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的特征与形成
四川二十三座精美绝伦的国保级古塔,你去过几处?

四川二十三座精美绝伦的国保级古塔,你去过几处?塔,起源于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
佛教在汉代时传入中国,佛塔也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建筑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塔”这种独居特色的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扩散,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塔。
中国现存有名的古塔有2000多座,其中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塔有16座。
虽然这16座名塔中,四川地区古塔未列其中。
但素有“天府之国”的川蜀地区,历史悠久,名刹众多,高僧辈出。
其佛教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一个重要分类,川蜀地区的古塔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在兵燹和人为损毁中损坏无数。
其中尚存的23座古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从始建年代可分为:唐塔3座,宋塔 16座:元塔1座,清塔3座。
从现行政区划可分为:成都地区9座,自贡地区1座,泸州地区1座,德阳地区2座,遂宁地区2座,乐山地区2座,南充地区2座,眉山地区1座,宜宾地区1座,广安地区1座,资阳地区1座。
一、乐山灵宝塔乐山灵宝塔乐山灵宝塔在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灵宝峰巅,沿着78级汉白玉的台阶拾阶而上,印入眼帘的是13层古塔----灵宝塔。
灵宝塔又称凌云塔、白塔,巍峨灵秀,古朴雅致,是凌云山九峰的制高点,可俯瞰三江,对望峨眉,是构成乐山巨型卧佛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嘉州的地标建筑,在乐山城内亦清晰可见。
灵宝塔为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砖塔,残高29.29米,塔身平面呈正方形,塔身自下而上诸层高度均匀递减逐层收敛,塔体外形轮廓呈现抛物线形,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唐塔风格。
塔坐东朝西,由青砖砌成方形基座,边长11米,高2.2米,塔基下层由四级垂带式踏道组成。
塔身底层均设有半圆拱券门,但仅西面正门可以进出,其余三方实为拱形龛。
整个塔身由白灰浆作黏合剂,个别部位穿插铁、木件。
塔顶原有塔刹,已毁。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中国建筑学会李先逵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盆地,世所罕见,具有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自古即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
但其域内河川纵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其地形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均兼而有之,自然景观亦名扬中外。
巴山蜀水精蕴纷呈,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远古先民生息绵延,开创了灿烂奇异的巴蜀文化,独领风骚,自成一系。
在与名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的交流影响中,历代文风鼎盛,高峰迭起,俊杰辈出。
秦时李冰父子治堰,汉时文翁兴学倡教,唐时李杜诗中仙圣,宋时三苏文坛统领,直至晚明近清,不胜枚举。
自然环境要素和历史人文要素造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渝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优良传统。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则表现为自成一格的川渝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展示着巴蜀建筑文化的强烈个性。
探寻发掘这些乡土文化个性对今天的建筑现代化发展不是没有关联和裨益的。
建筑文化品格意指作为社会文化综合载体的建筑,从中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并进而形成建筑的地域特色。
由此认识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举其大要,似有如下数端。
1、风韵独到 自成体系川渝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川渝古代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要真正弄清中国建筑史,离开了地方建筑史和民族建筑史是极不完全的。
川渝古代建筑的发展源远流长,同它开化较早密切相关。
且不说“蚕丛”、“鱼凫”、“开明”等古史传说记载,在考古发掘实物的证例中,新石器时代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木骨泥墙”,和成都十二桥商周干栏建筑遗址,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建筑发展的内容,为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建筑起源,力主“多源合流”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古蜀历史故事

古蜀王朝历史故事汇编四川古地理环境:据地质学家们说,四川盆地在遥远的石炭纪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海,后来沧桑变化使积水由三峡东泄,内陆海变成了膏腴的成都平原,并形成了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众多江河穿流全境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古代蜀人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一方气候温暖适于农耕的区域。
但每当温柔的岷江野性复发、泛滥成灾时,平原便成了沼泽。
自远古时代起,古代蜀人就开始了与水患的斗争。
四川有“千河之省”之美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419条,绝大多数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如此众多的河流为古代四川的植物、动物的繁衍创造了一个华胥乐园。
一、蚕丛时代1、古蜀人为古羌族一支居住在岷山河谷,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从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人称为蜀山氏,生活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蚕缫丝。
2、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
蚕丛及其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别,竖直向上。
古有“蚕丛纵目”之说,三星堆发掘出众多贴金纵目人面像,有说那个长长眼珠的就是蚕丛王的化身。
3、蚕丛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从岷江上游顺江水入川到的瞿上,逐渐发展农耕。
蜀地山林茂盛,物产丰富,犀牛、牦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
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4、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
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5、蚕丛是“蜀”的化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是中国华厦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
“蚕”图腾崇拜使古蜀族的心理凝聚起来,最终成为维系和发展本集团力量的一种精神纽带,并开始向周边扩张,后来迁移到成都平原立国。
成都著名地标建筑介绍

成都著名地标建筑介绍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许多著名的地标建筑。
以下是对一些著名地标建筑的介绍:1. 锦里,位于成都市区,是一条具有浓厚古风的街道,也是成都的代表性景点之一。
锦里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里有传统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建筑、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成都。
2.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区,是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之一。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沿街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这里有传统的四合院、茶馆、手工艺品店等,是了解成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3.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成都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上矗立着巨大的毛泽东塑像,象征着成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广场周围有现代化的商业建筑、购物中心和高楼大厦,是成都的商业中心。
4.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水灾问题而修建的。
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5. 锦江之星,位于成都市中心的锦江之星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
这座高楼大厦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成都市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锦江之星周围有许多购物中心、酒店和办公楼,是成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以上是成都一些著名的地标建筑的简要介绍。
这些建筑代表着成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
无论是古老的锦里和宽窄巷子,还是现代的天府广场和锦江之星,都展示了成都丰富多样的魅力。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四川特色文化

四川特色文化一、概述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四川特色文化独具魅力,融合了多个族群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介绍四川特色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艺术、美食、建筑和民俗等。
二、四川特色文化的艺术1.川剧川剧是四川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
川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戏曲剧本而闻名。
脸谱是川剧中的重要元素,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特征和角色性格。
川剧以其激情四溢、快节奏的表演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
2.绘画和书法四川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四川绘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擅长山水、花鸟和人物画。
四川书法则以草书和行书为主要流派,充满了豪放和个性化的特点。
四川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
3.木雕四川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四川木雕的作品多以人物、动物和景观为主题,形象逼真,富有生动感。
木雕作品常常运用彩色和镶嵌技术,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四川特色美食1.火锅四川的麻辣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享誉全球。
四川火锅以特制的辣椒和香料为主要调料,配以各种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味道麻辣鲜香,十分开胃。
四川的火锅文化也成为了四川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川菜川菜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辣味和麻辣口感而闻名。
四川人喜欢使用各种香料和调味品,使得川菜具有浓重的口味和独特的风味。
四川的川菜有多个系列,包括宫廷菜、家常菜、火锅菜等,每一系列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特点。
3.小吃四川的小吃文化也是四川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四川的小吃种类繁多,包括麻花、兔丁、香辣烤鱼等。
这些小吃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食客。
四、四川特色建筑1.宫殿式建筑四川的宫殿式建筑是四川特色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四川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各种宫殿、庙宇和建筑遗址仍然广泛存在。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的特征与形成的环境
四川的建筑或许不及北京建筑的尊贵、西北建筑的硬朗,也比不上岭南建筑的富贵,不同于江南建筑的秀丽考究,但它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自然朴实的迷人魅力。
四川的建筑既古典,又现代。
古典是说其材质,而现代这表现在它的设计上。
古人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介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当地居民若想在此长治久安,那必然要顺应自然,并合理的改造自然。
所以,四川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势建造房屋。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
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
而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四周为邛崃山、岷山、大巴山等山地和贵州山地环绕,重峦叠嶂。
盆地中部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亚热带植物。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建筑风格有以下的特征: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所谓穿斗式木构架就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设架空的抬梁,而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也就是
用较小的柱与数根木拼合的穿,造成纵向整堵墙的构架,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
然后,竖立起来。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穿斗式木构架具有用料经济、施工简易、维修方便的特点。
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
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
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
再次,四川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说到雕刻,四川民居木作做工精细,门窗格扇、罩、挂落、挑枋、撑拱、带瓜柱等施雕部位广,做工考究,美观自然。
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工艺精湛,采用“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自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四川的悠久文化。
另外,四川的建筑还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最后是农村的四合院又称“四合头”,天井比较大,隔着天井面对正房的厅称为下厅,用作堆放农具杂物,边上设猪圈。
四合院的朝门开在下厅中间,正对中轴线。
房屋开间尺寸一般要以“八”字为尾数,如堂屋开间一丈一尺八寸、出檐二尺八寸等,“八”谐音“发”,寓意发财。
在四川农村,常见的民居格局为“三合头”,即正房两边再延伸出两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形,中间是一块地坝,用作凉晒粮食。
这类“三合头”小院一般不建大门和围墙,而是由一片林木掩映着。
房屋一般有5—7间,正房的中间是堂屋,其余为卧室,偏房一般用作厨房、猪圈或储藏室。
这类“三合头”小院又称三合院,是四川农村最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
还有一类比较简单的农舍呈L形,是一种两通连体的格局,因形状有一点像套在牛脖子上的枷担而被农民称作“枷担弯”。
这种民居结构紧凑,规模较小,一般只住一户人家。
近年来,这类“枷担弯”房舍大多已改建成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小楼,增加了住房面积。
一些人家还砌了围墙,修了“龙门子”,成为新型的农家小院。
从社会环境来看,四川的建筑不仅方便人们居住,而且方便人们交流,亲情味浓厚。
四川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四川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文
化
地
理
学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班级:09级1班
学号:200912140101
姓名:曹燕。