥0.5,能量综合利用效率≥40%,设计寿命≥25年;完成样机试制,关键零组件可行性论证及测试方法通过第三方评估;并网型可连续运行≥7天,微网或离网型可连续运行≥14天。

3.2大型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风电叶片的设计需求,研究大型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自主建立大型柔性叶片动态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具体包括:湍流风况下大型柔性风电叶片气动—结构耦合动态响应模拟和测试技术;大型柔性叶片气弹稳定性机理和破坏性颤振预测技术;大型柔性风电叶片被动降载和颤振控制技术;基于—12—

气弹耦合效应的大型叶片高效、低载、轻量化设计技术。

考核指标:自主开发风电叶片动态仿真软件1套,通过测试验证,动态变形和动态载荷计算误差≤15%;提出适用于大型柔性风电叶片颤振的工程判据,通过实验或测试验证并形成工具包1个,颤振速度预测误差≤15%;叶根疲劳载荷降低≥3%,叶根极限载荷降低≥5%,颤振边界≥风轮额定转速的120%;耦合气动弹性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大型柔性叶片设计软件1套,满足90m~120m叶片设计需求,并应用于100m级风电叶片设计,所设计叶片需通过第三方设计评估,并完成样片研制,最大风能吸收

效率C Pmax≥0.49,相对于同级别叶片减重≥2%。

4.可再生能源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

4.1可离网型风/光/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与稳定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风能、太阳能与氢能多元耦合独立微网,着重突破氢能支撑的可离网型风/光/储/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氢能支撑的可离网型风/光/储/氢燃料电池直流互联系统及部件参数优化匹配设计技术;氢能与电池混合储能技术,包含高效制氢、储氢及向加氢站供氢单元,高效燃料电池发电及废热综合利用单元;大功率高效率直流变换器技术,包含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直流变换技术;电—热—氢综合能量管理技术,包含新能源汽车并网互动响应技术、离网充电冲击控制技术。

—13—

考核指标:形成总体技术示范平台:满足不少于10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加氢、50辆纯电动汽车直流快充冲击需求,发电能力≥2MW,直流互联电压等级≥10kVdc,直流互联系统效率≥95%,供热能力≥100kW,制氢、供氢规模≥100kg/天,可离网连续运行≥168h(运行负荷不低于300kW);开发氢能与电池混合储能系统,电池储能≥1MW/500kWh,储氢能力≥200kg、氢气纯度≥99.99%,氢燃料电池发电≥150kW、热电综合利用效率≥80%;直流变换器0~90%电流响应时间≤10ms,输出电压纹波≤5%;微网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可支持监测点≥100个,数据采集频率≥1Hz,控制指令响应时间≤100ms。

—14—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数字诊疗装备研发

附件10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旨在抢抓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大型放疗设备等十个重大战略性产品为重点,系统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协同推进检测技术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解决方案、示范应用评价研究等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整合,促进我国数字诊疗装备整体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医疗器械发展的瓶颈问题,2020年本专项拟在关键核心部件/集成电路/元器件/原材料问题攻关、前沿与共性技术创新、重大产品研发指南方向设置定向择优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0.34亿元。具体指南如下。 1.关键核心部件/集成电路/元器件/原材料问题攻关 1.1新型MRI高温超导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 研发内容:该项目包括研究和开发高温超导技术在射频和梯度线圈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温超导磁体、射频线圈的产品。 考核指标:采用液氮制冷系统,系统病人孔径≥70cm,梯度开 —1—

关速率≥200T/m/S,梯度场≥60mT/m,梯度场FOV≥500mm×500mm×40mm,FOV内非线性度≤6%;线圈外径≤970mm;梯度功放效率提升50%以上。射频阵列线圈8通道由于快速成像,品质因子好于普通铜质线圈的5倍。提供相关部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失效模型设计文件及相关第三方测试报告。 实施年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各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及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药监局、工信部择优推荐。核心部件专业制造企业或整机制造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医检合作,牵头单位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2超声成像专用集成电路研发 研究内容:该项目包括电容换能器(CMUT)、模拟前端(AFE)、模数转换器(ADC)、超声专用信号处理电路(ASIC)等核心关键部件研发。 考核指标:模拟前端的接收信号带宽:0至125MHz,增益可变(模拟/数字控制),增益范围0至80dB,输入参考噪声≤10nV/Hz1/2;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14bit,转换速度≥150MS/s,通道数≥16;超声专用信号处理电路能够实现模拟前端控制、增益控制、激励控制、开关控制、数字波束形成、数据处理、数据传送;接收模块处理回波信号,通道数≥256。CMUT芯片与集成—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

申报编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所属专项: 指南方向: 推荐单位: 申报单位:(公章)项目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Ο一年月日

填报说明 一、填写说明 1、项目申报书分为“国内外现状及趋势分析”、“研究内容及目标”、“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研究基础”、“进度安排”、“项目组织实施、保障措施及及风险分析”、“研究团队”、“经费概算”和“指南所要求的附件”八个部分。 申报书的内容将作为项目评审、以及签订任务书的重要依据,申报书的各项填报内容请实事求是、准确完整、层次清晰。 2、请申报单位认真阅读指南,所申报的项目研究内容须对应指南编号、符合指南的要求。 3、申报单位可根据申请指南、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自行确定所申报项目的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应清晰、准确反映研究内容,项目名称不宜宽泛。 4、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系统提示在线填写申报书,请按照申报书的基本格式撰写申报书。申报书标题,统一用黑体四号字。申报书正文部分,统一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正文(包括标题)行距为1.5倍。凡不填写的内容,请用“无”表示。 5、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略词,须注明全称。 6、申报书中的单位名称,请填写全称,并与单位公章一致。申报书纸质版应与在线填写的电子版版本一致,纸质档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日期如实填写。 填写完成后,请申报单位对所申报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进行审核。 二、申报说明 申报单位将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请申报单位审核、确认申报材料后,网上在线提交,并同时将加盖公章一式2份纸质申报材料(含光盘)寄送或提交到指定地点。 所有申报材料要求统一采用胶背方式封装成一册(双面打印),请勿另行添加封页或其他材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 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 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 发〔2014〕6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 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以及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财务管 理制度,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特点,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 项采取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

第五条重点专项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参与单位(以下简称 “承担单位”)应当是在中国大陆境内注 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 院校、企业等。 第六条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管理和使 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重点研发计划资金聚焦重点专项研发任务,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注重加强统筹规划,避免资金安排分散重复。 (二)明晰权责,放管结合。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专项项目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承担单位资金管理的法人责任,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遵循规律,注重绩效。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体现重点专项组织实施的特点,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依法理财的要求。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建立面向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开发利用 1、太阳能光热利用 ⑴、太阳能热水器依然是太阳能低温热利用的主流,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的利用阶段<但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改进。 热水器种类主要有: ①金属平板太阳热水器、热管式平板太阳热水器; ②真空管太阳热水器、真空管太阳热管热水器,真空管闷晒太阳热水器; ③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混合热源热泵热水器; ④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带有辅助热源的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在技术方面主要从热水器结构、材料、生产工艺和隔热方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⑵、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为太阳能建筑供热水、采暖、空气调节、制冷以及供电,解决建筑的部分或全部能耗,是今后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向。 ①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 ②太阳能集热模块与建筑的接口技术; ③太阳能低温长期储热技术与储热介质的研究; ④太阳能热交换技术与热交换设备的研究; ⑤新型太阳能建筑保温技术与保温材料的研究; ⑥太阳能建筑照明和光伏并网技术的研究; ⑦太阳能建筑空调技术与制冷设备的开发。 ⑧太阳能建筑供能系统自动监控、能耗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开发; ⑨太阳能建筑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⑩太阳能建筑标准构件图集。 ⑶太阳热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聚集起来加热工质,经热交换器产生过热蒸汽,再由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原理与普通热电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用太阳辐射的热能来替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太阳能热发电是21 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常规能源发电最经济的手段之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经过30 多年的研究、示范,主要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可降到0.6元/kWh , 2015年,发电成本降至0.38元/kWh,可逐步替代煤电,实现我国多元化的电力结构。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商业化前期阶段。 ①盘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太阳能收集器由盘状抛物面聚焦反射镜及位于焦点的吸收器组 成,其聚光比可达数百到数 千,从而可产生高温。吸收器将所吸收的太阳热能传给热机回路中的工质,由工质驱动热机与发电机组发电。整个系统配有微机控制系统,对反射镜精确跟踪太阳及发电机组进行控制。 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场集热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与热交换蒸汽发生器系统以及汽轮发电机系统四部分组成。它由槽式抛物面聚光镜与位于焦点的真空管集热器组成,聚光镜配有自动跟踪系统可跟踪太阳,集热管内有流动的工质(通常为油)吸收辐射能而被加热。被加热的工质经输运管道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热交换产生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再用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③塔式太阳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由定日镜系统、太阳跟踪装置、太阳能收集器(太阳锅炉)、储能系统与储热介质、过热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组成。在太阳场内设置大量定日镜,它们由跟踪装置控制将太阳辐射聚集到位于塔顶的集热接收器,使在接收器内产生所需的蒸汽或熔化硝酸盐作为传热介 质,以提高接收器的热效率和使贮热系统变得简单和高效;再由蒸汽驱动汽轮 发电机组发电

氢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菜大兴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随着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氢能作为可持续、清洁的能源而被广泛研究,是未来人类的理想能源之一,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述评了氢能制备、氢能储运、氢能利用在国际和国内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对氢能未来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氢能源、氢能制备、储氢技术、氢能利用 0 引言 能源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生产中必不可缺的东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在能源开发及利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有的能源与一般传统的矿物能源不同,如太阳能、风能、潮汐熊等再生性能源。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被认为是连接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主要桥梁[1]。 作为能源,氢能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在开发价值。氢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元素,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储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在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所以,研究利用氢能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2]。 1 氢能制备方法 1.1 矿物燃料制氢 在传统的制氢工业中,矿物燃料制氢是采用最多的方法,并已有成熟的技术及工业装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doc

项目编号:密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任务书 项目名称: 所属专项: 指南方向: 推荐单位: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 执行期限: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20 年月日

填写说明 一、任务书甲方即专业机构(项目管理方),乙方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承担方)。 二、任务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系统提示在线填写。 三、任务书中的单位名称,请按规范全称填写,并与单位公章一致。 四、任务书要求提供乙方与所有参加单位的合作协议,需对原件进行扫描后在线提交。 五、任务书中文字须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 六、凡不填写内容的栏目,请用“无”表示。 七、乙方完成任务书的在线填写,提交甲方审核确认后,用A4纸在线打印、装订、签章。一式六份报专业机构签章,其中专业机构留存三份,项目推荐单位、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各一份。 八、涉密项目请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下载任务书的电子版模板,按保密要求离线填写、报送。 九、《项目申报书》是本任务书填报的重要依据,任务书填报不得降低考核指标,不得自行对主要研究内容作大的调整。《项目申报书》和本任务书将共同作为项目过程管理、验收和监督评估的重要依据。

项目基本信息表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所属专项 指南方向 密级□公开□秘密□机密单位总数课题数项目类型 □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其他 □青年项目 经费预算 总预算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万元,地方财政资金万元,单位自筹资金万元,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万元 项目周期节点 起始时间年月结束时间年月 实施周期共个月预计中期时间点年月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单位名称单位性质 单位所在地组织机构代码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银行账号法定代表人姓名 单位开户名称汇入地点省市开户银行(全称)银行机构代码 推荐单位单位名称 推荐单位 性质 □部门□地方□行业协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他 项目负责人 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 证件类型证件号码 所在单位 最高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 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其他职务电子邮箱移动电话 项目姓名电子邮箱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

附件5 “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 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生命体发育的编程和重编程及其代谢调节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重大知识创新为出发点,以揭示发育与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诊治策略为出口,综合利用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谱系标记与示踪等技术手段和模式动物及临床资源,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我国发育与代谢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本专项2020年拟支持1个定向委托项目,国拨经费总概算2300万元。申报单位针对重要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申报项目。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指南方向中拟支持的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 本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严 —1—

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1.不同年龄组痴呆症的发病机制与生物标记物 研究内容: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利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与痴呆患者队列,开展痴呆病理特征和多组学研究,发现痴呆的生物标记物,结合模式动物探讨痴呆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临床诊治途径。 考核指标:发现5~10种符合年龄分层痴呆特征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确定2~3个新的痴呆致病基因,建立痴呆评估体系和诊治痴呆的新途径。 有关说明: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2—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概念股: 太阳能 天威保变(600550) 形成太阳能原材料、电池组件的全产业布局 小天鹅(000418) 大股东参股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 岷江水电(600131) 参股西藏华冠科技涉足太阳能产业 生益科技(600183) 控股的东海硅微粉公司是国内最大硅微粉生产企业 维科精华(600152) 成立的宁波维科能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动力、太阳能电池 安泰科技(000969) 与德国ODERSUN公司合作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 长城电工(600192) 参股长城绿阳太阳能公司涉足太阳能领域股参网, 乐山电力(600644) 参股四川新光硅业主要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硅片 华东科技(000727) 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生产商 春兰股份(600854) 大股东计划投资30亿开发新能源 威远生化(600803) 实际控股股东新奥集团从事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生产 力诺太阳(600885) 太阳能热水器的原材料供应商 西藏药业(600211) 发起股东之一为西藏科光太阳能工程技术公司 新华光(600184) 太阳能特种光玻基板股参网 特变电工(600089) 控股的新疆新能源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 航天机电(600151) 控股的上海太阳能科技电池组件产能迅速提升 南玻A(000012) 05年10月拟首期2亿元建设年产能3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 新南洋(600661)(600661) 控股的交大泰阳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

杉杉股份(600884) 参股尤利卡太阳能,掌握单晶硅太阳能硅片核心技术 王府井(600859) 全资子公司深圳王府井(600859)联合了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专业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成立了北京桑普光电技术公司 风帆股份(600482) 投巨资参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 金山股份(600396) 风力发电,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及技术服务 湘电股份(600416) 控股股东与德国莱茨鼓风机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生产离心风机协议,目前风电资产主要在控股股东中 粤电力(000539) 风力发电 特变电工(600089)(600089) 与沈阳工业大学等设立特变电工(600089)沈阳工大风能有限公司 京能热电(600578) 为国华能源第二大股东,间接参与风能建设 东方电机(600875) 风电设备制造 金风科技(002202) 风电设备制造 乙醇汽油 丰原生化(000930) 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燃料乙醇供应单位 华润生化(600893) 控股股东华润集团控股吉林燃料乙醇和黑龙江华润酒精二大定点企业 *ST甘化(000576) 利用甘蔗、玉M(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资讯,行情)等可再生性糖料资源生产燃油精,成为汽油代替品 华资实业(600191) 利用可再生性糖料资源生产燃油精,成为纯车用汽油代替品 荣华实业(600311) 赖氨酸(豆粕(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资讯,行情)的替代品)新增产能最大的企业之一 华冠科技(600371) 在国内率先拥有了玉M深加工多项最新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氢能 同济科技(600846) 公司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神力科技合资组建中科同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燃料电池电动车。 中炬高新(600872) 子公司中炬森莱生产动力电池 春兰股份(600854) 春兰集团研发20-100AH系列的大容量动力型高能镍氢电池 力元新材(600478) 主要生产泡沫镍

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高新技术领域 (一)先进装备制造。 1.仪器仪表 (1)苛刻复杂工况条件下的高性能控制阀新产品研制; (2)能源化工领域的精密计量与信息采集仪器的新产品研制; (3)非侵入式新型电能表的研制; (4)基于嵌入式的新型电能、热能计量仪表及其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制。 2.铸件 (1)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制; (2)无模铸造与绿色铸造的设计、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3.轴承 轨道交通、重载汽车用高性能轴承的研制。 4.模具 高精度、大尺寸、复杂、高寿命模具的研制。 5.工业机器人 - 6 -

(1)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研制; (3)机器人柔性关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4)多场景下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 6.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1)基于现场物联化、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以加工工序智能化、物流运转智能化、数据流通可视化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2)高性能智能焊接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3)柔性自动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4)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5)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7.电工电气 (1)高铁用特种变压器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2)基于1、2次融合的智能配电设备的研制; (3)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与工厂化运维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8.矿用先进装备 (1)采煤、运输等综采工作面先进开采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2)煤巷大断面掘锚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3)难选煤高效分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4)用于特殊地层矿井建设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 7 -

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1.1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输电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机电/电磁动态分析与仿真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电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或专用装备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计及可再生能源波动、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闭锁等因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稳定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5MW级含风/光发电、直流输电和常规电源的动态模拟平台,验证短路比<2条件下相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1.2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火电机组调节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严重的现状,研究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技术,并通过机组间协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包括:常规/供热工况下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与最小技术出力降低技术;保障热负荷需求时提高

智慧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网课2018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第一章单元测试第二章单元测试第三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更多答案就在徽信公丛呺【校园柠檬】获取 第四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第四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多选题】(20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书模板(最新版)

课题编号:密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所属项目: 所属专项: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课题承担单位: 课题负责人: 执行期限: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年月日

填写说明 一、任务书甲方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乙方即课题承担单位。 二、任务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系统提示在线填写。 三、任务书中的单位名称,请按规范全称填写,并与单位公章一致。 四、任务书要求提供乙方与所有参加单位的合作协议,需对原件进行扫描后在线提交。 五、任务书中文字须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 六、凡不填写内容的栏目,请用“无”表示。 七、乙方完成任务书的在线填写,提交甲方审核确认后,用A4纸在线打印、装订、签章。一式八份报项目牵头承担单位签章,其中课题承担单位一份,课题负责人一份,作为项目任务书附件六份。 八、如项目下仅设一个课题,课题任务书只需填报课题预算部分。 九、涉密课题请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下载任务书的电子版模板,按保密要求离线填写、报送。 十、《项目申报书》和《项目任务书》是本任务书填报的重要依据,任务书填报不得降低考核指标,不得自行对主要研究内容作大的调整。《项目申报书》、《项目任务书》和本任务书将共同作为课题过程管理、验收和监督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题基本信息表 课题名称 课题编号 所属项目 所属专项 密级□公开□秘密□机密单位总数 课题类型□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其他课题活动类型□基础前沿□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课题研究所属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课题成果应用的主要国民经济行业 课题的社会经济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 经费预算总需求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求万元 课题周期节点 起始时间年月结束时间年月 实施周期共个月预计中期时间点年月 课题承担单位 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组织机构代码通信地址邮政编码银行账号 法定代表人 姓名 单位开户名称 开户银行(全称)包括银行机构代码的显示 课题负责人 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证件类型证件号码 所在单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模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建议稿) 专项名称: 所属领域: 实施年限: 科技部业务司局(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 年月

编写说明 1.本实施方案(建议稿)由科技部会同有关单位(部门、地方、行业等)共同组织编写。 2.实施方案(建议稿)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突出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符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等文件的要求。 3.编写要求: (1)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填写; (2)实施方案统一用A4幅面纸,宋体小四号字体填写; (3)填写完成的实施方案(建议稿),由科技部业务司局审核确认后,在线打印、装订、签章,一式40份报送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4)涉密专项请下载实施方案(建议稿)模板,并在保密计算机上离线填写完成后,按规定报送。

目录 专项信息表……………………………………………………I 一、意义和必要性 (1)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 三、目标及主要任务 (1) 四、资金需求 (1) 五、组织实施方式与保障措施 (1) 六、效益与风险分析 (1) 七、其他说明和附件 (1)

专项信息表

一、意义和必要性 (从专项实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及相关愿景、科技发展优先领域所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相关技术、产业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技术、产业、团队、创新载体、已有相关部署安排、已取得的重大成果等;国内外比较分析,我国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阶段,包括领跑、并跑和跟跑阶段,以及我国与国外相关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情况比较分析等;本专项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 三、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应具体、量化、可考核,在5年内能够完成) (二)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 (按照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组织实施要求,描述专项的主要任务设置、重点内容、具体目标、预期成果) 四、资金需求 (一)总资金需求 (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单位自筹资金、其他社会资金) (二)分研发阶段资金需求 (包括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等阶段的资金需求,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应超过中央财政资金总量的30%) 五、组织实施方式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机制 (专项的统筹协调机制和责任分工) (二)保障措施 (相关部门、地方、行业单位等承诺的资金、技术支撑、配套政策等) 六、效益与风险分析 (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前景,专项实施可能产生的风险及主要应对措施) 七、其他说明和附件 (与专项相关的“十二五”以来开展相关科技计划及支持的资金规模一览表,围绕专项开展的专题研究报告、出台的相关政策、产业规划、科技规划、专项规划等,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

《能源化学》习题与思考题-精选.pdf

《能源化学》习题与思考题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部分) 第一章绪论 1.能源是如何分类的?并给出“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的定义。 2.何为能源当量,中国的1000tce相当于多少toe? 3.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太阳能 4. 太阳能具有那些资源特性? 5. 太阳日射分为那几种形式? 6. 太阳能技术包括那几种类型? 7. 举例说明1~2种太阳能技术的工作原理。 8. 氢能有什么优越性? 第三章风能 9. 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全球风和局部风? 10. 风能具有那些资源特性? 11. 风能的利用有那几种基本形式? 12. 风能的利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第四章地热能 13.地热能具有那些资源特性? 14.地热能资源分为哪几种形式? 15.地热发电分哪几种工艺类型? 第五章生物质能 16.生物质能资源分为哪几种类型? 17.生物质能如何利用? 第六章海洋能 18.潮汐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那些基本形式? 19.波浪能、海洋热能、盐度梯度能有那些可能的利用途径? 第七章水电 20.水电有那些优越性,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1.中国的水电资源有那些特点? 22.世界能源理事会为何特别重视小水电的发展? 第八章核能 23.发展核电有什么优越性? 24.核反应有那些基本类型? 25.核能有那些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新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指南世界能源理事会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可持续能源的前景Edward S. Cassedy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新能源概论吉世印编著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能源化学》习题与思考题 (不可再生能源部分) 第一章天然气水合物 1.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写出其分子式。 2.天然气水合物如何分类,说明其基本晶穴结构。 3.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那些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 4.天然气水合物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有那些? 5.人类准备怎样开发利用天然气? 第二章石油 1.什么是石油?按照1983年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提出的定义,说明“石油”与“原油”,“石油”与“天然气”的定义。 2. 石油的加工技术有那些类型? 3. 什么是石油的有机成因学说,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 天然气的烃类组成与非烃组成如何? 5. 原油的元素组成大致范围是什么? 6. 原油的馏分组成如何分类,其相应的温度范围是多少? 7. 原油的烃组成有哪几种类型?如何表示? 8. 汽油馏分单体烃组成有那些基本规律? 9. 原油不同馏分的族组成如何分类 10. 原油中有那些杂原子化合物,它们对原油的加工与石油产品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11. 石油产品有那些类型? 12. 汽油一般质量要求是什么? 13. 什么是抗爆性、辛烷值?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其辛烷值? 14. 润滑油的基础油是什么成分,采用那些主要添加剂? 15.石油合成产品的主要类型有那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模板(最新版)

项目编号:密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年度 执行情况报告 项目名称: 所属专项: 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牵头单位:(公章)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 执行期限:年月至年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20 年月日

编报要求 一、内容说明 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着重从组织实施角度,围绕项目任务书的内容报告项目年度重要进展情况,具体包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考核指标实现程度、一体化组织实施及管理运行情况、人员、资金等支撑条件落实情况等,并报告年度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及突出进展。 二、格式要求 文字简练;报告的密级与项目规定的密级相同;报告文本用A4幅面纸,文字内容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填报;报告文本第一次出现外文名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编制程序及时间要求 每年11月底前,由项目牵头单位根据项目一体化组织实施的工作方案,组织课题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经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审核后,按照填报项目任务书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231698.html,/)在线填写,并由单位管理员审核提交专业机构审核确认。填报完毕后,打印装订,由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牵头单位盖章后,报送专业机构。 涉密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不得在线填写,请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下载word模板,并按照涉密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填写、打印及报送。

编写大纲 一、本年度总体进展情况 1.项目年度总体进展情况 对照项目任务书的年度计划目标和各项主要指标要求,简要阐明项目本年度计划进展情况,评述项目年度任务的实施进展状态。 2.项目年度计划调整情况 如项目/课题出现超前/迟滞等情况,请详细说明原因、措施及履行相关审批管理制度的情况。 二、项目/课题年度人员及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1.本年度人员及经费投入情况 对照项目任务书阐述项目及课题资金(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其他来源资金等)到位、支出情况和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情况、人员投入情况等。 2.项目经费拨付情况 项目牵头单位向课题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向课题参与单位拨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情况。 3.人员及经费实际调整情况 如出现项目人员的调整,以及经费未及时到位、停拨、迟拨等特殊情况,请详细说明原因、措施及履行相关审批管理制度的情况。 三、项目/课题配套支撑条件情况 阐述年度各主要研究任务的配套支持条件落实及调整变化情况。如有调整变化,请说明调整变化对完成项目目标的影响和作用。 四、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1.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固废资源化

附件1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项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原则,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精准管控全技术链,研究适应我国固废特征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体系,攻克整装成套的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固废问题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与推广模式,建立系列集成示范基地,全面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为大幅度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2020年拟部署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不超过2亿元,项目执行期3~4年。重点针对固废源头减量、智能分类回收、清洁增值利用、高效安全转化、智能精深拆解、精准管控决 —1—

策,以及综合集成示范等内容部署相关应用示范类研究任务,突破一批系统解决方案。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项目承担单位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持专项数据共享。同一指南方向下,除特殊说明外,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20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发及集成示范 1.1长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长三角地区巢湖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特点,研究流域核心城市多源有机固废(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养殖废物等)产排特性、时空分布及资源环—2—

可再生能源研究报告

可再生能源研究报告 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人们普遍意识到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将目光投向到具有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上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世界各国开始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 那么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究竟有哪些种类呢?这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有多大呢?从可再生能源的内涵看,其关健特征是”可再生”性,是指那些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或者指那些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或重复利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等。 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和永续利用,具有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特点,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可再生能源资源分

布广泛,比较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 从能源文明角度看,人类今天重视可再生能源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回归。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长期依赖可再生能源,包括利用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也包括利用水力、风力等,但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方式极其简单、被动和低级,谈不上积极主动和有技术含量。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气候变化,能源文明状态具有野蛮特征。另外,化石能源是地球在远古时期的演化化过程中形成和储存下来的,只能是越用越少,无法恢复和再生,终究会枯竭,因此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太阳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12.9万亿吨标准煤。按目前质量消耗速率计,太阳能可维持60亿年。 地热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地球是一个巨大热库,仅地下10千米厚的一层,储热量就相当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编报指南

附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预算编报指南

一、项目(课题)预算的作用、内涵和形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任务(课题)(以下统称课题),课题可分解为多项子任务,项目、课题、子任务的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分别是项目承担单位、课题牵头单位和课题参与单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预算是对项目(课题)实施周期内项目(课题)任务实施所需总费用的事前测算,是确定项目(课题)在实施周期内经费安排的依据,是项目(课题)各任务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的基础。 经过评估评审后的项目(课题)预算,将作为任务书(预算书)签订、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在财政部批复重点专项概算,专业机构完成重点专项项目预评审后,组织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项目申报单位开展预算编报工作。若项目下设多项课题,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组织各课题牵头单位以课题为单元编制预算,各课题预算汇总形成项目预算;若项目不再下设课题,即项目任务为单一课题,该课题预算即为项目预算。 对于课题分解为多项子任务,由课题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实施的,只需以课题为单元编制,无需编制子任务预算,但应对任务的分解情况和各子任务的经费安排情况进行测算。 项目在研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未通过验收或整改

后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二、项目(课题)预算的编报原则和总体要求 1.编报原则 项目(课题)预算应结合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除间接费用外,各科目均无比例限制。除以定额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外,应当根据科研任务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核定项目预算,不得在预算申请前先行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预算评估评审中不得简单按比例核减预算。 目标相关性原则:项目(课题)预算应与项目(课题)研究开发任务密切相关,预算的提出应该围绕项目(课题)任务目标及技术路线等内容进行测算。 政策相符性原则:项目(课题)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应严格按照《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预算管理有关规定(试行)的通知》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财经政策的规定进行测算。 经济合理性原则:项目(课题)预算需求应当结合项目(课题)研究开发的现有基础、前期投入和支撑条件,本着实事求是、经济合理、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测算。 2.编报总体要求 (1)项目(课题)预算的组织编报:项目申报单位负责组织各课题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