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必要 4、交通的相对发达
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1、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政府的抑商政策(经济、政治、文化) 3、社会的不安定(战乱、盗匪等) 4、传统文化的压制(重义轻利)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
1、自然到人工 2、地方到中央 3、杂乱到规范 4、以重量、形态命名到通宝 5、自然货币到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商人队伍的发展(从商人到商帮) 2、货币的发展演变(材料、样式等) 3、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时空限制、服务设施) 4、商品经济渗透农村(草市、一条鞭法) 5、交通的发展(陆路、水路等) 6、对外贸易的发展(陆、海丝绸之路) 7、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三、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进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前提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社会安定统一---政治保障 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物产差异大,有交流的
宋代的“商业革命”
1、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3、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
(经济城市、服务设施) 4、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5、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川)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
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 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代的“革命”
1、科举制度的革命(平民社会) 2、商业革命(城市革命) 3、农业革命(产量、品种) 4、煤铁革命(产量、用煤作冶铁燃料) 5、科技革命(四大发明突破性发展) 6、文艺革命(词、市民文学、风俗画) 7、史学革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作)
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基本形态) 4、脆弱性、顽固性、封闭性、分散性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济日趋活跃。 • (2)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变化。
7
• 2.时代特征
•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 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 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 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 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13
• 2.(2018·全国文综卷Ⅰ,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 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 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A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 就。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5
• 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 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D 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 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 3
•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 帮。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中国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古代农业(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知识结构:1. 农业的起源(标志、特点)2. 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3.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4. 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5. 农业经济的特点(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重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识结构:1.土地制度的演变(1)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上、本质)(2)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产生原因)(3) 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私有土地的种类: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地主土地的来源:国王赏赐、购买、兼并2. 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3. 租佃关系(发展历程、影响)(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知识结构:1. 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2.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过程、影响)二、古代手工业重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知识结构:1. 冶金业:商周、春秋、汉代、南北朝、明朝2. 纺织业:(1)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汉、唐代、明清(2) 棉纺织业:宋元时期、明代以后3. 陶瓷业:(1) 陶器(新石器时代、唐代)(2) 瓷器(东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4. 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5.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三、古代中国的商业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知识结构:1. 各时期发展概貌原始社会末、周、春秋战国、汉、隋唐、宋、元、明清: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四、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机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知识结构: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3.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4.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5.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内容标准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鸦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重点: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知识结构: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重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2. 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3.发展历程(1)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4)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5)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4.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三座大山5.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

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20世纪50年代—7 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结构:1.过渡时期(1949—1956)(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2)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B. 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C.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1)八大(时间、主要内容、评价)(2)1958年总路线(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4)八字方针(1960年)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4.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二、改革开放新局面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知识结构:(一)经济体制改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征、开始、作用)B. 发展乡镇企业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目标、中心环节、作用)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二)对外开放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 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影响)(三)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1. 经济的腾飞表现:(1) GDP的增长(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 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2. 社会习俗的变化(1) 断发及不缠足运动(2) 社交礼仪(3) 婚姻及丧葬3. 大众传媒的变化: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影响)4. 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1. 交通工具(1)旧中国A. 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B. 航运(轮船招商局)C. 航空(起步时间)(2) 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2. 通讯工具(1) 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2) 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3. 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世界史一、工业文明的崛起(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区域、特点)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形成过程、殖民活动(三角贸易)(三)两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成果、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3、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的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