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工艺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工艺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工艺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

1、施工安排

本合同路段采用水泥稳定砂砾作为基层,基层总面积74700m2。要求基层水泥稳定砂砾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2.5Mpa,一般在2.5—3.0MPa。为了适应路面质量和施工进度的要求,组织机械化施工,使各工序紧密衔接,特别要尽量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基层施工采用集中场拌施工。基层料拌合场设在石门河料场。

在进行大面积施工之前,修筑200m的试验路段,确定材料松铺系数及碾压遍数,用以指导基层大面积施工。

2、施工方法

(1)、试验段的确定:我段为确保施工质量,决定在选取200m 直线段进行试验性铺筑,为大面积施工做好技术准备,经实地察看选择选择在K27+000~K27+200段为试验路段,进行铺筑,用以确定松铺系数、碾压遍数、机械组合方式等,最终形成试验段总结,上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后方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2)、下承层准备

a.对于原路面垫层进行压实度、平整度检查。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好的材料,使之达到有关规范的规定标准。

b.原路面上的低洼和坑洞,应仔细填补及压实,搓板或辙槽,刮除;松散处,耙松洒水并重新碾压,达到平整密实。

c.在集料摊铺前下承层表面洒水湿润。

(3)、施工放样

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段每10~15m设一中

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然后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边缘的标高。施工过程中,标桩如有丢失或移动,及时补桩抄平。

(4)、备料

砂砾:采用K0+400处级配符合规范要求的天然砂砾

水:日常生活用水即可

水泥:采用32.5级水泥

a.料场选择

将沿线所有料场的土料,用肉眼鉴别,初步选定一些备用料场。从每个料场取有代表性的料,送试验室进行原材料及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准备开采使用的料场(同时确定水泥剂量)。

b.料场采集

如料层上有覆盖土、树木、草皮等杂物,则首先使用推土机将其清除干净。在采集集料的过程中,在预定采料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分层开采。避免不合格的土料推入选料堆中。采集如发现土料有明显变化,则及时将有代表性的样品送试验室进行规定的各项试验。

c.集料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同时避免集料长时间堆放,造成水分大量蒸发,或遭雨而使含水量过大,甚至造成弹簧现象。如选料中超尺寸的石料颗粒过多,则在料场进行筛除。

(5)拌合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料的拌合应以试验室提供的配合比为依据,计算确定施工配合比。

(6)、摊铺

混合料拌合完成后,应立即装车运往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摊铺机应做好进料准备,以便拌合好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料能够及时完成摊铺。

根据试验段确定拌合料的松铺系数(或压实系数)进行施工。摊料长度以日进度的需要量为度,够次日一天内完成掺加水泥、拌和、碾压成型即可。

采用摊铺机将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摊料过程中,将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他杂物拣除。同时及时检验松铺材料层的厚度,必要时,进行减料或补料工作。

(7)、碾压

a.水泥稳定砂砾层摊铺后,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振动压路机在全宽内进行碾压。碾压时,重叠1/2轮宽,后轮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

b.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保证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c.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砂砾的表面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及时补洒少量的水。

d.碾压过程中,如发生“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翻开换以新的混合料或添加适量的水泥重新拌和,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e.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砂砾,在水泥初凝前和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无明显的轮迹。 f.碾压应在水泥初凝前完成。

(8)、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

a.同时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时,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和整形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末碾压部分,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b.在已碾压完成的水泥稳定砂砾层末端,沿稳定土挖一条横贯铺筑层全宽的宽约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层顶面。此槽与路的中心线垂直,靠稳定土的一面切成垂直面,并放两根与压实厚度等厚、长为全宽一半的方木紧贴其垂直面。第二作业段拌和后,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靠近方木未能拌和的一小段,人工进行补充拌和。整平时,接缝处的水泥稳定砂砾较已完成断面高出约5cm,以利形成一个平顺的接缝。

c.水泥稳定砂砾层的施工避免纵向接缝。在必须分两幅施工时,纵缝采用垂直相接。在前一幅施工时,在靠中央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与稳定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混合料拌和结束后,靠近支撑木(或板)的一部分,人工进行补充拌和,然后整形和碾压;养生结束后,在铺筑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木(或板);第二幅混合料拌和结束后,靠近第二幅的部分,人工进行补充拌和,然后进行整形和碾压。

(9)、整形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表面的低洼处,严禁用薄层水泥混合料找补。摊铺时,按“宁高勿低”的原则,最后整平(终平)时,按“宁刮勿补”的原则处理。

(10)、养生及交通管制

a.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完成后,宜养生 7d后铺筑沥青混合料下面层。

b.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采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定砂砾层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必要时,用两轮压路机压实。

c.如养生期少于 7d 即铺筑沥青面层,则应限制重型车辆通行。

d.在养生期间未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砂砾层上,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在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砂砾层上,不能封闭交通时,应限制重车通行,其他车辆的车速不应超过30km/h。

e.养生期结束后,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先清扫基层。

3、质量控制措施

(1)、质量措施

a.严格按技术规范标准和监理程序选择性准备水泥稳定砂砾原材料,做好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水泥稳定砂砾用作基层时,颗粒的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

b.严格执行合同规范和监理程序,做到前道工序未经检查认可,后道工序不施工。施工过程中,成立专职的质检机构,严格按施工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自检。

c.开工前在技术规范规定时间内,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试验段实施方案铺筑200m试验段,对计划用于本工程的材料、配合比、松铺系数、最佳含水量、稳定土拌和机、压实设备和施工工艺进行试验,取得满足规范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试验数据,以指导施工。

d.施工前对原路面垫层上的浮土、杂物全部清除。

e.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做到其级配、灰剂量、压实度、强度均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f.严禁洒水车在洒水段停留和“调头”。

g.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充分碾压,不采用薄层贴补的办法进行找平。摊铺时,按“宁高勿低”的原则;最后整平时,按“宁刮勿补”的原则处理。

h.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配合人工消除粗细集料窝。

i.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砂砾,在水泥初凝前和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

j.任何压路机不得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避免破坏基层表面。碾压过程中如发生“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换新材料或重新拌和。

k.养生期七天完后安排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l.养生和交通管制,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m.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保证质量的措施组织实施,确保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质量。

(2)、检测项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